摘要
重庆大学建筑科普教育基地依托“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营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优势平台,面向社会开放建筑与规划、工程建造、防灾减灾、建筑环境、绿色节能等领域的前沿科技资源,开展各类科普活动。重庆大学建筑科普教育基地坚持“科研、教学、科普”协同发展的理念,从科普队伍建设、科普场所规划及管理、科普内容开发、科普活动开展、科普作品产出五方面开展探索和实践,持续完善建设体系。在进行实验室建设、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同时,深化科技资源的科普转化,促进科教融合,为我国科普事业建设作出贡献。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十三五”期末,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10.56%,实现“十三五”科普规划确定的超过10%的目
重庆大学建筑科普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由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建筑城规学院联合建设,于2022年获批“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基地”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和重庆市关于科普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以“科研、教学、科普”协同发展为理念,开展科普工作探索和实践,促进学科发展与科普服务齐头并进,深化高端科技资源科普转化。本文梳理了“基地”科普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经验,旨在与兄弟高校、科普同行共同探讨高校类科普基地开展高质量科普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科普基地是开展社会性、群众性、常态性科普活动的重要场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条件、科普政策和支持力度等不同,科普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差距,东部地区的科普资源投入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
基于以上定位,“基地”持续完善建设体系(

图1 重庆大学建筑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体系
科普人才是资源科普化的中心要素,影响着其他要素科普化的成
一是发挥老科学家“传、帮、带”作用。在队伍中,前辈科学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以身作则,为青年教师树立科学家榜样,传递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年教师投身科普事业。
二是从“职称-绩效-酬劳”三方面,提高教职工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重庆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实施办法》将科普工作纳入各系列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岗位高级职务的基本申报条件考核范围;科普基地所属学院将科普工作纳入专任教师、技术、管理岗位人员的绩效考核;通过科普基地运行经费、学校科普专项经费,为参加科普活动的人员发放科普酬劳。
三是加强科普人员培训,提升科普服务素养。科普基地专兼职人员通过参加重庆市中小学科技教师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论坛、重庆市“雏鹰计划”指导教师能力提升活动,以及学习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能力提升课程,提升科普能力和素养。
四是加强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科普意识和能力培养。“基地”学生办公室、学院党委各支部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并将科普工作纳入志愿者服务时长。此外,通过大学生科普作品创新大赛、大学生科普能力竞赛、主题科普报告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科普志愿队伍的科普意识和能力。
高校科普基地场地复杂性高,往往集科研、教学、办公、科普多重功能于一体。对展教场所合理规划并有序管理,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基础。“基地”将建筑物理实验室、数字技术实验室、振动台实验室、虚拟仿真信息化实验室等10处区域整合为公共科普服务功能区,总建筑面积6 855.85平方米,可开展建筑、建造、环境等不同领域,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此外,“基地”从管理、维护、应急等方面制定了健全的管理制度保障场地的有序使用。
不断更新和丰富的科普设施,是开展多样化、高质量科普活动的重要支撑。“基地”科普设施主要分为科技创新实体系统、数字化教育资源、展示性教育设施三类,前两类是重点建设对象。“基地”及时将实验中心的前沿科学实验、重大科技成果进行科普转化,不断更新科普设施系统,目前,多功能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系统、大型结构试验系统、直流风洞系统、隔震与抗震体验房、智能钢筋绑扎机器人等科技创新实体系统已应用于科普活动中(

图2 隔震与抗震体验房
科学研究内容对于公众而言,往往晦涩难懂。若未经合理转化直接用于科普,容易使公众难以接受和理解,最终沦为“走马观花”式的展示性活动,导致科技资源无法真正意义地转化为优质科普资源。“基地”通过科普研究工作了解公众需求及科学传播理论,并采用“科研-教学-科普”资源梯度转化的方式,解决“科研”与“科普”在专业性和普适性上的“大跨度”问题,提高科普内容开发质量。自2010年国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国家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并通过一流课程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等举措,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
大型科普活动是我国当前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具有投入经费多、公众参与度高、活动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广泛等特
202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公民一年中参观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的比例仅为24.1%,低于参观动物园、图书馆、博物馆等科普场馆的比
近年来,“基地”开展了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科普活动,如“震所周知”建筑结构科普体验活动、“山水城市 童话家园”主题科学体验活动、“城市建造魅力之行”主题科技实践活动等。活动依据传播学5W理论,从“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五个维度进行设计,并通过“参观交流”“专家报告”“实践体验”等不同环节,形成系统化的科学传播过程。“参观交流”帮助公众初步了解“基地”情况和活动主题;“专家报告”通过专家与公众的面对面交流互动,引导公众深入了解科技知识背后的感人故事和深远意义,进而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实践活动”则让公众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探究,感受科学魅力。基地各类主题科普活动为公众带来了深刻美好的科普体验,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成效。基地代表性实践体验活动如
活动主题 | 科普内容 | 特色类型 |
---|---|---|
“建筑地下空间VR虚拟逃生”体验活动 | 建筑知识科普 | (1)、(2) |
“科普房模拟地震”体验活动( | 抗震知识科普 | (2) |
“3D打印未来城市/心中重庆”实践活动 |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知识科普 | (3)、(4) |
“美丽家园沙盘搭建”实践活动 | 景观、建筑设计知识科普 | (4) |
“桥梁结构制作”实践活动 | 桥梁力学知识科普 | (4) |
“大气边界层风场特征流场”实验 | 风工程知识科普 | (5) |
“智慧建造-透明空间”实验( | 岩土工程知识科普 | (5) |
“人体表温与舒适性探究”实验 | 环境营造知识科普 | (5) |
“工程建造虚拟仿真实验”竞答 | 工程建造、空调技术知识科普 | (6) |
“结构设计”体验竞赛 | 桥梁结构知识科普 | (4)、(6) |
“建造季——建筑模型制作”竞赛 | 建筑知识科普 | (4)、(6) |
基地代表性专家报告如
报告主题 | 科普内容 | 特色类型 |
---|---|---|
土木工程结构的力学与美 | 结构力学知识科普 | (1) |
探寻山城建筑的奥秘 | 建筑知识科普 | (1)、(2) |
畅游桥梁世界 | 桥梁结构知识科普 | (1)、(2) |
当文物保护遇上现代科技 | 文物保护技术知识科普 | (2)、(3) |
建筑与声音 | 建筑声学知识科普 | (3)、(4) |
建筑防火的秘诀 | 防火技术知识科普 | (3)、(5) |
从“四川泸定6.8级地震”说起 | 建筑抗震知识科普 | (3)、(5) |
结构风灾减灾:结构风工程介绍 | 风工程知识科普 | (3)、(5) |
大数据与建筑环境 | 环境营造技术知识科普 | (6)、(7) |
“双碳”与我们 | 绿色节能技术知识科普 | (8) |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 低碳技术知识科普 | (6)、(8) |
大国建造·筑梦未来 | 学科、专业介绍科普 | (6)、(8) |
面向未来的土木工程发展趋势 | 学科、专业介绍科普 | (6)、(9) |
认识桥梁 | 桥梁结构知识科普 | (8)、(9) |
说说那些桥梁事故背后的故事 | 桥梁结构知识科普 | (2)、(9)、(10) |
学习/学术历程一甲子 | 科学家成长经历分享 | (9)、(10) |
千年庭院为我打开一扇窗 | 科学家成长经历分享 | (9)、(10) |
用一部奋斗史告诉你 能翻转自己人生的人只有自己 | 科学家成长经历分享 | (9)、(10) |
所有的“无用功”都不会白做 | 科学家成长经历分享 | (9)、(10) |

图4 亲子“科普房模拟地震”体验活动
“基地”的周绪红、杨永斌、刘界鹏等科普专家多年来专注于培养广大学子的科学素养和家国情怀,曾做客重庆南开中学、南渝中学、红岩小学等中小学,以及江汉大学、中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与学生面对面互动,传授知识、引领价值,发挥大师育人示范作用。特色做法不仅获得了中国新闻网、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网等媒体专题报道,还辐射了哈工大、湖大、北工大、川大等“双一流”高校。“基地”的袁兴中教授近年来在陕西、黑龙江等地,面向当地湿地自然保护园区人员及社会公众,作了题为《小微湿地设计与实践探索》《湿地修复技术与案例分析》等科普讲座,为当地的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基地”积极借助互联网开展科普活动,形成“线上”与“线下”互补的形式,扩大科普活动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通过学校及学院网站科普专栏、公众号,进行科普活动宣传及报道,开展了“云上科学营”“喜迎党的二十大,科普向未来”系列线上讲座,并通过哔哩哔哩、蔻享学术等平台进行同步直播。此外,“基地”专家还做客各媒体平台,进行科学传播。2020—2023年,“基地”专家在媒体平台的代表性科普座谈如
基地受邀专家 | 媒体平台 | 科普内容 |
---|---|---|
周绪红院士 | 重庆卫视《重庆新闻联播》 | 我国首次6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房屋振动试验在重庆大学成功完成 |
仉文岗教授 |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重庆卫视、重庆科教频道、央视综合频道 |
《殊胜大足》纪录片( |
谢辉教授 | 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大讲堂》栏目 | 声音也会致聋,这些元凶你了解吗? |
王宇航教授 | 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大讲堂》栏目 | 魔幻山城,网红地标建筑如何拔地而起? |
黄国庆教授 | 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大讲堂》栏目 | 重庆大学风洞实验室 |
杨庆山教授、刘纲教授等 | 央视新闻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官方微博、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 |
走进重大实验室,揭秘冬奥“科技范儿”( |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指出,依托现有科研、教育、文化等力量,实施科普精品工程,聚焦“四个面向”创作优秀科普作品,培育高水平科普创作中心。“基地”认为科普作品的产出是科普服务形成长久效应、基地提升辐射示范引领作用的关键。随着科普队伍的成长,“基地”将加强科普作品产出作为后续攻坚工作之一。目前,“基地”已经凝练产出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科普作品,包括 “科学家故事”系列图文及视频作品(持续更新中)、《隐形课题——校园里的自然笔记》科普图书、“小白学土木”青少年系列科普视频(持续更新中)等。

图6 《殊胜大足》纪录片

图7 走进重大实验室,揭秘冬奥“科技范儿”
高校科普基地应充分把握自身优势和特色,开展基地建设、改革和科普工作。拥有学科领域的科研和教学科技资源是高校科普基地的一大优势。高校科普基地应充分挖掘专业人才、实验平台系统、科学研究和教学成果等资源,将其转化为优质科普资源,支撑高品质科普工作的开展。此外,高校科普基地应依托资源优势,开发各类特色鲜明、沉浸式的实践探索类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兴趣,培养公众创新能力。专家报告也是高校独具特色的科普活动形式。高校科普基地应挖掘学科领域与社会热点问题和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契合点,针对不同层次群体需求,开展互动式的科普讲座,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启迪公众思维,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持续创新是科普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
目前,我国多数科普活动以知识传播为主,在科学思想、精神层面的传播相对不足,公众对科学认知较片面,难以形成深刻理解和反
高校科普基地在传播科学知识、方法的同时,应注重从多方面引导公众理解科学的真实面貌,反思科学技术与国家战略、工作生活、道德伦理等层面的联系,提升科普深度,并通过“科学家进校园”“科学家故事”等形式传播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故事与感人事迹,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
近年来,“基地”从科普队伍建设、科普场所规划及管理、科普内容开发、科普活动开展、科普作品产出五方面开展探索和实践,取得了理想的成效,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基地将继续紧密围绕《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重庆市科普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要求,持续探索科普工作长效、良性发展机制,开发建设具有品牌效应的科普活动,并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行业机构的合作,为我国科普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正式公布[N].人民日报,2022-08-17(4). [百度学术]
赵玉龙,鞠思婷,郭进京,等.发达国家科学传播政策分析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普研究,2022,17(3):72-82,104,109. [百度学术]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26):20-23. [百度学术]
李文艳,陈军.加强高校科普工作的实践探索——以吉林大学为例[J].学会,2020(1):49-53. [百度学术]
王东坡.人工智能科普进校园——合肥工业大学科协赴利辛县陈郢小学开展科普工作[J].大学科普,2022(1):70-71. [百度学术]
孙宝光,张启义,程文德,等.科普基地内涵建设与品牌打造的思考和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1):4-5. [百度学术]
敖妮花,龙华东,迟妍玮,等.科研机构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为例[J].科普研究,2022,17(3):100-104. [百度学术]
龙应钊,殷馨,王海文,等.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科普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1):204-207. [百度学术]
王燕华,乔鹏,徐伟杰,等.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职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2):254-257,307. [百度学术]
高畅,高航.科普供给侧问题分析及改革路径探索[J].科学管理研究,2020,38(3):19-26. [百度学术]
李成范,刘岚,赵俊娟,等.浅谈高校实验室推进科普工作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3):214-217. [百度学术]
俱名扬,张艳,陈康健,等.高等院校科普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例[J].大学科普,2022(2):40-44. [百度学术]
李函锦.中国高等学校科普能力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151-154. [百度学术]
葛焱.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普工作能力的分析及思考——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6):36-40. [百度学术]
张大良.因时而动 返本开新 建设发展新工科——在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学,2017(4):4-9. [百度学术]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5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15-06-04)[2023-01-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945/s7946/201506/t20150618_190671.html. [百度学术]
孙小莉,张永锋,何素兴.我国大型科普活动发展现状及趋势研讨[J].科普研究,2021,16(6):89-96,116. [百度学术]
何薇,张超,任磊,等.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202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报告[J].科普研究,2021,16(2):5-17,107. [百度学术]
武立华,刘志海,孟霆,等.依托国家级示范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科普教育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5):140-142. [百度学术]
林春丹,李秋真,杨东杰,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科普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科普研究,2020,15(6):75-80,104. [百度学术]
包红梅.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41(4):199-205. [百度学术]
李黎,孙文彬,汤书昆.当代中国科学传播发展阶段的历史演进[J].科普研究,2021,16(3):37-46,108-109. [百度学术]
殷皓.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报告 No.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百度学术]
章梅芳,张馨予.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大力发展科学普及[J].中国科技论坛,2022(2):8-10. [百度学术]
李淑敏.国外科学家科学传播能力培训的策略与启示——以ESConet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5(9):42-48. [百度学术]
郑永和,杨宣洋,徐洪,等.“两翼理论”指导下科普事业发展路径的思考[J].科普研究,2022,17(1):13-18,32,10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