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红色研学视域下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PDF

  • 蒋研川
  • 余文思
  • 何东兰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

中图分类号: G414

最近更新:2025-04-14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21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红色研学是以红色文化为重要载体,通过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衔接、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研学者切身体验并从中感悟党的光辉历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时代性、科学的统筹性。红色研学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立足新时代背景,运用红色研学推进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从把握教育规律、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环境、完善保障机制四个维度入手,切实提升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必修课。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场域,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同时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关键阵地。加强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实践教育,既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具体要求,又是推进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红色研学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对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激励其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价值。

红色研学的内涵释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全面把握红色研学的本质意涵,明晰红色研学的鲜明特征,是立足新时代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青年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认同的前提基础。

(一) 红色研学的基本内涵

红色研学一词由“红色”与“研学”组合而成。红色,作为光的三原色之一,同时也是心理原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沉淀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和表达,传达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红色在汉语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色彩,从而衍生出诸多象征意义。进入新时代,红色被赋予了崭新的文化内涵,可以从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进行理解。新时期的红色,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传承。研学,亦称研究性学习或探究式学习,一般包括学习资源、学习情境等要素,通常将研学定义为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指导者、外部环境组建学习共同体,以问题的提出、解决和归纳为目的的学习过

2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红色研学在不同视域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其一,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红色研学侧重于通过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衔接、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以研学者为主体,发挥研学导师、红色资源的共同作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让研学者切身感受党的光辉历程和革命传统,激发研学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实现他们对爱国主义的政治认同。其二,站在文化学的角度,红色研学是以红色文化为重要载体,融合红色基因,通过研学实践的形式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中积累下来的文化资源,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既是感悟老一辈共产党人精神力量的宝贵财富,又是涵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优良品质的重要载体。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注入坚定的红色信仰元素。

(二) 红色研学的鲜明特征

红色研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及实践教学的补充,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究相衔接,是集政治性、时代性、统筹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

(1)鲜明的政治性。红色研学强调以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价值旨归。鲜明的政治性是红色研学的本质特征。红色研学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其核心要义突出“红”。红色研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进行艰苦斗争、付出巨大牺牲得以形成的宝贵红色资源和精神财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了积极的价值引领作用。红色研学主张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衔接,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向清晰明确,为提升红色研学的实效性打下坚实基础。

(2)强烈的时代性。红色研学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随着时代变化而发生改变。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教学形式,红色研学的时代性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红色研学依托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将红色文化融入国家发展、现实生活,旨在让研学者切身感悟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意义;其二,红色研学不拘泥于传统讲授、旅行参观的形式,而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模拟历史场景,进行多向互动,将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是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渠道,更是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环节。

(3)科学的统筹性。《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

3中指出,政府部门作为统筹协调的核心,应积极促进部门联动,有效整合与优化社会资源,推动红色研学走深走实,助力铸魂育人工作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红色研学,作为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旨在引导研学者从教室小课堂迈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通过参与和深刻感悟红色文化,将所学所得从社会实践大课堂带回教室小课堂,形成学习闭环。在实践过程中,红色研学能突破单一的时间、地域限制,在研学导师的正确指引下组建合乎标准的研学团队,制定周密的研学计划和精确详细的研学路线,通过构建多方联动的协同工作机制,切实保障红色研学的顺利进行。

红色研学视域下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体现

红色研学集多元化学习形式于一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使研学者切身体验时代进步与社会变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在红色研学视域下推进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其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4。红色研学以红色文化为载体,而红色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孕育而出的先进文化。在开展红色研学的过程中,研学者在纪念馆、博物馆、革命遗址等地,切身感悟党的红色文化历史和红色文化精神,这一过程也是加强研学者红色记忆建构的重要环节。研学者置身于不同的文化情境之中,亲身体验,形成价值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真正实现文化育人。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文化展示出强大的力量。青年大学生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力军,既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认识,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解,又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历史自觉,自觉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

(二) 讲好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党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红色研学作为一种综合性实践教育活动,真正彰显了文化育人的内涵和实践育人的价值。其一,红色研学通过回顾红色文化历史,用好红色资源这本“活教材”,讲授“行走的思政课”,旨在把爱国主义教育这堂“大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其二,红色研学通过整合优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引导研学者近距离接触和学习红色文化历史,系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显隐结合,多措并举,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在实处,发挥实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红色研学能够建构红色文化育人情境,是名副其实的“移动的思政课”,在推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 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需要通过强化学习筑牢思想根基,需要付诸实践,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对青年学生群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筑牢青年学生群体的思想根基,增强价值引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回顾历史中深刻领悟人民坚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逻辑与必然性,从而进一步坚定他们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7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百年征程中积累的红色文化是鲜活的历史,亦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红色研学课程是对红色文化历史的系统梳理,引导研学者走进红色文化历史情境,具身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及其在面对生死存亡时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不惧流血牺牲的伟大精神风貌,让理想信念在研学者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

树立正确的理论认知,是涵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关键一环。红色研学的核心在“红”,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怀。红色研学与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重在实践互动,将红色文化“搬”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引导青年学生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惧牺牲与英勇斗争,深化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红色研学视域下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红色研学视域下开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基于此,拟从以下几方面探究红色研学视域下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求进一步提升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 突出教育主题,把握教育规律

(1)坚守价值导向。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新时代背景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社会物质发展环境更为优越,青年学生的思想成长和价值选择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更要突出育人为本的主题,坚守正确价值导向,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厚植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于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红色研学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潜移默化地将红色文化浸润到青年学生中,引导他们自觉将红色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丰富内涵,培养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激励青年学生强化自身责任担当,努力成长为堪当时代重任的好青年。

(2)把握教育规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推进。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明确教育目标,紧密贴合教育规律,进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红色文化资源不是凭空臆造的,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作为红色研学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资源为研学者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有助于研学者在交流研讨中深入反思感悟,从而充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有助于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重大课题讲深、讲透、讲活,有效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提升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成效。

(二) 深挖红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1)深挖红色内涵,激活红色基因。红色文化,作为社会历史的产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演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了红色文化新的内涵,注入了新时代所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因而新时代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要着重深挖红色内涵,激活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革命遗址、纪念设施、历史文献等红色资源的系统梳理和分类整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构建红色资源数据库,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素材。另一方面,注重挖掘红色资源的历史背景与时代价值,将红色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让“红色”浸润课堂主阵地。例如: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史相关的课程和讲座;鼓励学生实地调研,调查走访与革命人物、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结合时事热点,开展关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等主题的讨论和研究,以期深化青年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2)丰富教育内容。“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

8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红色研学活动相较于课堂教学,拥有更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资源,推进红色研学活动基地与高校的双向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高校可以与红色研学活动基地“结对子”,积极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9。依托红色资源的地域优势,将其打造成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研学基地,组织学生前往基地研学,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再者,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将革命文化、红色故事等“搬”进课堂,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结合受众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活动,发挥红色资源的爱国主义效能。

(三) 优化研学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1)创设学习者主体情境。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要素构成,其中,受教育者是学习主体。创设学习者主体情境,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者的主体情境构成,涉及两大核心要素,一是其所处的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二是学习者自身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高校组织学生群体开展红色研学,要充分考量受众群体的教育背景和知识储备,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切身体验感悟红色历史场景和革命事迹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研学体验并不是构建一个虚拟的场合拉开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而是可以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凭借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构建红色研学线上线下融通渠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研学热情。

(2)优化教育环境。要营造“红色”育人氛围,可以“软硬兼施”,从整体上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在硬件方面,高校应加大对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例如,高校可以在现有的设施基础上增添“红色”元素,选取经典的校园建筑物,融入一些红色图画、诗词,渲染文化氛围。抑或是建设专门的红色文化教室或展馆,配备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展示系统,使教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在软件方面,重点放在加强宣传引导,举办主题活动方面。比如可以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讲座、开展红色主题征文比赛、集中播放红色影视作品等;挖掘切合时代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主题仪式教育,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

(四) 加强机制建设,强化研学保障

(1)政府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爱国主义教育保障机制,是由教育组织管理机构、教育教学工作制度、教育方式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整体。关键性一环,就是各级相关部门发挥政策保障作用。政府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政策,科学制定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任务,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合理分配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贯彻落实实际工作;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经费不足,基于此各级相关部门应该科学有效投入人财物,配备适当比例的红色研学活动经费。改善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的设施、条件和环境,确保专款专用,为红色研学活动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化、精准化实施。

(2)高校积极发挥主阵地作用。高校作为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健全落实人才保障、考核评估保障以及机制调整保障。其一,爱国主义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主体内容,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时代在发展,高校理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结合红色研学的鲜明特征,建立健全研学人才队伍选拔与培养机制,构建一支专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出色的研学队伍。其二,完善红色研学活动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红色研学活动的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为进一步优化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供依据。其三,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需要立足红色研学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做好纵向反馈和横向交流,通过及时有效地反馈研学成效,充分调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EB/OL].(2018-09-10) [2023-10-20].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百度学术] 

2

张艳君.党史学习教育推进时代新人培育的理路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235):97-100. [百度学术] 

3

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 中国关工委关于印发《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EB/OL].(2023-08-01) [2023-10-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8/content_6897330.htm. [百度学术] 

4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6-02) [2023-10-21].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8/content_6901250.htm. [百度学术]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1857年8月-1858年6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百度学术]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百度学术]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10-02(2). [百度学术]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百度学术] 

9

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