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如何践行课程思政  PDF

——以一堂住区设计课为例

  • 孙王虎
  • 马鑫
  • 许立
扬州大学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中图分类号: G641

最近更新:2025-04-14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23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以“三全育人”为格局、“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课程思政已在我国各级学校广泛开展,但在实践中仍然有不少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力不从心。为此,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住区设计课程为例,介绍了作者在课前、课中、课后所做的具体实践与研究。课前的问题研究和课程设计是践行课程思政的关键。通过课前的文献阅读与分析,既能实现育人先育己,又能预先发现问题,以便采取对策,制定预案;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既要厘清关键知识点,深挖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分配好各部分的时间,又要注重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各思政元素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先后关系、无痕化的教学理念与适宜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力求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协同增效。课堂是践行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教师需要将课程设计与临场发挥、课堂组织与察言观色有机结合,通过课后调查、回访不断总结完善,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1,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课课有思政”“人人能思政”“处处讲思政”。可见,课程思政是以“三全育人”的格局形式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2和教学模式。“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专业课程主动性的升华3,依托多样、具体的专业课程及其思政资源,融入价值引导,“将思政呈现的社会与个人的宏观叙事进行微观化、具象化,把泛化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其使命感”“构建起对于世界、社会、人生的完整而科学的认知4

在我国思政工作具有深厚的沃土。中华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

5,融合了道家、佛教等多种思想,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倡导的“仁爱”“忠诚”“诚信”“礼仪”等观念思想在部分价值取向上存在历史呼应。

在传统教育中,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平行设置。思想政治课是第一课堂,学工、团委、党委部门等组织的各类活动视为第二课堂,都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各种专业课程是第一课堂,有关专业实习实践课程是第二课堂,主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以住区设计课程为例,传统教学中主要讲授设计目标、原理、方法,以及典型案例、技术规范等,因此,思政课和专业课是平行的,甚至是脱节的,影响了学以致用、知行并进,而且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认识和行动也显得相对有限。

蒲清平

6分析了ChatGPT的滋生思想风险,包括侵扰意识形态防线、稀释独立思考能力、危害价值观塑造,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在呼唤领军型人才。领军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知识与能力,还要有乐于奉献、为国为民、勇攀高峰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正价值:一方面,人的精神结构的完善和发展需要是课程思政价值的主体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对社会个体提出的要求是课程思政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因此“课程思政的价值来自人的精神结构完善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7

课程思政不是全堂课都讲思政,不是忽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是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融入思政元

8。不同的专业课需要传授不同的知识内容,不能被思政内容所代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在育人过程中应当全力配合、协同合作,产生‘1+1>2’的协同效应9。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融入思想启发、价值引领、情怀植入等内容,因此,课堂教学的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既有知识传授,又有能力培养,还要价值引领。这一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具体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效果,是每位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建筑设计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工科与文科的多重属性。“新工科建设下的课程思政教育,正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以课程为载体,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核心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10;新文科建设下的课程思政“具有价值建设的同构性与互惠性,学科发展的交互性与协同性,方法路径的共通性11。建筑设计与思政的结合因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复杂性和矛盾性,尤其是建筑设计集中理论授课还存在课时少与内容多、重实践与轻理论、重专业与轻思12等问题。本文以2021年11月8日的2018级建筑学专业住区设计的第1堂理论课为例,介绍作者在课前、课堂和课后的研究与实践,其中课前的共性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策略是基础,课程思政设计是关键。

共性问题的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者借由文献分析,了解其他专家学者在课程思政研究中发现的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与对策,以便提高自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前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既是“四同”(即同学、同研、同行、同讲)建设的第一步,又是践行课程思政的基

13

(一) 教师重视不够高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推动者和执行人,若思想上不重视则难以将其贯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这可能导致对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思想认知等方面关注不

14。有的教师将课程思政仅当成一项考核任务,导致执行频率低,思想上不重视。此外,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侧重于科研学术,强调论文、课题、项目等方面的质量水平与数量累计,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较为普15,因此,只有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真正成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当事人”,而不是“局外人16

(二) 教师素养不够高

高校专业课教师常常有繁重的科研任务,在思政政治、热点事件等方面可能关注不够,“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水平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方向

17。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坚持育人先育己,坚守各类“红线”“底线”,只有“自身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自内心深处认可课程思政价值逻辑18,才能较好地推进课程思政。

(三) 师生角色不平衡

在课程思政与传统专业课程中,教师作为理论和技术权威的角色有所不同,需要妥善平衡师生之间的角色。课程思政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内心感悟和思辨能力。在这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能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过于放任学生,可能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为此,需要教师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讨论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由表达观点,以促进思想碰撞和多元化的观点交流,提升学生的批判、判断和分析能力。

(四) 评价体系不完善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是影响课程思政的一个现实问题,既缺乏对教师的支持和激励,又缺少对学生思政学习成效的评价。尤其是课程思政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教育方式上的隐含性,使其育人成效难以有效地体现在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中,使学生在学习时仍以知识获取和技能提升为主,对课程思政的效果缺少足够的重视和评价反

19。针对此,有学者建议“可适当将学生抬头率、到课率和学生点赞率的增量作为高校建设成果评估的参考指标20,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全面、规范、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亟待建设。

(五) 课程设计不合理

课程思政中“硬融入”“表面化”“两张皮”现象目前比较突

21,其主要原因在于课程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选择偏颇、生搬硬套、脱离专业、背离实际、片面宣传、强行灌输等问题。如果课程思政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可能使学生难以将所学思政内容应用于当前知识、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中。因此,要避免这种脱节就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这是践行课程思政的重点与难点。

(六) 教学方法不合理

知识传授常常是单向的,但思想教育是复杂的。课程思政鼓励学生思考、审视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鞭策学生反思自身不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种情况下,教学方式单一,或教师态度不合理,或流于“讲大道理”而缺乏过渡和支撑,或过于强调思政的强制性、唯一性,等等,这都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压抑或不满,甚至是抵触情绪。为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性需求,尊重他们的个人隐私和情感体验,坚持“摆事实讲道理”,力求内容客观真实,方法科学亲

22。如互动和辨析、实践引导和问题导向、典型案例和热点事件分析等方法。甚至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以“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改善教师教学手段、完善育人机制23

(七) 时间安排不合理

在“通专结合”的高等教育改革中,专业课的课时有些被压缩,导致教师抱怨知识教不完,学生感到知识没学到。其实,并非所有知识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可自学获得所需知识,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态度。课堂时间应优先确保涵盖最核心的基础知识和关键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结合知识点讲述那些与现实世界、国家战略紧密联系的知识,讲清知识的价值。只有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对于国家、民族的意义,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通过学习报效国家的使命感。此外,少数教师备课不充分,未能清晰地讲清楚关键知识点,过多涉及思政话题,使学生有浪费时间之嫌,导致思政教育和知识传授都不尽如人意。

(八) 学生参与不积极

学生对课程思政缺乏兴趣,或教师的主导性过强,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课程思政设计得越新颖、越有趣,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兴趣越高。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鼓励学生思考、探索一些与所授知识点相关的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社会现象等,并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九) 学生观念有差异

“网络空间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负面信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更加复杂

24,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信仰、立场、偏好,可能担心思政教学对个人自由、独立思考等产生影响,或对思政教育中观点持有异议,等等。针对这些观念差异,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多样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自由发表意见。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实际案例进行讨论与交流,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难以说服的学生可以课下再教育。总之,对待观念有差异、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学生,教师要保持开放、包容和理解,以平等、尊重和互动为基础,通过适宜的方法和引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和观念向健康方向转变。

问题的解决策略

首先,要解决学生可能出现的情绪抵触问题。成功的教育不是传经布道,而是春雨润物不露痕迹。要做到润物无声,教师就需要采取灵活、适宜的方法,如问题引导、案例融入、师生互动等。在内容安排上,避免过度强调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升教育效果;强化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之间的逻辑联系,通过逐步深入的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同感,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无痕化,达到如盐在水的效果。

其次,要做好课程思政设计。无痕化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方法,追求水到渠成的教育境界,强调潜移默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思政教育的影响和启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种艺术依托课程思政设计来达成;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教师需要明确“融入什么”“从哪里融入”“如何融入”,以便挖掘思政元素,在教学的不同环节顺势而为地融入思政元素,这是解决思政与专业知识讲授脱节,避免“硬融入”“表面化”“两张皮”的关键。

最后,要通过PPT做好上课的过程规划,合理分配不同内容,以及授课、讨论等环节的时间,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制定预案。根据内容的逻辑、层级、先后顺序,规划好互动节点,供提问和讨论;同时,设置评价节点,以便了解学生的实际反应。这些节点可通过特定标记方式加以识别,如标点、颜色、加粗等,提醒教师在此要及时提问、观察、评价,以及与学生“眼神交流

25。一旦发现学生有抵触、反对、疑惑等情形,就需要根据预案及时解决,如:佐证或反证材料、改进讲解方式与语气、问题与讨论的方法等。

上述策略中,最核心的是课程思政无痕化。高德毅等人也认为课程思政应“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26。无痕化是课程思政的应有的“课程观”“育人观”,其难点在于有机融入,既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又包括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的相互支持,还体现在教师的个人魅力、学术修养、道德情操和育人方法的有机融合;因此,无痕化需要教师提高思想认识和个人素养,处理好师生角色、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时间安排,解决好学生参与不积极、观念有偏见、心理不健康等问题。

课程思政的设计

(一) 课程思政的设计逻辑

根据上述策略,在思政内容组织中要重点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融入什么”,也就是要明确授课的知识内容,挖掘与之相关的思政元素;二是“从哪里融入”,也就是要厘清关键知识点,将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而不是移植)其

27;三是“如何融入”,主要是要组织好思政元素的逻辑、层次关系,以及灵活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无痕化课程思政的设计逻辑为:明确内容和知识点→挖掘出底层思政元素→提升至中层思政元素→拔高到高层思政元素。

(二) 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内容多、时间短、影响大,授课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教学方案设计,以明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安排、重点难点等细节。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个方面,其中前两者不是新要求,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配套的材料、资料足以支撑目标的达成。在价值引领方面,深挖“新工科”专业知识中的思政资

28,强化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29,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等。上述思政内容只是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方向,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具体细化;上述无痕化的难点在于融入,需要根据知识点谋划具体元素的切入点;上述的设计逻辑要求根据思政元素的具体内涵,厘清元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和融入时序。本文介绍的是住区设计第一节课的课程设计,主要讲授规划层级、设计流程和住区宜居三大内容,其专业知识点、思政元素、重点与难点如表1所示,并通过以下内容组织,力求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实现无缝衔接。

表1  住区设计第一节课的课程设计
主要知识点及其逻辑思政元素与层次关系重点与难点方法与手段时间安排
规划层级:居住(小)区→生活圈的转变 生活配套→民生福祉→人民中心→“四个自信”

时空范围

民生短板

循序渐进、

案例穿插等

15分钟
规划结构→交通体系→建筑布置→环境景观 中心化→人性化→生态友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规划结构

生态环境

循序渐进、

案例穿插等

15分钟
宜居套型→宜居住宅→宜居社区→宜居城市 以人为本→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宜居认识

设计策略

循序渐进、

案例穿插等

15分钟

(1)在规划层级方面,首先介绍2018年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该标准以生活圈取代了以往的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分级,并阐述相关政策。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以人的步行时间作为依据,而后者以用地边界、空间距离或人口规模作为分级标准。阐述前者作为设施分级配套出发点的意义——使居民能够在适宜的步行时间内满足基本生活服务需求,以此引导相应配套设施的合理布

30。然后以这些专业层面的知识为基础,循序渐进地引出:生活配套→民生福祉→人民中心→“四个自信”。

掌握关键的知识点:以社区生活圈作为基本规划设计单元,切实提高公共资源的服务水平。

理解底层思政元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旨在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居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理解中层思政元素:改善民生旨在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理解高层思政元素: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理论自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人民幸福展现了道路自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体现了文化自信。

(2)在设计流程方面,首先讲述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流程,即规划结构→交通体系→建筑布置→环境景观,然后结合案例介绍这些设计内容的发展趋势,循序渐进地引出:中心化→均好性→人性化→可持续→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首先,通过反例引导学生思考住区应体现平等、和谐与友善的价值观。例如某些住区规划采用“四菜一汤”结构,过于中心化导致中心绿地面积过大,从而减少了其他宅间绿地,牺牲了住区的均好性。通过对大型空旷广场缺乏人性化设计、配套设施不完善、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功能薄弱等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人性化和生态化的设计。这些思考是基于规划结构这一知识点和底层思政元素进行的,包括规划结构的实用性、经济性、均好性、人性化、生态化等。

其次,结合古今绿色建筑技术及成功案例,组织学生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设计策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这是中层思政元素。

最后,通过典型案例与事件进行中外对比,论证有关传统文化的先进性,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是高层思政元素。

(3)在住区宜居方面,结合自己对宜居的研究,阐述没有宜居的套型就没有宜居的住宅,没有宜居的住宅就没有宜居的社区,没有宜居的社区就没有宜居的城市。宜居是居者的客观状况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在此基础上,由表及里地引出:以人为本→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反对以物为本。为人所用是建筑的核心目的,功能实用是建筑的基本要求,建筑形式要服从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建筑师要安排、引领人们更好地生活,关注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弱势群体,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积极响应国家有关战略和方

31。这些都是底层思政元素。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以住户为本,反对以建筑师为本。建筑是住户日常生活的场所,不是建筑师的玩物,不要以设计者的主观偏好来决定建筑的空间、造型等设计,这是建造师起码的职业道德。在这里,职业道德是中层思政元素。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以业主为本,反对以开发商为本。建筑师不能一味地迎合开发商的价值诉求而牺牲广大业主的利益,“艺术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而应该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是高层思政元素。

(三) 教学方法与课堂安排

针对教学内容,采用了循序渐进、案例穿插、问题启发、隐形渗透、讨论辨析等多种教学方式,并合理分配了45分钟内各部分内容的时间,具体安排详见表1

(四) 课件制作与准备工作

按照上述课程设计制作课件,设置好“评价节点”“互动节点”,明确标识重难点,并进行检查、预演和调整。此外,还需要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处理预案,整理好参考资料以便课后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开场白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引出本课题,强调“古代的杜甫都有这样的情怀,今天的建筑学师生更应该为提高人们居住水平而不懈求索”,进而阐述课题背景、意义、目标、要求等。

在规划层级讲解中,采用循序渐进、问题启发、讨论辨析等教学方式,将思政内容润物无声地“润”给学生。例如“为什么要以生活圈代替以前的居住区规划层级?”“为什么要补齐民生短板?”“为什么要提高民生福祉?”“为什么要以人民为中心?”学生对这些层层递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本身就是其知识和思想认识提高、拓宽的过程,教师对回答的纠正和补充能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四个自信”,并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促进其对这一概念的深刻认识。

在设计流程讲解中,由于有城市规划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等先修课程为基础,学生对基本概念比较清楚,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主要讲授规划结构、交通体系、建筑布置、环境景观等设计流程、方法与要求。根据前文的课程设计,基于“反思是实现文化自觉的重要环节

32,在本节课中通过反例引入“四菜一汤”的结构,然后依次提出: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什么?过于中心化的弊端有哪些?平等友善在住区中如何体现?生态效益在住区中如何实现?“天人合一”的内涵与意义何在?通过学生回答与教师的更正、补充,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住区宜居讲解中,作者采用“沉浸式教学

33,从宜居的层次入手,加深学生对宜居概念的理解,水到渠成地将以人为本融入其中。然后对以人为本进行抽丝剥茧,对正反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决策,思考在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潜在道德困惑和决策困境。这些思政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的公平性和包容性,维护职业操守和道德决策。

在上述讲授过程中,要把握好讲解节奏,重点要明确说明,难点要详尽讲解;避免语气强硬,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眼神来判断学生的接受情况;认真听取学生们的发言与回答。此外,还要及时布置课后需要阅读的文献资料和完成的作业。

教学效果的分析

(一) 课堂表现

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普遍比较认真,没有开小差的现象;通过提问发现学生确实在思考相关问题,问题的回答也基本准确;在互动环节,有学生主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现象都表明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 设计成果

该课程设计时间为8周,共64个课时,本文介绍的仅仅是集中讲授的第一节理论课,后续还有理论课与分组设计实践课。从设计成果来看,学生们均按时完成了设计任务,并在以人为本、生态环境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设计表现明显提升。这些改进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评价。这表明学生们已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从而实现了课程思政、专业知识和设计能力的同步提升。

(三) 座谈反馈

2023年3月8日,作者先后与9位当年上课的学生(占比15%)进行交流,内容包括住区设计、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公平正义、民生福祉、社区生活圈、“四个自信”等话题。通过回访发现,这些抽象的概念大家记忆犹新,对其内涵的理解也比较全面。尤为难得的是,部分学生能够将他们的认知提升至“不忘初心”的层面,即铭记最初学习建筑学的初衷,并将其转化为设计过程中的理念、原则、策略与方案,落实于具体的建筑设计之中。这表明课程思政在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论与建议

(1)在专业方面,建筑设计过程是一个发现矛盾并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全球性问题(如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如以人为本等)和伦理问题(如职业道德等)等问题,了解社会现实(如老龄化等)、公共事务(如社区建设等)等需求,并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将思政与建筑领域工匠精神的有机结合,可做到以美为体,以史为魂,以气为引

34“在遵循现代建筑美学理念的基础上,突出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积淀和地域特质35。因此,建筑教育与思政内容的融合对于培养新时代建筑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在主体方面,对于许多专业课教师而言,课程思政的认识可能尚显不足,实践经验也相对有限,因此,通过文献分析及自身实践总结,及时发现思政教育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尤为重要。作者通过本文的“共性问题分析”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要主动作为,而非敷衍了事。难点在于如何将思想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内容,实现无痕教育。这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言行感染力,及时掌握相关的热点事件和学术前沿,以丰富教学素材,提高教学效果。

(3)在内容方面,课程思政元素要与专业知识点有机融合,思政内容的层次关系要递进得当,生搬硬套、脱离现实、知识脱节、逻辑混乱都会使教学内容显得突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等情绪,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4)在认识方面,润物无声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体现了课程思政应有的课程观和育人观。它有助于减轻学生的消极情绪并提升教育效果。教师应在教学中自然引导,而非空喊口号或机械模仿。这不仅需要教师因循诱导,还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自我体验、探索、顿悟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和触类旁通中实现心灵的升华。

(5)在方法层面,德育具有实践性特征,缺乏学生参与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唯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提问和讨论,才能真正产生道德情感上的共鸣;唯有亲身体验,学生方能在课堂上如沐春风。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2020-05-28)[2023-11-15].http://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20-06/06/ content_5517606.htm. [百度学术] 

2

徐健巴莹. 高校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评《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J]. 教育发展研究20222): 86. [百度学术] 

3

陈燕袁璟瑾曹将栋. 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究[J]. 教育与职业202224): 102-107. [百度学术] 

4

李蕉方霁.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2211): 64-71. [百度学术] 

5

孙王虎. 走向和谐建筑[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百度学术] 

6

蒲清平向往.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的变革影响、风险挑战及应对策略[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3): 1-13. [百度学术] 

7

崔卫生魏则胜. 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基础及其管理[J]. 高教探索20226): 55-59. [百度学术] 

8

陈茜.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 58-60. [百度学术] 

9

莫俊峰.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内在逻辑与实施策略[J]. 中国高等教育202219): 35-37. [百度学术] 

10

张蓉文劲宇李红斌.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系统设计与实施[J]. 电工技术学报:20233811):3094-3100. [百度学术] 

11

杨国栋马晓雪. 新文科视域下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融合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J]. 高校教育管理2022165): 96-105. [百度学术] 

12

肖敏. 建筑构造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23322): 159-166. [百度学术] 

13

南纪稳. 关于教育规律问题研究的反思[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102-105. [百度学术] 

14

袁超熊娜陈梦然. 多元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路径[J]. 教育学术月刊202110): 105-111. [百度学术] 

15

肖敏. 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难点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 52-54. [百度学术] 

16

姜毅.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施工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22313): 102-108. [百度学术] 

17

苏淼. 课程思政视域下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论析[J]. 中国高等教育2022 (Z3): 38-40. [百度学术] 

18

王桂云. 高校课程思政元素体系梳理与融入评价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2022 (Z3): 35-37. [百度学术] 

19

孙亮徐震佟德志. 高等工程教育中课程思政的“八个维度”[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 64-71. [百度学术] 

20

范卿泽黄艺蒋凯. 课程思政政策内容特征、工具偏好及优化建议[J]. 重庆高教研究: 2023114):79-89. [百度学术] 

21

韩宪洲. 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与实践反思[J]. 中国高等教育202123): 20-22. [百度学术] 

22

李瑞琴. 新时代高校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再认识——以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实践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202212): 22-27. [百度学术] 

23

崔正贤马万利. 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改革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2): 33-36. [百度学术] 

24

张淑辉高雷虹杨洋. 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困境及改进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3): 57-60. [百度学术] 

25

赵希瑞. 建筑美学课程的思政教育路径探析[J]. 高等建筑教育2022315): 89-95. [百度学术] 

26

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 43-46. [百度学术] 

27

马福运张晗. 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指向及破解路向[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1): 119-126. [百度学术] 

28

彭立威施晓蓉.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四全覆盖”模式的探索[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1): 63-70. [百度学术] 

29

李振宇徐雪萌苏岩. 高校机械类课程思政教育策略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3): 61-64. [百度学术] 

30

肖作鹏韩来伟柴彦威. 生活圈规划嵌入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考[J]. 规划师2022389): 145-151. [百度学术] 

31

冷红袁青于婷婷. 国家战略背景下乡村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2022313): 96-101. [百度学术] 

32

张虹. 以文化自觉为导向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史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23325): 156-166. [百度学术] 

33

何韶颖蒋嘉雯. 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20294): 162-168. [百度学术] 

34

李秋实韩丹. 课程思政视域下建筑美学的教学思考[J]. 建筑结构20225222): 150. [百度学术] 

35

王蓉王强罗定华. 课程思政视域下建筑美学教学创新思考[J]. 建筑结构2023534): 158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