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深入分析现行国家标准GB 50017—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中钢结构连接部分的教学内容特点,基于“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基于概念分析”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钢结构焊缝连接的概念分析与应用研究,以及基于概念分析的钢结构螺栓连接承载力公式的对比研究。教学实践表明,基于概念分析的钢结构连接教学方法揭示了连接所蕴含的本质逻辑,便于学生扎实掌握连接公式的应用,进一步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规范中相关条文。
钢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
自以教学效果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钢结构连接教学中应用
钢结构连接方式分为焊缝连接和紧固件连接,其中焊缝连接又分为对接焊缝和角焊缝连接,紧固件连接分为普通螺栓连接、高强度螺栓连接等。现行国标GB 50017—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
通过焊缝形心的拉力、压力或剪力作用 | 各种力综合作用下 | |
---|---|---|
正面角焊缝 | 侧面角焊缝 | |
连接类型 | 普通螺栓 | 高强度螺栓 | |
---|---|---|---|
摩擦型连接 | 承压型连接 | ||
抗剪连接 |
|
或
| |
受拉连接 | |||
剪-拉连接 |
|
|
对比
(1)不涉及具体内力类型,即计算式中无连接所承受的内力类型,这是设计标准中连接强度计算或承载力计算公式统一性的体现。然而,这也造成了在采用GB 50017—2017中的计算公式时,需针对具体连接形式及其内力情况分别分析并计算。教科书中钢结构连接的计算式较多即出于此。
(2)各种力综合作用下的直角焊缝的强度计算公式,以及承受剪-拉作用的普通螺栓、高强度螺栓承压型连接计算式的第一个式子,均为求平方和后再开根号的形式,其形式与第四强度理论的形式类似。
然而,直角角焊缝连接的强度计算公式与螺栓连接的承载力计算公式也有以下不同点:
(1)直角角焊缝连接以应力形式进行承载力计算,而螺栓连接以力的形式进行承载力计算。这是因为焊缝连接是连续的,这里的连续是指一条焊缝从起始到终止是连续的,而螺栓连接中螺栓与螺栓之间是离散的。
(2)焊缝连接可以承受任意一种内力,包括轴力、剪力、弯矩和扭矩,而螺栓连接中单个螺栓仅能承受剪力、拉力或剪-拉作用。
针对以上直角角焊缝连接的强度计算公式与螺栓连接的承载力计算公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为进行强度计算或承载力计算,需将不通过直角角焊缝(或焊缝群)、螺栓群形心的内力转化为过形心的内力。然而,当构件的内力通过连接形成的节点进行传递时,可能由于内力的方向、所在平面的不同,同一组内力的性质也不同。如

图1 承受偏心力的三面围焊
对于
正如上文所述,内力的分层级转化是精确计算承载力的基础,这也是初学者容易忽视的环节。因此,在进行每个连接的分析与计算之前,应重点强化对内力分层级转化的训练。
在现行国标GB 50017—201
初学者在掌握了正面角焊缝、侧面角焊缝概念后,即可对直角角焊缝的强度进行计算。当焊缝或焊缝群承受

图3 直角角焊缝
在进行如上直角角焊缝的强度计算中,初学者往往容易忽略直角角焊缝分类概念中隐藏的两个重要信息。
(1)脱离了具体受力情况无法判定直角角焊缝是正面角焊缝还是侧面角焊缝。
对于直角角焊缝或直角角焊缝群,判定一条焊缝是正面角焊缝还是侧面角焊缝,必须以通过焊缝形心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焊缝长向的相对关系为依据。如
(2)为判定一条直角角焊缝是正面角焊缝还是侧面角焊缝,必须有与其长向垂直或(和)平行的力作为判定依据。
判定一条直角角焊缝是正面角焊缝还是侧面角焊缝,是为了确定该焊缝在内力作用下产生的是σf还是τf。根据直角角焊缝分类的概念,正面角焊缝或侧面角焊缝完全依赖于该直角角焊缝所承受的内力的方向与焊缝长向的相对关系。
以上两条隐藏信息,分别从“无”和“有”两个角度阐明了内力及其方向在直角角焊缝分类中的重要性。正确理解上述两条信息的价值,可对直角角焊缝的强度计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作用于焊缝或焊缝群上的拉力、压力或剪力不通过焊缝形心时,首先需将内力平移通过焊缝或焊缝群的形心,然后再进行计算。对于承受偏心力的三面围焊(
为解决以上疑惑,作者补充了直角角焊缝类型的判定图(

图4 承受偏心力的三面围焊焊缝群的焊缝类型及应力判定
通过如上基于直角角焊缝分类的概念分析和概念应用,初学者即可判定,对于剪力V,焊缝1是正面角焊缝;对于扭矩T,焊缝1既是正面角焊缝也是侧面角焊缝;因此,可较好地掌握该类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解算步骤。
对于高强度螺栓连接在剪-拉作用下的承载力计算公式,作者发现初学者通常容易混淆摩擦型连接和承压型连接的计算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两类连接中剪力传力机制不清楚,对连接的破坏模式缺乏明确的判断。
为解决该问题,可综合应用数理推导与数形结合法。首先需明确在高强度螺栓承压型连接中,螺栓直接参与传力,即依靠栓杆与孔壁的挤压完成剪力的传递,因此要么栓杆在剪-拉作用下发生破坏,要么栓孔孔壁被挤压破坏;而栓杆在剪-拉作用下发生破坏为强度破坏,故其承载力计算公式与第四强度理论类似。
其次,对于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中的单个螺栓,由于其不直接参与传递剪力,假定单个螺栓可传递的剪力与被连接板件之间的压力成正比关系,则当螺栓上作用拉力Nt后,由
。 | (1) |
。 | (2) |
对于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和受拉承载力设计值都确定的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由于和都大于0,故有以下不等式成立:
。 | (3) |
由
(4) |
时,意味着对单个螺栓承受的Nv和Nt有所降低,从而使得Nv和Nt的计算值偏于安全。

图5 拉—剪作用下螺栓连接中单个螺栓的承载力计算式对比
对于承受拉力、弯矩和剪力共同作用的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的螺栓群(
, | (5) |
然后进一步建立螺栓群承载力的计算式。由于

图6 承受拉力、弯矩和剪力共同作用的高
为与现行国标GB 50017—2017中的计算公式
。 | (6) |
对
。 | (7) |
对于由nb个螺栓组成的螺栓群,将
。 | (8) |
对于∑Nti,教科
。 | (9) |
显然,
此外,也有初学者疑惑,对于承受拉力、弯矩和剪力共同作用的高强度螺栓承压型连接,通常采用
对于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剪力通过板与板之间的摩擦传递,其破坏特征是板与板之间发生相对滑移。若假定受力最大的螺栓达到其极限承载力而发生板与板之间的相对滑移,则由于连接板件的整体性,必然要求其他螺栓处的板与板之间也发生相对滑移,然而,由于其他螺栓并未达到极限承载力,故不会发生滑移。因此,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抗剪具有整体性:即使受力最大的螺栓达到其极限承载力,但总剪力不超过各个螺栓提供的剪力之和时,该连接不会发生破坏。
由此可见,对于高强度螺栓承压型连接,其抗剪承载力需计算最危险螺栓的承载力;而对于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其抗剪承载力需计算螺栓群的整体承载力。
根据现行国标GB 50017—2017,采用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的构件,其净截面断裂的计算公式为
。 | (10) |
应用
(1)板Ⅰ和板Ⅱ的几何尺寸、材料完全一致,板Ⅰ或板Ⅱ上每个螺栓孔削弱的面积为Ad1= t1d0,,其中t1为板Ⅰ或板Ⅱ的板厚,d0为螺栓孔直径。
(2)板Ⅲ和板Ⅳ的几何尺寸、材料完全一致,板Ⅲ或板Ⅳ上每个螺栓孔削弱的面积为Ad3 = t3d0;其中t3为板Ⅲ或板Ⅳ的板厚,d0为螺栓孔直径。
(3)连接一侧的螺栓总数n = n1+ n2+ n3,其中1-1截面、2-2截面、3-3截面上的高强度螺栓数量分别为n1、n2和n3。
根据如上条件,给出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净截面断裂计算的内力和净截面面积,如
。 | (11) |
截面 | 螺栓数量 | 板Ⅰ | 板Ⅲ | ||
---|---|---|---|---|---|
内力 | 净截面面积 | 内力 | 净截面面积 | ||
1-1 | n1 | A1- n1Ad1 | A3- n1Ad3 | ||
2-2 | n2 | A1- n2Ad1 | A3- n2Ad3 | ||
3-3 | n3 | A1- n3Ad1 | A3- n3Ad3 |
此外,当需要验算板Ⅲ的净截面断裂时,
基于概念分析的钢结构连接教学研究显著提升了该领域的教学效果。概念分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练习等。此外,该方法不仅在钢结构连接教学中效果显著,还可扩展至钢结构稳定性的教学,甚至适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其他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特别是,若能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资源,如经典著作和文章等,融入教学过程中,将有助于初学者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培养其对研究思想的理解,实现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刘占科, 孙伟. 以教学效果为中心的钢结构连接教学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9, 28(1): 73-82. [百度学术]
刘学春,白正仙,朱涛,等. 钢结构原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20, 29(4): 101-108. [百度学术]
Barner M S, Brown S A. Design cod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education[J].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21, 147(2): 04020013. [百度学术]
李素娟. 比较教学法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4): 85-88. [百度学术]
李晓克,李长永,王慧,等. 钢结构课程中“角焊缝连接”问题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2): 69-71. [百度学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钢结构设计标准: GB 50017—2017[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百度学术]
张耀春, 周绪红. 钢结构设计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百度学术]
沈祖炎,陈扬骥,陈以一. 钢结构基本原理[M].2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百度学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 GBJ 17—88 钢结构设计规范[S].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88.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