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何发挥党支部的作用以提升组织效率,是党支部建设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党性与人性的关系、生产关系对集体文化的塑造机制、传统文化与正向激励工作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高等学校教师群体的特征,构建了以提升党性修养为目标的正向激励制度,探讨了加强党支部建设和优化高校微观治理的可行方式。
党支部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下,提高高校的组织效率、科研产出质量和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已经形成大势,这对高校教工基层党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群体具有明显特征: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要工作内容,工作相对稳定,基本生活有保障,人际关系相对单纯,自身文化素质较高且个人能力突出,等等。结合马克思主义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找到提升高校党员教师党性修养的可行路径。从马克思主义来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通常以金字塔形式呈现。从底层到顶层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前四个层次通常称为缺陷需求,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而最高层次通常称为增长需求,是人发展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需要通过社会互动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人的行为和思想均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人有谋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平衡的内在需求,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必然体现。本文从高校基层党员教师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目前党员党性修养的现状,影响党员党性修养的主要因素,提出以提升党性修养为目标的正向激励制度,从而改进高校微观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长期保持和平稳定,为人们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空间。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个别群体出现了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如“精致利己主义”。这种思想与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必须坚决防范和抵制。对于广大党员而言,应重视党性修养的提升。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需要培养一批又一批讲奉献、做实事的党员领导干部。近年来,全党上下掀起的党史学习教育热潮,就是要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显然,在法律、道德和党性要求下,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是应该广泛鼓励和宣传的价值观。
人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人性的升华。高校教师党员首先是人,具有人的基本需求,这是一切理论思考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与人性密切相关,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是所有人普遍具有的各种特性的总和,主要包括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而党性并非人人具有,它是共产党员所特有的。共产党员的党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集中升华。人性是党性的基础,没有人性何谈党性。党性是人性的更高层次,也是先进性的内核,没有党性何谈先进
和平时期,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从何而来?来自党员对自身和后代命运的关切。作为党员,应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和近代史,理解党对国家、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资本、劳动与分配的关系,了解阶层分化和固化带来的社会风险。只有纪律严明的中国共产党,才能用党性约束“人性的自私”,避免资源分配不公而造成极端的社会矛盾。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可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可通过党支部的优质活动和良好环境进一步塑造和强化。
文化现象是生产生活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衍生物,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虽然社会条件不同,但是人的基本需求变化不大,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智慧,仍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传统文化认为,对他人有益的行为皆可视为善行,并且善有善报。“与人为善”也是多数中国家庭世代传承的家风。在党建活动中应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个人做了对集体有益的事,就是善行,要在制度设计中对他们的积极行为进行识别、认可、鼓励和保护,鼓励其继续行善,形成个体行为与集体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价值取向上与“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等传统文化观念具有相通性;优秀党员的品德标准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君子”精神也具有相通性。然而,二者植根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制度,虽有相通性,但不可简单等同。我们应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而言,在党建活动中强调和运用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构造良性循环的文化环境,符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有助于党员提升党性修养。
正向激励机制通过正面强化人的行为,提高其积极性,促进其以愉快的心情持续践行目标行为。正向激励以激励、褒扬等方式为主,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奖金、提成、带薪休假、期权等物质奖励;另一种是信任、表扬、提拔等精神奖励。以往的制度设计只重视对某些特定业绩的奖励,忽视了对单位内个体间、员工与集体间良性互动的集体文化建设。构建以正向激励为导向的分配制度,是塑造良性循环集体文化的有效手段。国家持续通过政策激励,优化高校科研环境以提升其运行效率。高校教师党员的党性修养不仅受到物质利益的影响,还受到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等精神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党员所处的环境会影响其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应该通过正向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教师党员在互动中形成良性互助观念,强化党员教师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反之,当教师党员身边存在大量消极行为或负面案例时,工作环境将会恶化,不利于党性修养的提升。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这要求我们按照高校的实际情况,探索提升党员教师党性修养的工作方法。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核心任务。教学致力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高级技术人才,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研是指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借助实验和分析等手段,对问题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进行系统的探究,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科研的基本任务是探索未知、认识规律和推动创新。高校的科研产生的新发明、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社会生产提供了解决方案,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当前高校教师多具备博士学位,是社会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越是高层次的创新工作,越需要科技工作者自觉、主动地开展,而非依赖外界的强迫催促,因此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并应将尊重体现在制度保障和日常管理的人性化设计中。
高校教师群体具有自身特性。首先,教师职业相对稳定,在达到业绩考核要求的情况下,通常无需更换工作单位。其次,同一学院的教师因长时间的工作接触而彼此熟悉,具有熟人社会的特点,如果彼此信任,那么办事和信息交流顺畅;如果彼此不信任,那么阻力重重。再次,高校教师知识丰富,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具有特定的技术专长和较高的智力水平。最后,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培养和管理硕博研究生,具备谋划和实施科研项目的能力。
针对这一群体,应充分引导并调动其积极性,使其能够自觉主动地开展科学研究。在资源保障方面,应为其提供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在学校层面,需确保制度公开透明,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弘扬友善互助的文化,鼓励合作创新和团队共同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党组织站在“教师发展”的角度去开展相关工作,努力引导新入职教师成为科研教学“熟练工”,引导科研教学“熟练工”向本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发展。
薪资和绩效分配的公平性与透明性对教职工工作心态具有较大影响。为实现高校健康发展,需通过改革逐步消除因学术资源过度集中、分配不均和政策矛盾而产生的工作低效现象。具体而言,应构建以“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为核心的治理体系,以正向激励为导向的分配制度,发挥民主集中的作用,增强普通教师对高校治理的参与感与价值感,尽可能形成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实现科学决策。反之,若缺乏此类机制,将容易形成领导自行其是、教师置身事外的局面。在制度形成后,教师依靠岗位职责与自我激励的工作机制,可自觉、主动地开展工作,从而提升组织效率。此外,当前考核机制过度侧重个人科研业绩,缺少对公共服务的考核,且在职称晋升中,科研业绩突出的教师往往更具优势。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承担大量公共服务,可能导致科研投入减少,进而影响个人发展。这种失衡最终降低了教师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要消除“为公服务吃亏”的思想,推动学院与学校健康发展,应建立公共服务贡献与考核晋升挂钩的机制,参与集体事务的教师给予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使公共服务价值得到广泛认可,最终形成科研与服务并重的组织文化。
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激励方案。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考虑在年终考核中设置学院发展贡献工作量,为每一项发展贡献工作量赋予相应的学时(高校通常以教学学时作为工作量的计算单位)。鼓励全体成员参与能够对学院发展形成有力支撑的事务。不愿参与的成员,应让渡相应的教学学时及绩效工资,以实现动态平衡。教师主动参与对集体进步具有价值的事务,如开展学术报告、分享教学与科研经验、利用个人资源举办公益活动等,应给予其明确的奖励,并在评奖评优中予以适当倾斜。为确保激励方案的有效实施和奖励的合理性,应公开评价标准和服务过程,形成群众监督机制,而非依赖少数人的主观判断。在此基础上,对公益行为进行总结,形成工作手册,将常态化任务职责化。
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促进教师的相互熟悉与了解,实现交流与思想碰撞,从而形成彼此信任的合作关系。(1)开展读书分享会。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入挖掘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党员从这些优秀历史人物身上汲取力量;以科技人物事迹为学习内容,了解优秀科研前辈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如何将个人研究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以及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和荣誉;以社会、心理、科技等相关书籍为内容,组织党员分享读书心得,丰富彼此的知识储备。(2)以学院为单位,依据政府文件导向拟定科研项目选题,并组织党员合作申报,发挥“1+1>2”的优势。在学院和学校层面推动建立配套制度。项目经费的具体使用应由申报时协商确定的各课题和子任务负责人共同决定,避免出现项目负责人独占利益或参与人仅使用项目资金而不完成相应任务的情况。(3)开展经验交流会。鼓励党员教师将社会发展需要与自身研究相结合,推动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产与企业需求。同时,鼓励教师主动走出去,加强与企业的交流,积极争取横向课题,解决企业技术难题。(4)鼓励党员教师积极出国访学。通过访学开展学术交流,获取新的学术思想,拓展学术合作网络。(5)关心教师的生存状况。针对发展存在堵点的党员教师,应开展专项帮扶,在科研选题、基金写作、教学等方面提供一对一指导,增强其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同时,对参与帮扶的教师给予物质和荣誉奖励。
高价值活动本身符合党员教师的发展需求,能够吸引党员教师主动参与。随着高价值活动的持续开展以及党员社会经验的增加,党员教师将更深入地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提升党性修养。
在进行正向激励制度设计时应关心党员教师的生存状态,为其发展塑造一个健康稳定的正向反馈环境。同时,依托党支部的谈心谈话、组织生活等,深入了解党员教师发展需求,梳理共性问题,为党员教师提供平台和政策支持,从而实现党员教师的凝心聚力,推动学院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此外,学校和学院的领导干部是高校人文环境的塑造者,肩负着实现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责任。一方面,应继承优秀前辈的良好作风和政策;另一方面,应积极发现既有政策和制度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不断提升组织效率。通过正向激励制度营造的良性氛围,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将得以润物无声地提升。
参考文献
刘淑娜.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人性基础[J].新长征,2007(11):42-43. [百度学术]
牛月永.把党建建在“人心”上——新时代党性引领与人性需求相统一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0(6):5-8. [百度学术]
丁俊萍,胡永干.刘少奇党性修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EB/OL].(2015-11-09)[2023-07-06].https://www.dswxyjy.org.cn/n1/2019/0228/c423727-30928574.html. [百度学术]
王琪.1944—1945年国共两党关于“党性”的大论战[J].红色文化学刊,2022(2):66-73,111. [百度学术]
鲍善冰,侯卓利.锤炼党性修养 筑牢党性根基[EB/OL].(2019-05-13)[2023-07-0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513/c40531-31081342.html.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