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代企业工程现场技术复杂度升级,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技术人才。然而,部分工科专业研究生选择企业就业并扎根工程现场的意愿不够强烈。针对这一背景,重庆大学以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学位点为例,探索了服务复杂工程人才需求的工科研究生价值引领育人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工科研究生毕业后不愿前往基层的原因。从理想信念、育知育德、榜样引领、工程实践、创新培养五个层面,构建了工科研究生价值引领育人体系,并提出了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和行业特点的育人路径。经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的实践验证,该体系提升了人才培养与工程需求的契合度,取得了良好成效。
当前,学生生活在新时代,成长于幸福环境中,往往不太愿意吃苦,一些急需高科技人才的基层岗位面临人才短缺困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为了探究现阶段高校工科研究生基层就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内生动力视角,本研究设计了一套关于工科专业研究生基层现场就业驱动原因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在读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生,或前置学历为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的博士研究生。
结合文献分析和访谈结果,经课题组讨论,本研究形成了初始问卷。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共3个条目,为人口学统计变量;第二部分包含价值精神、社会责任感、榜样引领和就业保障4个维度,共14个条目。问卷采用5点计分方式,1表示“完全不同意”,2表示“不大同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最终共收集77份有效答卷,研究生基层就业意愿驱动因素描述统计如
N | 均值 | 标准差 | |
---|---|---|---|
社会责任感 | 77 | 2.68 | 1.02 |
价值精神 | 77 | 2.87 | 1.21 |
榜样引领 | 77 | 3.23 | 1.10 |
就业保障 | 77 | 3.75 | 1.02 |
变量 | 测量内容 | 均值 | 标准差 |
---|---|---|---|
价值精神 | 我认为到基层工作大有可为 | 2.91 | 1.416 |
我认为到基层就业是明智的选择 | 2.57 | 1.322 | |
到基层就业让我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和提升自己 | 2.9 | 1.334 | |
到基层就业让我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为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 3.1 | 1.343 | |
社会责任感 | 我认为我的家人、朋友支持我到基层工作 | 2.42 | 1.281 |
我认为我的专业知识可以胜任基层的工作 | 3.35 | 1.265 | |
到基层就业能获得更多社会认可和荣誉 | 2.26 | 1.163 | |
榜样引领 | 我就读的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我们到基层就业 | 3.51 | 1.344 |
政府部门积极支持我们到基层就业 | 3.12 | 1.214 | |
我认为我能够与基层同事和村民沟通顺畅 | 3.36 | 1.234 | |
我认为我能适应基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 2.95 | 1.327 | |
就业保障 | 到基层就业可能面临较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 4.23 | 1.111 |
到基层就业可能面临较低的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障 | 3.45 | 1.176 | |
到基层就业可能面临社会及家庭的压力,被认为就业层次低,没面子 | 3.57 | 1.208 |
从

图1 高校工科毕业生不愿到基层的原因分析
其一,艰苦奋斗精神是新时代的重要精神财富。在研究生教育中,让艰苦奋斗精神得到系统的诠释并发挥引领作用,有效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理想融入国家战略需求,可以避免学生因以自我精神价值为内动力而带来的就业方向迷失问题。因此,高校在建立研究生的多元价值体系,促进人生价值引领与职业未来规划的融合发展方面仍待深入研究。其二,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有待提升。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在思政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方法上仍存在一定短板。高校应避免形成“重科研、轻思政”的现象。其三,缺乏榜样作为奋进标杆。多数研究生处于青年期,思维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新性,需要以杰出人物、优秀先进团队作为目标,获得精神力量。然而,高校易忽略榜样的作用,未充分利用校内杰出人物案例对工科研究生进行有效教育与指导。其四,针对研究生的就业保障力度较小。当前高校所提供的实践环节不能使研究生清晰了解现代企业的自动化生产、大数据监控等,研究生实践能力未得到充分培养。同时,高校就业引导机制的成效一般,部分研究生未形成明确的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
资源环境类行业涉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修复和再利用,服务领域涵盖矿业、地质、测绘、环境治理等,并在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绿色开采及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侧面体现出资源环境类行业具有技术密集、学科复杂、战略长期、责任重大、经济循环等特点。技术密集体现在该行业深度融合了矿产采选、能源利用、水资源管理等领域,需持续引进并创新技术,以提升生产效益,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共筑绿色未来;学科复杂体现在行业发展需依托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需全面考量政策、法规、技术等多元因素;战略长期性体现在行业以未来人类生存环境为目标,通过长远规划和目标制定,践行可持续发展之道;责任重大体现在行业需坚守公共利益,以公众生命健康与社会持续发展为生产建设的首要前提,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明确各环节、各部门的责任,共筑和谐社会。此外,该行业还践行循环经济的理念,强调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将废品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推动国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球绿色生态圈的建设贡献力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共生。
“多位一体”工科研究生育人体系涵盖理想信念、育知育德、榜样引领、工程实践、创新培养五个层面,如

图2 “价值引领”多位一体工科研究生育人体系
红岩精神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红岩烈士们在重庆培育的伟大精神,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境界、浩然的革命正气和巨大的人格力
立足工科专业特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可有效实现专业教育育知与思政教育育德的有机统一,充分提升高校育德效
榜样教育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且常用常新的传统教育方法或模式,一方面能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榜样的模范行为;另一方面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榜样精神的感染、熏陶和激励,道德行为动机能得到激发和强化,思想境界能得到净化和提
工科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是现代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
创新和创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提升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日趋成为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只有落实立德树人,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能为新时代的发展不断创造价值的新工科人
本研究构建的价值引领“多维一体”工科研究生育人体系在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类学位点进行了实践应用。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通过制度、细则建设,全面构建了“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研究生立德育人体系。具体而言,近年来针对90后、00后研究生的特点,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结合红色文化资源,将红岩精神融入课堂,打造红色文化第二课堂,实现思政教育的全流程覆盖。同时,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堂的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格品德,并增设社会责任意识考核。学院以鲜学福教授为榜样,通过报告会的形式,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并开展多方面评比活动,形成全员榜样教育格局。学院还重视工程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实践调研,并与企业探索协同育人路径。在创新培养方面,学院坚持发扬校训精神,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国家培养高级科技人才。2022年至2023年,学院研究生选择企业就业的比例持续增长。数据显示,60%以上的硕士毕业生选择进入企业工作,博士研究生到企业就业的比例也从2022年的41.7%提升至2023年的52.4%。这一趋势表明,在“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研究生立德育人体系下,研究生扎根企业、投身工程一线的意愿显著增强。
工科研究生走向基层服务是深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举措。本研究从价值精神、社会责任感、榜样引领、就业保障四个方面,分析了工科研究生去往基层就业的意愿及其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高校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和学位点服务行业的特点,构建了工科研究生价值引领育人体系。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通过该体系的实践应用,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可为国内外其他高校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周铃.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导向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 [百度学术]
杨茜,汪霞.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变迁与发展逻辑[J].高教探索,2021(3):60-65. [百度学术]
洪大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9):1-7. [百度学术]
江未来,刘敏,王耀南,等.新时代工科研究生价值观念塑造的问题分析与方法探究——以湖南大学控制学科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5(3):144-149. [百度学术]
郭雨蓉.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0(23):30-32. [百度学术]
邹祎祎.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探析[J].理论观察,2021(7):19-21. [百度学术]
黎安康,姜仕华.发扬红岩精神,培育时代新人[J].四川教育,2023(21):21. [百度学术]
杜俊华.弘扬新时代伟大的红岩精神[J].人民论坛,2021(28):94-96. [百度学术]
蒋研川,赵艺璇,喻露悦.红岩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5):184-189. [百度学术]
王天娇,戚万学.学科育德的实践向度[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0):122-129. [百度学术]
赵晓霞,蒋琦玮,王卫东,等.坚持立德树人创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6):95-103. [百度学术]
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23(8):17-22. [百度学术]
黄长喜,叶蕾,韩新节.工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与全过程企业就业实习[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14-16. [百度学术]
罗清海,曾涛涛.地方高校专硕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基于南华大学土木与水利学位点建设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23,32(1):63-72. [百度学术]
肖傲.“立德树人”理念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9(1):119-122.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