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建筑类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实践  PDF

  • 谢辉 1,2
  • 路慧萍 1,2
  • 张志清 3
  • 邓钊力 1,2
1.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2. 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5; 3. 重庆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重庆 400045

中图分类号: TUG642

最近更新:2025-05-26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3.022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在全球化不断加速和“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模式正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和文化认同培育转变。为应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从理论、实践、管理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建筑类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9门留学生专业课程为例,深入分析了该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发掘、课程大纲的思政融入及思政教育的全域贯通,实现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建筑专业人才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而且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建筑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教育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建筑类留学生教育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高校正积极制定国际化战略,以加速自身的全球化步

1-4。随着我国高校建筑类专业留学生数量的持续增长,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5-6。目前,我国建筑类留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往往过多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课程思政的整合。建筑类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思政元素缺乏系统性规划,与专业知识融合不足,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难以有效匹配等诸多挑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

8-9。建筑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社会责任和职业伦理,而课程思政教育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思政倡导隐性教育,强化课程的双重功能,培养技术技能,引导价值取向,能够帮助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10。来华留学生不仅是建筑专业领域的学习者,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学习,留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建筑传统与现代实11,从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积极推广中国建筑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文化观念,持续提升我国建筑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12

中国的建筑教育不止于传播知识,更应传播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价值观。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理论和实践的必要创新,对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来华留学生意义深远。基于此,本文以建筑类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核心,探讨如何构建一套系统完善且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期为建筑类留学生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建筑类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本研究提出了面向建筑类留学生教育的多维度课程思政体系,如图1所示。理论层面深入剖析建筑专业课程思政的“四维度”模型,明确教育目标与思政价值的有机结合;实践层面聚焦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建设,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确保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管理层面着重探讨校内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的构建,注重跨部门合作在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重要性。

图1  建筑类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体系框架

(一) 理论层面:建筑类专业课程思政“四维度”模型

1 归属维度:文化认同与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传承

中国建筑学科自古以来就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涉及风水观念、空间哲学、社会结构和道德观念等。在建筑类留学生思政教育中,通过系统介绍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设计哲学和城市发展相伴随的历史观,引导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从而领会中国建筑文化底蕴、发展模式等。此外,引导来华留学生重视对其本国文化底蕴和社会发展模式的探索,比较分析建筑及文化差异,鼓励留学生将中国的建筑理念与本土实践相结合,激发其对多元文化的思考,进而推动其在本国建筑实践中传承创新本土文化特色,并为“一带一路”合作交流助力。

2 创新维度:创新能力与建筑技术的探索应用

在建筑类留学生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是关键目标之一,课程思政建设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项目驱动式学习、前沿技术知识传授及引导等方式参与国际工程实践,促使留学生掌握建筑领域前沿动态,提升其在建筑设计中提出创新性方案的能力,满足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需求,具备成为新时代建筑创新领军人才的潜力。鼓励其积极参与国际工程实践,以满足全球化背景下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其作为新时代建筑创新领军人才的潜力。

3 伦理维度:建筑设计的社会责任与伦理意识

建筑师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关注建筑对社会、生态环境及社区福祉的影

13。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设计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培14,留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建筑技术与材料结构的知识,而且要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忠于职守”的传统美德、“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同时,应让留学生认识到建筑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多重影响,既可能因资源消耗、碳排放增加和生态系统破坏带来负面效应,也能够通过绿色设计、低碳技术和可持续理念促进生态保护,减少环境污染。在课程中结合中国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城市化的实践,探索生态友好型建筑材料的使用、能源节约技术的应用,以及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护,在实践中实现生态保护与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

4 国际维度:全球视野与跨文化适应

课程思政应着重培养留学生的全球视野与跨文化合作能力。优秀的建筑设计往往是团队协作的成果,强调通过集体合作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双重效益。留学生不仅应学会如何将专业知识运用到本国建设中,而且能在多文化环境中协调合作、尊重文化差异,从而增强其跨文化适应能力,为其在未来的国际建筑项目中积极推广中国建筑标准与绿色发展理念提供重要支持。

(二) 实践层面: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建设

1 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内容设计

建筑类专业课程涵盖建筑设计理论、历史遗产保护、建筑技术等多个模块。通过分析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明确每门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根据课程难度与留学生的理解水平,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地递进安排。在基础课程中,介绍中国文化和政策体系,通过易于理解的案例和历史背景培养其基本的文化认同感;在专业课程中,以实践应用为主,鼓励学生结合生态规划理论,在国际项目中融入中国方案的设计思考,从而在专业学习中培养留学生跨文化实践能力。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贯穿所有相关课程,实现“全课程、多环节”的渗透式教育。

2 系统化教学方法的创新

深入运用案例教学法,挑选具有标志性和示范性的当代中国建筑项目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案例,引导学生在具体案例分析中理解中国建筑设计与社会责任的内在联系。针对每门课程的实际需求,设计融入思政元素的项目任务,让学生通过模拟真实项目或直接参与实践,亲身体验中国的建筑文化理念,并在跨文化项目中融入自己的设计思考。同时,强调跨语言的文化对话,在双语教学中嵌入文化思政内容,双语系统讲授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史、技术政策和规范标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掌握中国的建筑知识,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脉络。

3 系统化评价机制的构建

构建一个全面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涵盖学生的思政表现、专业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课程考核特别强调“文化认知”“专业技能应用”和“责任意识”等关键指标,全面评估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和案例分析,及时评估学生的思政理解和应用能力。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口头和书面报告的方式展示对中国建筑和文化价值的理解,教师则从社会责任、文化认同和跨文化应用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在学期结束时,安排学生进行匿名自评,记录其在课程思政内容中的收获和挑战。这种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而且为后续课程思政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了数据支持。

(三) 管理层面:多部门协同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

1 管理架构:多部门联动的组织保障

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的核心在于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学院党委依据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高等教育思政教育方针,明确建筑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战略意义与建设目标,并制定工作方案以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的方向性和系统性。通过定期组织院内外的课程思政工作会议,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对工作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以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生院在课程思政的计划和实施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研究生院负责组织和协调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包括审核课程大纲、思政教学内容,以及安排教学活动等。研究生院与专业教师合作完善评价体系,将思政元素纳入课程考核标准,为思政效果提供量化指标。研究生院还负责为课程思政提供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确保各类课程思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包括协调教育资源、提供教学经费、制定相关政策等。

国际学院在建筑类课程思政的跨文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国际学院为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和思政理解提供支持。定期举办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和建筑文化讲座等,使留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深度参与并有力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同时,国际学院还协助教师制定适应留学生文化背景的课程思政内容,使其更好地融入多元文化,提高思政教学的适应性和效果。

2 具体实施: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

为促进课程思政在各部门间的有效协调与实施,学院成立了专门的课程思政工作小组。该小组由学院党委领导,成员包括研究生院、国际学院等部门的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工作小组承担着制定课程思政工作方案、审核思政教育资源、协调跨部门活动等任务。工作小组定期举行工作例会总结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学院推出了思政教育的专项培训和跨部门交流机制,旨在帮助教师掌握如何将思政内容融入建筑类课程。培训内容广泛,包括思政内容的设计方法、课堂实施技巧、跨文化沟通方式等,通过专家讲座、专题研讨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教学能力。此外,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以充分利用各部门的资源优势。研究生院和国际学院共同构建了一个思政教育资源库,汇集了建筑类专业的优秀教学案例、思政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供教师在不同课程中运用,定期更新国际建筑专业的前沿资讯,帮助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引入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政策背景,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建筑类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

在建筑类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中,实现教学目标与思政价值的有机统一至关重要。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中国当代建筑与城市发展批评(Criticis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velopment)、建筑技术(Building Technology)、城市设计理论(Urban Design)、风景区与保护地规划理论与实践(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Scenic Area and Protected Area Planning)、前沿讲座(Advanced Lectures)、设计课程(Design Course)、社区发展与规划理论(Theor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生态规划设计原理与应用(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9门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实践中,有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建筑专业知识传授,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符号与价值理念,逐步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

(一) 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发掘

融合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挖掘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部分。通过深入挖掘和有效整合不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利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资源,深度解读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蕴含的深刻意义与价值内涵,如图2所示。

图2  9门建筑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四维度”模型

1 文化认同: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

对于留学生而言,文化认同不仅关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而且涉及对国家价值观的认可。在建筑类专业课程中,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应用,帮助留学生逐步构建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同。在风景区与保护地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当代建筑与城市发展批评等课程中,深入讲解中国建筑文化和本土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建筑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从而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在城市设计理论、建筑技术等课程中,将思政教育与中外建筑的发展历史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建筑史与西方建筑史的对比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者在历史发展、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中的异同。帮助学生通过对比认识中国建筑的文化特点与技术优势,进一步培养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建立中外建筑交流桥梁的能力。

2 创新能力:建筑设计的技术应用

通过项目驱动式学习和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在建筑设计、生态规划中提出创新性方案。在建筑类专业研究方法、生态规划设计原理与应用、前沿讲座等课程中,鼓励学生在学习前沿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在建筑设计中进行创新性应用,培养其在建筑领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留学生选择某一建筑项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前沿的设计理念,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元素结合起来,设计城市建设发展蓝图,充分证明了来华留学生在国际建筑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专业能力,如图3图4所示。

图3  沙特航空培训中心

图4  阿联酋House Of The Future住宅区

3 设计伦理:现代设计与传统保护

社会责任意识在建筑设计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构成了建筑类专业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在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城新区开发之间的平衡时,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显得尤为重要。建筑类专业的教育目标不仅包括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承担对社会和公众的责任。在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学术前沿讲座等课程中,通过分析具体的设计案例,强调建筑设计对公共安全和社区福祉的影响,引导留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尊重职业道德,增强其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生态规划设计原理与应用课程中,强调生态保护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建筑实践中体现生态责任与设计伦理的统一。

4 全球视野:国际合作与本土实践

在建筑类留学生课程中,全球视野的培养注重跨文化理解与合作能力的提高。针对留学生在国际工作环境中的实际需求,课程通过中外建筑合作项目、“一带一路”绿色建筑项目等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建筑设计中的国际合作需求,并在设计实践中运用跨文化沟通技巧和全球视角。城市设计理论、社区发展与规划理论等课程设置多样化的跨文化交流,鼓励学生从全球视角出发,思考和分析建筑设计中的文化多样性和跨国合作需求,培养其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工作和沟通的能力。

(二) 课程大纲中思政要求的融入

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的设计,有效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

1 教学目标设定: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的融合

建筑类留学生在海外接受思政教育的机会较少,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需明确思政教育目标,使其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大纲和实践活动,引导留学生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帮助其在跨文化视角下深入感知中国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在制定课程大纲时,明确列出思政目标和内容,并将其与建筑类学科目标相结合,确保教学中全面渗透思政教育。在城市设计理论课程大纲中,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纳入教学重点,帮助留学生理解中国城市设计的文化背景与社会意义;在社区发展与规划理论课程中,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建筑设计如何服务社会发展,并关注社会人文和公共利益,通过社区规划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2 教学方法设计:多元策略与思政渗透的协同

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能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式学习和跨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多维度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都能深入理解和应用思政元素。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实地文化考察活动,组织留学生参观具有代表性的遗产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使其直观感受中国建筑文化的魅力,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刻内涵,在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逐渐形成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意识,如图5所示。

图5  重庆大学留学生实地参观建筑遗产

3 课堂活动与课后作业设计:实践载体与思政教育的有机整合

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同样需要与思政建设相结合,设计相应的讨论活动,以确保思政元素能够贯穿留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鼓励留学生结合中国案例,探索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为留学生设计“跨文化建筑保护研究”作业,要求他们对比不同国家在保护地规划中的实践经验,分析交流这些经验背后的文化背景与社会价值,增强他们对全球视野的理解。将建筑设计与国际合作的需求结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前沿的设计理念与技术,还要明确课程思政要求,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建筑市场中的文化多样性和跨国合作的需求。

(三) 教学体系内课程思政的全域贯通

教学体系内课程思政的全域贯通,意味着将思政教育渗透到课程的每个环节,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活动,从评价机制到学生反馈,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教育模式。

1 评价体系多维化与思政价值导向

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评价体系的多维化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还要注重思政元素的渗透与引导。以风景区与保护地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在评价标准中纳入“生态责任”“社会公平”和“全球视野”等思政元素,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关注社会责任和文化价值。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通过专题讨论、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的形式,持续反馈学生的思政素养培养情况。通过定期的讨论和项目汇报,教师不断给予学生关于社会责任、文化认同与创新设计的反馈,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

2 跨学科整合与思政融合创新

跨学科协作是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在生态规划设计原理与应用课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还要通过与环境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合作,参与生态保护等跨学科实践,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而深入的生态与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国际学院的支持是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组织跨文化交流和研讨活动,营造一个多元文化互动的学习环境,让留学生在真实的文化碰撞中深刻理解中国的建筑理念、文化价值及全球化背景下的设计理念,成为兼具专业能力与文化敏感度的国际化建筑人才,如图6所示。

图6  建筑类留学生参与前沿讲座与跨学科交流研讨

3 课内外活动与思政育人链拓展

课程思政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应当延伸至课堂外,通过举办主题讲座、文化沙龙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运用于社会实践。在建筑设计、社区发展与规划理论等课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项目调研与分析,学生在现场体验中加深了对中国建筑文化和设计哲理的思考。留学生还积极参加各项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与当地社区的互动,深刻理解社会责任与文化传承的意义。建筑城规学院还与多家知名建筑企业联合成立了留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为高层次、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搭建平台,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国际项目经验的积累,如图7所示。

图7  建筑类留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的人才培养

建筑类留学生课程思政体系展望

为进一步提升建筑类留学生课程思政的质量与影响力,未来计划从以下四个方向进行改进和拓展,为来华留学生建筑教育提供创新路径,助力中国建筑教育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影响力。

(一) 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耦合

将思政元素融入建筑专业教育,构建系统化教育框架,进一步深化创新能力与设计伦理的结合,通过课程内容覆盖建筑历史、文化和现代建筑技术等领域,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技能的同时,接受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教育,理解中国文化,提升学生在跨文化合作中的实践能力和适应力,成为兼具专业素养、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国际化建筑人才,为全球建筑行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 构建高素养师资队伍

高水平师资是课程思政的核心。通过拓展教师能力发展计划,增强其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文化敏感性。邀请国际化教学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如何在建筑类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并加大引入具备国际背景的师资,强化跨文化教学实践。以此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师资团队,为留学生课程思政提供有力保障。

(三) 完善评价与成效追踪体系

建立科学的动态评价机制,对建筑类专业留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跟踪与反馈。通过阶段性测评,掌握学生在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等方面的进展。引入毕业后的长期追踪机制,收集留学生在职业发展和跨文化适应方面的情况,为课程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并验证课程思政的长期效果。

(四) 深化跨文化交流与校企合作

设立国际建筑文化交流平台,与国际建筑院校合作,定期举办研讨会和设计竞赛,学习国外在建筑类学生课程思政方面的优秀实践与经验,将这些经验与中国的国情和教学相结合,探索出适合中国建筑教育特色的课程思政创新路径。加强与中资建筑企业的合作,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实习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理解不同文化和设计标准。通过校企合作,增强留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适应力,为国际建筑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结语

针对建筑类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了一个涵盖理论、实践和管理三个层面的系统性课程思政框架。该框架将思政元素与建筑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并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9门课程思政为例,深入探讨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成效,揭示了在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深层理解与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国建筑实践全球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还将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一个更开放、包容的国际教育环境,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建筑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百度学术] 

2

张东海高蓬辉黄建恩. 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21301): 1-9. [百度学术] 

3

武鹤孙绪杰杨扬. 面向“新工科” 的智慧建筑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21301): 10-16. [百度学术] 

4

李敏郝人缘韩双淼. 国际比较视阈下的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战略研究[J]. 浙江社会科学20214): 146-154, 115, 160. [百度学术] 

5

邓波尹敬湘吴振亚.“一带一路”合作交流背景下青年海洋人才国际素养培养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396):22-25. [百度学术] 

6

谢辉冯瑶函邓钊力. 以“VITAL” 为核心理念的建筑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22313): 1-8. [百度学术] 

7

徐令宇袁振华马强. “一带一路” 倡议下留学生基础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 高教学刊2024107): 9-12. [百度学术] 

8

董洪亮赵婀娜张烁.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N].人民日报2016-12-111 [百度学术] 

9

高宁王喜忠. 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 中国大学教学20209): 17-22. [百度学术] 

10

刘承功. 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 的若干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86): 62-67. [百度学术] 

11

沈庶英. 来华留学课程思政: 基于学科交叉的统整建构[J]. 教育研究2021426): 92-99. [百度学术] 

12

张大良. 课程思政: 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 中国高教研究20211): 5-9. [百度学术] 

13

易学尧. 建筑伦理精神探要[J]. 伦理学研究20242): 133-140. [百度学术] 

14

朱雪峰. 当代西方剧场建筑的伦理表演性[J]. 文艺研究20241): 113-12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