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3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基于校企合作的新工科课程探索与实践

      2024, 33(6):66-7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09

      关键词:新工科校企合作路径设计
      摘要 (189)HTML (63)PDF 736.56 K (130)收藏

      摘要:校企共建是当今新工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常态化路径,也是建立和完善新工科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与必然抉择。然而,现阶段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校企合作没有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对工科学生就业问题开展的调研问卷发现,现阶段新工科专业校企合作链条中存在供需发展不匹配、学用结合不紧密、实操训练不深入等问题。本研究基于新工科课程特点并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出发,提出了校企合作下新工科课程体系发展策略及课程体系建设路径设计,建立高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双教模式”,通过对课程教学设计、实践应用形式、技能考核评价进行改革,加强对校企合作中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着重提高学生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运用紧密结合的能力,以“工程认知-项目实践-协同评价”为进阶,建立校企一体化培养高质量工科人才的实践体系,培养与时俱进、适合当前行业需求的工程技能人才。

    • 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建筑课程创新思考与实践

      2023, 32(3):56-6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07

      关键词:新工科智能建筑模块化教学培养模式
      摘要 (270)HTML (873)PDF 1.33 M (659)收藏

      摘要:新工科战略实施是我国应对全球竞争、推动创建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为积极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天津大学紧抓机遇,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自动化等优势学科基础上开设智能建筑专业,通过构建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人才。由于天津大学智能建筑专业尚在起步阶段,未能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广泛认识,因此开设一门能够为多个学院学生提供课程选择的公共选修课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建筑课程建设,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来设计不同授课阶段的重点内容和精讲内容,结合对创新型教材的打造、理论教学中技术应用前景的展望和实践教学中回归技术原理的思考,辅助多名具有不同研究方向和专业背景的教师联合授课,以诠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特色,并在授课过程中关注行业发展与实践要点。通过对课程组织模式、教学安排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分析,提出了针对智能建筑创新课教学方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了模块化多维交叉课体系和多学科融合育人平台,针对性地建立了混合式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 以人为本的建筑环境学课程教学新思路探索

      2016, 25(2):92-9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2.022

      关键词:建筑环境教学思路人的需求构建环境
      摘要 (1047)HTML (426)PDF 674.95 K (908)收藏

      摘要:建筑环境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广,信息量大,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明确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梳理,结合知识要点将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诠释,提出了热湿环境-空气环境-声光环境三部分教学重点内容,从人对环境的需求角度出发,剖析环境的控制参数、评价指标,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建立了以人为本,创建环境的教学思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强化课程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3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