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70-7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09
摘要:我国高校不断推进“双一流”建设,如何建立科学、完备的学术评价体系正日益成为影响高校学术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厘清学术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明确学术评价的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深刻理解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对于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意义,正视当前学术评价工作中存在的学科差异关注度不够、破“五唯”落实不够、同行评议待完善等主要问题,才能从宏观视角着手,落实破“五唯”、强化学部职能、优化人才项目体系。同时以微观视角为抓手,在学术评价工作中做到尊重学科差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优化同行评议,从而不断完善高校学术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学术事业发展,助力国家科技文化实力提升,为树立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
2024, 33(6):9-1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02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源于欧美高校成绩评价体系的平均学分绩点已成为中国高校学业水平评价的主要指标。由于其与学生的评奖评优、免试研究生推荐、境内外升学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从而引发了广泛的关切。针对当前中国高校在课程百分制成绩与绩点的转换方法上存在的利与弊进行了思考,并基于学习成效的科学评价,提出了推动中国高校与欧美高校在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上接轨的建议。
2024, 33(6):23-3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04
摘要:研究生的创新潜力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索新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水平,首先,运用文献分析、专家意见征询等方法,从研究生自身个性思维、理论基础教学、多学科的交叉、科研支撑条件、社会实践能力、导师育人机制六个方面初步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结合TOPSIS法和综合指数法两种评价方法,构建了新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选取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方向的24位研究生进行综合评价。两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基本相同,表明评估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新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水平,目前新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研究生自身个性思维、导师育人机制、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应通过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制定合理培养方案、大力支持实践活动等措施,促进新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024, 33(6):32-4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05
摘要:产出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论基础,建立OBE理念下的课程持续改进机制是现阶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底线,因此,提出了全过程课程持续改进框架,建立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全过程评价方法,并以科技与专业外语课程为例针对2016级和2017级本科生开展了全过程评价与持续改进实践。形成性评价的课程目标达成增长率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逐渐提高。相对于2016级,2017级的终结性课程目标达成率平均提升13.1%,支撑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达成情况提升12.7%。全过程评价与持续改进同时促进了本轮和下一轮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效促进了学生解决土木工程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可为我国工科专业课程建设和持续改进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4, 33(6):41-4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06
摘要: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但课程质量评价一直存在评价标准多样化、评价客观标准不足、评价结果区分度差等问题。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深入开展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简称评课)提出了更高要求。评课工作需要贯彻产出导向、以学生中心和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专业认证的要求既对课程教学质量合理评价带来了更多挑战,又为解决质量评价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聚焦于土木类专业理论课程评价,基于OBE理念,探讨了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视角、评价依据及评价方式等问题;以各种评价主体为线索,分别论述了不同评价主体在课程评价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案。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同行评教团、双听制等应对方案保障了评课工作的顺利推进,教师对待教学的认真态度不断强化,对评课工作的理解度和支持度不断提升,总体评课结论的可靠性相对较好;学院全部课程评价平均分数逐年提升,学生对课程质量的满意度较好;学院持续获得了更多的教学成果和教学奖励。通过近几年积累的评价基础数据,可以勾勒出学院整体的课程教学质量轮廓,为评课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类似较大师生规模的土木类学院提供了参考。
2024, 33(1):50-5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1.007
摘要:在科技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十分必要,因此,校企合作模式成为高校与企业间构建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有产教深化融合的重要意义。文章针对理工类高校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点,阐述了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以山东建筑大学第二课堂制度为例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特征与改进方向,介绍了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多元主体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教育培养方式改革,学校创新创业平台得到多元化发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多元主体校企合作双创模式初见成效。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分析和实践探索将为理工类高校双创教育建设提供借鉴。
2024, 33(2):59-6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08
摘要:实验教学作为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而言,实验教学对磨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探索开放实验平台在地方应用型院校的构建模式,以湖北文理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道桥实验室为例,从课程及教学管理两方面指出了当前本科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开放实验平台的改革措施,包括开发集实验项目选定、在线课程云共享和实验仪器预约于一体的开放实验智能综合管理平台,构建师生双选末位淘汰体系,完善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评价机制,建立师生全覆盖的专项安全管理制度。开放实验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潜质,提高了实验设备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进而为立德树人、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024, 33(3):74-8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9
摘要:工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质量对达成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非常重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及质量提出了要求,但目前实践类课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存在缺失、内容不完备或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基于工程认证对实践类课程的相关要求,结合面向产出的教育理念,分析得到影响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含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质量的共性因素有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三项,并将其作为质量标准的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中又列出具体观测点作为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在总体一致的基础上以个别指标考虑个性因素。最后分析了基于质量标准,按照不同评价目的制定质量评价表的方法。建立的质量标准体系内容全面、指标统一,便于进行横向比较,可促进实践类课程质量的监控和持续改进。
2024, 33(4):76-8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10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不断发生变革,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使命,课程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落脚点。材料力学作为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团队分析了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课程强理论性、逻辑性、工程实践性等特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枯燥、推导过程抽象、评价体系生硬等问题,以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优势,在课程教学内容、讲授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提出了“Interest+Understand+Application”的创新教学体系(简称为“IUA”创新教学体系),旨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内容理解、强化学生知识应用。东南大学土木交通大类专业对该教学体系进行了实践,包括引入工程案例、利用校内及在线资源丰富课堂形式、改进课程评价方式等。通过评估学生课堂满意度调查、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学生课外实践成果等,证明了该教学体系改革成效显著。
2024, 33(6):149-15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20
摘要:为助力国家新工科建设,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求,工程力学课程的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首先,优化教学内容,在工程力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其次,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将工程力学知识与社会发展、工程伦理等问题相结合,并通过团队合作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最后,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综合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政教育效果,形成协同育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