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3(3):1-8.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1
摘要:中国政府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中起到了突出作用,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实后盾。通过梳理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政府作用发现,政府在组织创新、人才需求、法律法规、资金支持四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不能脱离本国实际,盲目照抄照搬国际经验,又不能忽视大学发展的共性规律,固步自封,而应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在借鉴吸收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探索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本土道路,探寻中国政府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发挥的作用,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2021, 30(3):6-1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02
摘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普通高校重要的科研实验公共平台,其建设与管理是推进高校实现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的有效手段。以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例,结合实际问题,总结实验室建设中5项主要的实践经验:合理人才队伍梯次,加强领军人才引育;增强研究保障,加大硬件投入力度;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科教平台发展;立足山地特色,扩大对外学术交流;管理虚实交替,实现硬件权益共享。为高校科研实验公共平台运行建设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2019, 28(5):104-11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5.017
摘要:随着绿色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关注于将绿色建筑类课程融入到现有教学体系的过程中,相应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设置成为了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建筑教学方式与教育学原理的结合,以绿色建筑设计的认知层面为例展开讨论,以列出行为目标与行为方式的手段形成具体的教育目标,并按照据此构成的二维表格选择各教学层面的具体教学目标,以期通过教育目标的二维表格形式来指导绿色可持续类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为未来绿色建筑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016, 25(2):105-10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2.025
摘要:回顾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一年级教学小组在2014年对原有建造教学开展的改进实验,分析并总结了实验中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成果。研究认为:通过在教学中增设准备环节、增加贴近日常体验的分项基础训练,可有效提高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使各教学环节之间衔接更为紧密,教学效果更佳。
2016, 25(5):160-16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5.037
摘要:研究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对社会,高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设计大学生发展体验、自我效能与创新能力调查问卷,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中介效应对高校学生发展体验、自我效能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从而给出相关建议。
2012, 21(1):98-102.
摘要: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今天,规划师的地位举足轻重。高校是培养规划师的摇篮,如何更好地培养城市规划专业的高端人才,是每一所开设此专业的高校都必须深思的问题。相对中国来讲,美国高校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始更早,专业建设更完善,因此,研究与借鉴美国的城市规划教育教学模式,对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11, 20(3):10-16.
摘要:建筑学因其学科专业特殊性,需要把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以其历史悠久的教学实践,积淀了注重创新素质培养的传统,建立健全了创新素质的教育体系。建筑史创新教育体系架构正是建筑学创新素质教育体系的关键板块,外国建筑史体验式教学法研究是该板块的子项目。该项目首先进行了建筑史体验式教学法的理论建构研究,进而对体验式教学法实施方案、体验式教学法的评价与优化体系建构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经过几年的教改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1, 20(1):131-134.
摘要:近年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为指导思想,立足现实、求真创新,对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评价机制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实施和完善了有鲜明特色的“体验式开放性建筑设计课教学法”,稳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而突出的教学成果,在全国建筑学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学评估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2008, 17(2):90-94.
摘要:大跨度桥梁课程双语教学是福州大学双语教学课程立项建设的项目之一。大跨度桥梁课程是在中国桥梁事业不断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为学生扩展现代大跨度桥梁知识、提高国际交流、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而设置的一门课程。文章介绍了该课程立项建设的意义和已具有的基础,重点介绍在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