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11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14
摘要:在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业背景下,以及以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为目标,更加注重教学模式创新的新工科建设大背景下,探讨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如何融入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思政教学,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茅以升先生主持监造的钱塘江大桥(一种早期采用铆钉连接的钢结构桁架桥)为背景,秉承茅以升精神的核心价值,通过对钱塘江大桥的深入学习,结合课后参与各类结构设计竞赛(如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高校学生钢结构创新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建筑结构设计竞赛等),以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实践并传承茅以升先生所倡导的“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的工程教育思想,以及“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精神,还构建了学习、产业、研究融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实现了知识、能力与价值的深度融合。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构建了一套闭环的内涵思政教学体系,凝练出一种浸润式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模式,达成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塑造价值的总目标。此外,全方位的科学考评及持续改进模式、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教学能力提升举措等研究成果,均可为同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2025(1):178-18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22
摘要:近年来,课程思政受到广大高校的高度重视,成为了专业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关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文献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系统回顾总结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以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和CSSCI数据库2017—2022年刊载的1 860篇有关高校课程思政的高质量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回顾,从研究文献、研究机构和研究作者等角度分析了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动态,通过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聚类分析,并对代表性文献进行二次阅读和系统梳理,归纳出高校课程思政的热点主题,通过对关键词时间线图谱进行分析得出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演进脉络。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有关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受到广大高校教师与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研究热点主题主要涉及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建设实践、元素融合、教学设计、教学能力与效果评价六个方面;相关研究的演进脉络可划分为萌芽起步(2017—2018年)、快速发展(2019—2020年)和稳步发展(2021—2022年)三个阶段。最后,根据现有课程思政研究进展和改革趋势,并结合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动向,对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2025(1):190-19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23
摘要:中国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研究生教育承载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和推动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论文写作指导作为研究生必修课,不仅承担着学术论文技能培训的教学任务,还担负着学术规范和学术标准的教育与引导责任。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人才。以苏州大学建筑类工学研究生专业必修课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例,通过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课程教学中,构建了以“立德树人,研立‘诚信’”为基石,“家国情怀,研系‘报国’”为指引,“科学铸魂,研学‘精神’”为动力,“多元思融,研贵‘践行’”为目的的课程思政融入模式。具体分析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教学设计。
2024, 33(4):43-5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06
摘要:为实现教育教学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贵州民族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成立了“贵州报京侗寨乡村振兴联合工作营”,在乡村实景中探索相关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推进建筑类学科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实践中发现,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与多资源融合的教学平台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有效方法。针对乡村振兴的教学改革核心应变“知识积累”为“思想价值引领”。“联合工作营”设计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型融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了在乡村学习、向乡村学习、为乡村学习、让乡村学习等多维度教学活动,为乡村振兴培养和储备人才。
2024, 33(3):47-5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6
摘要:交通强国战略导向下,交通院校应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进行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以满足我国交通建设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需求。对国内8所交通特色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发现,理论课程及设计实习均较少涉及对交通建设问题的探索,国际教育受限于学制和学籍管理而系统性和特色性不强,研究及实践未结合交通建设的前沿问题而创新性不足。因此,结合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和交通强国战略的要求,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交通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机制:建立多学科交叉、理论联合实际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国际联合培养机制。这对我国交通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024, 33(5):56-6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5.007
摘要:“十三五”以来,我国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数量剧增,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大幅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工程生产实践能力较弱,到用人单位后短期内无法融入企业生产,严重阻碍了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为此,系统总结了单一高校模式在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生产实践、指导政策等方面的局限性,剖析了高校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面临的协调与合作、课程质量与一体化问题;围绕培养机制与融合模式、学术科研与生产创新、基地共建与运行机制,提出了“产研融合”提升路径的构建思路及实施路线;最后总结分析了课题组“产研融合”培养模式初步建设成效与经验,研究成果对提升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学术与生产能力培养质量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2024, 33(4):100-11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13
摘要:在新工科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知识的需求,本科教学对研究型教学内容的需求愈发强烈。因此,提出一种基于BOPPPRS的新型教学理念,将部分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元素(R-research)融入课堂中,为未来研究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思路。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板书教学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基于BOPPPRS新理念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及拔尖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BOPPPRS理念进行优化设计。最后,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与思政的融合,将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研究中涉及的环保、“双碳”政策等内容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提高拔尖型人才思政水平。
2024, 33(5):109-118.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5.014
摘要:国家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为培养优质人才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城市设计学科具有整合与协同的特点,在指导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城市设计专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面临发展目标不清、体系混杂和标准不一等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城市设计教学立足于传统建筑学科优势,坚持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国际视野、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为目标,历经二十余年的建设和改革,创立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体系。建筑设计(五-六)(城市设计专门化方向)作为其中的核心课程,以拓宽专业基础和深化实践研究为改革路径,构建了“高阶国际合作+多学科协同+学研产一体”的设计教学模式,在城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良好成效。通过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设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课程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计划与建设效果等,以期为城市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2024, 33(6):113-11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15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教学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方式。在线教育应重视在线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在线学习中产生的情绪影响学习的效果。把设计创作类课程的在线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索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情绪的影响因素和相应学习情况。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初期按照计划引出的问题方向获取访谈资料,然后对访谈资料进行第一层次编码和第二层次编码。发现了在线学习设计创作类课程的四类影响因素,分别是学习环境、个人特征、课程任务和教学方法,并且探索了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的关联关系,并以此构建模型。该模型阐释了设计创作类课程在线学习者的情绪影响因素、产生过程和结果,对优化在线教学策略有一定启示作用和参考价值。
2024, 33(5):149-15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5.019
摘要:建筑环境学课程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环境学课程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以教为中心”向“学以致用”转变。通过归纳近20年学生自主选题情况、研究对象类型、相应研究方法、实验仪器分配与更新变化等,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升情况,发现随着实验仪器测试参数及记录功能的完善,自主实验研究的选题范围逐渐扩大,50%以上的学生选择探究不同使用功能建筑的综合环境变化特征,并给出原因解析;100%的学生采用非单一研究方法开展课程自主研究。该研究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室内外环境调控的机理、目的和手段,培养了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从事工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深度挖掘课程内容,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优化各章课堂教学设计,提升自主实践研究过程考核的挑战度,继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知识、能力、专业素养的有机融合,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