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12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15
摘要:通过分析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在导师指导能力、教学规划、教学监控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导师应该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积极作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导师努力进行自身建设,提高指导能力;系统规划研究生培养过程,提高专业实践与其他培养环节的关联度;主动寻求校企合作,提高校内外导师育人的协同度;将“五育”贯穿于专业实践全过程,提高专业实践育人的全面性;改革专业实践评价方法,发挥评价对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
2025(1):126-13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16
摘要:建筑学五年制教学体系中,本科二年级正式进入建筑设计入门课程的学习阶段。建筑设计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引导学生理解基本的设计逻辑和掌握理性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常规入门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可教性”“导向性”不足等问题,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二年级教学组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分解式”的入门教学理念,探讨了其在“专题式”教学内容分解和“进阶式”指导过程分解设计训练模式上的创新,并以该课程中《行为与空间》专题作业为例,对“分解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总结。
2025(1):134-14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17
摘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活动为公共应急背景下专业课程的高效教与学提供了重要思路。考虑高校教育教学与在线教学的融合路径,针对岩土工程专业课程的在线教学过程,探讨在线教学存在的共享教学资源显著差异、教学过程单一、师生关系消解与重构消耗、教学硬件不匹配等问题。由此,提出专业课程在线教学过程系统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多元化、学生作业多重化、考核方式过程化等教学设计思路,实现在线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运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确立多元化的考核及评价方式,以切实提升专业课程在线教学效果,以期对高校在公共应急背景下完善和改进面向大规模开放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1):143-14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18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时代的不断变迁,新的建筑技术和形式不断出现,外国建筑史的教学方法也应随之不断革新,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当前,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社会已进入后喻时代,知识获取的方式日益便捷,教师的角色不仅限于知识的传递者,更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尤为重要。教学理念和方法应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的新趋势。信息时代,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通过课后的延伸复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从而实现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深层次的教学目的,达成教学目标。
2025(1):150-15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19
摘要:研究生课堂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如何在研究生课堂教学科学系统地开展项目式教学,运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高等教育阶段与项目式教学相关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且鲜有系统开展项目式教学的理论探索。基于此探索性提出了项目式教学的“两层面-八要素”理论框架,并依托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实践展开讨论。以期对现有文献进行有益补充,并为高等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者提供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2024, 33(3):9-1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2
摘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基础目标,也是高校一流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传统全英文教学课程设置通常照搬国外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材更新缓慢,教学“深度”不够;国内专业课通常聚焦专业领域知识,课程难度较大,教学“广度”不足,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弱。因此,以重庆大学全英文课程工程材料为例,积极探索改革方案,寻求中外课程平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摆脱语言转换思维,分析讨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新思路。该课程面向“重庆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已开设6学期。目前,联合培养学生中共计23人进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其中21人已毕业,成绩优异,90%以上毕业生进入QS排名前50世界名校深造。
2024, 33(3):33-4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5
摘要:近10年国外建筑学教学与教学研究蓬勃发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软件探究建筑学教育主要概况、研究热点与发展阶段。近年来国外建筑学教育研究整体趋势从初步设计转向设计研究、工程实践、知识体系、利用技术与科学手段教学。领域热点主要集中在工作室设计课、理论课、数字技术课程的创新与发展,重视思维能力、跨学科、可持续性、实践等教学理念,关注认知分类、学生兴趣、项目导向、通信技术等教学方法,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评估。通过国外研究热点分析以及结合国内建筑学高等教育窘境,在建筑学教学改革方面,基于设计与理论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创新,以设计课程为轴线,融通符合时代需求的多专业、技术性、实践化的综合知识;在建筑学教学研究方面,构建以学生为课程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习成果补给课题研究,此外建筑学高校教师应以学科“本体”研究为内核,形成交叉学科研究体系。国内新工科背景下建立良性的教学与研究供给关系可作为建筑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手段。通过对国外近10年建筑学教育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梳理与热点追踪,希望为国内当前建筑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2024, 33(2):35-4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05
摘要: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空调冷热源系统、大型通风空调系统等成本高、危险性高、周期长的实验内容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建设,共建设了空调冷热源系统、空调系统、热水供暖系统三个综合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实验建设紧密围绕建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展开,坚持“能实不虚、虚实互补”原则,以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创新思维、高素质综合型工科人才为目标。实验内容设置综合性的多工况虚拟实验、事故工况实验和科研创新实验,支撑了完整的实验教学过程,并建立了双向评价体系。实验采用Web端在线实验形式,提高实验的便捷性和共享性。2020—2021年,虚拟仿真实验系统除服务本校本科实验教学外,向4个高校超300名学生提供实验教学服务,获得校内外较高评价,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社会效益。
2024, 33(4):36-4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05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对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高校人才自主培养体制机制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进而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积极探索并构建了以“专创交叉融合”为基础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师资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着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知识运用能力,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该体系对促进中国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2024, 33(6):41-4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06
摘要: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但课程质量评价一直存在评价标准多样化、评价客观标准不足、评价结果区分度差等问题。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深入开展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简称评课)提出了更高要求。评课工作需要贯彻产出导向、以学生中心和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专业认证的要求既对课程教学质量合理评价带来了更多挑战,又为解决质量评价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聚焦于土木类专业理论课程评价,基于OBE理念,探讨了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视角、评价依据及评价方式等问题;以各种评价主体为线索,分别论述了不同评价主体在课程评价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案。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同行评教团、双听制等应对方案保障了评课工作的顺利推进,教师对待教学的认真态度不断强化,对评课工作的理解度和支持度不断提升,总体评课结论的可靠性相对较好;学院全部课程评价平均分数逐年提升,学生对课程质量的满意度较好;学院持续获得了更多的教学成果和教学奖励。通过近几年积累的评价基础数据,可以勾勒出学院整体的课程教学质量轮廓,为评课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类似较大师生规模的土木类学院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