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90-9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11
摘要:在新工科和国防科技创新的背景下,社会对国防科技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以往的国防科技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专业课程体系单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国防教育工作重视度不够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国防科技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思路:一是融入国际思维、消除学科界限、革新教学方法,以加快教学内容的国防导向性更新;二是激发创新潜能、联合军工企业,以培养学生的国防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厚植爱国之根、传授国防之学,以深化为国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新时代国防科技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动现代化军事技术创新、全方位培育卓越军事科技型人才、筑牢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4, 33(3):1-8.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1
摘要:中国政府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中起到了突出作用,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实后盾。通过梳理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政府作用发现,政府在组织创新、人才需求、法律法规、资金支持四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不能脱离本国实际,盲目照抄照搬国际经验,又不能忽视大学发展的共性规律,固步自封,而应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在借鉴吸收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探索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本土道路,探寻中国政府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发挥的作用,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2024, 33(3):9-1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2
摘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基础目标,也是高校一流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传统全英文教学课程设置通常照搬国外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材更新缓慢,教学“深度”不够;国内专业课通常聚焦专业领域知识,课程难度较大,教学“广度”不足,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弱。因此,以重庆大学全英文课程工程材料为例,积极探索改革方案,寻求中外课程平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摆脱语言转换思维,分析讨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新思路。该课程面向“重庆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已开设6学期。目前,联合培养学生中共计23人进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其中21人已毕业,成绩优异,90%以上毕业生进入QS排名前50世界名校深造。
2024, 33(6):9-1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02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源于欧美高校成绩评价体系的平均学分绩点已成为中国高校学业水平评价的主要指标。由于其与学生的评奖评优、免试研究生推荐、境内外升学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从而引发了广泛的关切。针对当前中国高校在课程百分制成绩与绩点的转换方法上存在的利与弊进行了思考,并基于学习成效的科学评价,提出了推动中国高校与欧美高校在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上接轨的建议。
2024, 33(3):47-5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6
摘要:交通强国战略导向下,交通院校应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进行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以满足我国交通建设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需求。对国内8所交通特色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发现,理论课程及设计实习均较少涉及对交通建设问题的探索,国际教育受限于学制和学籍管理而系统性和特色性不强,研究及实践未结合交通建设的前沿问题而创新性不足。因此,结合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和交通强国战略的要求,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交通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机制:建立多学科交叉、理论联合实际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国际联合培养机制。这对我国交通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024, 33(5):49-5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5.006
摘要:为了适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习成效为目标的教育改革需求,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学团队针对多专业缺少沟通、建筑环境物理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等问题,基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和建环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以建筑环境学和建筑物理(声、光、热)课程组成的建筑环境物理课程群为平台,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对建筑环境物理课程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融合不同专业背景教学团队,聚焦不同专业本科生需要获取的知识点,研究了“跨专业+菜单化”培养模式,将建筑环境学与建筑物理(声、光、热)的授课内容整合为不同的教学模块,学生可对每个课程中的模块内容进行学习,避免了内容的无效重复。以建筑环境学、建筑环境学概论、建筑环境交互原理、建筑物理(光)四门课程为例,介绍了基于新培养模式的理论教学内容重构,包括将不同专业理论课程贯通、理论课与实践课程贯通。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该培养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2024, 33(2):51-58.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07
摘要:为积极应对新领域、新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新工科教育。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跨学科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实现跨学科创新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结合西南交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分析了风景园林专业跨学科能力培养在专业配置差异性、课程体系独特性和教学环境局限性等方面的复杂性,论述了该专业跨学科能力培养的途径,包括构建“学生—平台—教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更新教学理念,完善知识架构,细化培养过程,以及建立多重的科学评价方法等,并探讨了该专业跨学科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包括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念、突出学科优势和平台资源、强化关键培养环节等。
2024, 33(6):58-6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08
摘要:绿色低碳高效的核能发电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简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核能科学与土木工程交叉学科(核电站建设)发展缓慢成为制约核能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满足“双碳”目标的国家需求为导向,构建了“核红色文化”“知识新体系”和“核建筑新科技”三位一体发展新模式。提出了课程思政与核安全文化的互动融合,构建了“核红色文化”及其教育;表明了核能安全与结构性能提升的内在统一,构建了核建筑全寿命低碳发展的新知识体系;归纳了“双碳”目标与核建设新技术的关系,形成了核建设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研究成果为核电站建设交叉学科提供了快速发展路径。
2024, 33(1):76-8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1.010
摘要: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高素质复合型和管理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土建类专业的目标需求,培养体系中课程的迭代更新则是其中的关键。以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新工科专业为例,结合新时代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实际需求,创新性地提出“土水交融通”的先进教育理念,构建了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以强智能和强实践为核心的“五强一化”课程新体系,探讨了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在创新与实践、前沿与智能化两个方面的改革和实践经验。“五强一化”课程新体系实现了大土木融通的培养模式,开辟了土建类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新方向,可为高校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024, 33(4):92-9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12
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展览馆正成为一种文化趋势。作为建筑大类教学的重点实践环节,建筑模型的制作、展示和存储具备艺术价值和学习交流的双重意义。为了打破时空界限,整合教学资源,基于三维扫描、网络交互等数字技术,领先于国内建筑类高校,创建了学生数字化虚拟建筑模型展览馆,探讨并实践了实体建筑模型数据采集、数字化建模数据匹配、全数据处理流程、虚拟平台全息展示、在线网络交互等一系列现实资料虚拟化应用的技术,提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数字化建筑模型在线展示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