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01
摘要:通过细致梳理和分析学术界关于科学家精神的相关文献,总结了科学家精神及其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现有研究的关注焦点、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科学家精神的科学内涵、推广和传播的方法、途径、成效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在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速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策略的当下,弘扬科学家精神以赋能科技强国建设的未来趋势和具体实施路径。
2025(1):11-1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02
摘要: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的代表性产物已经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崭露头角,智能化的科技变革颠覆了传统高等工程教育的功能,挑战了现有工程人才结构培养体系,加速了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打破了“师-生”二元结构教/学形式。高等工程教育唯有“主动出击”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以“四个面向”为核心,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目标,借力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高等工程教育新生态:突出层次化,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以问题为导向,破茧学科壁垒;激发内驱力,唤醒主动与批判意识;文理兼修,培养核心价值观,打造新时代德才兼备、能力出众、层面鲜明、社会认可的拔尖创新人才。
2025(1):37-4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05
摘要: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引起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基于“局内人-局外人”视角,采用归因分析法,对建筑学科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现状、成因、本质进行了分析,发现建筑学科博士生毕业年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涉及个体、导师、团队、学科、制度等五个层面。具体而言,感性设计思维向理性逻辑思维转变困难、设计师与研究者双重身份失衡、“师徒制”模式与现代科研需求错位、学问方法与评价体系失配,以及培养机制与考核机制失当是造成建筑学科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根本原因。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调整建筑学科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实行多元评价制度、扩大贯通制研究生培养规模、构建学术科研梯队、优化导师考核制度、建立学业帮扶机制等措施,以期为改进建筑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降低延期率提供有益参考。
2025(1):53-6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07
摘要:基于全球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建筑教育的全球化实践推动了建筑学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以适应新时代高等建筑教育的新需求。通过比较分析建筑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图谱、百分比图表和T检验,研究了中韩高校建筑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揭示了中韩高校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和创新性。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筑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促进新时代高等建筑教育快速转型,为我国建筑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科学依据。
2025(1):64-6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08
摘要: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引入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与做法。首先,确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其次,分析总结毕业要求与专业课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课程体系的反向构建;最后,形成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2025(1):70-7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09
摘要:我国高校不断推进“双一流”建设,如何建立科学、完备的学术评价体系正日益成为影响高校学术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厘清学术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明确学术评价的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深刻理解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对于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意义,正视当前学术评价工作中存在的学科差异关注度不够、破“五唯”落实不够、同行评议待完善等主要问题,才能从宏观视角着手,落实破“五唯”、强化学部职能、优化人才项目体系。同时以微观视角为抓手,在学术评价工作中做到尊重学科差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优化同行评议,从而不断完善高校学术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学术事业发展,助力国家科技文化实力提升,为树立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
2025(1):90-9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11
摘要:在新工科和国防科技创新的背景下,社会对国防科技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以往的国防科技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专业课程体系单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国防教育工作重视度不够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国防科技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思路:一是融入国际思维、消除学科界限、革新教学方法,以加快教学内容的国防导向性更新;二是激发创新潜能、联合军工企业,以培养学生的国防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厚植爱国之根、传授国防之学,以深化为国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新时代国防科技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动现代化军事技术创新、全方位培育卓越军事科技型人才、筑牢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1):102-11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13
摘要:针对建筑业转型升级及“新工科”建设的需求,如何升级土木类既有专业培养模式,并形成可持续的智能建造人才生态供给,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文章首先阐明了智能建造新专业建设与土木类既有专业升级之间的关联,借助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提出了土木类既有专业升级改造面临的主要挑战,厘清了专业从局部课程到方案总体升级改造的基本思路。随后,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探讨了土木类既有专业升级改造的具体途径。实践表明,明确培养目标、重构课程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实践训练、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手段和创新管理机制是土木类既有专业升级改造的有效策略。该研究的结论可为其他高校土木类专业改革及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2025(1):111-11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14
摘要:在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业背景下,以及以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为目标,更加注重教学模式创新的新工科建设大背景下,探讨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如何融入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思政教学,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茅以升先生主持监造的钱塘江大桥(一种早期采用铆钉连接的钢结构桁架桥)为背景,秉承茅以升精神的核心价值,通过对钱塘江大桥的深入学习,结合课后参与各类结构设计竞赛(如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高校学生钢结构创新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建筑结构设计竞赛等),以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实践并传承茅以升先生所倡导的“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的工程教育思想,以及“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精神,还构建了学习、产业、研究融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实现了知识、能力与价值的深度融合。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构建了一套闭环的内涵思政教学体系,凝练出一种浸润式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模式,达成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塑造价值的总目标。此外,全方位的科学考评及持续改进模式、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教学能力提升举措等研究成果,均可为同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2025(1):120-12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15
摘要:通过分析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在导师指导能力、教学规划、教学监控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导师应该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积极作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导师努力进行自身建设,提高指导能力;系统规划研究生培养过程,提高专业实践与其他培养环节的关联度;主动寻求校企合作,提高校内外导师育人的协同度;将“五育”贯穿于专业实践全过程,提高专业实践育人的全面性;改革专业实践评价方法,发挥评价对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