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32(3):93-9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11
摘要: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也是当前我国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围绕当前对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的普遍认知,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代信息化背景下知识传播和专业知识体系构成特征,指出面对专业知识由树状结构向网络化结构转变的趋势,应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跨学科研究型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体的教学目标。以建筑学专业课程改革为例,从高年级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前沿性课题策划、师生共建的研究性专业课程等方面,提出了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网络化结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设想。为适应未来专业教育变革发展,需根据学科研究特点与教师的研究、实践特长,设置专门化培养方向,构建本硕贯通的相应研究性课程体系。通过多学科、复合型的建筑学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引入高水平企业教师,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学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需求间脱节的问题,以保障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对未来知识更新与行业快速发展变化的有效适应。
2021, 30(2):140-14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20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具有内容广、工作量大、难度大等特点,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毕业设计,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针对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选题设计陈旧、学生消极等待、教育方式被动和实践环节匮乏等问题,提出灵活设置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内容与时俱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把控指导深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为改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2019, 28(1):35-4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06
摘要:工程教育认证作为我国教学评估中的重要环节,在保证工程教育培养质量,加快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结合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面临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构建了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课程目标达成为主线,以工程文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两翼的113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对培养符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018, 27(2):64-6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2.015
摘要:近年来,慕课等线上教学潮流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以翻转课堂为主流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慕课教学较为有效的形式。土力学课程涉及的前置课程宽泛、理论性强,有些内容预备知识不够充分,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文章介绍了土力学课程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提出了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翻转课堂和课后知识拓展三大教学模块,以期为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014, 23(2):66-6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2.018
摘要:为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需要和桥梁工程自身特点,在桥梁工程教学中结合相应教学知识点的讲授,增强美学、力学分析、防灾减灾、极端事件、工程风险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密切联系的能力,培养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的桥梁工程专业学生。
2014, 23(2):103-10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2.027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结构模型设计大赛已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竞争意识的一个新兴实践教学环节。文章从结构模型竞赛中材料选用和设计原则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结构模型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计算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探讨模型制作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与实际工程的关系,对未来结构模型竞赛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2013, 22(1):30-3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3.01.007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和中国本科生科研状况,指出要从组织管理和培养模式上创造本科科研的基础条件,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科研能力培养需要开设与科研相关的课程,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倡导教师研究性教学,提高其科研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训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