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3(1):1-8.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1.001
摘要:大数据已成为高校德育实现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融入大数据时代既是高校德育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诉求,也是新形势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大数据之于高校德育的广阔应用前景,需要有价值前提层面的考量,也就是从方法论的视角构建大数据在高校德育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具体而言,包括乐观与谨慎的统一、技术与人文的共生、群体与个体的兼顾、权利与责任的并举。只有廓清认识上的偏颇,才能为相关的数据应用主体提供思想层面的指导,有效规避大数据德育应用的实践误区。
2024, 33(1):27-3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1.004
摘要:作为全球工程教育引领机构,欧林工学院以培养工程创新者为己任。为此,欧林工学院将“欧林三角”作为课程哲学,致力于在工程教育中融入人文艺术教育和创业教育,将工程愿景变为创业技能是其课程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安排了模块化课程和实践项目。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欧林工学院以雄厚的师资背景和“以目的为中心,多元导向”的教师评价体系,作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智力支持,从而确保课程有效开展。借鉴欧林工学院的成功经验,中国高校可以从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支撑人才培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选拔具有创造力的“跨界”教师,改进教师评价体系形成凸显教师工作轨迹的综合评价等路径,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
2024, 33(3):47-5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6
摘要:交通强国战略导向下,交通院校应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进行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以满足我国交通建设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需求。对国内8所交通特色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发现,理论课程及设计实习均较少涉及对交通建设问题的探索,国际教育受限于学制和学籍管理而系统性和特色性不强,研究及实践未结合交通建设的前沿问题而创新性不足。因此,结合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和交通强国战略的要求,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交通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机制:建立多学科交叉、理论联合实际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国际联合培养机制。这对我国交通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024, 33(1):58-6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1.008
摘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21世纪我国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工程管理作为交叉学科,更应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BIM作为工程管理教学内容的新课程,现阶段教学存在教学形式单一、考核方式局限、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不强、联系行业实际不足等问题。文章将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其他BIM教改方案进行对比,通过揭示大学生创新项目实践的实际意义与动力因素,分析了大学生创新项目解决BIM技术教学问题的适用性和作用机理,指出大学生BIM创新项目的实践模式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即前期准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建筑设计方案可视化交互的相关教学中,使BIM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2024, 33(2):143-148.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20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源泉和宝贵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体系创新与实践创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时代的应然要求:二者在理论上有融合性、在内容上有延展性、在价值上有契合性。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应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网络思政教育三条路径全面展开,实现思政教育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检验相统一、课堂思政教学与网络思政教育相统一、个体道德修养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统一。这个过程有利于涵养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帮助新时代中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024, 33(4):147-15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18
摘要:在分析新时代给排水专业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企业-家庭-社会”多方协同的劳动育人模式与实施途径。具体而言,通过高校劳动育人平台训练大学生从事专业劳动的技能;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引导大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的价值;通过家庭日常生活劳动锻炼大学生处理生活事务的能力;通过社会公益劳动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述劳动育人模式在河北农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中,体现了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步促进了相应行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4, 33(4):177-18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22
摘要:近年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成为各大高校的共识。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华侨大学作为一所传统侨校,更要注重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做好境外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专业学习和独立生活,而且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中国的文化背景与发展现状。以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为例,多维度分析课程定位、课堂教学以及毕业要求,明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在课程思政设计时,应注重搜集钢结构相关工程项目、行业翘楚与中国传统文化等案例,从中挖掘具有思政内涵的教学元素,深度融合教学设计与思政育人。此外,从课前预习辅导、课中理论教学和课后实践教学三个环节,探析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路径,落实课程思政目标,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023, 32(3):1-1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01
摘要: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融入内容、融入主体、融入方式、融入渠道,切实解决融什么谁来融如何融等现实问题。要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道理学理哲理,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穿透力;要激发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愿融会融善融的动力能力功力,增强教育主体的融入力;要契合认知图式、尊重接受心理、对接日常生活,提升融入的具象化、互动化、生活化,增进教育客体的接受力;要依托日常教育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网络虚拟空间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融入,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辐射力。
2023, 32(3):39-4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05
摘要:在国家双碳战略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引领下,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已成为中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与之对应的智能建造人才需求迫切,培养适应建筑业未来发展需求、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创新型智能建造人才已成为相关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与挑战。地方院校是培养智能建造人才的重要力量。然而,在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中,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设置难、多专业组织协调难度大、人才引进培养难等问题。如何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克服以上困难,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办学特色,建立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地方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胜任力为中心,以现代产业学院、虚拟教研室、工程研究中心共同驱动的一中心、三协同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正是针对地方院校智能建造人才培养痛点进行的有效探索。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一中心、三协同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实践为例,阐述该体系的内涵、特点及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其他地方院校智能建造专业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升级转型、人才培养及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2023, 32(4):148-15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4.020
摘要:通过梳理我国高校党建信息化发展历程,探索高校智慧党建平台的建设路径和发展策略,为高校智慧党建平台的搭建提供理论基础。结合对高校智慧党建定位与目标的分析研究,构建高校智慧党建架构模型,开发以智慧管理、智慧育人、智慧监督、智慧宣传、智慧服务为核心的党建平台,为提高党建工作效率、提升党建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