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3(6):73-8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10
摘要:工程伦理教育有助于提高工程专业学生伦理和道德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近几年,我国提出新工科建设,要求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思维、跨学科合作,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新工科培养目标不仅要学生掌握扎实工程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崇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工程伦理课程涉及工程实践背后的伦理、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问题,开设工程伦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等。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要求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工程伦理课程,但目前工程伦理教育存在课堂教学效果不高、学生学习层次较低、学生的工程伦理水平较低等问题。研究分析了目前工程伦理教学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项目基于新工科培养要求对工程伦理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教学创新设计。教学内容从创新思维培养、跨学科融合、实践教育、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五个方面作出改革。教学方法则采用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发展而来的任务驱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估方式采用任务评估、问卷调查、数据评估和作业评估四种方式,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工程伦理水平和教学效果。
2022, 31(2):77-8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11
摘要:基于中美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比较视角,提出以课程思政为路径建构中国特色工程伦理教育模式。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主流价值观引导;在教育主题上注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践行立德树人要求;在教育方法上突出课程育人理念下的渗透式教育。该模式有助于从工程技术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工程学科文化及职业精神气质视角拓宽工程伦理主题。展望课程思政作为工程伦理教育的本土化策略,需强化制度保障,增强专业课教师理念认同,建构工程伦理课程教师协同合作机制,提升渗透式方法的育人效果。
2021, 30(5):93-9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5.013
摘要:专业教育阶段是进行工程伦理意识培养的最重要最有效时期,为增强工程伦理教育的学习成效,聚焦工程伦理教育提升路径,构建工程伦理教育学习成效分析模型,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探究学习成效的影响机制。通过检验工程伦理教育的学习路径,提出工程伦理教育的合理架构,促进工程人才的全面成长,达到高效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
2020, 29(5):1-1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5.001
摘要:工程伦理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学界又掀起了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热潮。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借助计量可视化工具,针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212篇研究性文献,从文献关键词时间分布图、词频表、词云图、LDA主题聚类表等角度出发,开展机器学习环境下的工程伦理教育研究文献挖掘与分析,分析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和研究热点,指出目前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高校角度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为促进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有效参考。
2020, 29(2):122-12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17
摘要:工程伦理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在新工科及美丽中国建设等背景下,掀起了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热潮。基于知识图谱,借助计量可视化工具,通过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184篇工程伦理教育相关文献,指出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发现国内研究具有受国家政策影响 研究内容逐步细化,向实践转移,以及课程教育体系有待完善,教学方式单一的特点,并从国家、社会、高校角度提出了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