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95-10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12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对课程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分析了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1)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完善;(2)课程衔接不合理;(3)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确立了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原则:(1)遵循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2)推进课程思政和“专创融合”;(3)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提出了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1)“宽口径、厚基础”,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关注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2)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面向行业实际需求;(3)“以人为本,以能为本”,满足学生自身成长需求,紧跟专业科学技术研究前沿。
2017, 26(4):18-2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7.04.005
摘要:结合同济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对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评价、持续改进等进行系统分析与探讨。其核心思想如下:以国家及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本科生毕业约5年后的社会成就;以培养目标具体内容为基础确定学生应达到的毕业要求,从而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同时,结合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毕业生问卷调查、社会及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对现有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改进,继而完善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旨在提高同济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育质量,也为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借鉴。
2016, 25(3):113-11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3.026
摘要:校际协同合作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两校师生的合作交流。以三峡大学为例,从协同合作的视角,联合传统的地质院校,充分利用已有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的资源,探索地方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新路径,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2015, 24(5):28-3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5.05.007
摘要:文章以同济大学为例,探讨了地质工程专业如何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号召,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培养机制。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是对原有培养机制的优化和改革,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地质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从国家社会需求、学科可持续发展、国际发展趋势3个方面阐述了地质工程专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的必要性。构造健全的地质工程专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必将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5, 24(3):43-4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5.03.010
摘要: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几年高校正在探索实践的一项制度创新。依托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同济大学地质工程专业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形式,实施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对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意义、内容及措施进行了探讨。该制度不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积极作用,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地质工程专业平台本硕一体化,为构建地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2011, 20(4):60-64.
摘要:文中对上海同济大学与日本信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人才培养目标、学分、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分析了两所高校在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上的异同点。比较结果表明,同济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于培养学生作为工程师的素质,而日本信州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则强调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日两所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侧重点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中日两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即两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