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43-14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18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时代的不断变迁,新的建筑技术和形式不断出现,外国建筑史的教学方法也应随之不断革新,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当前,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社会已进入后喻时代,知识获取的方式日益便捷,教师的角色不仅限于知识的传递者,更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尤为重要。教学理念和方法应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的新趋势。信息时代,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通过课后的延伸复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从而实现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深层次的教学目的,达成教学目标。
2024, 33(5):70-7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5.009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逐步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评价机制、课程思政等方面对课程进行多维度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一体化教学助力学生完成了“知识、实践、能力”的转化,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建设中,彰显课程育人新理念,构建了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2024, 33(4):100-11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13
摘要:在新工科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知识的需求,本科教学对研究型教学内容的需求愈发强烈。因此,提出一种基于BOPPPRS的新型教学理念,将部分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元素(R-research)融入课堂中,为未来研究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思路。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板书教学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基于BOPPPRS新理念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及拔尖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BOPPPRS理念进行优化设计。最后,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与思政的融合,将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研究中涉及的环保、“双碳”政策等内容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提高拔尖型人才思政水平。
2024, 33(5):127-13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5.016
摘要:在传统建筑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沉浸式感受古代城市空间的真实状态。传统教学主要依靠板书和数字媒体,认知主体永远处于媒介之外,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相对间接。虚拟仿真技术是以现存实物为骨架,虚拟古代建筑格局的原貌、改变过程和缺失之处,将虚拟实验与传统课程相结合,能够做到教学的“虚实结合”,实现“沟通古今”。以虚拟仿真实验在中国建筑简史教学上的探索性实践为例,阐述了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史专业课程中的重要价值,评估了其相对于传统教育手段的优越性,反思了在当前课程中使用虚拟仿真技术的若干问题。
2023, 32(6):28-3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6.004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各高校大力推广的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为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校中的应用效果,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有效提升,选取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参与工程经济学A课程学习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MOOC线上教学平台为数据来源,选用SPSS24.0统计分析软件,从观看视频个数、观看视频时长、出勤次数、课堂练习正确率四个指标对本科生线上及线下学习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从线上成绩、课后作业成绩两个方面对期末考试成绩的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线上成绩及课后作业成绩与期末成绩存在显著正向相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探究实践的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2023, 32(6):88-9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6.011
摘要:以“大土木”背景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导论课——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为例,将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各种要素有机结合,构建了一种以SPOC平台为载体,以“问题导向、精准教学、个性学习”为主线的翻转混合教学模式框架,并进行了案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表明,翻转混合教学模式提供的精准、丰富、多元和个性化的线上资源和全过程师生互动,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打破了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课前初步内化、课中深度内化和课后全面内化,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更加深入全面;引导交互、发掘学生优势潜能和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