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3(5):135-14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5.017
摘要:自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各大院校积极投入对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同时,随着我国从“工程大国”逐步迈向“工程强国”,建筑行业对土建类专业高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毕业生的非技术能力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但由于非技术能力具有实践性强、灵活性高等特点,各高校对学生非技术能力的培养缺乏适应的教学模式。为响应我国“工程强国”的复合型工程人才需求,在分析土建类专业非技术能力实践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大学实践经验,对土建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提出基于全过程场景的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非技术能力,培养复合型工程人才,满足“工程强国”的要求。
2023, 32(4):135-14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4.018
摘要:培养符合社会和国家需求的人才是高校育人的首要目标。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工科”建设项目的实施和“三全育人”理念的倡导,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和国家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设人才全过程培养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土木工程类专业具有很强实践性,实践性教学是保证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将校内实践平台与校外实习基地资源相融合,构架一体化全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对所在高校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及校外实习基地等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的调研与分析,从全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实践平台体系的顶层设计、交叉融合综合实践平台构建、持续稳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复合型实践教学团队组建及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设立等方面,探讨与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全过程培养实践平台体系的构建途径和方法,以为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022, 31(1):137-14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17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对于中小学普适性教育,高等教育专业属性较强,各专业课程校际之间差别较大,课程受众面有限,实际教学的互联网+融合仍较滞后。通过分析典型工科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已有慕课资源情况,结合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变化,梳理了互联网+技术融入专业课教学的主要问题。根据高校师生对通用性在线平台的适应情况,结合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提出依托通用性互联网平台的全过程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虚+实课堂,整合课前、课中、课后时间,在冷热源工程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22, 31(3):164-17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22
摘要:为保证结构力学线上混合式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以结构力学教学大纲与培养目标为依据,选择学习通和钉钉软件作为教学平台,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创新课堂教学设计,通过立德树人、学习引导、学习探索、教学提升和教学创新5个方面保障线上混合式课堂教学效果,通过作业、测试、互动讨论和签到四大模块保证全过程教学管理公平公正和平时成绩真实有效。结果表明,学生整体上学习态度端正,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平时成绩综合表现良好,期末卷面成绩综合表现较好,基本达到了线上线下教学效果实质等效的目的。因此,教师用心、学生用力,结构力学课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保障和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2021, 30(3):136-14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19
摘要:工程造价专业是务实高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按不同学期区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设置识图与施工工艺、计量与计价、软件应用的课程内容。在当前互联网+、BIM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推广等新兴技术条件下,应进行适宜性改革创新。文章采用项目全过程集成暨逆向学习方法 (Project Whole Process Integration and Reverse Learning Method,简称P&R集成式逆向教学法),主要是以全过程、模块化、集成式、逆向教学法为基础,按照分部工程或子分部工程为对象构建区分不同专业方向、全过程集成模式下的课程结构,P&R集成式逆向教学法能更好地满足中国教育部提出的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应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四合要求。
2020, 29(1):162-168.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1.022
摘要:针对我国现阶段工程估价及其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将建筑信息模型(BIM)引入工程估价课程教学,从教学目标改革、BIM与估价课程教学的融合、新的教学指标评估体系和BIM教学资源投入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工程估价BIM教学整体改革思路。从估价理论课程教学、课程案例教学、综合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基于BIM的教学改革方法、教学方案和主要措施。最后,通过对常见BIM造价软件平台的概述,并结合工程估价课程特点和工程界对估价能力实际需求,提出了在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与决算等工程估价全过程全面应用BIM技术,全面系统估价能力训练的设想,并探讨了每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及技巧。
2019, 28(6):70-7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6.011
摘要: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需求,提出了岩土工程全过程课程设计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建设方案,形成了岩土工程勘察、基坑工程、地基处理和桩基础设计等教学模块,构建了结合工程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了全面考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岩土工程全过程课程设计的系统训练,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典型岩土工程问题的计算分析方法,培养其表达设计理念、交流沟通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全过程课程设计在岩土工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019, 28(4):99-10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16
摘要: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出发,结合同济大学建筑工程全过程课程设计,分析了课程设计教学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与之适应的虚实结合教学模式,以弥补现实课堂的不足,从而帮助学生有效获取学习资源。实践表明,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可以互补,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从而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2018, 27(6):65-6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11
摘要:文章对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工程系统的全过程可持续设计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理念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中英两国土木工程全过程课程设计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介绍了英国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评估手段,以及对中国土木工程学科全过程课程设计的借鉴意义,最后对中国该类课程体系的制定与完善提出了建议。
2018, 27(6):143-148.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25
摘要:传统实践教学粗放的过程管理与流于形式的质量考核亟需改革,同济大学以互联网+为驱动,通过现场直播、问题讨论、跟踪签到、调查问卷等方式,探索、实践课内外结合的嵌入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对创新引入互联网+手机新媒体方式优化实践教学管控的实践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探索构建基于新媒体的实践教学管理考核新模式。基于新媒体的高效管理和质量考核体系,加强了对复合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了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实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