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30(5):68-7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5.010
摘要:在新工科建设大力推进的背景下,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工程热力学是一门工程应用性强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该课程教学始终贯穿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理念。通过探讨前沿教学拓展、工程案例设计、专题项目探究、综合能力考核等四位一体的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形成师生交流融合的学习研究共同体,构建教学相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2020, 29(1):119-12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1.016
摘要: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涵盖面广、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应用灵活的特点,探索形成了一套以模块化知识单元为主线的3W3E教学法。该教学法包含Why、What、How、Evolution、Examples、Engineering等六个教学模块,分别从目的意义、概念原理、方法步骤、发展历程、例题训练、工程应用等方面对相关知识方法进行讲授,具有层次循序渐进、内容各有侧重、功能互为补充的特点。以力法为例,对3W3E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和教案细节进行了完整介绍。实践表明,3W3E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抽象力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在熟练掌握相关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的基础上,拓宽对实际工程应用的认知。
2020, 29(6):125-13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18
摘要:塑性力学是一门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授课内容为物体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应变规律。该课程内容复杂、公式繁多,难免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针对塑性力学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新时代新媒体平台进行了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依托上海理工大学教学改革案例提出相关措施,通过微信公众号建立网上课堂,增加师生互动,以网课制作的形式优化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新媒体工具增加土木工程方面的实例教学;将土木方向新兴的设计仿真工具与传统教学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呈现给学生;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企业技术人员网络授课,进行虚拟平台模拟实训;要求研究生结合自己研究方向,查阅塑性力学相关文献并形成课业报告,进行课堂PPT汇报。
2018, 27(4):23-28.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4.005
摘要:近年来,由于学科评估标准的导向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呈现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很多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对工程实践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建筑学虽不是纯粹的工程专业,但社会需求对其工程技术性要求较高,因此,吸取CDIO理念的精华,是新时期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方向。文章以吉林建筑大学为例,建构四级CDIO联动耦合体系框架,即校院主导培养方案层面的宏观框架;系部主导课程体系层面的中观纽带;团队主导具体课程层面的微观支撑;师生主导课堂层面的实践落实,介绍了学校建筑学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改革尝试。文章认为,CDIO理念与地方院校建筑学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相吻合,建筑学专业教育引入CDIO理念和模式,可满足社会对创新工程人才的需求,缩短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
2018, 27(4):86-9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4.016
摘要:土木工程应用软件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与高校本科生的最终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中对现代计算机工具的使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方面的国际视野有明确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文章首先对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应用软件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然后结合典型工程问题的处理方法对面向工程问题的探索性教学改革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教学改革措施与建议。
2018, 27(4):122-12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4.023
摘要:土力学实验是土力学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其工程实践性强,各个实验参数之间具有联系紧密和创新性的特点,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等也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章在分析土力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工程的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经过近2年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成效显著,表明所提出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是合理有效的。
2017, 26(4):22-2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7.04.006
摘要: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大学教授和工程类毕业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旨在探究学和用两种不同视角下的本科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胜任力内涵,进而为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胜任力主要包括通用胜任力、专业胜任力和品质3个维度。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通用胜任力为培养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以专业胜任力为培养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核心,以培养学生品质作为培养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点。
2016, 25(6):114-118.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25
摘要:文章介绍了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背景,指出了目前教学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方高校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1+2+3”教学模式,即1条主线(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2个重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3种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并举的教学新模式。
2014, 23(5):31-3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5.008
摘要:职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劳动者“关键能力”的提升是劳动者自身、企业或行业、职业培训机构、学校、社会都必须承担的职责,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也必须承担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这一重要责任。文章对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职业关键能力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职业关键能力培养在岗位需求方面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学校教育方面认识不足,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2013, 22(5):34-3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3.05.008
摘要:结合长江大学特色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从当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优化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了“三大模块”(实验、实习、设计)和“三个层次”(基础、综合、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果。最后提出了“体验建造”这一新的实践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