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32(4):162-16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4.022
摘要:近几年,课程思政已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高校专业基础课是普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纽带,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目前,思政教学实践普遍存在“表面化”“硬融入”的问题,专业基础课程也不例外。专业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覆盖面大、受众广的特点;因此,提高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是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提升授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要让全体授课教师在理念上认同,在能力上胜任。其次,要符合专业育人特点,充分体现授课对象的差异性,深度挖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建立具有课程特色、专业特色、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根据学科、专业、教材的不同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价值塑造。最后,从课程质量标准、教材、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全方位做好课程思政设计,通过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大育人目标,确保专业基础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
2022, 31(6):138-14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18
摘要: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今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具有创造性内涵的教学体系构建,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思维能力,达到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培养标准。以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为参考,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评价,研究工程教育具体的教学方式和系统架构,论证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问题,寻求工程专业创造思维的培养途径。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探讨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模式,对创造思维体系的构建内容、教学逻辑、质量把控、学习驱动力、环境建设等进行详细评述,首先,知识合理的组织和呈现可以为创造思维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实操性、扩展性特征为实现知识的多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其次,立足于各工科院校对创造思维的认识和理解、启发思维的方法和工具、对于模式范围的界定、各种策略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等方面,提出ATN·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创造思维体系的组织建设架构和教学环节设计;最后,分析3年的实际应用过程,总结教学方式和学习思维的提升效果,对得出的教学成果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证明创造思维体系构建在ATN·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提升ATN·CDIO教育模式在教学应用中的广度和深度。
2022, 31(6):179-188.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23
摘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强化其综合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以建筑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建筑设计基础为研究对象,在职业素养视域下对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进行反思与更新,指出传统课程内容滞后于建筑行业发展、传统评价方式不能满足当前需求、传统学习氛围难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三类主要问题。针对课程问题制定了三个教改目标并分析其教改动力,归纳了涵括素质和能力两大部分的教改要素,明确了“融合”“实践”“创新”“动态”四类教改机制,分别探索了以素质培育和能力锻炼为导向的两大教改路径,并进一步提出集系统性、公平性、合理性为一体的教改评价策略和预期效果,以期为建筑类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2022, 31(2):190-19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25
摘要: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受场地局限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存在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缺乏、重复性教学、学生对三维空间认知理解困难等问题。对此,浙江农林大学开展了南方四角攒尖亭建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针对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缺乏,开发了虚拟建造模块;针对重复性教学问题,开发了基础认知模块;针对三维空间认知理解问题,开发了案例学习模块,并探索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改革方案。实践表明,虚拟仿真实验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随着高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未来将在教学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2019, 28(5):111-11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5.018
摘要:本科一年级是本科教育的基础阶段,而公共基础课程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落脚到学生的学习才能使实在且有意义的学习发生。教师和学生分别是学习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两大主体,只有供需互相匹配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是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在剖析公共基础课程及其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基本的教学能力框架,并以此框架对供需双方展开调查发现,二者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偏差成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探讨纠偏的切实可行路径。
2016, 25(6):155-16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34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成为必然的趋势。但是,在各高校推广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各类教学网站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教学工作者对教学网站的辅助教学作用定位不准,网站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脱节,网站建设过程过于繁复且难以维护等方面。文章在深入探讨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学网站的定位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大学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建立了一个示范性的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辅助教学网站。网站内容涵盖了基本课程信息、教学资源共享、拓展资源推介、教学论坛平台等多个方面。特别是教学论坛的建设,开辟了一个师生在线互动的平台,有效解决了教师答疑时间和学生课下学习时间难以配合的矛盾。教师在教学论坛上的答疑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对于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对相关力学问题的深入理解,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 23(3):121-12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3.032
摘要:开展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是建筑学科的要求。实践性教学实际上是实践与学习相结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空间”是无法回避的主题。只有进行理性的思辨,确立以空间、建造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才能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设计方法,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2012, 21(3):53-56.
摘要:室内设计专业的本科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有合理的培养途径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建筑形态和室内设计是紧密结合的,所以建筑基础课程在室内设计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文章对这些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总结性的建议。
2012, 21(5):93-96.
摘要: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多、符号多、公式多,体系庞杂。笔者根据教学经验,结合不同知识点阐述了其采用的不同课堂教学方法,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思路与方法。
2011, 20(6):54-57.
摘要:针对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说明此次改革方法是可行的,可以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其他课程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