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3(3):74-8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9
摘要:工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质量对达成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非常重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及质量提出了要求,但目前实践类课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存在缺失、内容不完备或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基于工程认证对实践类课程的相关要求,结合面向产出的教育理念,分析得到影响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含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质量的共性因素有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三项,并将其作为质量标准的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中又列出具体观测点作为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在总体一致的基础上以个别指标考虑个性因素。最后分析了基于质量标准,按照不同评价目的制定质量评价表的方法。建立的质量标准体系内容全面、指标统一,便于进行横向比较,可促进实践类课程质量的监控和持续改进。
2023, 32(3):171-18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21
摘要:思辨能力是工程类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传统组合结构课程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局限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式的被动学习,这一教学现状与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工程教育认证的培养理念背道而驰。以组合结构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托,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机制从教学设计、教学法和学习绩效评价作行动研究。教学内容选自组合结构教学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对遇到的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评价和反思。课堂教学中从模拟实际工程应用角度分析学习绩效评价,使用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综合识别、分析、判断、评价工程问题,以作为提升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2022, 31(5):15-2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5.003
摘要: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工程师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要求。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基于三元协同核心理念,构建了以分模块必备知识体系、分层级多维度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和全方位综合素质培养机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结合工程认证中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过程中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时跟踪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递进式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构建了面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模式,对当前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及推进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18, 27(3):51-5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12
摘要:基于国际工程认证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出基于工程认证的钢结构课程教学设计思想。给出国际工程认证要求的钢结构课程教学目标,围绕课程知识点与要求、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以毕业能力要求为目标完善机械类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寻求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研究将有助于提高特色专业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