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3(1):9-1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1.002
摘要:深化京津冀高校联盟建设,满足政产学研多主体协同创新的诉求,对推动京津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京津冀高校联盟呈现层次多样、方向多维、理念明确等趋势,但建设层次、建设效果与现实需求仍存在脱节,运行与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从多主体协同创新的视角,基于联盟服务对象的诉求,构建了以共同目标为导向的“政、产、学、研”一体化的京津冀高校联盟模型,重点分析了联盟的内部结构与运行机理,建议从顶层设计、管理机制、信息平台和文化融合等方面予以保障。
2023, 32(6):120-12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6.015
摘要: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土木工程领域已被广泛应用,但在目前的本科教学实践中组合结构的教学实验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失。针对这种现状,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既有钢结构基本原理实验课程的基础上新增了钢-混凝土组合构件教学实验项目,开发了适用于钢-混凝土组合构件教学实验的加载设备、量测设备和试验构件,明确了关键知识点涵盖范围,制定了课程考核评价标准。课程改革力求使学生理解组合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组合构件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认识组合结构在工程应用中的性能优势,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弥补现有钢结构实验教学内容的不足。
2023, 32(2):192-19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24
摘要: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的创造性转化既是教育自信的积极彰显也是教育自觉的主动呈现。通过对4所建筑类高校传统美德融入高校德育的情况调查,全面厘清高校德育在内容设定、课程设置、实施策略与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现实状况,探究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转换与改造的困境,以及扬弃与整合的阻滞因素。基于定性与定量分析,指出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的创造性转化中主体与客体的结构性矛盾和形式与内容的系统性冲突,切实认清其根本原因与现实困境,批判道德异化的根本性危害和经济至上论的价值偏离。进而,依据高校德育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原则,提出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力求从德育价值内核的熔铸切入,探寻高校德育四重功能与三层目的的统一、过程与环节的连贯、实践性与超越性的相适;从传统美德自觉内化的引导着力,寻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者和受教者等全要素整合的课堂教学路径;从教育技术的建构入手,打造科技加持、数据驱动的智能+德育载体;从评估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创造性转化的实效出发,坚持认知、动机、行为相统一的原则,追求以评促改、以改促教的转化实效,构建全程考核、全员评教的教学评估模式。
2021, 30(1):43-48.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1.006
摘要:为主动应对工科产业多元化发展需求,顺应“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国家战略,基于同济大学“共性基础+个性培养”的人才培养总体框架,深入阐述了土木工程智能结构微课程的培养内涵以及实施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以复合型、国际化培养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多学科交叉培养理念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机制,以期为智能结构课程知识体系的建立和讲授新模式、新方法的提出提供借鉴。
2019, 28(4):99-10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16
摘要: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出发,结合同济大学建筑工程全过程课程设计,分析了课程设计教学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与之适应的虚实结合教学模式,以弥补现实课堂的不足,从而帮助学生有效获取学习资源。实践表明,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可以互补,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从而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2018, 27(6):65-6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11
摘要:文章对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工程系统的全过程可持续设计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理念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中英两国土木工程全过程课程设计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介绍了英国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评估手段,以及对中国土木工程学科全过程课程设计的借鉴意义,最后对中国该类课程体系的制定与完善提出了建议。
2015, 24(1):123-12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5.01.030
摘要:稳定性是钢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配合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同济大学在国内率先构建了钢结构多功能教学实验平台,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钢梁整体稳定实验是观赏性较强的教学实验,然而,数年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原钢梁夹支支座会导致整体稳定承载力偏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为了准确模拟钢梁的约束条件,文章对原有支座进行了改进,使实验结果更加接近理论值,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12, 21(4):27-29.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人才培养普遍重实践、轻理论,导致学生缺乏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文章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力学理论的创新培养模式,并从知识主线、参观临摹和建筑讲座三方面作了分析。实践证明,该培养模式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对力学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1, 20(1):149-154.
摘要:配合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课程的教学,同济大学在国内率先构建了钢结构多功能教学实验平台,并开设了钢结构基本原理实验课程。实验课分为认识实验、演示实验和自主实验三个部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演示实验由教师演示讲解,试验项目丰富多彩、紧扣教学大纲,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自主实验由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实验课开设3年多来,共完成了1500余人次的教学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