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3(3):115-12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14
摘要:生态学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适宜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促进生态学知识与专业设计的有机结合。从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出发,重点探讨了沉浸式体验的教学介入途径和教学模式设计。沉浸式教学具有场景虚拟化、情景智能化、角色平等化、过程交互性等特征,对于克服生态学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问题与不足具有显著优势。生态学课程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由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效果分析,以及教学支持系统组成能够良性循环发展的系统架构。目前,生态学课程的沉浸式教学模式探索尚处在起步阶段,还需要从软硬件条件、知识传播的正确性与准确性、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2023, 32(5):66-7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5.008
摘要: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中存在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对校外实习资源依赖度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问题,提出构建项目驱动的生产实习课程沉浸式教学模式,以建环专业现实工程情境为载体,充实施工管理、智能运维等知识,系统化串联暖通空调系统全要素知识点,学生进行生产环节各工种角色扮演,深度沉浸教学过程,成为主动实践和探索知识的主体。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教学内容,以及过程性、多元化成绩形成机制,可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习的兴趣,理论与实践结合,锻炼动手技能,强化理论知识,同时有利于劳动精神培养。
2023, 32(4):77-8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4.011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的产教融合实践研究常脱离企业实际需求,导致产教融合培养的深度不够。高等院校常规建筑类设计课程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缺少实际应用场景、成果反馈方式单一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与挑战,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以研究生城市声景联合设计课程实践为例,介绍了此次课程背景、课程安排、课程要求、课程阶段性目标,以及校企导师的各阶段职责,将“沉浸式”应用于课程设计方法、设计表达形式与设计优化过程中,提出“沉浸式”声景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体系与实践方法。以“X音盒”“水琴余韵”2个小组的设计教学成果作为案例,从课程目标达成度、课后反馈情况来论述此次“沉浸式”城市声景联合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多渠道、多模式、多机制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全面提高了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提供了平台。为深化产教融合的合作内容,高校应积极开创产教融合新模式,企业深入挖掘生产实际需求,最终实现产教融合双方的共赢,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21, 30(6):54-6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6.008
摘要:岩土类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以实际边坡治理工程为基础素材,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11项实验任务,采用游戏软件常用鼠标键操作方法,在野外现实场地仿真系统引导提示下进行交互式自主综合实验学习。通过选择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辨识场地稳定性、边(滑)坡地表及其地下特征要素。根据地表变形破坏特征推断主滑方向,自主设计布置剖面线及勘察钻孔,绘制钻孔柱状图、剖面图及视倾角图。通过对各种工况下边坡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进行计算,模拟分析抗滑桩及截水沟布置,加强学生对边坡工程勘察和稳定性分析及设计过程的认知与理解。工程地质等课程引入实验项目后,通过形象逼真的场景和震撼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岩土类系列课程之间的教学活动关联,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