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3(6):91-9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12
摘要:火灾是威胁建筑结构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结构抗火设计是钢结构和组合结构设计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随着《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 51249—2017)的应用和推广,结构抗火设计方法也从传统的基于试验的结构抗火设计方法过渡到基于计算的结构抗火设计方法。为了开阔学生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技能,掌握结构抗火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结构抗火设计的能力,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重庆大学从2011年开始开设研究生选修课高等工程防火理论,从2020年开始开设本科生特色专业选修课结构抗火设计基本原理。本文概述了作者对本科生课程的建设探索与实践,介绍了课程培养层次、目的和目标,通过多个教学内容片段重点讨论了科研成果支撑教学的尝试,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的方法,为土木工程同类特色专业选修课的建设提供参考。
2022, 31(6):59-6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08
摘要:结构类模型创构与实现课程作为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新型实践类课程,主要采用讲课、研讨、实验和上机等多种教学模式。传统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查理论知识,难以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摆脱传统的固化思维,能够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综合能力。因此,本课程引入了基于非标准答案的考核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用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首先,系统介绍了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论证了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在本课程中的可行性;其次,讨论分析了课程效果考核评价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最后,设计了方案实施评价效果的调查问卷,对近几年数百名选课同学进行了调查统计,系统分析了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和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结果。研究表明,非标准考核方案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科学全面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本研究能够为其他实践类课程的课程建设和考核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2021, 30(2):134-13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19
摘要:以广东工业大学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例,对比分析了3种考核模式的特点和教学效果。研究表明,传统的教学与考核模式(考核模式Ⅰ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容易形成千篇一律的实验报告,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考核模式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考试),加入了实验考试后,实验成绩分布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实验考核可调动学生对实践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引导-设计-实验-报告四环节实验教学过程和全程考试模式(考核模式Ⅲ),符合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教学与考核双管齐下,能获得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
2021, 30(6):159-16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6.023
摘要:土力学实验是土力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深理论理解、锻炼实验能力、激发创新精神和培养工程意识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多所高校土力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研分析,系统性地提出线上线下混合,课前课后多阶段贯穿,虚拟仿真、数值模拟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多元混合式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方案,详细阐述改革措施,构建五位一体土力学实验课程体系。依托MOOC、实验空间、PFC等信息教学手段打造线上线下双通道、多维度学习空间,开发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制定量效并行的考核机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科研潜力,提高工程能力,教学满意度显著提高。以此推动西南大学土力学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的进程,为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2020, 29(6):96-10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14
摘要:研究生工作站作为我国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的重要形式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以武汉工程大学公路智能养护创新技术研究生工作站为分析对象,结合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科研课题与培养计划脱离、协同培养积极性不高、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企业与高校联合制定菜单式课题、校内校外研究生工作站一体化建设、完善研究生工作站相关考核机制等解决方案,为研究生工作站的长效运行以及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对提升研究生工作站的学生培养质量、高校的学科建设以及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0, 29(3):115-11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15
摘要:课程考核方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考核方式的选择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文章提出研究生教与学目标及定位,探索多元互补教学模式的应用,辅以多元评价考核,促进多元互补教与学模式真正落地实施并检验其效果。以建筑节能技术课程为例,凸显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全面实施多元化考核,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关注思维习惯培养,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旨在帮助研究生明确发展方向,建立长远目标,是工科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实践。
2020, 29(1):169-17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1.023
摘要:哈尔滨工业大学暖通学科为研究生开设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针对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期末考试+课程论文+报告答辩课堂内容考核+课外阅读考核+综述论文+案例论文+课堂提问+专题讨论开卷考试+研究报告+加分计分上机实践+研究报告课程论文+课堂练习+工程案例分析交流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管理。介绍了多元化考核模式及其在暖通学科不同类型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以期对其他工科类研究生课程考核提供借鉴。
2019, 28(3):85-9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13
摘要:基于中外多元化考核模式的分析,以暖通学科研究生课程室内空气环境为例,提出考核方式多元化、重过程、重能力的改革思路,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习成效。探讨基于过程管理的期末考试+课程论文+报告答辩的多元化考核模式,并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实践。重点分析课程论文选题、写作提纲、论文全文、汇报答辩等环节的过程管理方法及取得的成效。多元化、重过程、求创新的考核方式对其他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018, 27(3):65-68.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15
摘要: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其弊端在于无法全面客观反映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缺乏对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的量化考核。以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这一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为例,提出了基于全过程考核的课程评价模式,增加平时成绩比例,通过随堂测验、课堂讨论、案例式作业、学生授课、科研小论文等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考核评价,督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了课程学习效率,有力保障了教学质量。
2018, 27(3):79-8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18
摘要:建筑环境学课程专业知识丰富,且生动易懂,应从授课、实验、考核和辅导等四个方面积极推进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课堂授课按照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向科研方法或成果延伸的路径展开,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实践条件。课程考核与专利说明书、科研论文、实验报告或调研报告等科研成果挂钩,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创新。推行导师制,既能缓解授课教师的压力,也能提高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践证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