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30(3):120-12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17
摘要: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程建设对培养德才兼备的防灾减灾综合型人才至关重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丰富教学素材与授课方法,提升课堂活跃度,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文章结合典型工程灾害案例,通过专业化解读与课堂小组的讨论分析,建立了浸润式思政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课程教师主讲与国际知名专家专题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了课程的双语互动教学实践,加强课程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知识的理解与思考,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内容实时共享。此外,探索了新冠疫情期间课程教学对策,以期为重大疫情期间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程教学对策有效性提供参考。
2019, 28(2):131-13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22
摘要:通过构建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筑设计科研项目为例,结合高校建筑学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整合行业精品资源,探讨建筑学专业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方向,优化高校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推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2016, 25(5):29-3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5.007
摘要:研究生暑期学校是中国高等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十分有效的形式。要想办好暑期学校,必须充分利用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办学品牌,发挥学科优势,进而有效地促进研究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文章对东南大学2010年至2014年举办五届暑期学校的办学经验进行总结,为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实践探索提出一些建议。
2016, 25(4):130-13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4.031
摘要:大型设备和特种设备引进受限是目前实验教学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保证实验教学效果,借鉴东南大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提出的“虚实结合”法,提出了大型设备远程资源共享的概念。利用自行开发的软硬件,给出了远程资源共享型试验室建设的解决方案。通过远程桌面共享和多角度视频共享,完成大型设备的远程控制、操作和试验教学,实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克服目前试验室建设中大型设备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通过远程资源共享可分享对方特色试验设备,为己方开设更全面的试验课程,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015, 24(4):74-7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5.04.019
摘要: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及学研产相结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实践教学中推行专题设计和“导师制”,将实践教学与设计教学相融合,探索“教学、研究、实践”三者相结合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有助于实现专业能力拓展的教学目标。
2014, 23(3):100-10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3.026
摘要: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针对建筑材料课程体系繁杂、内容丰富、综合性强等特点,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出发,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三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多类型的教学改革模式进行比较、排序并筛选出最优教改模式——以多媒体及网络教学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辅的多模式教学法。研究结果可为提高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推进相关高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