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32(3):182-18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22
摘要:对标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从教学团队、教学方法、考核评价、质量管理四个维度出发,秉持以学生为中心、OBE和持续改进三位一体的工程教育理念,突出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培养。通过在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中构建和精准实施校内外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任务与指导结合的引导模式、考核与评价结合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的四结合教学模式,在2017和2018级本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课程目标达成,为相关课程的建设与持续改革提供了依据。
2022, 31(4):24-3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4.004
摘要: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变化、应用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以及00后大学生的特质,提出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应聚焦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工程管理协调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便毕业生能够胜任绿色建造和信息时代工程技术应用、管理工作。基于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可引发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模式,以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改革为例,对课程改革进行探讨。在教学内容方面,主动将土木工程行业中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BIM等新技术与传统知识点进行融合,形成新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框架;在教学方法方面,充分发掘并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和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00后的学习热情,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2020, 29(4):72-7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11
摘要: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必修课,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较早接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后续几乎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期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的理论知识面广,而教学学时极为有限,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为适应课程的教学特点,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学习兴趣、教学方式、课后指导、双语教学以及课外活动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实践表明,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明确了学生的发展方向,为日后的学习、工作和深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 26(6):68-7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7.06.015
摘要: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基本理论属于半经验半理论的范畴,力学分析与计算模型具有很强的实验性,设计方法涉及现行规范的内容。为适应本课程的特点,必须改革以课堂教学和实验演示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将计算机技术引进课程教学,鼓励学生编制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计算程序,通过程序编写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基本构件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包括设计规范中的相关构造要求,从而培养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015, 24(4):59-6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5.04.015
摘要:结合高校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特点,文章阐述了课堂教学中的多样性教学方法,重点强调了90分钟课堂教学的步骤。以“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性能与计算”章节教学内容为例,详细叙述通过制定课堂教学计划,保证课堂不同时段的教学效能,并明确指出,制定缜密、细致、科学的课堂教学计划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2015, 24(3):112-11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5.03.027
摘要: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全国多个高校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先后都实行双语教学。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学生英文水平、教材以及语言环境的限制,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文章在总结武汉大学和其他院校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即实施分级教学、采用中文教材和自编英文教材相配套的教材体系、使用中英文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加强师资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