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过刊浏览
-
2025(2):1-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01
为响应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推动教育现代化,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聚焦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路径,阐述了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构建智慧教育环境、深化课程建设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育评价与管理体系的三个关键路径,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和评估等教育环节的具体应用实践。最后,以重庆大学的实践为例,展示了这些路径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
2025(2):10-1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02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教师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和根本依据。作为当代生产形态的概念化表征,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形态的系统性变革和生态优化,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生产物质要素的革新,也是发展理念的更新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教师教育的变革具有基础性指导意义。“国优计划”是教师教育变革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理应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时代主题作出回应。研究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课程变革、教师素质结构和教师培养模式等都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回应,“国优计划”教师教育应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科研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培养兼具科技创新精神和教育家精神的高质量师资队伍。这不仅需要数智化教师教育模式,而且需要构建产研教学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实现高校的教育科研场景、企业的技术应用场景与中小学教育场景融通。同时完善系列配套制度,以保障“国优计划”教师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实现。
-
2025(2):18-2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意在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培养适应新时代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卓越型人才。以华中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针对高校给排水卓越人才前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够紧密、课程难度深度不高、学科交叉研究不够广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欠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等,进行了培养体系改革创新与实践。一是,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二是,紧扣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专业难度、深度与广度;三是,聚焦学科前沿,注重学科交叉,着重提高学生创新研究、汇报总结、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四是,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三维融合”工程创新型环境人才培养机制;五是,加快创设水处理综合创新实验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等科研基础设施平台,综合提高人才全过程、全方位培养质量。经实践检验和业界评价,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创新特色明显,成效显著,学生课业成绩平均提升10%以上,师生互动得到加强,学生取得“深水杯”“挑战杯”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成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满意率达100%,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2025(2):25-3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04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及工科必选课程,要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和实施的路径,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从而为工程领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基于课程思政目标和产出双重导向的OOBE理念,构建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框架。首先,创建“价值-素养-道德”三维思政目标体系,深度挖掘工程项目管理的思政要素,形成“思政-能力-知识”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并通过“情景-体验-启发”式教学组织和“学业成果-情感认同”双重检验机制保障实施效果;其次,围绕“紧密式分工合作”的思政团队建设、“主题式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建设、“交互式兴趣激发”的教学方法改善,以及“探索式能力提升”的教学手段创新,推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实施;最后,通过多元化的考核评价,验证OOBE理念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框架的有效性。
-
2025(2):33-3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05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城乡规划的工作范畴和职业素养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亟待渐进性重构,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考验。虚拟教研室平台作为以信息技术平台为载体的教学共同体,为专业教育转型带来契机。首先,从知识、技能、方法论、价值观四个维度,阐述了城乡规划行业变革对现行专业教育的影响;其次,回顾了2021年以来重点领域国土空间规划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情况,从四方面剖析了平台建设对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转型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基于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转型的实施路径。研究认为:基于知识图谱构架的知识传播有助于打破专业壁垒;构建校内外联合的教学团队有助于推动产学研融合和技术迭代;虚拟教研室教学资源共享有助于增强设计课程的实操性;虚拟实验室与实体教研室的交互运作有助于实施模块化教学。
-
2025(2):40-5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06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科竞赛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学科竞赛重要的参与者,高校大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面临对竞赛的认可度较低、缺乏信心、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以及竞赛氛围欠佳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更有效地促进高校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也成为新时代教育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实践理论,结合高校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特点,识别高校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意愿的影响因素,构建高校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意愿影响机理模型,并以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为例,运用SPSS和AMOS统计软件对回收的375份有效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研究发现,参与学科竞赛态度、主观规范、就业或者升学优势对高校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知觉行为控制、良好的学校竞赛氛围、高校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对其参与学科竞赛意愿影响不大。在此基础上,从加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力度,改善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态度;扩大学科竞赛信息宣传范围,提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主观规范;建立健全学科竞赛制度体系,凸显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未来优势三方面提出促进高校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建议。
-
2025(2):52-6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07
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旨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专业知识学习兴趣、锻炼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文章对第四届竞赛准备过程展开了分析和探讨,解读了赛题并确定取胜的关键因素,通过室内试验明确材料物理力学指标,结合理论计算与软件模拟分析得到初步设计方案,在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优化,总结了参赛经验与教训,以期为热爱岩土工程及学科竞赛的学生提供设计思路和参赛经验。
-
2025(2):63-7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08
重庆大学建筑科普教育基地依托“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营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优势平台,面向社会开放建筑与规划、工程建造、防灾减灾、建筑环境、绿色节能等领域的前沿科技资源,开展各类科普活动。重庆大学建筑科普教育基地坚持“科研、教学、科普”协同发展的理念,从科普队伍建设、科普场所规划及管理、科普内容开发、科普活动开展、科普作品产出五方面开展探索和实践,持续完善建设体系。在进行实验室建设、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同时,深化科技资源的科普转化,促进科教融合,为我国科普事业建设作出贡献。
-
2025(2):72-7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09
毕业设计是环境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也是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重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近年毕业设计情况及用人单位的行业需求分析调研,探讨和实践了基于设计任务导向,融合双导师制与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的毕业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高校环境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
2025(2):79-8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10
针对202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对课程体系构建的需求,详细调研了国内外同类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总体要求、课程目录和课程体系设置,并分析其课程体系的优势与特色。结合重庆大学学科特色与学校研究生教育实际,构建了建筑环境与能源类特色研究生课程体系,提出了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实践类课程建设、在线研究生课程建设、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建设,以及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等设想。为顺应国家能源战略发展与“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及提升人才培养实践能力提供参考。
-
2025(2):87-9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11
新兴技术的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倡导并推广第二学位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了评估跨专业教学质量,促进跨专业教学推广应用,推动跨专业教学改革,对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造专业二学位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和就业环境分析了二学位跨专业教学的独特优势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针对当前的相关政策和教学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
2025(2):96-10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12
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支撑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受到多所高校的高度重视。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哈尔滨工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工作。通过分析桥梁与隧道工程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以及本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研究生应具备的六项核心能力,并以此为基准,确定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整体目标导向。随后,通过学习和借鉴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从整体课程模块和具体课程内容两个角度出发,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在学科核心课模块改革中,坚持“自力更生,特色办学”的原则,保证研究生能够夯实基础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在选修课模块改革中,坚持“资源整合,引领方向”的原则,立足传统方向,开创新型方向,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为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研究生提供了更优质的课程和更合理的培养方案。
-
2025(2):106-11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13
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体系标准和OBE教学理念,指出土木工程应用软件类课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建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为例,探讨了课程逻辑、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有效达成等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介绍了区分授课内容的阶段式课堂教学设计、课程实践环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课程考核办法,以及持续改进措施等融入OBE教学理念的课程改革与实践。课程实施效果表明,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式、互动式的课程学习有效促进了课程目标的达成,所述的课程模式及教学方法可为土木工程专业相似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思路与借鉴。
-
2025(2):114-12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14
土木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面向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求,通过校企协同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产教融合背景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以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课程为例,从课程大纲修订、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方式革新等方面,探索了产教融合型课程的改革措施。在教学内容方面,通过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更新、实践内容与专业知识紧密融合、产学研项目与工程案例有效转化等方式,构建了产学研创的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建立了“学做创”一体化教学创新模式,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双创能力三方面,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在课程考核方面,建立了“三级”实践能力的考核体系,强化了对实践过程和能力的评价。相关成果可为其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
2025(2):121-12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15
以华侨大学境外生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建设为例,对标教育部“双万计划”的“两性一度”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从融入课程思政、优化教学设计、富集教学资源和加强过程管理四个方面探讨侨校境外生一流课程建设的经验,以期为培养适应面向未来工程建设和地区经济建设需要的现代土木工程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
2025(2):129-13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16
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国土空间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在城乡规划向国土空间规划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中,规划编制的理念、重点与技术方法等也发生着相应的转变。为了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解决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教学转型面临的问题和难点,不少建筑类院校积极开展探索和实践。以昆明理工大学本科生课程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从教学目标、重点和内容三个方面探讨了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包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融入、生态学与城乡规划学交叉的知识结构拓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应用。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三区三线”划定、中心城区蓝绿空间规划三个方面探讨了教学改革实践路径与成果,以期为城乡规划专业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路径。
-
2025(2):138-14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17
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新时期规划改革的实践探索,对城乡规划学科和专业教育具有深远影响。基于学生视角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教学效果,并提出了面向国土空间规划需求的教学改进建议。教与学是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不可分离的一体两面,国土空间规划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学习规律,不断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教学需逐渐从单一课程教学转变为全体系教学,以满足国土空间规划对新型规划人才的紧迫需求。
-
2025(2):145-15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18
“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线上教学的快速发展。线上教学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安排灵活等特点;线下教学具有交互性强、学情反馈及时、情感化施教等特点。如何将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是新时期高校“金课”建设的重要课题。针对线上和线下教学衔接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BOPPPS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构建了“课前知识自学—课堂知识内化—课后知识强化”三阶段教学模式,并以工程经济与管理课程为例,开展了教学改革实践。实践表明,新教学方案和方法能够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成果可为新时期“金课”建设提供参考。
-
2025(2):153-16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19
建设符合中国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是深化教育改革,振兴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面向一流本科课程改革,提出理论、案例、模拟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程计价学本科课程为例,基于OBE教育理念,围绕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和实践应用,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推进教学模式的转变,将教学与实践结合,探索满足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培养目标,以及未来行业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和实施路径,并通过对实际建设典型成果进行剖析,以期为工程造价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改革提供参考。
-
2025(2):162-16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20
“青马工程”是共青团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开展好“青马工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高校开展“青马工程”的时代价值、现状与困难,以及重庆大学的实施案例,认为高校在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互联网+”建设、校地联动等方面着力,可以有效实现“青马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培养,助力高校完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
2025(2):169-17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21
红色研学是以红色文化为重要载体,通过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衔接、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研学者切身体验并从中感悟党的光辉历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时代性、科学的统筹性。红色研学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立足新时代背景,运用红色研学推进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从把握教育规律、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环境、完善保障机制四个维度入手,切实提升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
2025(2):175-18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22
中国矿业大学建工系教职工样板党支部以党建引领,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性地以政治建设为轴心,以“党建+”思政教育、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为四轮的“一轴四轮”深度融合模式,打造了“思想政治觉悟高、师资队伍素质高、科教成果水平高和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四高”样板党支部,为高校样板党支部建设办法提供了新思路。
-
2025(2):182-19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2.023
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以“三全育人”为格局、“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课程思政已在我国各级学校广泛开展,但在实践中仍然有不少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力不从心。为此,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住区设计课程为例,介绍了作者在课前、课中、课后所做的具体实践与研究。课前的问题研究和课程设计是践行课程思政的关键。通过课前的文献阅读与分析,既能实现育人先育己,又能预先发现问题,以便采取对策,制定预案;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既要厘清关键知识点,深挖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分配好各部分的时间,又要注重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各思政元素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先后关系、无痕化的教学理念与适宜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力求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协同增效。课堂是践行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教师需要将课程设计与临场发挥、课堂组织与察言观色有机结合,通过课后调查、回访不断总结完善,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025年第卷第2期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工程教育研究与评价
新工科探索与实践
教学学术研究与实践
高校管理与思政教育
-
2018,27(2):14-1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2.004
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础实践层次中的核心,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结合能源动力类专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以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为例,从培养方案体系、创新研究性实验模式、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等三个方面阐述所开展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绩。
-
2018,27(6):58-6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10
文章首先对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对比研究进行了理论基础分析,分析了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涵义,并界定了三个维度:"主体"的维度、"客体"的维度和"方式"的维度,并对每个维度设置细分项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北京交通大学和辛辛那提大学硕士研究生房地产投资课程教学全面对比研究,得出辛辛那提大学硕士研究生房地产投资课程教学对中国高校房地产课程教学的启示。最后从教学内容的设计、课程的国际化水平和教育管理者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
2016,25(3):89-9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3.020
高层建筑涉及诸多的学科和专业领域,具有复杂、跨专业的体系,并具有显著的社会性特征。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为培养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有必要将工程哲学思想引入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将工程系统观、工程社会观和工程伦理观等思想和理念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以全局、系统的方式和观点思考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并在社会层面上处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
-
2011,20(2):70-73, DOI:
景观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是景观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骨干核心课程。文章通过对当前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学科发展新形势下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以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的景观学专业人才。
-
2016,25(3):103-10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3.023
顺应工程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趋势,针对目前企业的需要,文章提出了"大样图"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大样图"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模型比赛等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也着力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为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探索新的途径。
-
2016,25(3):99-10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3.022
水力学是土建、水利类学科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科教育阶段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核心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本科生后期学习涉及水力学相关知识的专业课程至关重要。文章针对提升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水力学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认为采用多元教学模式,例如自主互动、"粉笔+黑板"板书教学与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其将启发式和讲授式教学相融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引导本科生自主创新。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2020,29(2):122-12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17
工程伦理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在"新工科"及"美丽中国"建设等背景下,掀起了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热潮。基于知识图谱,借助计量可视化工具,通过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184篇工程伦理教育相关文献,指出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发现国内研究具有"受国家政策影响" "研究内容逐步细化,向实践转移",以及"课程教育体系有待完善,教学方式单一"的特点,并从国家、社会、高校角度提出了改进建议。
-
2016,25(3):121-12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3.028
在分析当前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指出其与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并从课程设置、授课技巧、开放实验、学科竞赛、师资培养、考核方式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以期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
2007,16(2):153-157, DOI:
面对大学生盗窃被害的多发态势及呈现出的特征,传统的以犯罪人为中心的盗窃犯罪预防策略已日显局限.预防和减少犯罪应兼顾社会预防和被害预防,被害预防理论给当前预防大学生盗窃被害的对策研究带来若干启示和思考,应重视被害预防在预防大学生盗窃被害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大学生分担预防犯罪被害的责任,做好盗窃犯罪被害预防.
-
2010,19(1):29-31, DOI:
密结合社会需求、学校定位和特点,基于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在校生问卷调查,搭建出具有建筑机械共性特征
-
2016,25(3):29-3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3.007
为保障工程管理教育质量水平,与国际接轨,中国实行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并与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学会(CIOB)和美国建设教育协会(ACCE)签订了评估结果互认协议。为完善专业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重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在通过国内评估的基础上,还申请通过了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的专业评估。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前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变化,探讨国际评估对中国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影响。
-
2016,25(5):1-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5.001
零基础的法语强化学习和法方承担引进课程采用法文授课是土木工程中法合作办学项目的主要特点。为提高土木工程中法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质量,在完善培养计划、提高引进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始业教育、营造法语文化氛围、加强项目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
2017,26(2):148-15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7.02.037
随着“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工程承包企业的海外土木工程市场份额正逐步提高,对具备从事国际工程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文章针对国际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以及当前专业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无法进行现场实习的客观现实,以石家庄铁道大学“国际班”教学实践为基础,提出了国际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构想。在对用户需求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网络平台的特点、结构、功能与资源类型等进行了阐述。该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对推动国际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提升企业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都有重要作用。
-
2016,25(3):109-11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3.02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以生为本,师生互动"为核心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文章在分析参与式教学方法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特点,着重阐述课堂即兴讨论、专题讨论等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旨在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主导的转变,以提高教学水平。
-
2008,17(2):1-3, DOI:
从节约能源、减少光污染,实现照明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研究了加强建筑光学教育的迫切性,并且对国内外建筑光学教育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建筑光学研究生招生和就业情况,以及国内外在建筑光学教育方面的明显差距,得出建筑光学研究生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结论。提出应当高度重视建筑光学教育,加强其研究生教育。
-
2008,17(3):94-96, DOI:
针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初步研究,围绕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技术方法为教授主线,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环节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提出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改革指出了方向。
-
2017,26(1):49-5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11
近年来受房地产和建筑行业不景气的影响,部分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产生了怀疑。为了给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就业的方向指导,文章以重庆工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深入调查重庆工商大学2003级到2011级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目前的发展状况,并运用spss软件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的结论可以为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指导建议,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
2018,27(1):11-1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1.003
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计划、课程教学特色、毕业主要去向四个方面,对台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
2016,25(3):177-18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3.041
大学生廉政文化意识的养成和廉洁观念的正确树立,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伟大复兴。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一些学生缺乏对廉洁概念的正确认知和对腐败行为的深刻认识,出现道德失范现象。笔者从理性认知基础的加强、体制机制的健全、民主实践的广泛开展和廉政文化意识培育空间与平台的延伸等方面,就当代大学生廉政文化意识的养成展开了深入有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