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Vol. 19Issue (6): 180-18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3.06.029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陈大勇, 冯佳文, 裴光术, 等. 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9(6): 180-18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3.06.029.
CHEN Dayong, FENG Jiawen, PEI Gungshu, et al. On Mechanisms of Social Practice Capacity-building of Graduate[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3, 19(6): 180-18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3.06.029. .

基金项目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研究"(yjg123055);重庆大学思政课题"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简介

陈大勇(1973-), 男,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 重庆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及人力资源管理、党建、教育研究。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 2013-02-28
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
陈大勇, 冯佳文, 裴光术, 罗敏     
重庆大学 研究生院, 重庆 400044
摘要: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研究生社会实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因而,在研究生教育中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必然途径。当前各高校开展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诸多问题,为此,进行了归因分析,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构建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的资源优势,科学建立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充分发挥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 研究生    社会实践    培养    机制    
On Mechanisms of Social Practice Capacity-building of Graduate
CHEN Dayong , FENG Jiawen , PEI Gungshu , LUO Min     
Graduate Schoo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of top creative talents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ulture channels. The graduate social practice are education activitie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to promote quality capability, and to cultivate the graduate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Emphasis on the training and upgrading of social practice in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way to train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postgraduate social practice. For thi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 on the basis of the proposed establishment of four in one of graduate social practice, the authors propose the capacity-building mechanisms to build effective platform for graduate social practice: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 of the resources of the community, college graduate social science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initiative of the graduate social practice.
Key Words: graduate    social practice    train    mechanisms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1]。在研究生教育中强调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是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必然途径。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既提高研究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使研究生在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引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国家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多次提出教育要加强社会实践,研究生教育同样如此,把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能力培养,成为教育的必然之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更是明确提出:要强化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将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做到有计划、有规范、有考核,形成长效机制。

近年来,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越来越重视对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构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但由于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机制体制,因此,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在不断探索建立适合本培养机构和研究生发展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二、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社会实践是指高等学校依据其培养目标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借助社会力量完成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研究生社会实践作为一个子系统,隶属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个大系统。研究生社会实践大部分属于高智力的服务型的实践形式,即研究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这就是研究生社会实践与本科生社会实践最大的区别所在[2]

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是指研究生在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 认识社会、参与具体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是由基本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社会实践能力构成的能力体系。基本社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社会认知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相关能力。专业社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从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具备更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应更多地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4]。研究生通过自觉深入的社会实践,锤炼精神品格、陶冶情操、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实践让研究生自主参与到开放的应用性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体验,主动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对所知理论进行深层次探究,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其专业需求及事业发展需要。在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引导研究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引导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出动提高修养,锤炼品格,培养能适应和驾驭新环境的能力。可以说,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能力靠单纯的课堂学习得不到,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摸索和锻炼才能获得。

三、研究生社会实践机制体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出台了不少针对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指导性文件,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其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形成完整的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机制体制。这就导致全面开展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渠道不畅通,对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失,有的甚至对研究生教育带来不利因素甚至负面影响。

(一) 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缺乏正确的理论认识

一是目前高校的培养体系没有将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升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因此在思想上不重视,进而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二是一些专业教师片面地认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只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与自己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三是研究生本身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往往只是被动地参加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看成是走过场和完成任务,因此不愿参与到社会实践中[5];四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教师和研究生从经济效益方面片面考虑社会实践,歪曲了社会实践的本质,给研究生社会实践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

(二) 研究生社会实践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如果整个社会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没有良好的支持,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受到极大的阻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政府、用人单位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主动利用高校研究生智力资源的意识、缺乏人才培养的全员意识,因此缺少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统筹。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资金上不愿意有效投入;二是社会对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接纳程度不够;三是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不够。对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缺乏有规划的设计,存在社会实践基地数量普遍不足、软硬件条件较差、层次上缺乏梯度以及稳定性差等问题。

(三) 研究生社会实践运行模式单调、陈旧

从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提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以来,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陈旧。主要表现在于:一是形式单调、缺乏创新。绝大多数研究生社会实践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的形式,如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支教扫盲,而在社会实践的深度、厚度方面缺乏改革与创新,生机和活力不够;二是内容陈旧、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大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不能与研究生的专业特点紧密结合,不能使研究生做到学以致用,更没有结合社会实际和研究生个人实际,尤其是研究生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没有把研究生的专业智力优势发挥出来;三是研究生社会实践仍旧存在宣传多,实际活动开展少,往往只是假期临时响应号召,而平时主动做得少等问题。

四、构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涉及到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研究生四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本系统中,高校和研究生是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内部环境系统,政府和用人单位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外部环境系统。研究生社会实践强调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研究生四方的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同受益。

只有构建良好的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内外环境互相支持、协调发展,才能提高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效能。政府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应给予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并制定导向性的政策文件,支持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鼓励、引导用人单位主动参与到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活动中;用人单位应在政府的号召下,积极与高校合作,提高参与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积极性;高校要充分发挥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主体、核心作用,主动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培养机制。应改变重陈述性知识传授、轻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加大校内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培养方案并设置社会实践创新学分;研究生应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强化自我培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只有构建“四位一体”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操作系统,发挥其整体功能,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 高校要科学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是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主体,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1. 培育和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

加大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全员重视、全员支持、全员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为研究生构建宽广的平台,使他们在实践中参与、在参与中做贡献[8]。第一,充分认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切实把社会实践纳入到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第二,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并引导研究生投入到社会实践。第三,学校应该提供更好的社会实践服务,促进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成果得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推进成果产业化。

目前不少高校通过主动与地方和用人单位沟通联系,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面向社会的不同关注点,建立各类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针对用人单位和高校的需求,在用人单位建立博士生工作站,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影响力,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

2. 建立科学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培养方案

教育部曾多次发文强调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要求高校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位教育的全过程,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将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并推动其制度化、规范化。第一,把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内容纳入研究生整体教学计划,将社会实践设立为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严格规定学时、学分,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开展[6]。第二,在改革教学过程中,尽量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化水平,要彻底改变教育教学中由老师单向向研究生灌输知识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为研讨课的模式,实行启发式教学和探索式的学习。第三,为调动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根据研究生的学科特点和个性特点,结合社会需要与时俱进地设计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式。最后,为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应逐步制定并完善社会实践激励考核制度。定期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检查、督促、总结和表彰,保证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能与正常的教学、科研充分结合,进而形成稳定的运行机制。

教育部提出加大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争取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整个硕士生招生比例提高到50%以上,按照这一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将有一个学期以上在用人单位学习实践,这就为社会实践建立学分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目前不少高校已经为此作出了教育教学改革。

3. 重视校内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高校必须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需求,结合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升,对校内社会实践基地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和平台,一方面是专业实践平台,另一方面是综合能力提升平台。

高校应积极与相关用人单位在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采取和用人单位联合办实践基地以及采取借、租、赁的方式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聘请相关用人单位专业人员给研究生指导社会实践,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人才培养效益。校企间实践性的合作有利于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实践课题,使研究生服务于公司、用人单位,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高级人才,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用人单位快速发展。

4. 设置社会实践创新学分,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从事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学校相关部门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将创新学分纳入教学计划,制定创新学分实施方案。将创新学分记入研究生成绩档案[7],作为衡量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办法,从而有机地形成理论课与实践课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5.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指导研究生实践活动的能力不足,对培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非常不利。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高校亟待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教师的修养和能力、良好的专业基础和素质、具备业界工作的经验和技能的一种复合型人才,是教师与业界上岗资质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因此,教师应具有扎实过硬的实践技能,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实践操作,还是科研的主持人、参与者。

高校要提高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高校刚招聘的年轻教师在正式走上教学岗位前,先在学校实践基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经鉴定合格后聘为正式教师;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教师在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三是有计划地选派两类教师到社会各级政府机关及科研院所顶岗培训、挂职锻炼。通过专业实践,使教师掌握本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四是鼓励教师与用人单位联合攻关,共同进行理论研究、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素质和教学指导能力,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二) 充分发挥政府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宏观调控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是高校有效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保证。政府要充分发挥调控作用,为用人单位和高校的沟通搭建平台,即政府搭台,高校和用人单位唱戏。为用人单位积极参与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要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培养,政府可以采取多项措施,其中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就是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和经济杠杆调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宏观调控。明确规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学生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中的职责权利,同时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经济利益,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上向积极参与培养的用人单位有所倾斜,调动用人单位参与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在沿海的发达县市已经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智力资源的重要性,开展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如常熟、张家港、温州、佛山等地,都是由政府牵头,带领用人单位主动走入校园,通过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搭建与高校合作的平台,有的提供土地供学校建实践基地使用,有的甚至直接提供办公大楼作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让用人单位在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获得智力资源,并通过实践基地与高校建立沟通平台,优先开发高校的创新成果。真正形成了政府搭台,用人单位和高校唱戏的良好局面。

(三) 联合社会资源搭建研究生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平台的构建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健全和完善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推动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 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为了给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提供长期稳定的活动场所,必须建立一批规范、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以确保研究生社会实践持续有效开展。高校应发挥自身学科和专业的优势,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一批具有良好合作关系、能够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提供长期岗位的实践基地。

高校和用人单位在教育资源、技术资源、环境资源等方面各自发挥优势,即高校把知识优势、科研优势与用人单位的技术力量优势、资金优势有机地结合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以实践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以产学研活动推动实践基地发展,以达到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科技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5],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双赢”。社会实践基地合作项目必须建立健全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认真地评价研究生社会实践实施过程及成果,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效益和质量。

2. 重视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根据社会实践的目的、内容,一方面从用人单位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符合研究生导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研究生合作导师,协助校内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实行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教育部对硕士研究生结构的调整,大大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而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且需要大量选拨优秀的校外兼职导师;另一方面选拔一些道德高尚、综合能力强,有育人热情的管理人员作为研究生社会实践兼职指导老师。兼职教师队伍的建立,有利于形成高校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校内外导师的合作指导,有利于研究生拓宽知识面,尤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也能促进导师水平的提升,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 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经费投入

为了使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效的组织实施,用人单位在年初经费预算中应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明确经费的使用范围及用途,并根据社会实践实施进程定期拨付,以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益[8]。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和评价,并对表现优秀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建立社会实践领导组织机构,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成立社会实践活动专项基金。通过学校拨款、用人单位提供赞助、实践活动创收以及合作老师提供经费支持等多渠道筹措社会实践的活动经费,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四) 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

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最终要从潜移默化的被动提升转变为自我培养的主动升华。研究生只有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使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有较明显的提高。

一是强化自我培养意识。研究生应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知程度,充分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不断激发自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动机,提高自我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激励自我成才的内在心理机制,按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完善自己,使自己将来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9]

二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研究生吸取课外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培养个性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研究生要自觉学习科学理论,并通过深入社会实践,加强对国情、社会的了解,使研究生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的需要结合,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正确定位,用奉献社会衡量和体现个人价值。

五、小结

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以及研究生的共同努力。因此整合高校、政府、社会的各自优势资源并结合研究生自身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诉求,建立高校、政府、社会、研究生四位一体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构建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平台,对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 11号)[Z]. 2010. http://www.wenkuxiazai.com/doc/3aae9333f111f18583d05a1e.html
[2] 关瑞霞, 张君博. 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演进的探索[EB/OL]. [2012-10-1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学网. http://edu.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etail/cqdxxb-shkx201306029
[3] 陈闻, 韦东, 杨丽媛. 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分析[J]. 百色学院学报, 2009, 22(2): 125.
[4] 张延飞, 许亚男, 乐长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 价值工程, 2011(19): 232. DOI: 10.3969/j.issn.1006-4311.2011.19.180
[5] 高嵩. 社会实践与研究生素质培养[J]. 中国高教研究, 2005(12): 50–52. DOI: 10.3969/j.issn.1004-3667.2005.12.019
[6] 鲁宇红. 美国加州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其启示[J]. 高校教育管理, 2010(6): 67–70.
[7] 王蕾. 浅析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15): 15–16.
[8] 陈闻. 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思考[J]. 社会科学家, 2009(3): 131–133.
[9] 肖媛媛. 如何创新社会实践、提高研究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探析[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0(3): 156–157.
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
陈大勇, 冯佳文, 裴光术, 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