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Vol. 20Issue (5): 1-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4.05.001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贾卓, 陈兴鹏, 王鹏. 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结构测度及产业升级路径选择——以兰白西城市群为例[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0(5): 1-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4.05.001.
JIA Zhuo, CHEN Xingpeng, WANG Peng. Discussion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Path of West China:A Case of Lan-Bai-Xi Urban Agglomeration[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4, 20(5): 1-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4.05.001. .

基金项目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lzujbky-2013-m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061)

通信作者

陈兴鹏(1963-), 男, 甘肃庆阳人,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生态经济、区域开发、资源环境管理研究

作者简介

贾卓(1984-), 男, 陕西咸阳人,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区域空间规划研究。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 2013-12-10
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结构测度及产业升级路径选择——以兰白西城市群为例
贾卓, 陈兴鹏, 王鹏     
兰州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40
摘要: 兰白西城市群是甘肃省和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研究其产业结构对促进兰白西城市群产业的优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西部地区其他城市群的产业升级也有借鉴意义。文章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SSM),以甘肃省和青海省作为上层区域,对兰白西城市群整体及6个市(州、地区)的产业结构的优劣和竞争力大小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兰白西城市群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色,提出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为: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发展,增加区域竞争力;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完善产业结构体系。
关键词: 中国西部    兰白西城市群    产业结构    偏离—份额分析    路径选择    
Discussion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Path of West China:A Case of Lan-Bai-Xi Urban Agglomeration
JIA Zhuo , CHEN Xingpeng , WANG Peng     
College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40, P. R. China
Abstract: Lan-Bai-Xi Urban Agglomeration is the core area of Gansu province and Qinghai province'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development of Lan-Bai-Xi Urban Agglomeration. Using the dynamic analysis method of shift-share method (SSM), Gansu province and Qinghai Province as the upper region of Lan-Bai-Xi Urban Agglom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Lan-Bai-Xi Urban Agglom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feature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path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1)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ccelerate agricultur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2)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es, increas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 3) optimize the tertiary industry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ystem.
Key Words: Western China    Lan-Bai-Xi Urban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hift-share analysis    path selection    

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体,是城市化和工业进程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自然产物,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新型地域单元[1]。城市群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核心区、产业高度集聚区、经济增长区和财富积聚以及科技文化的创新地区[2]。根据中国城市群空间识别范围的判断标准,中国西部地区已经形成和发育起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南北钦防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银川平原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兰白西城市群、酒嘉玉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这10个城市群[3]。兰白西城市群是甘肃省和青海省的经济核心区、产业集聚区和政治中心区,以兰州为核心,主要包括甘肃、青海两省的4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和1个地区,即兰州、白银、西宁、定西、临夏和海东及其所辖的县(区)[4]。兰白西城市群总面积8.36万平方公里,2010年常驻人口1 376.1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 271.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 509.80元,固定资产投资1 250.74亿元,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907.41亿元。2010年兰白西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销售品零售额分别占甘肃、青海两省的50.31%、24.45%、47.08%,占西部的3.12%、1.95%、3.32%。产业结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种重要的经济结构形态,其变动对经济增长有决定性影响[5]。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区域经济的效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6]。城市群的发展源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而工业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变动并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本文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以甘肃省和青海省作为上层区域,对兰白西城市群整体及6个市(州、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兰白西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路径,对增强兰白西城市群在甘肃省和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也能为其他相似地区制定经济产业政策时提供经验借鉴。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Shift—Share Method,SSM)是一种用于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相当重实效的方法。该方法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7],随后邓恩和埃德加·胡佛等人在应用中将其设定出传统的偏离—份额方程式,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8]。Fagerberg和Kundsen等采用SSM分析方法对生产力增长结构和综合生产增长进行分解研究[9-10]。该方法把一个地区经济变化看作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以其所在的标准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量,即区域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用数学关系式表示为: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11]。由于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相对静态的,仅能对某一阶段内总体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无法揭示考察期内各时间分段对总体变化的贡献与影响以及时间纬度的变化趋势[12]。为了更好地揭示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确定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本文引入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来分析区域的产业结构[13]

具体的计算模型为,设i区域基年和末年的经济总量为ei0eit,区域内第j产业部门基年和末年的规模为eij0eijt,上层区域基年和末年的经济总量为EoEt,上层区域的第j产业部门基年和末年的规模为Ej0Ejti区域j产业部门在(0,t)时段的变化率为fij,上层区域的j产业部门在(0,t)时段的变化率为Fj,上层区域的经济总量在(0,t)时段的变化率为C,则:

$ {f_{ij}} = \frac{{{e_{ijt}} - {e_{ijo}}}}{{{e_{ijo}}}},{F_j} = \frac{{{E_{jt}} - {E_{jo}}}}{{{E_{jo}}}},C = \frac{{{E_t} - {E_o}}}{{{E_o}}} $ (1)

由此可以推导出动态偏离—份额模型:

$ \begin{array}{l} {R_{ij}} = {e_{ij0}} \times C = {e_{ij0}} \times \frac{{{E_t} - {E_0}}}{{{E_0}}}\\ = {e_{ij0}} \times \left( {\frac{{{E_t} - {E_{t - 1}} + \cdots + {E_1} - {E_0}}}{{{E_0}}}} \right)\\ = \sum\limits_{m = 2}^t {{e_{ij0}}} \times \left( {\frac{{{E_m} - {E_{m - 1}}}}{{{E_0}}}} \right) = \sum\limits_{m = 2}^t {{R_{ij}}^m} \end{array} $
$ 所以,{R_{ij}}^m = {e_{ij0}} \times \left( {\frac{{{E_m} - {E_{m - 1}}}}{{{E_0}}}} \right) $ (2)

式中,Rijmi区域在第mj产业的份额偏离分量,是i区域的j产业规模发生的变化。

$ \begin{array}{l} {P_{ij}} = {e_{ij0}} \times \left( {{F_j} - C} \right) = {e_{ij0}} \times \left( {\frac{{{E_{jt}} - {E_{j0}}}}{{{E_{j0}}}} - \frac{{{E_t} - {E_0}}}{{{E_0}}}} \right)\\ = {e_{ij0}} \times \left( {\frac{{{E_{jt}} - {E_{j\left( {t - 1} \right)}} + \cdots + {E_{j1}} - {E_{j0}}}}{{{E_0}}} - \frac{{{E_t} - {E_{t - 1}} + \cdots + {E_1} - {E_0}}}{{{E_0}}}} \right)\\ = \sum\limits_{m = 2}^t {{e_{ij0}}} \times \left( {\frac{{{E_{jm}} - {E_{j\left( {m - 1} \right)}}}}{{{E_0}}} - \frac{{{E_m} - {E_{m - 1}}}}{{{E_0}}}} \right) = \sum\limits_{m = 2}^t {{P_{ij}}^m} \end{array} $
$ 所以,{P_{ij}}^{\rm{m}} = {e_{ij0}} \times \left( {\frac{{{E_{jm}} - {E_{j\left( {m - 1} \right)}}}}{{{E_{j0}}}} - \frac{{{E_m} - {E_{m - 1}}}}{{{E_0}}}} \right) $ (3)

其中,Pijmi区域在第mj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是i区域j产业比重与上层区域j产业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增长偏差,该值越大说明i区域的产业结构越有利于i区域经济的增长。

$ 同理可得,{D_{ij}}^{\rm{m}} = {e_{ij0}} \times \left( {\frac{{{e_{ijm}} - {e_{ij\left( {m - 1} \right)}}}}{{{e_{ij0}}}} - \frac{{{E_{jm}} - {E_{j\left( {m - 1} \right)}}}}{{{E_{j0}}}}} \right) $ (4)

其中,Dijmi区域在第mj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是i区域j产业增长速度与上层区域j产业增长速度的差异引起的增长偏差,该值越大说明i区域j产业的竞争力越强。

由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可知,i区域的第mj产业的区域产值总增长量相关表达式为:

$ {G_{ij}}^m = {R_{ij}}^m + {P_{ij}}^m + {D_{ij}}^m $ (5)

$ 结构偏离分量贡献率={P_{ij}}^m/{G_{ij}}^m;竞争力偏离分量贡献率= {D_{ij}}^m/{G_{ij}}^m $ (6)
(二) 数据来源

从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反应的准确性和数据的获取性考虑,选择2005-2010年的数据来刻画兰白西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变动情况,数据来源于2006-2011年《甘肃发展年鉴》和《青海统计年鉴》。首先以2005年为基准年,以1年为1个周期,通过公式(1)-(6) 计算兰白西城市群整体三大产业的偏离—份额分量及相关贡献率在2005-2010年的动态演变过程(表 1)。其次,为更显著地揭示兰白西城市群的6个市(州、地区)的产业特点,以2005年为基准年,以5年为1个周期,通过公式(1)-(6) 计算2005-2010年兰白西城市群整体及城市群内6个市(州、地区)三大产业的偏离—份额分量及相关贡献率(表 2)。

表 1 2006-2010年兰白西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的动态偏离—份额分量及对应贡献率
表 2 兰白西城市群及6个市(州、地区)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分量及对应贡献率
二、结果分析 (一) 兰白西城市群整体及各市(州、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份额偏离分量

图 2可以看出,兰白西城市群整体及城市群内6个市(州、地区)在2005-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呈递增趋势,并且与甘肃省和青海省的整体增长趋势保持一致。兰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在兰白西城市群中历年来均为最高,这是由兰州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在整个城市群中最高所决定的。西宁的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在整个城市群中仅次于兰州,这是由于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也相对较大。白银、定西、临夏、海东在整个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较低,这4个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兰州、西宁两个省会城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与兰州存在较大差距。整个兰白西城市群呈现经济首位度发展规律。由表 1表 2可以看出,兰白西城市群在2005-2010年的第一产业份额偏离分量均为正值,且城市群6个市(州、地区)的第一产业份额偏离分量均为正值,这说明兰白西城市群6个城市的第一产业的增长量相对于甘肃和青海两省而言,具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其中以定西的份额偏离分量最大,为355 763.47万元,这与定西近年来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的政策有直接关系。兰州和白银的第一产业的份额偏离分量分别为266 786.74万元和253 501.59万元,这是由这两个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较高和规模较大所决定的。西宁、临夏和海东的第一产业总体规模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第一产业的份额偏离分量分别为138 648.11万元、185 007.13万元和184 378.20万元。兰白西城市群在2005-2010年的第二产业份额偏离分量均为正值,且城市群的6个市(州、地区)第二产业份额偏离分量均为正值,说明兰白西城市群对促进整个甘肃和青海地区第二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兰州的第二产业份额偏离分量在整个城市群内最高,为3 013 748.96万元,其次为西宁和白银,分别为1 307 088.53万元和892 458.11万元。这是由兰州是整个城市群的一级中心城市、西宁和白银作为整个城市群的二级中心城市所决定的[14]。定西、海东和临夏第二产业份额偏离分量较低,分别是156 413.93万元、197 166.30万元和338 972.59万元,定西和临夏的第二产业有待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受到地方经济总体水平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兰白西城市群在2005-2010年的第三产业份额偏离分量均为正值,且城市群的6个市(州、地区)第三产业份额偏离分量均为正值,兰州和西宁的第三产业的份额偏离分量较高,分别为3 555 452.65万元和1 419 927.89万元,这与这兰州和西宁分别是甘肃省和青海省的省会,且两个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白银的第三产业的份额偏离分量为620 637.00万元,在地区总的份额偏离分量中所占的比重低于第二产业,但高于第一产业,缘于白银是兰白西城市群中的工业型城市。定西、临夏和海东的第三产业的份额偏离分量均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分别为347 422.28万元、295 658.42万元和351 026.87万元,这是由于定西、临夏和海东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图 2 2005-2010年兰白西城市群各地区及甘肃省与青海省地区合计生产总值(单位:万元)
(二) 兰白西城市群整体及各市(州、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表 1可知,兰白西城市群2006-2010年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仅有2010年为正值,其余年份均为负值,这说明兰白西城市群的第一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兰白西城市群2006-2010年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仅在2007年为正值,其余年份均为负值,说明整个城市群的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在整个甘肃和青海省处于劣势。这个结论与表 2中得出的结论一致,以5年为1个周期,得出兰白西城市群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为-301 345.64,竞争力偏离分量为-195 812.20。城市群的6个城市(州、地区)结构偏离分量均为负值,仅西宁和海东的第一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其余市(州、地区)及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负值。兰白西城市群2006-2010年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说明兰白西城市群的第二产业结构在甘肃省和青海省具有一定发展优势;兰白西城市群2006-2010年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仅在2008年为正值,其余年份均为负值,说明整个城市群的第二产业的竞争力需要提升。这个结论与表 2中得出的结论一致,以5年为1个周期,得出兰白西城市群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为1 135 406.36,竞争力偏离分量为-363 088.76。在城市群的6个城市中,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竞争力偏离分量仅西宁和定西为正值,其余的4个为负值。这说明城市群整体和各市(州、地区)的第二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呈现增加的特点,但相对于整体的甘肃省和青海省而言,仅西宁和定西的第二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因为甘肃的酒泉—嘉峪关地区和陇东能源基地快速崛起,青海的格尔木地区快速发展。兰白西城市群2006-2010年第三产业的大多数年份为负值,仅有2009年为正值;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仅在2009-2010年为正值,其余年份均为负值,说明整个城市群的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需要优化,竞争力需要提升。这个结论与表 2中得出的结论一致,以5年为1个周期,得出兰白西城市群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为-892 023.23,竞争力偏离分量-58 534.11。在城市群的6个市(州、地区)中,结构偏离分量均为负值,竞争力偏离分量仅西宁、定西、临夏和海东为正值,其余的兰州和白银为负值。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受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直接影响,兰白西城市群的第一产业主要是传统的农牧业,第二产业仍然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决定了兰白西城市群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水平均较低,需要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对第三产业业进行优化调整和结构升级。

(三) 兰白西城市群整体及各市(州、地区)三次产业结构贡献率和竞争力贡献率

由于城市群的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以本部分主要根据表 2计算结果将兰白西城市群各城市及城市群整体二、三产业及总产值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及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进行分类总结(表 3)。兰白西城市群各市(州、地区)及整体的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贡献率均大于零,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贡献率均小于零。兰白西城市群各市(州、地区)及整体的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偏离贡献率大于零的只有西宁和定西,兰州、白银、临夏、海东和城市群总体均小于零,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偏离贡献率大于零的有西宁、定西、临夏和海东,而兰州、白银和城市群总体小于零。说明相对于整个甘肃省和青海省,兰白西城市群第二产业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但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需要不断优化。兰白西城市群各城市及城市群整体的第二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需要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提高城市群的竞争力。特别是兰州和白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都小于零,说明其竞争力不高。虽然这两个城市总体的经济水平在整个城市群中比较显著,但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城市的基础规模较大,因此需要增加这两个城市的竞争力分量,才能使其核心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临夏、定西和海东以及城市群整体的产业结构偏离贡献率为负值,兰州、西宁和白银的产业结构偏离贡献率为正值。西宁、定西和海东的产业竞争力偏离贡献率为正值,兰州、白银和临夏以及城市群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偏离贡献率为负值。说明兰白西城市群产业总产值结构还需要提升,产业竞争力较参照系甘肃省和青海省整体要高,但是城市群内的临夏和海东各项指标都较差,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势必降低城市群整体的产业竞争力水平,使兰白西城市群在产业结构方面落后于其他城市群。

表 3 兰白西城市群产业结构偏离分量贡献率和竞争力偏离贡献率
三、兰白西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一) 推进特色农牧业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第一,发展特色优势农牧业。重点发展马铃薯、中药材、食用百合、玫瑰、葡萄、林木种苗、花卉、青稞、豌豆、油菜、草畜产业等经济优势作物品种。在兰州重点发展高原夏菜和设施农业建设,扩大优质果品建设规模;建设林木种苗、花卉繁育基地,发展林木良种花卉业。在白银的沿黄及高扬程灌区农田着力发展草食畜牧、特色林果产业,做大做强马铃薯、小杂粮等产业。在西宁所辖三县的浅脑山地区集中连片种植油菜、马铃薯、青稞、蚕豆、苗木等特色经济作物,发展特色生态农牧业。在定西着力打造“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同时以当地草畜资源为依托,建设甘肃重要的鲜奶源、特色草和草食畜种养基地。在临夏扩大中药材、百合、花椒、啤特果等种植面积,发展壮大育苗产业。加快康乐县、临夏县、东乡县特色清真奶畜产业的发展。海东地区继续做强马铃薯和油菜两大优势产业,做大优质蚕豆、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薄皮核桃、大樱桃、食用菌、高原制种、中藏药材等特色产业。第二,发展节水农牧业和高原旱作农业。重点在兰州、定西、武威、临夏、西宁和海东适合农业种植的区域积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等高效旱作节水技术,加快节水型、生态型、效益型节水农牧业和高原旱作农业发展。第三,发展农业示范园和特色农业带。围绕主要城镇近郊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开发现代农业展示、观光、采摘、体验、休闲等功能,使特色农牧业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远郊重点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业示范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 推进新型工业发展,增加区域竞争力

第一,发展能源和采矿冶炼业。重点在兰州发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能源等优势产业,发挥白银有色金属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优势,继续扩大有色金属生产规模,围绕建设西部复合型能源基地,重点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西宁壮大提升有色金属、钢铁、盐化工、特色轻纺、新型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在定西依托中铝西北铝分公司、东兴铝业分公司、临洮铝业等企业,建设西北重要的铝冶炼和精深加工基地。第二,发展制造业。依托产业发展基础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以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宁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为载体,主要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专业设备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机械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加强陶瓷开发研究,壮大陶瓷产业。开展凹凸棒深加工,利用丰富的石英石和石膏资源,开发多晶硅等高附加值产品、节能环保材料和高档轻质装饰材料,建设建材基地。第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兰州、白银和西宁等地的有色金属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盐化工、特色轻纺、新型建材和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将传统产业改造和循环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壮大规模、提高层次、提升效益。提升西宁、临夏和海东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加工等产业的竞争力[15]

(三) 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完善产业结构体系

第一,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兰州铁路货运编组站、兰州中川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兰州物流园区,培育发展保税物流、国际中转、国际配送等国内外物流。围绕工业集中区和农业主产区,依托包兰铁路扩能改造白银段新建货运站,在白银建设专业化的物流园区,实现生产与流通的良性互动。加快西宁各类专业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建设朝阳物流园、双寨西货运中心物流园区、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物流园区。在定西重点建设陇西和岷县中药材物流园等特色农产品专业物流园区、安定和陇西中邮物流仓储基地等特色物流园区。推进临夏国家级清真牛羊肉储备库、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公路运输枢纽项目建设。建设海东工业园临空保税物流区、民和铭德物流港、乐都高原特色农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等现代物流园区。第二,发展旅游业。把兰州建成丝绸之路精品旅游节点城市、西北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西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白银重点打造黄河石林和会师圣地两大品牌,培育乡村休闲游。充分发挥西宁作为“天路起点”和高原旅游目的地、集散地的功能,培育“大美青海、夏都西宁”旅游品牌,着力打造“环西宁夏都旅游圈”和以西宁为起点的放射状黄金旅游线。在定西重点建设以漳县贵清山为中心的定南自然风光旅游区、以渭源首阳山为中心的定中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安定九华沟流域和通渭温泉为中心的定东北旅游开发区、以陇西李家龙宫为中心的李氏文化旅游区。在临夏以黄河山水、古动物化石、彩陶文化、穆斯林风情等为重点,打造临夏旅游环线游精品线路。在海东着力打造互助民俗风情旅游区、循化民俗宗教旅游区、化隆黄河风情旅游区、乐都文化体验旅游区、民和生态休闲旅游区、平安乡村休闲度假区,围绕重点景区和特色文化形成多条精品线路。第三,发展金融业。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业,着力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将兰州培育成为兰白西城市群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支持地方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发展,吸引股份制银行在兰州、白银、西宁、定西、临夏和海东的重点城镇兴办分支机构,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小额信贷,提高地方银行服务经济发展能力。第四,发展文化产业。强化《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知名产品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支持《读者》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发展,带动形成若干有较强影响力的出版物和出版集团。突出发展文化信息业,重点发展以科技业、会展业、娱乐业、印刷业、信息服务业为支柱的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影视、报刊、演艺展示、民间工艺和艺术培训。第五,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开拓发展商务会展,完善商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扶持培育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成果转化、信用评估、工程和管理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和中介服务。提高民族特色餐饮业和住宿业经营水平,鼓励发展居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努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四、结论

产业发展程度是城市群发展水平的重要推动力,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和提高地区生产总值,整个城市群的总体发展水平才会不断提升。首先,兰白西城市群核心城市兰州、白银、西宁、定西、临夏和海东是提高城市群产业产值增长质量的重要支撑城市。需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群内核心城市的产业竞争力优势,使其职能更好地发挥。其次,兰白西城市群将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工业化后期,要继续遵循“二、三、一”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第二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优先升级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反哺第一产业,促使城市群形成第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第三产业竞争力更加强大、第一产业产值增加质量更高的产业发展态势。第三,基于兰白西城市群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以下三点优化发展路径:(1) 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2) 推进新型工业发展,增加区域竞争力;(3) 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完善产业结构体系。只有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缩小群内城市的经济水平差异,在推进产业一体化同时,注重发挥各自特色,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才能促进兰白西城市群整体实力的增加。

参考文献
[1] 张倩, 胡云锋, 刘纪远, 等. 基于交通、人口和经济的中国城市群识别[J]. 地理学报, 2011, 66(6): 761–770. DOI: 10.11821/xb201106005
[2] 姚士谋, 李青, 武清华, 等. 中国城市群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初探[J]. 地理研究, 2010, 29(8): 1345–1354.
[3] 方创琳. 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形成发育现状与建设重点[J]. 干旱区地理, 2010, 33(5): 667–675.
[4] 贾卓, 陈兴鹏, 杨金强. 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带城市群功能定位和支撑路径研究[J].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3(2): 74–79.
[5] 秦菲菲, 杨山. 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重构—以江苏启东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3, 33(1): 119–125.
[6] 陈群元, 宋玉祥. 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28(2): 66–70.
[7] DANIEL C K. Shift to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national resources[M].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Resource Planning Board, 1942.
[8] PEROFF H S. Regions,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M].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Press, 1960.
[9] FAGERBERG J.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0, 11(4): 393–411. DOI: 10.1016/S0954-349X(00)00025-4
[10] KUNDSEN D C. Shift-share analysis:further examination of model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economic change[J].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2000(34): 177–198.
[11] 王甘, 杨威.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城市产业结构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03(2): 147–152.
[12] 袁晓玲, 张宝山.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J]. 经济经纬, 2008(1): 55–58.
[13] 吴大鹏. 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 2012(6): 173–176.
[14] 贾卓, 陈兴鹏, 袁媛. 中国西部城市群城市间联系测度与功能升级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 20(4): 71–76.
[15] 昝国江, 安树伟. 兰西格经济区产业布局优化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2): 132–137.
表 1 2006-2010年兰白西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的动态偏离—份额分量及对应贡献率
表 2 兰白西城市群及6个市(州、地区)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分量及对应贡献率
图 2 2005-2010年兰白西城市群各地区及甘肃省与青海省地区合计生产总值(单位:万元)
表 3 兰白西城市群产业结构偏离分量贡献率和竞争力偏离贡献率
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结构测度及产业升级路径选择——以兰白西城市群为例
贾卓, 陈兴鹏, 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