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育策略来源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及他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支架式”这一术语第一次出现在教育中是在伍德、布鲁纳和罗斯的作品中,当时被用来比喻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而采用的辅助性方式。“支架式”在教育情境中的使用是暂时性的,只是教师为学习者学习提供的一个临时性框架的一个过程。在支架式教育策略中有更好的支架帮助学习者的发展。支架式教育策略基于学习者“最邻近发展区”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教师帮助学习者掌握一项任务和先前不能独立理解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给学习者提供其不懂的技巧,重要的是让学习者尽可能多地完成超出现有能力的任务。
支架式教育策略实际上是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纽带,旨在把学习者向未知的知识领域引导。若应用恰当,支架式教育策略不是绊脚石,而是垫脚石(Benson)。概括而讲,支架式教育策略的目的就是要让学习者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尽量不依赖于老师(Hartman)。罗戈夫说:如果正确引导,该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客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还可以减少学生的挫败感,降低学生对任务的畏难情绪,有时甚至还可以表现得像专家。虽然支架式教育策略的程度会因地域、任务、个人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但该策略都能明确任务,有较强的针对性,能促进合作,培养内化(Palincsar和Brown)。
(二) 支架式教育策略的步骤支架式教育策略包含了两个主要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制定支架式计划,引导学习者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发掘更深层次的知识(Turnbull)。这一计划的制定必须仔细,以学习者的所知和所能为基础,把学习者所学到的新技巧和新信息都当成是逻辑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不断的评估并把新知识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进行连接。第二个步骤是执行支架式计划,其中教师为学习者整个的学习过程提供帮助。一开始,教师先做一个整体示范,然后学习者再根据示范做独立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则通过学习者起初的练习和不断地进行评估帮助学习者学习新知识。
(三) 支架式教育策略的特点正如Paris和Winograd所评价(Edwin et al),支架式教育策略最主要的特点是通过对话支持和引导学习者达到本不能达到的目标(Wood, Bruner, &Ross)。维果斯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指在儿童和成人的社会对话交流中形成内部或自我中心语言。成人首先为儿童示范内心话,再以社会为中介引导儿童的行为。长此以往,通过反复的练习,这种内心话就逐渐成了儿童直接表达自己认识活动的“私语”。最后,这种“私语”就变成了不需要思考的脱口即出的言语。
一个恰当的支架式教育过程中,应该有特定可识别的特征,以帮助学习者学习知识进行内化直到掌握。Applebee和Langer列出的五个特征(表 1)可以进行很好的说明。
![]() |
表 1 支架式教育过程的特征 |
O’Malley和Chamot把学习策略定义为个人用来理解、学习、掌握新信息的特定的想法和行为。Oxford则将其定义为学生无意识地用来加快理解知识、内化知识、使用知识的行为,以及步骤和方法(Zohreh和Reza, 2003)。
据David和Rona的研究表明,这种策略训练应该包括三个特点:第一,学习者应熟悉该策略的定义和描述。研究认为一开始就明确完整地解释该策略的定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学习者理解该策略的含义及其起作用的原因,他们会更有效地利用这种策略。第二,解释策略的定义能有利于学生对该策略的自我控制。此外,如果学习者理解这个策略的重要性,就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该策略。第三,这个策略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才能被应用到不同的学习情况之下,学习者也才能为达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或训练目的而自主选择合适的策略。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研究者就广泛地认识到了学习策略训练的价值。数以百计的研究和大量的书籍表明了对学习者进行学习策略训练的实效性(Levin和Allens; Moely等;Weinstein, Goetz和Alexander)。
(二) 语言学习策略培训的模型据Anna Uhl Chamot研究表明,在第一和第二语言语境中已出现了大量的学习策略模型。这类学习策略些模式具有很多共同点:(1) 都一致认为培养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价值的元认知理解很重要,都表明教师的演示和示范可以帮助学习者对此的理解。(2) 都表明教师应通过示范使新策略更加的明确。(3) 都强调要为策略提供多个可行的选择供学习者自主使用。(4) 都认为学习者应正确评估一个策略,为特定的任务选择合适的策略,并积极地把策略应用到新的任务中。
通过比较这三种模式,我们发现现有的语言学习策略教学模式都是以培养语言学习者自我思考和策略程序等知识为基础的,教师的演示和示范使语言学习者更容易使用这些模式。因此,这三种模式都通过对常见任务的问卷调查、讨论等活动以识别语言学习者现有学习策略并在执行任务后立即进行策略的反思。这三种模式都强调在策略中有必要提供多个练习机会以便语言学习者能够自主选择。此外这三种模式都表明语言学习者应该对一个策略进行评价,为特定的任务选择策略,并积极地把策略应用到新任务中。但这三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Cohen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承担多种角色,帮助语言学习者学习使用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学习策略。
Grenfell和Harris模式让语言学习者按六个步骤为一个周期而循环进行。这一模式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策略,语言学习者并以此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 |
表 2 语言学习策略教育的模型(Chamot) |
CALLA模式是循环型的, 而不是直线型的, 所以教师和语言学习者总是可以依据需求回访以前的教学阶段(Chamot)。这样语言学习者在自我评估阶段,先要反思他们对策略的应用,才能把策略应用到新任务中。在这个过程中还用到了支架式教育理论。例如,当语言学习者自主练习时,随着语言学习者应用能力的增强,教师的参与将会越来越少。因此目前关于该模式的研究都与支架式教育理论紧密联系,并把这种培训策略尝试性地应用到词汇学习策略当中。
(三) 以英语词汇策略培训论证支架式教育策略理念以Chamot的模式为基础,参考支架式教育策略中的几个主要内容,笔者尝试提出英语词汇策略培训的一种新型模式。该培训模式总共包括六个阶段:准备阶段、呈现阶段、练习阶段、评价阶段、拓展阶段和反思阶段。
1. 准备阶段本阶段有两个目的:一是提高使用策略的意识;二是对英语学习者词的词汇策略能力进行预评估。
2. 呈现阶段:让英语学习者了解该策略本阶段主要是对学习策略的示范和解释。教师对该策略的特点、用途及其应用进行详细讲解,并给出例证。当然,随着英语学习者对该策略的深入了解,教师的讲解也会越来越少。
3. 练习阶段:鼓励英语学习者参与并使用新策略一般来说,支架式教育中针对特定的词汇学习任务,英语学习者可通过三种形式来练习词汇策略。在学习中,英语学习者应下意识地使用词汇策略。
4. 评价阶段:针对英语学习者的自我评估提出反馈意见并进行指导所有不同形式的学习都需要反馈意见,在词汇学习策略教学中,反馈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本阶段不仅包括教师给出反馈意见,还包括帮助英语学习者对独立学习的自我管理技巧(Pressley和Harris)。其主要目的是对英语学习者的练习进行评价,为英语学习者评价自己是否成功使用该策略时提供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英语学习者对自我学习过程的元认知意识。
5. 拓展阶段:给出新的例子让英语学习者独立练习独立练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英语学习者对该策略的使用。因此在本阶段应该鼓励英语学习者做以下工作:(1) 在新情境中使用该策略;(2) 使用英语学习者自己觉得最有效的策略;(3) 创造性地得出个人关于词汇学习策略的理解和解释。此外,英语学习者应用各种材料进行广泛的练习,如可以进行个人练习,二人练习,小组练习,甚至还可以进行非语境化练习。也就是说当该策略不受原始约束的时候,就能很容易地、自主地用到各种情境中(Collins和Newman)。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应用该策略,并最终使英语学习者能独立地将该策略应用到其他学习任务中。
6. 反思阶段本阶段注重英语学习者和教师两方面的反思。教师提供给英语学习者一些自我反思技巧,让他们对自己的提升和所遇到的困难进行反思。教师主要是对该策略培训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有助于改善以后的策略培训。
纵观培训模式的全过程,我们发现首先是教师在引导英语学习者学习而对其进行策略培养,接着是要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自主性。支架式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的角色进行转换,不再是共同承担学生的学习责任,而是把责任迁移给学生自己,最后达到提升学生独立性和责任心的目的。
三、支架式教育策略理论的实际运用目前,支架式教育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妈妈常用此教育孩子怎样生活并享受生活。业务培训、体育团队培训等非传统教育情境都用此方法以保证员工和队员的成功。特别是在语言学习策略的培训上,支架教育理论可以作为其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外国语言的学习,包括英语语言的学习大都非常注重学习策略,绝大部分的外语学习者都缺乏学习外语的真实语言环境和受到学习时间的限制,这就凸显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而自主学习则需要讲究学习策略。在这种现状之下,讨论以支架式教育理论指导语言学习策略的培训显然就非常重要。
事实上,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教师都利用支架式教育策略。“有的老师虽然不知道这种有用的教学方法的名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依然在用支架式教育策略(Lipscomb)”。支架式教育策略能有效地保证学习者的学习。支架式教育策略在语言教学中的好处也被大量的研究和理论所证明。如现在阅读支架式教育策略已经成为目前阅读研究的重点,其中由Love等人进行的关于语言和识字的研究就是很好的例子(Angela)。又如Palincsar的“交互教学”的教学方式(Palincsar和Brown),在交互教学中,教师充当引导者,一开始就合理应用交互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让学习者独立使用交互策略,并轮流带头讨论。此外,支架式教育还可以用来组建信息文本。在英语听力和口语教学中,支架式教育策略理念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教师在英语听力和口语教学中,不论你的英语语言水平有多高,都要知道重要的是培养英语学习者在课堂上的学习策略和提高掌握英语语言的听、说实际运用能力。事实说明在英语听、说课堂中,一位来自美国的博士或者教授如果不懂得与学生交流与互动,不懂得用正确的方法引导英语学习者参与到英语语言的听、说实际应用过程,其教学效果也一定非常糟糕。
支架式教育策略要求老师通过长期仔细的观察和与学习者的交流来判断什么时候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应该加以提升(Helen)。教师的角色从模范和教员转变为支架式教育中的搭建者,通过合理利用支架式教育策略逐渐地让学习者在轮流起带头作用中独立地使用这一策略。在支架式教育中,为了能灵活多变地处理教学,教师应该有几项技能,比如像做好示范,给出解释,引导学习者参与,核实学习者的理解,鼓励学生分享线索(Hogan和Pressley)。
作为支架搭建者,教师应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教师就是要帮助学习者获得新知识、新技巧和新策略,以使学习者能取得进步,能学到更多知识,能处理困难,能在特定的文化中和发展的社会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能满足新的需求,敢于迎接新的挑战。教师还应使学习者能独立地引导自己的学习,其根本的目的在于能让学习者独立思考,独自解决问题。
第二,支架式教育中涉及到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而且学习者是主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这一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在支架式教育中需要强调“相互”,即学习者要理解教师或搭建者的意图并对其作出回应。
第四,自主学习不仅仅包括学习适合自学的材料。教师还应帮助学习者与材料进行不同方式的互动,直到真正地完全能自我指导(Marion和Robert)。
四、总结支架式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被作为指导一名教育者的教育模式而提出。在支架式教育理念影响下,各种学习策略培训和人们学习的习惯得到相当大的改变,特别是对中国的教育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今天,笔者撰写这篇文章正是希望中国的教育理念,尤其是二语习得教育的理念能够学习并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让更多的教育者掌握支架式教育策略,让更多的受教育者掌握更好的语言学习策略,特别是英语学习策略的自我培训。
[1] | BENSON G. A new look at EPSS[J]. Training & Development, 1997(51). |
[2] | BRUNER J.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ds[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
[3] | 向前, 彭运石. 自由意志心理学的困境及其构造[J]. 求索, 2013(6): 88–91. |
[4] | 赵应吉. 塞尔心智哲学的认知发展历程述评[J]. 外国语文, 2014(3): 80–84. |
[5] | HARTMAN H J. Intelligent tutoring[M]. Clearwater, FL:H&H Publishing, 1993. http://www.academia.edu/11875230/Teaching_Metacognitively |
[6] | PALINCSAR A, BROWN A.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J].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84(1): 2. |
[7] | ROGOFF B. Apprenticeship in thinking: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
[8] | TURNBULL A, TURNBULL R, SHANK M, LEAL D. Exceptional lives:Special education in today's schools[M].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Hall, Inc.1999. 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74193259902000209?legid=sprse%3B20%2F2%2F114&rss=1a20%2F2%2F114c20%2F2%2F114r20%2F2%2F114&cited-by=yes |
[9] | WOOD D, BRUNER J S, ROSS G.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M].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976(17). http://www.scirp.org/reference/ReferencesPapers.aspx?ReferenceID=1412344 |
[10] | ZHAO R, OREY M. The Scaffolding process:Concepts, features and empirical Studies[R].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Georgia, 1999. https://www.safetylit.org/citations/index.php?fuseaction=citations.viewdetails&citationIds%5b%5d=citjournalarticle_414286_4 |
[11] | 程玮. 试论交往性学习[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 96–101. |
[12] | 淮艳梅. 交际意图从生成到识解的过程研究[J]. 外国语文, 2014(3): 9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