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Vol. 21Issue (4): 174-179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5.04.024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王正青. 区域性大学联盟发展的SWOT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1(4): 174-179.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5.04.024.
WANG Zhengqing. SWOT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university alliance[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5, 21(4): 174-179.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5.04.024. .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区域性大学联盟建设的支撑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13XJC880009)

作者简介

王正青(1977-),男,重庆开县人,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比较教育研究。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 2014-12-24
区域性大学联盟发展的SWOT分析
王正青     
西南大学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摘要: 政府、高校、市场是推动大学联盟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新成立的区域性异质大学联盟,重庆市大学联盟具有其内部优势与劣势,面临着特殊的外部机遇与挑战。基于SWOT分析框架,可制定开拓进取型、机会利用型、威胁转化型、弱势调整型等战略,建设高规格平台与高层次队伍、制定地方支持计划与联盟发展规划、争取同行帮助与企业扶助、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同步,推动重庆市大学联盟深入持续发展。
关键词: 大学联盟    区域性大学联盟    SWOT分析    重庆市大学联盟    
SWOT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university alliance
WANG Zhengq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P. R. China
Abstract: Government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industry are the main forces of promoting university alliances. As a regional university alliance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y Alliance in Chongqing has its intern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 external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Based on SWOT analytic framework, the thesis proposes four strategies: aggressive strategy, opportunity seizing strategy, threats transforming strategy and weakness adjusting strategy. By constructing better platform and higher level personnel, developing supporting plan of local governments and development scheme, striving for help of corresponding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ies, actualizing resource sharing and information synchroniza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Alliance in Chongqing cound access to.
Key Words: university alliance    regional university alliance    SWOT analysis    University Alliance in Chongqing    

大学联盟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后合并时代高校发展的重要选择。中国大学要在日趋激烈的世界高等教育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从单打独斗转向联合与资源共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探索高校合作发展机制”。2012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鼓励地方建立大学联盟,发挥部属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学联盟的科学发展需要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联盟的内涵类型、价值功能、发展经验等方面,对影响大学联盟发展的复杂环境,对大学联盟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基于现状研究制定发展战略,相关成果十分匮乏。本文基于SWOT分析框架,选取重庆市大学联盟作为案例,实证研究这一新成立区域性大学联盟现状,构建联盟发展的SWOT战略矩阵。

一、 大学联盟类型与SWOT分析框架

从1900年美国大学联合会(AAU)成立至今,大学联盟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明晰大学联盟的不同类型与功能定位,把握大学联盟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是科学制定大学联盟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

(一) 当前国内大学联盟主要类型

经历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大学合并浪潮,中国高校迎来了战略联盟时代,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联盟、联合和联动,建立起层次广泛、类型多样的大学联盟。从参与联盟大学的地理区位和学校类型两个维度,当前国内大学联盟可分为跨区域同质大学联盟、跨区域异质大学联盟、区域性同质大学联盟、区域性异质大学联盟四种类型[1]

跨区域同质大学联盟在当前发展最为瞩目,知名的有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6所政法大学于2010年成立的政法大学“立格联盟”;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于2011年成立的“海洋大学联盟”。跨区域异质大学联盟相对松散,知名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国内首批“985”研究型高校组成的“C9名校联盟”;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组成的“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华北五省、市、自治区组建的“高校教学共同体”等。

区域性同质大学联盟是由同一省域内、学校类型或发展方向接近的高校组成,知名的有由西北师范大学牵头,8所师范院校参与组建的“甘肃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安徽省内的14所新建本科院校组成的“安徽行知联盟”;16所入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北京高校组成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联盟”等。区域性异质大学联盟当前发展比较瞩目,知名的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17所高校组成的“上海西南片联合体”;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4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组成的“杭州下沙高教园联盟”;以及本文案例对象,成立于2011年的“重庆市大学联盟”等。

(二) SWOT分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SWOT分析是管理学中战略研究设计学派总结的战略分析模型,由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K.R. Andrews)教授于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所谓SWOT分析,就是将组织内外部环境各方面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分析组织的内部优势(Strengths)、内部劣势(Weakness)、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和外部威胁(Threats)[2]。在此基础上,将组织内部的资源因素与外部的机遇与风险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匹配,从而制定出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战略。

表 1 重庆市大学联盟各高校基本情况

①  数据根据各高校官方主页信息整理,下同。

SWOT分析包括三个环节。首先是对系统环境因素的分析,包括影响组织发展的内部自身优势与弱势分析,和影响组织发展的外部机遇与威胁分析。其次是基于内、外部因素的分析结果,根据影响组织发展的重要程度对各因素进行归类,建立SWOT矩阵。第三是基于SWOT矩阵和组织发展规划,制定有利于组织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

SWOT分析框架因其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化特征,体现了组织的目标与内外因素协调统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企业、政府机构、医院学校、团体协会等组织分析中。本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清楚全面地分析重庆市大学联盟所处的环境,并且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分析其现实状况,在充分了解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情况下,有利于联盟充分利用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重庆市大学联盟发展战略。

二、 重庆市大学联盟现状的SWOT分析

重庆市大学联盟正式成立于2011年6月,是由重庆大学(以下简称重大)、西南大学(以下简称西大)、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以下简称三医大)、西南政法大学(以下简称西政)、重庆医科大学(以下简称重医)和四川外语学院(已更名为四川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川外)6所高校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非法人的大学联合体。

(一) 内部优势分析

(1) 体制机制比较健全。联盟高校制定并签署了联盟章程,并在第一、二届理事会工作期间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了联盟发展长期目标与工作重点。在工作机制上,联盟确立了理事会、执委会和秘书处定期会晤机制,以及重点工作分工协调机制和信息员联络机制。

(2) 联盟高校各具特色。重大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以机电、建筑等工科著名。西大和三医大也是全国重点大学,以农学和教师教育、军事医学见长。西政是部市共建重点大学,法学学科享誉国内。重医是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大学,川外是市属本科院校,此2校在临床医学和外语教育上也颇有影响。

(3) 学科平台比较完备。6所联盟高校本科专业涵盖了13个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48个(排除重复统计),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6个(含培育,排除重复统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国家级平台14个。

(4) 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联盟高校现有“两院”院士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8人,“长江学者”人选2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5人。联盟高校2005年来共承担“973”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计划1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16项。

(5) 教学资源较有保障。联盟高校拥有纸质图书达1 100余万册,以及大量的电子资源和广泛的学术期刊。联盟高校近年来对校区进行了扩建,总建筑面积达800余万平方米。联盟高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0门(含网络),有2个国家一级出版社。

(二) 内部劣势分析

(1) 优势学科竞争力弱。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012年一级学科评估结果,联盟高校中共有20个学科排名全国前10,但唯有西南大学心理学排名位居全国前3(三医大未参与此项评估,重大的城乡规划和矿业工程2个学科排名全国第四)。与此同时,联盟高校也无一进入首批“2011计划”入选名单,学科发展不具备国内顶尖实力。

(2) 联盟高校动力各异。2010年12月,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教授调任重大校长,随即在2011年初先后访问西大、三医大等其他联盟高校,多次洽谈促成联盟成立。可以看出,重大和前任校长对联盟的成立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联盟高校在资源拥有水平上存在差异,高校通过联盟所能获得的预期收益不一致,使得各高校参与联盟建设的动力不一。

(3) 领军人才培养乏力。虽然联盟高校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但在领军人才的培养上明显乏力。以“两院”院士为例,2003年,重庆大学的孙才新教授当选院士。除了2013年6月从兰州大学调任重大校长的周绪红院士外,孙才新院士则是10年来联盟高校唯一新增的院士,已于2011年仙逝。

(4) 国际交流相对滞后。联盟高校中现有留学生3 000余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学分互认、学生交流实习等合作项目近年才渐有起色,学生在校期间赴国外学习进修、见习实习的规模也不大,联盟高校每年引进外籍教师的数量尚不足100名。

(5) 师生认同程度不高。笔者曾问卷调查联盟高校师生对联盟框架下学生互换、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研究生推免等工作的了解和参与情况,表示“没有或很少关注”的师生占32%,“听说而已”的师生占39%,“比较了解”的占22%,“期待参与”的只有7%。以研究生交换生为例,启动此项工作以来,联盟内高校仅有29名研究生实现了交流互换。

(三) 外部机遇分析

(1) 西部开发深入推进。在2012年初发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再次明确了重庆作为西部开发的排头兵角色,提出了要把重庆建设成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随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布局逐步实施,这将为联盟发展提供更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2) 统筹城乡建设推动。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重庆市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为重大等工科院校提供了更多机遇,统筹解决“三农”问题为西南大学等涉农高校搭建用武平台,建设法制社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要求为相关高校带来发展契机。2007年,重庆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联盟高校提供了又一外部推动力量。

(3) 西部高校面临振兴。根据《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国家将在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等方面给予中西部高校以特殊政策支持。联盟高校中重医也成为首批入围学校,这将对联盟发展发挥带动作用。

(4) 地方政府鼎力支持。重庆市大学联盟囊括了重庆市内知名高校,在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教育中心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重庆市政府表示,将协调各方力量,提供各种资源,全力支持联盟的成长与壮大,这对联盟持续发展无疑是重要机遇。

(四) 外部威胁分析

(1) 区域发展相对落后。尽管直辖以来重庆有了很大发展,但目前仍然处在欠发达阶段,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城乡区域差异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技创新能力较弱[3]。区域发展的现实水平,决定了联盟高校所能获得的地方支持相对有限。

(2) 高校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知识经济的引导者,推动高校向前发展成为各地共同选择。与北京和东部沿海等其他发达地区高校相比,联盟高校在吸引优秀生源、引进领军人才、建设学科平台、申请高端项目上处于弱势地位,面临着激烈的外部竞争。

(3) 其他联盟外部挤压。据统计,当前国内各种形式的大学联盟多达20余个[4]。就外部影响力而言,重庆市大学联盟与“C9名校联盟”、“上海西南片联合体”、“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存在一定差距,在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中不占优势。

(4) 社会观念保守传统。对普通民众、学生家长尤其是毕业校友而言,他们难以感受到大学联盟带来的现实利益,对高校之间联合培养人才这种新型的办学体制比较陌生,情感上不认同除自己母校外的其他高校,使得联盟在向纵深发展过程中缺乏校友等重要的外部支持。

三、 基于SWOT矩阵的重庆市大学联盟发展战略

综合重庆市大学联盟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要素,并将每个要素确定为一个坐标后,可以形成4个不同的区域:由内部优势和外部机遇形成的区域Ⅰ(SO)、由内部劣势和外部机遇形成的区域Ⅱ(WO)、由内部优势和外部威胁形成的区域Ⅲ(ST)、由内部弱势和外部威胁形成的区域Ⅳ(WT),由此构建重庆市大学联盟发展的SWOT矩阵。

图 1 重庆市大学联盟发展的SWOT矩阵

美国学者伯顿.R.克拉克认为,推动大学变革的力量主要有国家权力、市场力量和学术权威三种,并由此得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角协调模式”[5]。考察国内各大学联盟的发展历史,政府、高校、市场一直是影响大学联盟发展的主要力量,战略的制定也需要围绕这三种力量而展开。

(一) 开拓进取型战略:建设“三高”

开拓进取型战略就是充分利用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外部机遇,在强化联盟高校现有优势基础上,开拓形成新的发展领域,推动联盟高校提档升级。

(1) 建设高规格平台。联盟高校应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庆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设立汽车产业、电子信息、新农业技术、医药卫生、社会治理等若干协同创新项目,联合开展前沿性的理论研究与战略性技术开发,共同争取在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新成就,在新一轮“2011计划”中有所斩获。

②  2012年7月成立的重庆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就是一次联盟框架下校校联合协同创新的有益探索。

(2) 建设高层次队伍。除了推进联盟高校教师互聘,新教师联合招聘与培训,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外,联盟高校还应通过“外引内培”等方式推进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大对现有师资中学术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创设优良的发展环境与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全职引进、柔性引进等方式,吸纳一批站在国际学术前沿、体现国家重大战略方向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力争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和院士增选中实现新突破,引领带动联盟高校队伍建设。

(3) 建设高水平大学。联盟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走向和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功能和办学特色,拓展发展空间。同时,联盟高校应充分借鉴其他高校的成熟经验,在探索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改革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提升学科与专业水平、推进学分互认、建立远程教育平台、开展青年教师培训、建设实践基地等活动中合作攻关,提升各高校的办学水平与联盟整体实力。

(二) 机会利用型战略:制定“三划”

机会利用型战略是在正视联盟高校的现实瓶颈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加强联盟发展规划和运行体系等自身建设,促进联盟持续发展。

(1) 制定地方支持计划。虽然联盟中重大、西大和三医大不是地方高校,但属地化管理和部市共建原则,以及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的根本属性,使得重庆市政府始终是推动联盟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6]。与其他一些区域性大学联盟的成立主要受地方政府推动不同,重庆市大学联盟主要是各高校的自发行为。联盟应积极争取重庆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出台类似《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重庆市大学联盟发展的意见》的官方文件,明确在资金安排、人才引进、平台申报、学科建设、教改项目、实践基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启动地方政府支持联盟发展的专项计划,各高校在协同攻关中强化联盟关系,以项目为抓手凝聚认识。

(2) 制定联盟发展规划。制定联盟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联盟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合作重点和实施步骤,完善联盟发展基金筹集办法与“权责利险”对等制度,是联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参照美国中西部院校协作委员会(CIC大学联盟)、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英国罗素大学集团、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等国际经验,在联盟的长期规划中可以探索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联盟的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评估等工作,改变现阶段各高校部门对部门的定向联系工作方式。

(3) 制定组织运行谋划。联盟应着力完善内部的组织结构与互动机制,以及联盟与外部组织的合作机制。在现有的理事会、执委会和秘书处组织架构上,围绕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联盟确定的重点发展项目,设置若干常任主席职位,实行项目负责制与轮值理事长相结合制度,避免因每年轮换一次理事长对工作连续性的负面影响。

(三) 威胁转化型战略:争取“三助”

威胁转化型战略是在区域发展水平受限和外部竞争激烈等客观环境下,利用自身的优势特色,争取其他高校、企业和校友的支持,帮助联盟高校洼地崛起。

(1) 争取同行帮助。各高校可借助国家“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等优惠政策,与国内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借鉴其优秀办学经验,利用已搭建发展平台,实现捆绑发展、协作共进。同时,拓展与国内外其他大学联盟的合作渠道,建立起与“C9名校联盟”等国内知名大学联盟,以及美国常春藤联盟、英国罗素大学集团等国外知名大学联盟的战略合作关系。

(2) 争取企业扶助。大学、企业、政府的三重螺旋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推动力量[7]。联盟高校应充分发挥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围绕重庆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重大专项、关键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助推产业发展。与此同时,高校也应积极寻求企业的扶持与帮助,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共享仪器设备、联合课题攻关、联合培养学生和企业研发人员、设立企业奖学金等方式,为高校发展提供助力。

(3) 争取校友资助。大学校友是一个信息丰富、知识密集且与母校有着特殊情感的群体,是蕴藏在校外的重要资源。联盟高校多年来培养了数十万优秀人才,包括60余名“两院院士”、70余名省部级领导者,以及众多企业精英。开发运用好校友资源,对于汇聚物质资源、集聚人脉资源、网聚社会力量、凝聚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联盟发展也能释放巨大正能量。

(四) 劣势调整型战略:实现“三同”

劣势调整型战略是在无法改变联盟发展的外部客观环境,且自身发展存在诸多“短板”的前提下,充分整合联盟现有资源,形成联盟高校协同力量。

(1) 实现资源同享。只有明确联盟高校利益分配机制,才能实现高校个体利益与联盟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同享,推动联盟持续深入发展。除了共享实验仪器、图书文献等硬件资源,以及优秀师资、办学经验等软件资源外,还包括共同参与优势专业学科建设、共同开展高水平项目研究等机会资源上,体现联盟内高校共同发展宗旨。

(2) 实现校卡同用。联盟高校间的信息应该相互畅通,以方便高校师生更好地开展教学和学术交流。各高校都已开发校园一卡通,在校内都实现了凭卡借阅图书、校园用餐、查询就业信息、发起校园论坛等功能。在确立利益分配机制和资源共享前提下,联盟高校可开发校园卡统一联网系统,师生可以在登录本校校园网时,进入其他联盟高校内网,查看并使用所需资源。

(3) 实现宣传同步。笔者观察到,目前只有重庆大学在校园网建立了“重庆市大学联盟”网页,但网页设计与管理缺乏精心规划与及时维护。着眼联盟对外宣传和成员高校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目的,建议新建独立的“重庆市大学联盟”官方网站,并在各联盟高校的主页显著位置建立链接,统一发布联盟相关信息。同时,联合策划并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大型活动,扩大联盟的国内外知名度,以切实的成效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

四、 结语

区域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系统内各高校与其生存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流动。在区域高等教育这个系统中,每一所高校既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又是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要素[8]。各高校只有融入到区域高等教育的整体生态系统中,在系统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升各高校的质量水平。当前国内区域性大学联盟蓬勃兴起的根源即在于此。但是,区域性大学联盟建设是一项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复杂工程。如何理性选择联盟伙伴,有效处理政府、高校与市场间的“三角关系”,充分激发并维系联盟发展动力,贯彻落实“权责利险”对等原则,深入推进联盟高校集体行动,培育形成信任型的大学联盟文化,减少联盟高校出于获取稀缺资源考虑的功利行为,科学评估联盟建设绩效,这些都是大学联盟研究有待拓展的领域。本文借用SWOT分析框架,研究了重庆市大学联盟发展现状,并基于SWOT矩阵提出相应的联盟发展战略。虽然各大学联盟的建立背景、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重庆市大学联盟作为新成立的区域性大学联盟,在当前国内各大学联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思路可以为开展其他联盟发展研究提供借鉴,相关结论也可为其他联盟制定战略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越, 曾灿, 周光礼. 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多案例的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5): 95.
[2] ANDREWS K R.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M].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Inc, 1971: 12.
[3] 张德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重庆日报, 2012-06-25(001).
[4] 于洪良, 孔爽. 大学联盟发展:构建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体系[J]. 理论学习, 2012(8): 24–28.
[5] 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 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159.
[6] 蒋华林.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 163–167.
[7] 温涛. 政府教育资源配置的绩效评价与改进路径--以重庆市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 48–56.
[8] 孟东方, 李天凤. 创建大学工作学, 拓展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视域[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 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