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群体和生活于该社群文化条件下的个体,基于一种共同价值目标期待之基础上,所共同分享或选择的价值理想或价值承诺[1]。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和价值理想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寄托着人的精神最高的眷注和关怀[2]。心理学家荣格说:“就像人的身体需要盐一样,人类的心灵从记忆难及的洪荒年代起就感觉到了信仰的需要。” 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对于一个个体来讲,信仰具有引领规范作用,她引领人面对生命的终极诉求,产生终极关怀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对于一个社会来讲,信仰具有整合政治力量、凝聚社会共识、鼓舞人心斗志、激励精神动力的作用。
一般而言,信仰分为生活信仰、道德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等。政治信仰是人们对某种政治体系、理论学说及相应政治理想的认同、信服和敬仰[3]。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其独有的对资本主义“物化”和对人的“异化”的批判,对人的全面而自由的解放,并在中国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导政治信仰。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现代性的来临,在部分群体或个体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与信仰困境”。
信仰困境首先是信仰的时代之困,在马克思·韦伯看来,随着现代性的来临,“祛魅”之后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世俗社会的到来使得那些终极的、高贵的价值从公共生活中消失。其次是信仰困境的历史之殇,马克思主义信仰传入中国,带来政治的巨大成功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达到顶峰,但是此后历经“文革”的思想磨难,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建国的现实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信仰的功利化,由于现代经济理性和与市场经济运作机制相关的理念行为逻辑在整个社会越来越取得主体地位,从而导致物质性价值与精神性价值之间的内在冲突[4],在某种层面上工具理性战胜价值理性,部分中国人开始人为地隔断历史的记忆,否定和抛弃自己的信仰,崇奉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国圆。信仰困境反映在青年大学生和青年教师方面十分明显,徐秦法对2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表明,大学生处于无信仰或未确立信仰状态以及信仰处于模糊状态的占33%,有59.5%的大学生是为了“政治荣誉”、“家人或老师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和“仕途发展”而入党[5]。张梅、黄蓉生对重庆市大学生的调研也同样表明,40.5%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有助于评优评奖、入党和找工作”[6]。而宗教信仰的增长趋势却不可忽略,林希玲对山东大学生的调研表明,65%的学生是潜在的信教人群[7]。
信仰困境引发信仰的迷失和价值的困惑,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逐渐扩散和蔓延[8]。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信仰建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他们的人——高校的教师群体,特别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辅导员,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都明确要求辅导员要自觉主动地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大学生头脑。因此,辅导员队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但是高校教师本身的信仰情况也不容乐观,刘国栋在对江苏省高校教师的信仰调研中发现18.34%的青年教师没有信仰[9],杨永建在对云南部分高校调研中发现信教的教师占 21.1%[10]。钟志奇、陈爱华等学者对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进行了调查。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然而这个群体具有整体年龄较轻、阅历相对较浅的特点,他们处在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阶段,经历着社会转型的巨大变迁,其理想信念面临历史性嬗变和重新整合,但是针对辅导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如何?能否担负起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承的重责?可否胜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诸如此类问题无科学可信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20所高校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信”为核心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综合体系,是对共产主义的信奉与执着追求。刘建军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由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由而全面的人生追求等四个方面构成,一个是完整基础,一个是长远目标,一个是根本要求,一个是人生境界,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11]。薄明华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坚信不疑,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向往追求,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无比信任,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执着[12]。刘建荣认为,实践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实基础,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高追求,终极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诉求,群体认同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基础[13]。党的十八大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综合上述文献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容维度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信”:首先,从价值追求层面看,是对经由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有明确的趋势性预期,认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坚定;其次,从实践路径层面看,对共产主义的中国实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充满信心;第三,从领导执行层面看,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即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满怀信任。基于此,本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逐层分解,从三个层次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调查问卷的维度结构。
维度一: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了解辅导员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判断和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认同。本维度的数量化指标命名为“信念度”。
维度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了解辅导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事业的信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三个自信”的集中体现。本维度的数量化指标命名为“信心度”。
维度三: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了解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的信任状态,是马克思主义信任状态的替代性指标。本维度的数量化指标命名为“信任度”。
三个维度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广义信仰指数”,并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量化指标。问卷条目通过已有研究调查项目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的内容分析编写收集问卷条目,通过试测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构建。问卷采用5点量表计分,1分为“非常不同意”、“非常不满意”或“没信心”,程度递增,5分为“非常同意”、“非常满意”或“非常有信心”;各指标计分以3分为界,3~4分为中度认同,4分以上为高度认同。
本次调研以典型抽样的方式在全国选取20所高校,涵盖东南西北各个地域,既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985、211高校,也包括海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等地方院校。合计向高校辅导员发放问卷375份,回收有效问卷271份;发放大学生问卷1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858份。
三、高校辅导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特点 (一) 总体概况调查发现,高校辅导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念指数”为3.90,“信心指数”为3.58,“信任指数”为3.67,广义信仰指数为3.72(表1)。在调查问卷的得分上,高校辅导员的“信念指数”得分最高,而“信心指数”得分最低。调查结果表明,高校辅导员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和四项基本原则较为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整体来看,高校辅导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水平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刘国栋的调查也发现高校青年教师普遍认同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认同当前国家的大政方针,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充分信任[9]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相印证。
![]() |
表1 高校辅导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
调查发现,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选项上,81.61%的辅导员表示赞同;79.23%的辅导员同意“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77.01%的辅导员认同“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前途”。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认同和支持的,他们对社会主义道路有坚定的信念,认同中国应该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者有巨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调查发现,辅导员对此趋势的认同度存在差异, 表示认同的辅导员比例为68.08%,18.46%表示不同意,13.46%表示“说不清”。陈爱华调查发现,高校思政教师近六成对社会主义有坚定的信念[14]。这说明和思政教师一样,大多数的辅导员对社会主义道路有坚定信念;但受到个人理论水平和认识的影响,对于共产主义的发展趋势出现了多样化的认识趋势。访谈发现,有部分辅导员认为有生之年可能“难以看到共产主义实现”,对共产主义发展趋势的认同度较低。这说明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超越个人的生命,提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理想愿景”的属性缺乏深刻认识,暴露出年轻辅导员疏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问题,理论水平限制了思想境界。
2 .信心度——多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信心,近半对收入差距缩小的信心不足调查发现,辅导员对“生态更加文明”、“政治更加民主”、“社会更加公正”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四个方面表示有信心的比例分别是71.15%、76.54%、73.08%、81.92%。这表明大多数辅导员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公民道德建设表示出了很强的信心。然而,辅导员对于“未来10年收入差距缩小的信心不足”,表示有信心的仅占50.97%,47.11%的辅导员表示没有信心。陶蕴芳指出,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度比较高,具有鲜明的政治信仰,但是对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的关注高导致对一些制度及政策执行认同度低[15]。中国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贫富差距拉大,政府房价调控在短期内没有显著效果,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健全,处于人生重要阶段的辅导员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因此高度关注收入差距问题,对于未来10年收入差距缩小并不乐观。
3 .信任指数——普遍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度高,1/3对理想信念坚定性的忧虑突出调查发现,79.62%的辅导员“相信未来10年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建设能力”,76.63%的辅导员认同“多数党员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69.35%的辅导员认为中国共党基本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结果表明,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在对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建设能力、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以及执政纲领的执行上表示认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表现出较高的信任度。调查同时也发现,对于“理想信念不坚定是党内个别现象”的判断上,63.22%表示同意,而31.42%表示不认同,这表明辅导员对于党内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存在忧虑。石国亮的调查也发现,工作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较高,尤其是对当前党的理论发展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满意程度非常高,与之相比,工作主体对当前党的党风建设的满意程度偏低,这也与目前的社会现状有关[16]。这种忧虑主要源自当前党内存在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冲击,也与高校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化,部分党员把“红”的标准降低到“不犯错误”的水平相关。
4 .辅导员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力调查——影响弱化,状况堪忧在对辅导员马克思主义信仰调查的同时,本研究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了平行调查。结果显示:在马克思主义信仰问卷的各指标上,大学生的得分均值不超过3.5,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的趋势明显。表示辅导员是大学期间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最大的大学生,仅占7.92%,显著低于室友和专业教师,辅导员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这与党和国家赋予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和工作职责极不相称。分析其原因,一是由于辅导员自身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性不足,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化的动机,辅导员带着自己的信仰困惑,必然难以给大学生的信仰走向以正面、积极的影响;二是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吃透,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能力不够、信心不足、方法不当;三是辅导员对信仰教育认识不够,重视不足,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琐碎,头绪多,任务重,工作边界定义不清,工作主次区分不明,陷于事务性工作不能自拔,把主要的职责——思想引领置之脑后。这种岗位职能与履职背离的现象反映的是高校对辅导员实际功能定位的模糊与偏离。如果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职责与功能定位的问题不能妥善解决,那么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
四、超越信仰困境,构建四位一体的辅导员信仰培养体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就是真理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实践的力量等综合作用的结果[17]。信仰的生成是以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理性认可、内隐认同等正确的认知为前提,在信念、信心、信任动力机制牵引下,以自尊感、效能感、敬畏感等个体内部情感为调节机制,在现实和社会实践磨砺下形成的。要坚定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从辅导员的实际出发,构建“四位一体”的辅导员信仰教育体系。
(一) 以 “三认”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吸引力,形成辅导员信仰的科学认知在信仰树立的心理过程中,认知是基础,对其他心理要素起支配和制约作用,是个体情感、意志和行为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调查发现,31.92%的辅导员不认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大程度上是辅导员理论修养不足,存在误读、误解。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信仰影响力弱化,也与辅导员对信仰认知不足、信仰教育能力不够相关。因此,有必要以增强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认可”和“认同”为基线,建立辅导员的认知结构体系。
其一,内容诠释,建构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认识。组织辅导员较为系统地学习和解读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包含的具体内容。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起点是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达到终极目标的途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人生的价值和行为准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为人民服务[11, 18]。
其二,比较辨析,建构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认可。 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人类社会理想目标——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现实的运动,实践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实基础[13]。通过理论学习、海外交流等方式,让辅导员广泛涉猎西方国家执政理念与管理哲学,帮助他们进行深入辨析,通过对比认可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价值和优越性,特别是通过学习充分认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其三,反省内化,建构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隐认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内化过程是扬弃已有认知图式从而建构更高层次的认知图式的过程[19]。原有认知结构中是现实的“自我”,要达到理想的“自我”,个体的自我反思非常重要,是重建新的认知图式的基础。通过反思学习,把现实的“自我”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理想的“自我”进行接受、过滤、筛选、整合,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否定、自我重塑,从而建构起主体更高层次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图式。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自省和反思,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化为信念,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提高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二) 以“三信”增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牵引力,形成辅导员信仰的强大动力调查发现,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和党的领导地位方面有很高的认同,但现实冲击引发的负性情绪也应该被重点关注,近4成的辅导员对党内理想信念坚定性表示忧虑,已经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对党的信任。因此,必须以提升“三信”为重点,建立辅导员信仰教育的情感激发系统。
其一,目标引领,坚定辅导员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力。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突破了资本主义“科学至上”的工具理性和宗教信仰“非理性至上”的价值理性的分离,共产主义是一种有着极大现实性的社会理想。以共产主义的目标导航,引领辅导员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力,给人生带来愿景和希望,马克思主义通过自身的真理之光为人类提供真理的标准和价值尺度[20]。
其二,斗志鼓舞,坚定辅导员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指数。 伊斯顿认为,执政效能和政党的意识形态是其执政合法性的核心资源,执政效能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和执政合法性的重要资源[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适用性,以此增强事业成就感,激发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心,化解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鼓舞辅导员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的坚强信念。
其三,需求满足,坚定辅导员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
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政治信仰是葛兰西所称的“社会水泥”,使根本利益一致的社会成员汇聚在一起[22]。近5成辅导员对收入差距缩小缺乏信心,其实也是辅导员对于位居高校弱势地位的心理投射。关心辅导员成长和发展,改善他们在高校的弱势待遇,让他们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充分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实实在在的需求满足坚定辅导员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三) 以 “三感”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控力,建立辅导员信仰的调节机制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是一种坚强的意志[6]。马克思主义信仰蕴含着意志的力量,同时又需要意志的力量作为支撑。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辅导员才能在巨大的思想冲击下,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在现实的困难中,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调查中辅导员所表现出的信仰困惑、信念动摇、信心不足、信任不够,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高校在培养辅导员意志品质方面可以从“三感”提升着手。
其一,品行修养,以人格养成提升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自尊感。 泰费尔在其“最简群体范式”的经典实验中表明,人通过“内群偏好”和“外群贬损”来获得强烈的身份感和归属感,从而提升自尊、自豪和价值感[23]。因此,必须教育辅导员提升党员修养,重塑党员形象,以做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为自豪;增强党的组织活力,在党的组织中产生归属感。以自豪诱发自尊,以归属获得价值。
其二,能力提升,以工作效果提升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这种能力使自己在完成任务时能充分调动动机、认知资源。当人们感觉自己在某项工作上有较高自我效能时,就会干得更加卖劲,而如果认为自己在某项工作上的效能较低时,就不会付出那么多的努力[24]。切实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特别是信仰教育的能力,以在信仰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工作效果改善自我效能感,以在信仰教育的较高自我效能促进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自信。
其三,底线约束,以思想规范提升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心理敬畏感。 敬畏感是对善的事物及其社会价值与根源的强烈的崇敬和畏惧的道德情感体验,通过“敬畏”规范个体行为,让个体自觉自愿地对于某种规范深刻认同与遵守[25]。培养辅导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敬畏感,才能使他们产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尊崇心,让个体不但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信”,还要对马克思主义心中有“仰”,这个“仰”来自于心中的敬畏。如孔子言“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才能面对诱惑时思想不越距,行为不乱来,帮助辅导员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形成道德的自律、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
(四) 以 “三化”落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践行力,建立辅导员信仰的实践路径信仰的树立与坚守最终要体现在行为上。“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只有经过实践的锻造,真正在生活中得以亲身经历,才能有效形成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合力,才能进一步内化为实践的原动力”[26]。调查中,大学以上学历的辅导员266人,约占总数的98.2%。辅导员大都经历简单,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是制约其信仰坚定性的重要原因。党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经验显示,理论联系实际,把教育与革命实践结合,青年在实际斗争中能够得到更好锤炼。积极引导辅导员带头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自觉地推动党和人民的共同事业不断向前,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行为外化。 因此,必须建立辅导员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机制,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出水平、见实效。
其一,现实对接,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生活化。“现实的个人”最根本的规定在于他不是想象的结果,而是生活的生产者和创造者[27]。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理想信仰教育,但是“彼岸”是“彼岸”,“此岸”是“此岸”。信仰教育实践高高在上,不接地气。因此,必须把信仰实践与现实生活对接,让生活中点点滴滴都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勾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信仰实践的生活化转向,才能将辅导员真正从现实的“此岸”引向信仰的“彼岸”。
其二,时代接轨,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时代化。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去权威化”、“去单向化”、“去个体化”的时代[28],传统的信仰对象及信仰价值权威从神圣走向世俗,底层的民众希望表达,由“话语霸权”走向对话沟通。应用于辅导员信仰教育实践即要求我们要契合网络时代特征,以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的话语表达乃至以微文化、微公益、微实践、微活动等切入信仰教育,让信仰教育富有生机、充满活力。
其三,系统建构,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科学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结合、科学化和价值化的结合、世俗化与神圣化的结合、实践性与体验性的结合,所以实践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建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和规律,教育目标做到未来理想与工作实干有机结合,教育内容做到科学认知与价值导向有机结合,教育形式做到现实生活与仪式规范有机结合,教育手段做到情感体验和行为外化有机结合,进而形成系统科学、合理高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体系。
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境界超越不是朝夕之事,而是一个“知、情、意、信、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遵循信仰形成的规律,以认知改变为基础,以情感提升为催化,以意志增强为保障,以行为固化为归宿,才能让辅导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真正成为青年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引路人。
[1] | 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22-29.(![]() |
[2] | 张曙光."信仰"之思[J].学术研究,2000(12):46-52.(![]() |
[3] | 荆学民,施惠玲.马克思政治信仰的逻辑演进[J].哲学研究,2010(9):18-23.(![]() |
[4] | 李庆真.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解析当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的信仰危机[J].青年研究,2005(6):1-7.(![]() |
[5] | 徐秦法,潘炳如,宁德鹏.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基于25所高校实证调研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4(9):213-216.(![]() |
[6] | 张梅,黄蓉生.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分析——以重庆市6所高校为例[J].探索,2014(4):118-122.(![]() |
[7] | 林希玲.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3):81-85.(![]() |
[8] | 邵龙宝.中国社会的信仰问题及其实质[J].江汉论坛,2015(4):52-56.(![]() |
[9] | 刘国栋,孙云霄.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政治信仰问题的研究——基于江苏省高校的问卷调查[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9-113.(![]() |
[10] | 杨永建,和晓蓉,潘骏玲.云南高校教师宗教信仰调查与分析[J].黑河学刊,2014(7):129-131.(![]() |
[11] | 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3(3):36-39.(![]() |
[12] | 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2):20-27.(![]() |
[13] | 刘建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实质[J].哲学研究,2013(1):20-23.(![]() |
[14] | 陈爱华.实证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12):38-41.(![]() |
[15] | 陶蕴芳,叶金福.当前我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实证研究[J].求实,2012(10):62-65.(![]() |
[16] | 石国亮.当代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工作主体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17-19+22(![]() |
[17] | 危琦,虞新胜.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立[J].求实,2006(12):46-50.(![]() |
[18] | 曾杰,田必春,周璐.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方式探析[J].理论探索,2014(6):62-66.(![]() |
[19] | 陈立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心理机制探讨[J].求索,2012(4):190-192.(![]() |
[20] | 冯天策.论信仰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州学刊,2001(1):52-57.(![]() |
[21] | 蒋荣,戴均.政治认同结构的实证研究——基于结构方程建模法(SEM)的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3(3):88-95,169.(![]() |
[22] | 夏德峰.政治信仰存续力提升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J].求实,2015(3):82-87(![]() |
[23] | 霍格.社会认同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24] | 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91-97(![]() |
[25] | 朱新卓,陈晓云.德性的信仰基础与现代性困境[J].社会科学研究,2006(2):13-17(![]() |
[26] | 杨德祥,邓淑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建构[J].人民论坛,2013(14):192-193(![]() |
[27] | 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发展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2009(7):28-31.(![]() |
[28] | 段文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维度[J].伦理学研究,2014(3):87-92(![]() |
![]() |
表1 高校辅导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