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文信息处理的深入开展,汉语特殊词类的语义研究成为当下的重点和今后必然的趋势。疑问代词作为一个独立划分出来的特殊词类,现有研究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考察疑问代词的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疑问方面,研究疑问代词与疑问标记、疑问程度、疑问句式的关系[1-5];非疑问方面,主要考察非疑问用法的分类。第二,考察疑问代词的句法环境,讨论疑问代词所在的非典型问句[6-8]、句法层次[9-10]和分布环境[11-12]。第三,类型学视野下考察疑问代词的疑问范畴。将汉语与英语、汉语方言、波拉语等藏缅语进行比较分析,讨论疑问代词的疑问范畴。
尚未检索到国外系统研究汉语疑问代词语义的文献。国外语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20世纪30-50年代提出语义场理论和义素分析法,70-80年代迄今讨论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的格语法、功能语义、概念化语义、框架语义[13-14]、隐喻、图式、范畴化、语法化和主观化等从人类认知结构研究语义的认知语义学理论。
语义比语音、语法复杂得多,是语言中最难研究的部分[15]。疑问代词既有不同词类属性的跨类,又有语用和语法等不同研究层面的跨类,其语义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16-17]。从CNKI中检索到的关于疑问代词的1 571篇期刊文献中,10%为来源研究,45%为疑问相关研究,45%为非指研究,鲜有专门涉及疑问代词本身语义的研究。本文合理吸收语义特征分析理论、构式理论与主观化理论等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否定构式、强调构式中的疑问代词为研究对象,将语义研究与语用研究相结合,词项义考察与构式义考察相结合,考察疑问代词在这两种构式中所呈现的双重语义及语义形成过程,以期为汉语特殊词类的词义分析提供参考。本文讨论语料取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和中国语言文字网语料库在线“现代汉语语料库”。
二、 含有疑问代词的两种特定构式“构式”是认知语法的一个概念,简单说来,凡是语言表达中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均可 看作一个构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构式语法理论(简称CG理论),由Goldberg研究成果《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将其正式理论化。构式语法的主要精神之一是,每个构式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但这种语法意义不能完全从组成构式的成分或其他构式推断推知。否定构式和强调构式中的疑问代词是构式的组成成分,否定构式和强调构式的构式义不能从疑问代词等组成成分得到完全预测,构式本身所表示的意义不等于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一) 否定构式含有疑问代词的否定构式,根据疑问代词与否定成分的相对位置,分为两种:(1)否定成分分布在疑问代词之前,格式化为“没/不+…+WH”;(2)否定成分分布在疑问代词之后,格式化为“WH+…+没/不”。WH表示疑问代词。
1. 没/不+…+WH否定词在疑问代词“谁”前,疑问代词表虚指。如:
(1) a.我对朋友说,我们都很自然,并不觉得抬高了谁,贬低了谁。b.你的话有斤两,在干部会上,我还没听谁驳过你的发言呢。c.校长因为黄先生已死,也就没深究谁扔的那块砖。d.他只是在心里提醒自己:“如今还没看准谁1胜谁1负,谁2也不能得罪。
例(1)a、b、c中的“谁”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指代,这种不确定指的是说话人或者不知道、或者不想说或者不必说出的人,是虚指。d中的否定词“没”在“谁1”前,“谁1”表虚指,而否定词“不”在“谁2”后,因此“谁2”不同于“谁1”,没有虚指义,其所表示的强调义将在下文2.1.2中述及。
除了“谁”,否定词在其他疑问代词前,也是表虚指。如:
(2) a.两只狐狸冷不防地扑过来,花喜鹊姐妹俩还没弄清眼前发生了什么事,便成了它们的早餐。b.瑞芳还没怎么着,言秀倒高兴得抹开了眼泪。c.抓捕人员一步步缩小包围圈,喇叭里不断传出“我们已经发现你了,你逃不到哪里去了!”d 儿子没说多少话,但老人知道儿子做出这个决定不容易。
例(2)a中的“什么”表示说话人不知道或不必要说出的事,b“怎么”表示说话人不便不必说出的方式行为,c“哪里”表示说话人认为不必说的地点处所,d“多少”表示说话人不知道或不必说的数量。
2. WH+…+没/不当否定词出现在疑问代词之后,疑问代词表强调。如:
(3) a.谁也没听过人有这样大的声音,它象春雷狂鸣,又象大海呼啸,轰轰然震动山谷。b.信雄什么话也没对喜一说,转身跑下船去。c.多少年我没听到过这些暖人心窝子的话了,我象在道沟里的泥,让车轮辗来辗去。
例(3)a.中的“谁”表示任何人,b.“什么话”表示任何话语,c.“多少年”表示任何时间,是一种表遍的指强调。疑问代词在例(3)中所具有的遍指强调义与其后面的构式组成成分“也/都”有关,但这种关联性和依赖性在c句中却没有了,c“多少”后面没有遍指副词“也/都”,但这种强调义仍在,这说明“多少”的强调义已通过构式强调义的影响和渗透而成为自身所具有的意义了。
当疑问代词后面紧挨一个否定词,格式化即为“WH+不/没”时,往往是一个反问强调的构式。如:
(4) a.谁没有烦心的事?b.大丈夫四海为家,哪里不是家啊?c.当初怎么不好好念书呢?
(二) 强调构式含有疑问代词的强调构式,根据疑问代词在构式中的句法语义关系,分为遍指强调(WH+都/也)、承接强调(WH+也/就/算+WH)、条件强调(不管/无论/任凭+WH+都/也/就)和反问强调(WH+动词)。
1. 遍指强调疑问代词在强调构式“WH+都/也”中,表示一种遍指的强调义。如:
(5) a.谁都清楚这个人的来历。b.现在说什么也晚了。c.哪里都可以见到这种植物。d.他摆弄着这只小箱,怎么也打不开。
2. 承接强调承接性构式“WH+也/就/算+WH”中的连词“也/就/算”,起连接前后两个同形疑问代词的作用,后一个疑问代词承接前一个疑问代词,表示一种承接性的强调义。如:
(6) a.客人哈哈大笑:“我们谁也没找过谁,老伯,我们是碰上的。”b.谁知牟二杠直肠子没弯儿,怎么想就怎么说。c.钱汇给了学校,像一把尺子,汇了多少就多少,没汇的就是你中间人吃吞了。d.随便给大家说几句吧,能说多少算多少。
3. 条件强调疑问代词在条件构式“假如/不论/无论/不管/任凭……,都/也/就…”中,即疑问代词前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论/无论/不管/任凭”、后有承接连词“都/也/就”时,疑问代词表示一种有条件或无条件的强调。如:
(7) a.如果这时有谁站出来大喝一声,这个女孩可能就得救了。b.不论谁灌他二两烧酒一碗肉,就由别人牵着鼻子走。
4. 反问强调反问句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是在语用上,其语用功能是表示说话人的一种主观强调。所以,反问句也是一种表强调的构式。反问句中的疑问代词,也相应地表示出一种强调义。如:
(8) a.这以后,谁还会向朱逢博和她父母提起“音乐”两字,去自讨没趣呢!b.整天育苗、植树、铲草皮、烧肥灰,可收成要待十年八年之后,谁有那份耐心哪。c.今年不叫他们尝尝葡萄的甜滋味,明年谁来买我的呀?
疑问代词的双重语义,指的是疑问代词的语义在否定构式、强调构式等特定构式中同时具有客观的指代义和主观的语用义指代义,是疑问代词“指”、“代”功能体现出来的语法意义。语用义,是语法意义之外反映说话人主观态度的语境意义。。即:否定构式中的疑问代词,一方面表指代义“虚指” 虚指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指代,这种不确定表示说话人/句法主语说不出、或没有必要说出等等模糊的指代。,另一方面吸收构式义,还表语用义“否定”,强调构式中的疑问代词,既有指代义“任指” 任指表示指代范围没有限制,包括一切。,也有伴随构式而产生的语用义“强调”。
三、 疑问代词双重语义的共现 (一) 虚指与否定的共现参考张晓涛(2011)对“疑问与否定相通性[11]”的考察,我们认为,疑问代词进入否定句后,即在构式“‘不/没’+…+ WH”中,表现出指代与否定共现的两种情形。
其一,构式仍然表否定,疑问代词的参与不造成否定范围的改变,这种情形下疑问代词表虚指有指代义,相当于“某某”。例如:
(9) a.祠堂外并排着14块旗杆石,每块旗杆石上都写着举人、进士什么1年代参加科举考试,高中多少名,被授予什么2官职。b.我抬头看见,走在前面的一个人个子很高,气度不凡,好像在哪里见过,又一时想不起来。c.我们谈比赛是怎么打的,而不是谈某些球员或者打法。d.小顺儿的小嘴给妈妈不少的难堪:“妈,过节穿新衣服吧?……人家冠家买了多少多少肉,还有鱼呢!妈,冠家门口都贴上判儿啦,不信,你去看哪!”
例(9)“什么1”表“某某年代”,“什么2”表“某某官职”;“哪里”表示记忆中的“某个地方”;“怎么”相当于“如何”,表“某种方式”;“多少”表“某个数量”。
其二,疑问代词的参与造成了否定范围的变化,即命题由全部否定变为部分否定,这时疑问代词着重表达一种主观感受的量,表达一种委婉否定。如:
(10) a.(平型关大捷)此战之前,侵华日军并未遇到什么抵抗。b.就那么点家务活,再累也累不到哪里去。c.他演公孙杵臼,开始也演得不怎么成功,不怎么感人。d.这是一间空旷而破旧的教室,桌椅也没多少,都堆在一个墙角旮旯里
例(10)去掉“什么”,“未遇到什么抵抗”就成了“未遇到抵抗”;去掉“哪里”,“累不到哪里去”就成为不可接受的“累不到去”;去掉“怎么”,“不怎么感人”就成为“不感人”;去掉“多少”,“桌椅也没多少”变成不合现代汉语表达的“桌椅也没”了。可见,句中有疑问代词与没有疑问代词,存在着否定性质和否定范围的差别:没有疑问代词,是客观否定;有疑问代词,是跟主观量有关的委婉否定,分别表示“不是未遇到抵抗,不过抵抗很无力罢了”、“不是不累,不过不太累罢了”、“不是完全不成功不感人,不过不很成功感人罢了”、“桌椅不是完全没有,不过很少罢了”。
当疑问代词的语义演变到一定阶段,具有全然的否定意义,其否定义是通过语境知识、语用推导而不是通过“不”、“没”等显形的否定标记词来实现的[12]。如:
(11) a.谁能想到,这个拥有35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是在短短的三年之中建设起来的。b.那时候,全国的生产不能组织起来,不能有计划地按比例地发展各种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我们还谈什么社会主义建设!c.被“政治嗅觉特别灵敏”的人看见,当场大喝道:“我们这个会场出现了现行反革命!你们看!他把红宝书放进哪里去了!”d.他说:那个房子驻着一个机关,而我是一个人,怎么能以一个人牵动一个机关呢?
“谁能”就是“没人能”,“谈什么”即“不谈”,“放进哪里去了”即“放得不是地方”,“怎么能”即“不能”。上例中的疑问代词相当于否定词“不”、“没”。
如果说,例(10)的“谁”、“什么”、“哪里”、“怎么”还有指代人、事物性质、处所、方式等等的指代义,那么例(11)中的“哪里”则完全脱离了指代处所的意义,仅表达一种完全的否定意义,相当于一个纯粹的否定词。
(12) a.这身衣服是谢云送给我的,凭我哪里能买得起。b.现在银行的存款利息那么低,哪里比得上养树。c.我觉得那不过是小儿科罢了,哪里好意思在高手如林的电影学院显摆。d.小泉把这次祭鬼安排在新年第一天,哪里是什么“日本的传统”,分明是一次蓄意策划的挑衅。
以语义特征分析法来分析疑问代词“哪里”的语义,即“哪里:[+疑惑;+询问;+指代;+处所]”,足见“哪里”有指代处所的意义,可是,例(12)中的“哪里”,语义内容上已完全脱离处所指代的意义,而在句法功能上又置于动词前,已相当于一个否定副词“不/没”了。
(二) 任指与强调的共现强调构式有三种形式:WH+“都/也”、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疑问代词在这三个构式中,既有表任指的指代义也有表强调的语用义。
“WH+‘都/也’”的强调义,主要通过词项与词项(疑问代词与强调副词“都/也”)的组合来实现(任鹰,2007)。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的强调义,则靠语形与语义的人为不配套来达成。
1. WH+“都/也”(13) a.一个民族的文字,是为这个民族的一切成员所需要的,只要学会了它,谁都可以应用。b.我什么也不想听,愤慨,害怕,自愧,无地自容的心情,聚在一起昏然不知所措了。c.有些大学生,国家花了上万块钱培养他,毕业了,却哪里都不肯去,只去“天南海北”(指天津、南京、上海、北京)。d.站在山脚向上仰望,清清楚楚地看到无数敞开着大口的洞穴,然而,绕来绕去,怎么也寻不到上山的路。e.不容置疑,多少金钱也会化作袅袅青烟,匆匆散去。
一方面,例(13)“谁”表示“任何人”、“什么”表“任何话”,“哪里”表“任何地方”,“怎么”表“任何方式”,“多少”表“任何数量”,疑问代词表任指,有指代义。另一方面,“都/也”是构式强调义的必有成分,疑问代词吸收构式的强调义,有表强调的语用义。
2. 反问句(14) a.数百年后,人们读到这里,谁能不被左光斗这大义凛然的气概、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斗争性格感动呢?b.我想,路这样宽阔,行人又不多,汽车开快点,会有什么危险呢?c.她后悔自己搞时装表演队了,如果不出这么大的风头,哪里会飞来这样的横祸呢?d.它反映了伟大祖国突飞猛进的声音笑貌,怎么不令人激动和兴奋呢?
e.不过,一套邮票,撑死了能赚多少钱呢?
例(14)“谁”表“任何人”,“什么”表“任何性质”、“哪里”表“任何情况下”,“怎么”表“任何原因”,“多少”表“任何数量”,疑问代词为任指。上例反问句的语义重心不在疑问而在强调,疑问代词吸收反问句的强调义,也有表强调的语用义。含疑问代词表强调的反问句,句末通常是疑问语气词“呢”,而不是疑问语气词“吗”、“吧”和“啊”。例如:
(15)这哪里是什么马路啊!
例(15)感叹语气词“啊”在句末,不是反问句,“哪里”、“什么”表否定。又如:
(16) a.我们的博士这回一定又搞出了什么惊人的发明了吧?b.该不会是出什么事了吧?
例(16)语气词“吧”在句末,表示征询的语气,既传信也传疑,不是反问句。再如:
(17) a.一个在党和人民怀抱里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员,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难道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抛弃吗?b.爷爷,您不是说要戳穿什么西洋镜吗?c你没感到我的身体跟过去有什么不同吗?
例(17)是反问句,但反问句的特征不是经疑问代词“什么”和语气词“吗”组合后所赋予的,例(17)a由反诘副词“难道”达成反问,而例(17)b、c则由反问构式“不是……吗”、“没……吗”达成反问。
3. 双重否定句(18)a.凡是到过椰城海口的人,没有谁不被那独特的热带风光所着迷,没有谁不为街道两旁长长的,一株株挺拔的椰树而产生一种新鲜感。b.就作为食物的转基因作物来说,只要被批准上市了,就没有什么不能吃的。c.从热蒸房出来,浑身上下没哪儿不舒服,仿佛身体的经络都通透了。d.没有多少中国的父母不是希望自已的孩子成龙成凤的。
例(18)“谁”表“任何人”,“什么”表“任何东西”,“哪里”表“任何地方”,“多少”表“任何数量”,疑问代词为任指,有指代义。上例双重否定句有否定词等否定语形,但不表否定而表强调,疑问代词吸收双重否定句的强调义,有表强调的语用义。
四、 词项义与构式义的互动Goldberg(1995)指出,构式是“形式—意义”的复杂配对(form-meaning correspondences),构式义不能从其构成成分直接推导出来,抽象构式与具体用例(比如“词汇”)一样具有自身的意义[14]。Langacker(1993)认为,构式义是由构式成员意义经过整合、统一之后而形成的,在构式义形成的每个阶段都有构式成员的代表性意义作为凸显因子传承至上位层次,词项义在参与构式义的形式过程时,具有一致性和继承性[13]。词项义与构式义“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调整的互动关系[18-20]”。
(一) 词项义与构式义的冲突在构式义和词项义的互动中,构式提供了结构及语义的基本框架,各个词汇成分根据其词类功能填入构式框架的各种位置,疑问代词填入构式框架之后,二者表现为冲突或融合关系。就冲突而言,体现为疑问代词的语义与构式否定义的无关联阶段。
词项义与构式义的无关联,指的是疑问代词不是构成构式否定义的必有要素。如:
(19)a.我没听谁说过这个欧阳凡。b.全片充满诗意,……,它似乎没说什么,又似乎说了些什么。c.这野孩子乱闯一气,我也不知道怎么进来了,拦也拦不住。
去掉例(19)的疑问代词,例(19)’的构式义仍为否定,即:
(19)a’没听说过这个欧阳凡。b’全片充满诗意,……,它似乎没说,又似乎说了些。c’这野孩子乱闯一气,我也不知道进来了,拦也拦不住。
这说明疑问代词相对于否定构式,是一个外来的异质物,尚处于疑问代词的词项义与构式义相结合的异质阶段。
(二) 词项义与构式义的融合进入某个构式中的疑问代词与该构式经历一个异质阶段后,即逐渐进入彼此融合的阶段,这个融合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疑问代词与构式的良性互动,疑问代词与构式的融合主要体现在疑问代词与强调构式的良性互动过程中(图 1)。
![]() |
图 1 词项义与构式义的良性互动 |
① 词项填入。构式物色具体词项填入该构式,形成该构式的具体句子。
② 语义压制/吸收。词项义由于受到构式义压制,向构式义靠拢并开始吸收构式义。
③ 语义同化。词项义通过语义吸收,同化为与构式一致的相容的意义并扩展出多重语义,构式义也因为词项义的加入而得以丰富和巩固。
疑问代词的词项义与强调构式的构式义的良性互动体现了词项与构式的融合关系,首先强调构式(…+都/也+…)将疑问代词填入构式,接着词项义受构式义压制开始吸收构式义,最后疑问代词接受构式义的同化并与构式义融合在一起。衡量词项义与构式义是否隔合的标准是:首先,词项义引申出跟构式义相吻合的新的义项;其次,词项义也对构式义作出贡献,构式离开该词项义后语义会出现问题。如:
(20) a.写、编、发这些无聊玩意儿的文人都有一个共同理由:因为大家爱看。b.在这样时候杜威在中国出现,谁都不会认为是偶然的。
(21) a.在这种状态中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b.得了20元奖金,自己什么也没买,全部送给了急需医疗费用的残疾人。
(22) a.不可能事事都有新闻价值,样样都是行家里手。b.他这个人,走到哪里都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23) a.现在的年轻人一刻都离不开电脑手机。b.这件儿,嗯,……,你穿上怎么看都象租来的。
上例a句的强调义是构式“…+都/也+…”所表达的。而在上例b句中,首先,词项代入时,上例b句选取疑问代词进入这个构式,疑问代词在吸收构式的强调义的同时,引申出与构式义相吻合的任指义。其次,如果将疑问代词从构式中脱离出去,会导致构式义的语义扭曲,如,(20)b’;或不合法,如,(21)b’、(22)b’、(23)b’。
(20) b’在这样时候杜威在中国出现,Φ都不会认为是偶然的。
(21) b’得了20元奖金,自己Φ也没买,全部送给了急需医疗费用的残疾人。
(22) b’他这个人,走到Φ都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23) b’这件儿,嗯,……,你穿上Φ看都象租来的。
五、 结论疑问代词在否定构式、强调构式中指代义和语用义的共现反映了词义分析应采取的基本思路。词项义和构式义应该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一方面疑问代词与构式发生冲突,构式义对词项义进行压制,使词项义逐渐向构式义靠拢。另一方面疑问代词与构式义良性互动,在构式义的压制下词项义吸收构式义并扩展出疑问代词的双重语义。
疑问代词的双重语义表明,具体词项义是客观指代义和主观语用义的统一。Langacker(1993)指出,语义不仅包括概念自身的内容,也包括附加在概念内容上的解释,这些解释是语义中的主观性部分,反映了人的认知能力。按照功能语言学的观点,任何语法和语用的研究其实都是语义的研究,在疑问代词的语义范畴中,否定、强调等等所表现的主观语用义是疑问代词语义概念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基于功能主义语言学宏观语义的研究思路,有别于将词义与句义、概念义与语用义进行对立研究的传统作法。
笔者研究对今后词汇语义的研究可望提供如下启示:(1)针对传统真值语义学对语义阐释的狭义规定,语义分析应采取这样的思路,即语义不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概念结构以及概念结构的形成过程有直接的关系[21] 。(2)针对传统语义学在某个层面研究较多的单一现状,应将语义考察将语义与语法、语用结合起来多维度进行。疑问代词的语义即属广义语义研究,其范围涵盖语法语用等方面。(3)词义研究不能停留在词汇层面仅进行孤立静止的研究,应采取词项义与构式义结合起来考察的基本思路,通过考察词项义与构式义的互动过程,全面系统地揭示词义变化的规律。(4)着眼于考察汉语相关的特定的构式,将为汉语多功能词的词义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路,并把汉语词汇语义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5)合理参考语义特征分析理论、构式语法理论和主观化理论等语法分析理论,通过语义与具体语境的真实呈现,综合分析词汇语义动态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1] |
邢福义. 现代汉语的特指性是非问[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7 (4) : 73 –90.
(![]() |
[2] | 杉村博文. 现代汉语"疑问代词+也/都……"结构的语义分析[J]. 世界汉语教学, 1992 (3) : 166 –172. |
[3] | 李宇明. 疑问标记的复用及标记功能的衰变[J]. 中国语文, 1997 (2) : 97 –103. |
[4] | 张伯江. 疑问句功能琐议[J]. 中国语文, 1997 (2) : 104 –110. |
[5] |
徐杰. 疑问范畴与疑问句式[J]. 语言研究, 1999 (2) : 22 –36.
(![]() |
[6] |
徐盛桓. 疑问代词探询功能的迁移[J]. 中国语文, 1999 (1) : 76 –79.
(![]() |
[7] | 陈振宇. 现代汉语中的非典型疑问句[J]. 语言科学, 2008 (4) : 46 –49. |
[8] |
齐沪扬, 胡建锋. 试论"不是……吗"反问句的疑问用法[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10 (3) : 105 –113.
(![]() |
[9] |
蔡维天. 重温"为什么问怎么样,怎么样问为什么"——谈汉语疑问句和反身句中的内、外状语[J]. 中国语文, 2007 (3) : 195 –207.
(![]() |
[10] |
邓思颖. 问"原因"的怎么[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 (2) : 43 –47.
(![]() |
[11] |
张晓涛. 疑问和否定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 29 .
(![]() |
[12] |
王小穹. 疑问代词"怎么"的语义扩展过程[J]. 汉语学习, 2013 (6) : 65 –73.
(![]() |
[13] |
LANGACKER R.W. Grammatical traces of some ‘invisible’ semantic constructs: Metonymy in Grammar[J]. Language Sciences, 1993, 15 (4) .
(![]() |
[14] |
GOLDBERG, A.E.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吴海波,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41.
(![]() |
[15] |
贾彦德. 汉语语义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28 .
(![]() |
[16] |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下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 294 .
(![]() |
[17] |
林祥楣. 汉语知识讲话·代词[M]. 上海: 海教育出版社, 1984 : 16 .
(![]() |
[18] |
袁毓林. 论元结构和句式结构互动的动因、机制和条件——表达精细化对动词配价和句式构造的影响[J]. 语言研究, 2004 (4) : 1 –10.
(![]() |
[19] | 任鹰. 动词词义在结构中的游移与实现[J]. 中国语文, 2007 (5) : 419 –430. |
[20] |
孙志农.词汇意义与构式意义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 |
[21] |
程琪龙. 概念框架:一个有新意的小句概念语义模式[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 112 –1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