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Vol. 23Issue (5): 73-8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7.05.008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蔡万江, 姜红, 李艳杰. 中国智库研究可视化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3(5): 73-8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7.05.008.
CAI Wanjiang, JIANG Hong, LI Yanji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hink tanks research in China[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7, 23(5): 73-8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7.05.008. .

基金项目

北京市社科联青年社科人才资助项目"提升首都高校智库影响力的路径分析"(2013SKL039)

作者简介

蔡万江(1990-), 男, 北京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实习员, 博士, 主要从事科研管理与智库建设研究, Email: caiwanjiang@cueb.edu.cn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 2017-04-19
中国智库研究可视化分析
蔡万江, 姜红, 李艳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70
摘要: 近年来,智库建设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热门领域。为此,笔者谨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智库研究的发展态势,以期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文章以1961年至2016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智库研究相关学术论文作为样本数据,通过文献计量学结合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中国智库研究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宏观分析。研究认为,由于党中央高度重视智库建设的推进工作,近年来中国智库研究在文献数量、期刊分布、研究群体、传播载体以及研究热点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和最新进展, 反映了中国新型智库的发展脉络及阶段性特征。
关键词: 智库建设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hink tanks research in China
CAI Wanjiang , JIANG Hong , LI Yanjie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P.R.China
Abstract: Recently various circles of society in China are concerning about think tanks construction research.This paper analysed the status of China's think tanks construction based on bibliometrics.We hope the research could supply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ypes of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aking academic paper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from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database between 1961-2016 as sample, by using bibliometrics and visualizing CiteSpac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think tank research.The study shows that, due to the central leaders' high attention to impel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in related articles, related journals, research groups, communication carriers and research hotspots of think tanks, show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hased features of China's new types of think tanks.
Key Words: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bibliometries    visualized analysis    CiteSpace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1],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中国政府由此向学术界、企业界正式发出一个重要信号——党政机关高度重视独立性、非营利的智慧团体——智库建设,并决心大力推动其发展。政府部门非常重视智库的科学决策功能,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2015年12月在北京举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会议,25家机构率先成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政部门、高校和研究院所、军队以及企业智库等多方位的新型智库体系。

智库(Think Tank),早期被翻译成思想库、智囊团,通常是指具有独立性、非营利性,以公共政策研究为核心、以影响政府政策选择为目标的研究机构[2]。一个国家或地区著名智库的数量和影响力在国家的软实力发展和对舆论引导等方面得以体现[3]。智库以提出政策理念为基本任务,以服务决策者为目的,通过智库建设获得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对策和新角度解决社会现实中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4]。因此社会各界对智库的关注程度日益密切。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开展智库研究工作,充分了解中国智库发展的历史、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热点趋势,笔者拟通过定量方法并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梳理和分析国内智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为智库研究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参考、借鉴。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对中国智库研究的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利用文献信息的特征,使用统计学方法,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工具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具体客观地描述、评价和预测中国智库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 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以下简称CNKI)是由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从1999年开始建立的数据库,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集期刊杂志、博硕论文、会议文章、新闻报道等文献资源于一体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网络出版平台,每日网站内容的更新量多达5万篇以上。因此,CNKI数据库是中国国内学术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文献信息查询与评价的重要来源之一。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检索表达式设定为:篇名= “智库” or “思想库”or “脑库” or “智囊团” or “智囊库” or “Think Tank”,模糊查询字段选择“精确匹配”,数据库来源选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结果经多次整理筛选,删去了“书评”“简介”“会议通知”“征稿通知”以及重复和无关论文等噪音数据,最终得到智库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2 829篇,构成本研究的样本数据。检索时间为2017年1月1日。

(二) 可视化工具

CiteSpace Ⅲ[5]是由美国德雷塞尔(Drexel)大学美籍华人陈超美教授研发的多元、动态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能够以多维度的视图显示知识领域网络演化过程,侧重于识别特定领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信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引文网络分析和文献计量学等学术领域,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呈现智库研究的现状、进展、热点,从文献数据中挖掘出该领域深层次的隐性知识。

三、中国智库研究的发展态势分析 (一) 科学文献数量增长趋势分析

智库研究领域论文发表数量的年度分布情况,可以清晰地呈现中国智库研究方面的整体发展脉络。中国智库研究的相关文献最早可追溯至1961年,珍宇在《世界知识》上发表题为《肯尼迪的“智囊团”》,指出智囊团这个名词用来泛指美国总统或者联邦政府的专业顾问,特别是来自学术界的人物[6]图 1为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智库研究领域每年发表相关论文数量的变化情况。

图 1 智库研究领域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

图 1可知,中国智库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概念引进期(1961-2005年),每年发表文献数较少并呈缓慢增长趋势,研究内容多数为介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成熟智库经验及运行机制。第二阶段为稳定积累期(2006-2012年),文献数量稳步提升,研究视野不局限于西方发达国家著名智库的成功案例分析,更多地结合中国特殊国情开展有关智库建设的管理体系、运行机制、评价模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第三阶段为快速增长期(2013-2016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随后,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智库建设作出明确批示,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等。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下,智库研究在众多相关领域蓬勃开展,论文数量呈指数型增长,研究内容广泛涉及理论基础、国外智库案例剖析、国内智库建设的实践现状、智库研究成果传播以及智库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

(二) 期刊分布分析

通过对CNKI中智库研究论文所在期刊维度进行统计,得到智库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数量较多的15种期刊(表 1),其中6本刊物由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主办,分别为《中国发展观察》《国外社会科学》《社会观察》《社会学科管理与评论》《瞭望》《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智库组织以出版学术刊物这种最直接的方式宣传、传播其研究成果,进行观点交流交换、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重庆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和《中国行政管理》三本期刊均被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 来源期刊目录》(简称南大核心期刊目录,含扩展版)收录;同时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七版)》(简称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前两本以及《人民论坛》《瞭望》和《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共5本期刊。发文总量前15的期刊,文章发表数量大致为15-40篇,整体数量还处于较低水平,智库研究领域在中国学术圈尚未形成专业性期刊或专栏。

表 1 智库研究领域发文数量前15的期刊
(三) 学科分布分析

智库在社会政策、国家战略、经济制度、科学技术等众多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辅助决策的角色,以科学的决策引领着国家飞速发展。笔者对CNKI期刊数据库中智库研究相关领域论文的学科来源分布进行归纳,以期明确智库研究的应用范围和实际价值。经整理,2 829篇学术论文主要来源于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经济学和情报学等学科领域,具体分布情况如图 2所示。从分布饼状图不难看出,智库研究主要服务于国家治理、政府管理、外交对策、人才培育、社会经济、竞争情报等方面。

图 2 智库研究相关论文的学科分布
(四) 作者群体分析

将CNKI下载的文献数据经整理后导入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时间区间选择“1960-2016年”,节点类型选择“Cited Author”(共被引作者),阈值参数设定为(2, 1, 10; 2, 1, 10; 2, 1, 10),其他参数为默认值,选择“Minimum Spanning Tree”(最小生成树算法)。执行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后获得一幅包含77个节点和99条连线的文章作者共被引网络图,如图 3所示。图谱中节点大小与其中心性高低成正比,节点上字体大小与其频次多少成正比。

图 3 高影响力研究作者共被引网络

图 3可以发现,对中国智库研究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国外学者主要有:詹姆斯·G·麦甘(James G McGann, 频次30, 中心度0.06,下同)、戴安娜·斯通(Diane Stone, 14, 0.24)、安德鲁·瑞奇(Andrew Rich, 7, 0.01) 等著名学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主任McGann教授是世界知名的智库研究领域专家,由McGann教授主持的智库研究项目已经连续十年为全球提供具有权威性的智库发展系列研究报告,其建立的一套客观公正的智库研究体系,每年对全球智库进行跟踪调查,经科学评价后予以综合排序,以加强全球智库的能力建设并提高智库表现。McGann教授在《2016年全球智库报告》中指出:全球智库机构数量已多达7 000余家,美国以1 835家智库的绝对优势位居第一位,而中国拥有435家独立的智库机构居全球第二。英国华威大学Diane Stone教授致力于全球知识-政策网络和政策转移及智库角色研究,她认为智库的定位不应该仅局限于从理论研究到政策落地的信息传递者,更应该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是国家为公众利益服务的通道之一[7]。美国著名政治学家Andrew Rich则认为美国一半以上的智库拥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美国模式的智库是党政部门、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综合产物,是政府部门向普通民众传递思想的特殊媒介[8]

国内方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朱旭峰教授(35, 0.4) 读研期间就开始关注智库研究领域至今已有15年,与其导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32, 0.41) 合作研究形成多篇智库研究方面的论文,发表在《管理世界》等国内知名期刊上。关于智库定位,他们认为智库不应该仅局限于作为政府决策者的外脑,更是中国对全世界宣传的窗口,承担着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获得巨大成就推向国际社会的光荣任务[9]。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任晓教授(9, 0.2) 将智库影响力视为国家的第五种权利,对美国智库从发展历程、社会功能、运行机制上展开剖析研究[10]。任晓教授还总结发现不同国情、不同体制国家的智库以不同的发展形态和特定的作用方式影响政府决策,但国家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同该国的综合国力存在很强的关联性[11]。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23, 0.21) 是近年来的高产作者之一,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关于智库研究的文章30余篇。她通过对美国智库“旋转门”机制的深入研究,详细阐释智库在美国如何为政府部门培养和储备杰出人才,以及高端人才流动对未来中国智库建设的借鉴意义[12]

(五) 重要传播载体分析

重复上述操作,在其他参数设置均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节点类型为“Cited Journal”(共被引期刊),运行结果得到包含94个节点和128条连线的期刊刊物共被引知识图谱图,如图 4所示。中国智库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刊物集中在社会科学、知识情报以及国际关系等领域。在高影响力刊物中,被引频次>20的学术期刊有:《重庆社会科学》(31, 0.28)、《科学学研究》(21, 0.34)、《现代国际关系》(20, 0.3),这三本期刊均被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收录。其中,《重庆社会科学》从2012年针对智库研究领域率先推出“智库建设研究”专栏,已累计出版智库研究领域相关文章30余篇。《科学学研究》涉及智库的发文量有16篇,清华大学薛澜教授等人发表的《“中国思想库”: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13]一文从中国国情提出“中国思想库”的概念,社会影响力大,被引频次超80次,为后续智库建设研究奠定了基础性工作。《现代国际关系》中16篇与智库相关的论文全部是关于欧美国家智库经典案例的相关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和《人民论坛》两类期刊中智库的文章则更关注于政府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

图 4 高影响力的出版刊物共被引网络

鉴于社会各界对智库研究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南京大学在2016年初联合创办首本专注于智库研究与智库实践相结合的高端专业学术期刊《智库理论与研究》,其针对国家当前新型智库建设的迫切需求,大力推动学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学术创新,探索中国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面临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方案,为推动中国形成有利于智库发展的理论、政策、方法、机制、评价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平台,旨在成为中国智库的“智库”。

(六) 学术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作者对内容的总结和简要概括,是对论文核心内容的高度提炼。笔者利用关键词的特殊属性结合文献计量学,通过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分析以期揭示智库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根据关键词的语义特征,将智库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聚类归纳为四个主题,如图 5所示。

图 5 领域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
1. 西方高端智库的经验借鉴

美国是当今世界智库最发达且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据统计2015年全球共有智库6 846个,其中美国智库拥有1 835家[14]。美国智库不断蓬勃发展,涌现诸多顶级智囊机构,如兰德公司、胡佛研究所、布鲁金斯学会、对外关系委员会等知名智库。作为现代领导决策辅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不但提供着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还填补了美国当代领导职责与其能力之间的差距,是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智库机构的立身宗旨大多数以国家整体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客观严谨的研究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优化远期目标,解决短期棘手难题。美国的智库不仅关注亟需解决的棘手问题,同时也关注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不但提出突破性创新的政策建议,同时指出现行政策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给予改进建议。智库市场蓬勃发展形成一种“滚锅效应”,数量众多的智库通过头脑风暴迸发出大量的建议与思想,彼此影响进一步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想法,成为美国政策制定者的左膀右臂。可见,以美国高端智库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智库发展模式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5]

2. 面向决策体系的智库角色定位

智库的功能定位为:将纷乱复杂的资料、数据经提炼归纳出可供实践参考的具体思路,从而保证决策行为的有效性。尽可能保证决策思维符合客观实际,智库以其独立自主的视角提出建议性意见,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智库得以存续的原因在于其研究成果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开展决策咨询、舆论引导和社会服务。西方发达国家为避免政府高层独立决策失误的风险,将智库这种民主机制引入到科学决策过程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智库飞速发展,智库类型得到了逐步丰富,逐渐形成了党政研究机构智库、地方智库、科技智库、高校智库等多种类型智库。例如党政研究机构智库是指由党政机构及其业务相关领域的资深人士共同组成的,从专业化角度对相关社会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向对应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的研究机构;地方智库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反应地方实际情况,研究当地具体问题,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辅助支持地方政府进行科学的决策,且相对独立的新型研究机构[16];科技智库是指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技术手段,以解决科学技术发展瓶颈问题或经济社会决策问题为目的的社会团体[17];高校智库是指依托高等院校的特色学科,汇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融合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通过对具体实际问题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多维度的深入研究,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集战略研究、人才培养、舆论引导于一体的综合系统[18]。但是,由于上述智库的经费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因此,中国智库受限于缺乏相应的独立性约束,在国际上认可程度普遍不高。中国智库在供给侧改革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结合中外体制有别的特点,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智库才是正确的逻辑起点。

3. 智库影响力的机理分析与评价

智库影响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其独立性和非行政性决定了其只能以书面或口头等间接方式对决策层施加压力,智库针对不同阶层的参与者采用不同的影响策略。根据受影响对象的不同,智库影响力可分为两类:对政府部门和决策者的政策影响力、对社会公众的舆论影响力。美国智库获得政府和公众认可的原因之一在于其较高的媒体引用率[19]。以美国教育智库——教育政策中心(CEP)为例,多以三种方式影响美国的整体教育政策:(1) 智库人员列席国会听证会强化潜在影响力;(2) 借助大众媒体传播、宣传其研究成果;(3) 通过旋转门机制发挥独特作用。

学者对众多繁杂的决定智库影响力大小的因素进行测度分析,例如决策者采纳、公认媒体引用、国会证词引用、社交网络传播等维度,从而形成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于量化智库的影响力。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对中国智库影响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具体对比分析中国高端智库与国外智库的基础上,对中国智库提出了注重多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加强智库自身建设与营造智库发展环境的要求[20]。王莉丽在充分剖析了美国智库之后,将智库影响力的测量维度确定为公开影响力和隐性影响力。公开影响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媒体报纸引用量、国会听证数量、智库网站点击率以及智库团体中政府人员的数量;而隐性影响力则需通过民意调查的方式,比较几家智库机构在民众心目中的印象[21]

4.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发展

中共中央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反映出中国决策机制正在向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增加了社会民众的参与感,决策信息更加公开透明,由此中国正式迈上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新台阶。建设新型智库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政府决策决议科学化的前提,将智库建设有机地融入到公共决策体系中,确保智库将最优秀的研究成果输送给国家决策体系[22]。郭万达等认为中国智库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推动传统官方智库逐步向新型高度智库转型[23]。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智库既要保持其开展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客观性,又要尽量争取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从数量上看,近几年中国智库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增长,据《全球智库报告2015》统计,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智库大国,拥有智库数量435家,与美国1 835家智库尚有一定的差距。从质量上看,中国智库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科发展不均衡,智库所侧重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宏观层面不如自然科学更受重视;体制相对滞后,国家暂无具体的指导文件引导智库发展,经费支持和评价考核等方面处于空白区域;管理机制不完善,智库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政府决策咨询机制和智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机制都不完善[24]。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端智库,不仅需要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同时还要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以智库的体制机制创新为契机,激活全国的智库创新,开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新局面和新常态。

四、结语

笔者以1961-2016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有关智库研究的科技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式可视化绘制知识图谱,分析中国智库研究的现状,从智库研究相关文献的数量增长趋势、论文所发表期刊的分布情况、研究人员的主要作者群体和重要传播载体以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等方面内容,可以形成以下结论。

其一,从智库研究相关文献数量的时序图看,2013年之后智库领域相关研究论文的发文量呈指数型快速增长,社会各界关注智库领域的程度日益升高,各类智库成果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推进智库建设工作,从顶层设计到实施落地,无不表现出党政机关坚定的决心。智库承载着政府部门期盼的多重功能,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智库研究领域依旧热度不减,智库事业必定蓬勃发展。

其二,学术期刊作为智库机构对外推广、舆论引导、宣传其研究成果的窗口,也从侧面反映出智库的发展情况。从国内智库研究文章发表期刊分布看,发文量最多的15本期刊,文章发表数量为15-40篇,整体数量尚处于一个较低水准。针对国内暂无智库领域专业性期刊的状况,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南京大学联合创办首本专注于智库研究与智库实践相结合的高端专业学术期刊《智库理论与研究》,并致力于通过新型智库的研究支持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推动国家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希望日后有更多的期刊根据国家新型智库建设需求,大力推动专业学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为推动中国形成有利于智库发展的理论、政策、方法、机制、评价方法、人才培养等提供平台。

其三,从国内外智库研究的学者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McGann教授有着稳定的经费来源支持其持续性深入研究,McGann教授主持的智库研究项目已连续十年出版《全球智库报告》系列丛书,对全球智库进行综合评价以加强全球智库的能力建设和提高。而国内方面,涉足智库研究领域的学者群体规模不大,此领域迫切需要涌现出大量领军人物和核心团队制定整体研究战略,汇聚一批专业学者加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打造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其四,结合现有智库研究的科学文献关键词的语义特征,可以将研究范围聚类提炼为四个主题:(1) 西方高端智库的经验借鉴;(2) 面向决策体系的智库角色定位;(3) 智库影响力的分析与评价;(4)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发展。纵观智库研究的发展历程,从最早期的西方国家智库建设的经验借鉴到明确智库在中国社会的角色定位,再到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未来几年,智库研究的专业性、独立性、影响力、国际化、协同创新、竞争合作、激励评价等方面研究仍是研究热点,可以为中国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有效持续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全文)[EB/OL]. (2015-01-21) [2016-01-01].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1/21/c_133934292.htm.
[2]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 2015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6.
[3] 褚鸣. 美欧智库比较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4] 赵蓉英, 魏明坤. 基于CiteSpace的智库建设研究可视化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22(3): 122–128.
[5] CHEN C. CiteSpace Ⅱ: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57(3): 359–377.
[6] 珍宇. 肯尼迪的"智囊团"[J]. 世界知识, 1961(14): 8–10.
[7] DIANE S. Global Public Policy, Transnational Policy Communities, and Their Networks[J]. The Policy Studies Journal, 2008, 36(1): 19–38. DOI: 10.1111/psj.2008.36.issue-1
[8] ANDREW R. Think Tanks, Public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Expertise[J].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2007, 69(1): 326–328.
[9] 朱旭峰, 薛澜. 中国思想库的社会职能--以政策过程为中心的改革之路[J]. 管理世界, 2009(4): 55–65.
[10] 任晓. 第五种权利--美国思想库的成长、功能及运作机制[J]. 现代国际关系, 2000(7): 18–22.
[11] 任晓. 中国智库:发展、问题与前景[J]. 中国第三部门研究, 2014(2): 66–89.
[12] 王莉丽. 美国智库的"旋转门"机制[J]. 国际问题研究, 2010(2): 13–18.
[13] 薛澜, 朱旭峰. "中国思想库":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J]. 科学学研究, 2006(3): 321–326.
[14] JAMES G.2015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Report [EB/OL].[2016-04-04].http://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9&context=think_tanks.
[15] 杨安, 蒋合领, 王晴. 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的我国智库研究进展述评[J]. 图书馆学研究, 2015(10): 6–11.
[16] 黄晓斌, 王尧. 地方文献与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J]. 图书情报知识, 2016(1): 35–41.
[17] 王桂侠, 万劲波, 赵兰香. 科技智库与影响对象的界面关系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4(12): 50–55. DOI: 10.3969/j.issn.1002-6711.2014.12.010
[18] 全守杰, 王运来. 高校智库的涵义与特征[J]. 现代教育管理, 2016(1): 38–42.
[19] 黄忠敬. 美国教育的"智库"及其影响力[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29(5): 20–23.
[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项目组. 中国智库影响力的实证研究与政策建议[J]. 社会科学, 2014(4): 4–21.
[21] 王莉丽. 论美国智库舆论影响力的形成机制[J]. 国外社会科学, 2014(3): 51–55.
[22] 孙蔚.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4, 18(4): 65–68.
[23] 郭万达, 杨秋荣, 付实. 论中国体制内半官方智库的转型[J]. 开放导报, 2014(4): 13–16.
[24] 朱虹. 探索高水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道路[J]. 江西社会科学, 2014(1):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