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Vol. 23Issue (5): 136-143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7.05.016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杨聪林, 蒋研川, 萧倩.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建设机制创新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3(5): 136-143.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7.05.016.
YANG Conglin, JIANG Yanchuan, XIAO Qian. A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network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7, 23(5): 136-143.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7.05.016. .

基金项目

重庆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研究"(14SZKA05);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研究项目"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建设创新机制研究"(16SKSZ001)

作者简介

杨聪林(1984-), 男, 重庆人, 重庆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讲师, 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Email:251032027@qq.com;
蒋研川, 重庆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副部长, 副教授, 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事务管理;
萧倩, 重庆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讲师, 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 2017-01-19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建设机制创新研究
杨聪林1, 蒋研川1, 萧倩2    
1. 重庆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 重庆 400044;
2. 重庆大学 物理学院, 重庆 400044
摘要: 加快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建设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高校应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国家战略机遇期,坚持一流管理支撑一流大学的发展理念,坚持用户体验度至上的互联网思维,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组织领导、需求调研、技术实现、业务推广、在线运行以及线下保障六个维度夯实构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建设"六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并正确处理好学生信息安全与学生事务网络化、网络平台采购与学校自主研发、线上服务与线下办理的关系。
关键词: 高校    学生事务    管理网络化    机制创新    
A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network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YANG Conglin1 , JIANG Yanchuan1 , XIAO Qian2     
1. Office of Student Affairs,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2. School of Physics,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It is a very important realistic subject to speed up the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in China.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double-first-class" national strategy opportunity,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using first-class management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op universities, the internet concept of user experience first, and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o construct a "six-in-one" innovative network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including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demand research, technology realization, business promotion, online operation and offline safeguarding.In this proc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network of student affairs, purchase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and schools' independent research, online service and offline management, should be correctly handl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network management    mechanism innovation    

“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1]。从1969年哈佛、MIT以及BNN公司之间建立阿帕网算起,互联网面世至今虽不到半个世纪,但其影响与作用却覆盖了全球各行各业,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方兴未艾,大数据又接踵而至。对人类而言,互联网早已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代表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范式,它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用户体验公共服务的新平台。

回首中国20多年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从无到有、从学习仿制到自主研发、从网络小国到网络大国、从互联网到“互联网+”,它在自身取得重大发展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军事建设、科技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带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避开中国尚未掌握重要互联网核心技术这一最大“命门”不讲,单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而言,与美国诸多高校已经形成管理模式网络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队伍专业化、运作机制准市场化的学生事务管理新格局相比,中国在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意识、方式方法、平台支撑以及技术保障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

“教育强则国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2]。近年来,随着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的全面布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全面推进、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全面实施,从教育部重点打造“大学生在线”网站到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易班”平台,从部分高校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步向智慧化校园目标升级,“互联网+教育”越发显得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却又势在必行。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建设的现实背景 (一) 网络强国战略深入推进为高校实现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赋予新的时代使命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出台有关意见和办法,大力发挥政策驱动和方向引领作用。2012年教育部编制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2年)》为中国高等教育大步迈向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中国高等教育如何从适应到引领“互联网+”的时代潮流提供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创新思路。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凡列入不予共享类的政务信息资源,必须有法律、行政法规或党中央、国务院政策依据”等规定,更是为打通学校行政部门之间网络互通经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扫清了障碍、破除了瓶颈。2016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的决策、管理、服务,都要更多运用信息化手段。”[3]上述举措与要求,充分体现了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网络强国战略,对全国各级部门加快实现管理、服务网络化提出了强烈的时代要求,为高校带头实现教育信息化(包括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赋予了崭新的时代使命。

(二) 高校现行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客观现实迫切需要实现学生事务网络化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多年以来,依托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确保大学生意识形态不异质、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核心手段和关键抓手。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千线一针”式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已经成为阻碍广大辅导员专注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大屏障。辅导员这一根针如何才能串好由各级部门(如组织部、教务处、招生办、团委、学生处、就业中心、心理中心、校医院、财务处、档案馆、保卫处、宣传部、学院等)组成的千条线?如果辅导员整天忙碌于各个部门的琐碎事务,那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如何能够得到保障?目前,辅导员正普遍面临头绪加多、事务繁重、时间收紧等现实问题,同时又深陷身份错位、重心失衡、压力“山”大、无暇“东”顾等多重困境。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实格局,既需要管理观念的思想解放,也需要运行体制的任务松绑,更需要依托一个“新事物”来实现新旧管理模式的更迭。因此,依托学生事务一站式网络平台,建立起各部门将事务性工作直接垂直到达学生群体,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管理与服务,辅导员可以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线上线下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型学生事务“扁平化”“垂直型”管理服务模式显得格外重要。

(三) 90后大学生自身网络素养为高校实现学生事务工作网络化植入先天基因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首次登陆中国,到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在中国已走过20余载发展历程。互联网对中国绝大部分90后而言,几乎是生于斯而又长于斯,从内化思维到外行习惯,他们早已全方位烙印上了网络化标签,“无时不网”“无网不欢”“无事必网”等已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甚至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新现象、新标志。根据易观智库和腾讯QQ联合发布的《2014年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显示,90后大学生大都具有较长网龄,很多是从小学、初中就开始接触网络,对互联网的基本操作也非常熟练,52.8%的人会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依托于网络,不只为实现购物、娱乐、交际等网络化的生活方式,他们同样还希望能够亲历一站式学生事务网络化的新型管理方式。2016年4月,课题组对重庆市某高校13 268名本科在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非常希望学校拥有一个一站式学生事务网络平台的人数高达92.75%”。因此,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超前的互联网思维和趋同的互联网习惯早已为高校实现学生事务工作管理网络化植入先天的基因,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快实现学生事务工作网络化的步伐。

二、国内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研究与建设现状 (一) 学生事务管理理论研究比较成熟

学生事务管理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对高校实现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职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国内学术界,关于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与其具体实践一致,已持续较长时间并且比较成熟。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1) 已有一批优质图书发行多年。比如:储祖旺主编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5]、王秀彦主编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论》[6]、漆小萍主编的《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7]、王林清等主编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规范与服务标准》[8]等。(2) 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从2017年3月6日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为篇名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的结果来看,被收录期刊文章共计462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章114篇,CSSCI文章40篇),硕博论文51篇(其中硕士论文47篇,博士论文4篇)。(3) 国内个别高校已经设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方向的博士点。如西南大学2016、2017连续两年的高校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里就专门设立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方向。

(二) 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研究相对薄弱

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是国外诸多知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已然进程,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改革和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因为受起步晚、网络技术滞后、习惯性定势思维等多方因素影响,国内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研究仍然十分薄弱。具体情况如下:第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建设相关研究不多,且更多是停留在介绍西方发达国家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时单在某个章节或板块时略有提及。比如张晓京主编的《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9]在其第二章“哈佛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第三节“学生事务管理项目选介”对此进行了简单介绍。再比如在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114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和40篇CSSCI文章中,以介绍“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经验”为主题的分别为66篇(占比57.9%)、26篇(占比65%);第二,国内相关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研究成果实践指导性和落地性尚不强。比如,在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114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中,基于学生事务网络化的实证研究只有6篇(5.3%)。再比如李建军、朱新筱在其《浅谈基于学生发展的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工作平台的构建》[10]中,提出的从“价值目标定位、科学需求评估、技术手段完善、主体性增强、保障体系提供”等方面采取措施构建学生事务网络平台显然还不足以成为系统化经验体系进行推广。

(三) 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实践成效初显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不断碰撞、共融、互生,虽然“数字校园”“互联网+校园”“智慧校园”等各种理念先后出现在各大高校,但是多数高校还处于“数字校园”背景下的学生事务管理数字化建设阶段,只有少数高校正开始依托社会大型公司逐步向“智慧校园”迈进。比如,华为在浙江省2014年高校信息化技术研讨会上宣告其智慧校园解决方案已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家院校成功实现规模部署,其双活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也已经在重庆大学、计量学院等院校上线使用;腾讯2015年正式发布“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并与北京邮电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体而言,建设“智慧校园”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长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便能实现,有别于数字校园的资源数字化和应用多样化,它更加强调智能、互通、大数据、开放以及服务个性化。结合最近三年对国内“985”“211”高校的大范围调研, 我们发现国内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实践已初见成效:(1) 成立了类似于网络信息管理部门来专门牵头负责本校信息化建设工作;(2) 各职能部门均已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或二级网络平台,并根据部门需求和自身条件进行独立开发、独立运行、独立维护;(3) 部分高校已开始陆续上线各类网络管理系统和移动APP,但仍面临功能不全、设计不精、操作不便、推广不易等现实问题;(4) 少数高校开始着手“大平台、微应用”的整体布局,通过梳理全校事务性工作流程,整合各职能部门大数据需求,力图初步实现学校事务流程网络化。

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建设的理念创新 (一) 把握机遇,坚定一流管理支撑一流大学的发展信念

为响应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的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号召,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始加入争创“双一流”的历史浪潮之中。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以及一流的管理与服务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三大核心基石。相比一流师资的引进与一流生源的汇聚,一流管理与服务的形成具有更强的自为性和可为性。2016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在湖南大学作题为《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主题报告时谈到“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本保障”[11]。学生事务管理制度作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其“人性化”“扁平化”“法制化”“专业化”[12]是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在学生事务的具体运行模式上,它们体现出了以下共同特点:(1) 学生获取信息是自我主动获取,而非保姆式被动告知;(2) 学生事务信息传递方式是“一站式”垂直到达,而非“多站式”人工配送;(3) 学生事务部门是同一平台、协同而为,而非多个平台、各自为政。因此,当前如同沙漏式的“千线一针”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标准和发展需求显然并不匹配,国内高校应主动抓住国家“双一流”战略机遇期,牢固坚持一流管理支撑一流大学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本校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建设步伐。

(二)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用户体验度至上”理念贯穿始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国家十三五规划最核心的内容。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人和教育的主体对象,其全面发展程度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依据,学校一切工作的谋划、布局、实施均应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作为整个学校工作的重要基石,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系庞大而复杂,它涉及党建、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团委、就业、宣传、物业等多个部门,高校在打造学生事务网络化“一站式”平台时,不能简单地把各个职能部门的门户网站或系统后台以链接的形式直接嵌入某一公共网络服务平台,而应进行全方位平台整合、精细化技术研发、人性化网上服务。学生的网络行为更青睐于一键式简单明了,他们希望通过一站式平台能够轻松知晓并完成诸如入党、选课、就业、加入社团、奖助学金申请、成绩单打印、学生证办理等具体事宜。因此,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建设应把“用户体验度至上”作为基本理念贯穿始终,把网络的无限性与学生事务的多样性相结合,把网络的即时性与学生网络行为的随时性相结合,把网络的便捷性与学生网络行为的碎片化相结合。要重点汇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难,线上实现让学生不受上课、实习、跨校区等因素限制随时随地在PC端或移动端完成有关事务的一键查阅和办理,线下实现学生可到每个校区的一站式学生事务办公专区咨询、办理有关事务。

四、创新构建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六位一体”实践机制 (一) 建立责任明确的组织领导机制

组织领导机制既是舵手又是引擎。要全面实现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网络化,必须首先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建设是一项浩大工程,它涉及各个事务部门工作内容与方法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涉及到从原来各自为政的传统工作模式转变为部门之间相互协同、时时联动的新型工作模式,涉及到学生对各个事务部门的工作态度与方法进行公开评价等现实问题。整个过程必然会触碰到有关部门的工作盲点和痛点,遭遇各种不可预知的新要求、新任务、新困难、新风险。因此,要真正克服学生事务工作网络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阻碍,必须自上而下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具体来说,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最好由校长或书记亲自挂帅领导,亲自下一盘棋,定一揽子计划,把握总体方向,督促阶段目标,确保相关工作与学校发展战略融合一致;二要分工明确,自上而下落实主体责任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凸显担当有为,确保政令畅通,做到各项工作按部推进;三要建立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相关部门一把手联席会议,适时通报各阶段、各环节、各主体建设情况,及时沟通、协调、处置各单位遇到的困难和建议。

(二) 实行校企协同的需求调研机制

需求调研机制是全面实现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网络化的前提与基础。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网络化建设既要着眼未来发展方向,又应立足于现实需求。学校各部门究竟有多少常态性学生事务工作,这当中又有多少是需要实现和可能实现网络化的,这都必须依托于广泛调研进行科学论证。科学合理的需求调研机制,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的支持:第一,为避免出现因为责任不明而造成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面,应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任务,以保证在调研前、中、后分别做到“充分准备”“积极参与”“主动跟进”。第二,为避免在全面推进过程中出现多头碰撞、各行其是的局面,不同阶段和不同内容应有具体的牵头部门,由牵头部门负责业务协调、需求汇编、进度汇报、财务统筹等事宜。此举虽然会造成在不同阶段出现各主体单位既是牵头部门又是协同部门的局面,但是实践证明这反而还有利于部门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配合,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主体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并最终有利于总体工作的深入开展。第三,要有校企协同,不能走“关起门来搞建设”的老路,要专门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需求调研,充分发挥他们在信息理念、系统架构、管理体制、开发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尽量保证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建设从一开始构思布局就能结合实际“走在前头”。

(三) 搭建多管齐下的技术实现机制

技术实现机制是全面实现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网络化的关键和核心环节。从理论上来说,高校信息化建设有四种选择:一是直接向社会公司采购成熟软件;二是以合同制形式与企业进行个性化定制;三是实行高校联盟,把各自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共同投入人财物进行平台研发;四是各自为战,依托学校自身的人员、技术、财力等进行需求化研发[13]。不过通过长期实践与调研发现:一方面,目前国内专门主打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数量不多、技术手段不精、个性化服务不强,加之各高校需求差异大、改革变化快、后期反复修改等特点,以致市场上目前还没有一套专门通用于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运行的成熟软件系统;另一方面,因为高校人事制度、经费支持等方面的局限,目前多数高校并没有专门从事技术研发的专业团队,就连其现行的信息化职能部门也只能配备一些从事网络管理的工作人员。所以,时下各高校更多的选择只能是走向企业定制或与同类高校联盟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在技术实现过程中,为避免或减少出现企业最终研发成果与学校主观期望不一致的情况,学校应专门组建既懂技术又熟悉业务的人员来共同撰写需求说明书;同时,为保障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平台建设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学校应组建由各个行业的信息化专家构成的信息化专家委员会来参与项目招标的能力判定与结项阶段的技术把关。

(四) 开展循序渐进的业务推广机制

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平台一旦完成技术实现,接下来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业务推广。各个学生事务部门是否会主动从线下走到线上、从熟悉的小平台到相对陌生的大平台来开展事务性工作,除了受到来自上级领导的行政压力和自身的网络素养影响之外,还跟新平台的业务推广机制密切相关。为此,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循序渐进的业务推广机制:第一,名正方可言顺,前期应多借助行政力量,以公文形式确立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推广主体。推广主体肩负双重使命:一是本部门要率先实现学生事务网络化;二是要协助其他部门的业务上线与功能推广。第二,从长计议,精细制定推广计划,分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来具体理顺目标任务。毕竟高校学生事务性工作范围广、内容多、要求细,业务上线和功能推广工作不可能实现一步到位。第三,循序渐进,推一项就精致一项,做成精品。即在具体推广某一项事务性工作上线时,应把功能测试、体验反馈、技术改进三个环节集成一体,把每一项业务功能做精、做细、做实,切记贪大求全、囫囵吞枣。总之,从事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平台推广的工作人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任何网络平台对普通受众而言都是一个新事物,如同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一样,受众用户的初体验决定了他们对这个新事物的最终态度和行为倾向。一旦他们形成了诸如“新平台没有以前的工作方法高效实用”的刻板印象,后续的工作将会变得十分艰难。

(五) 形成稳定长效的线上运行机制

结合国内外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实践经验,一旦大量的基础性、常态性学生事务工作流程走向网络化之后,必然牵涉大量工作人员工作思维、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调整。此阶段,必然会面临相关程序是否安排合理、相关答疑是否正确及时、相关信息是否垂直到人、相关程序是否运行正常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提前预防与有效解决都完全依托是否形成了稳定长效的线上运行机制。因此,在业务推广的同时,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配套建立起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的线上运行机制:首先,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学生资源优势,鼓励更多学生民主参与学校事务管理与服务,以勤工助学或社会实践为名提供更多兼职岗位;其次,考虑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性,为保障各项事务性工作能真正垂直到达每个学生,应在每个学院招募多名兼职学生来协助各个职能部门从事具体的事务性网络化工作。也可在每个学院现行的学生会之下成立专门的学生事务服务部,由院学生事务服务部参与、协助、承担本院学生相关事务工作;最后,鉴于学生流动性大的现实特点,为保障线上运行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延续性,学校各个事务部门应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工作人员,由他们来负责学生兼职队伍的管理与培训[14]。综上所述,要实现高校学生事务在线上常态化运行,就必须调整人事格局,扩充人员队伍,加大专职教师和兼职学生两个方面的人力保障。

(六) 提供坚强有力的线下保障机制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线下保障机制是实现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建设的先决条件。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观点,人、财、物是构成线下保障机制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人是核心,财是保障,物是基础,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要全面实现学生事务网络化建设,应着力构建线下保障机制:第一,应在各部门设立信息化专职岗位,实行专项工作专人负责原则。对部分多维性业务交叉部门还可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科室,不能再走以往那种根据工作需要从其他科室派人“临时抱佛脚”的老路,毕竟信息化工作本身是一项耗时长、专业性高、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工作。第二,应划拨专项经费,成立专项基金。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经常会涉及到跨部门协作、邀请专家现场指导以及到其他高校或企业调研等情况,各部门需有一定的专项自主经费来提供必要的财务保障。第三,应提供专用场地,方便集中化协同办公。实践证明,在技术实现、业务推广、线上运行以及线下保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十分需要用于协同办公的专用场地。尤其在技术实现环节,如果是向异地企业进行个性化定制开发,用于协同办公的专用场地对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体而言,有专职人员做事,有专用场地提供做事,有专项财政扶持做事,是建立坚强有力的线下保障机制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高校在推进学生事务网络化之前应提供相应保障。

五、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建设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 学生信息安全与学生事务网络化的关系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两者同等重要,任何时候不可偏废一方。众多社会重大事件已经充分证明,网络信息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因为不法之徒造成的一系列损害社会公共安全和民众利益的现象。因此,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建设工作首先应处理好的就是学生信息安全与学生事务网络化的关系。网络化时代早已到来,学习工作生活网络化是大势所趋,任何人也无法阻挡、更不可能改变。教育之外的其他社会系统正在加速推进网络化进程,我们的教育对象也从小在耳濡目染的网络化环境中成长并植入了先天的网络化基因。作为教育者,一方面,我们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而纯粹因为顾忌学生信息安全而固步自封,不去接受、尝试甚至创造新事物。另一方面,信息安全的最终表现在于财产安全、隐私安全以及人生安全,当前因为信息泄露而造成的大学生钱财被骗、隐私曝光、强奸抢劫的重大恶劣事件屡见不鲜,因此我们不能满目跟风、盲目创新,不能埋头推进学生事务工作网络化而不考虑学生的信息安全。总而言之,对高校而言,学生事务网络化其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而学生信息安全又是更好地实现学生事务网络化的前提与保障,学校应两手都抓、两手都要硬,努力做到学生信息安全与学生事务网络化协同前行。

(二) 网络平台采购与学校自主研发的关系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是中国各行各业目前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过度的技术引进会变成过度的技术依赖,一味地关起门来搞自主创新也可能变成“井底之蛙”,既不注重技术引进又不强调自主创新更将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对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建设而言,“网络平台采购与学校自主研发的关系”实质就是“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在高校网络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鉴于校内大型系统软件是通过招标采购的方式引进,尽管我们也掌握了系统源代码,但是在功能微调、个性开发、系统维护等方面经常面临因为对开发公司的过度依赖进而造成的“发现问题—提出需求—解决问题”时间周期过长、联动效率太低、用户满意度不高的不利局面;二是学校少数职能部门会根据自身工作需要依托学校的技术人才就某项具体工作进行小应用开发,尽管该应用在一定程度和时期内满足了部门的客观需求,但是与外界交流对比时又会发现自身在理念、架构、技术等方面明显落后的问题,所以最终又回到了采购引进的老路上。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正确处理“网络平台采购与学校自主研发的关系”的重点在于加强技术人才的储备。互联网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技术更新极快的领域,其专业性人才多为奇才、怪才,即特殊性人才。跟社会企业一样,高校对待特殊人才应有特殊政策,不应唯学历文凭,不应唯学校出身,其人才引进标准应低于校内其他一般标准,其待遇标准也可以工作量或工作贡献进行区别对待。如果学校相关技术人才储备不充分,或者不能吸引来优秀技术人才,就永远也改变不了“长期追赶”“始终被动”的现实局面。

(三) 线上服务与线下办理的关系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网上办公、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等已然成为当代人的基本行为范式,传统线下“面对面”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学生的需求,新型“键对键”的线上服务模式正日渐成为高校学生事务运行模式的主流和重要趋势。因此,正确处理好“线上服务与线下办理的关系”是推进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关系。一方面,从传统“面对面”的线下模式转变到新型“键对键”的线上模式,除了需要成熟过硬的网络平台作技术支撑之外,最大难点与障碍在于从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这支队伍自身的思维、观念以及态度是否能够及时按期望的方向发展。客观来讲,在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过程中,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者所承受的风险更高、面对的压力更大。因为网络自身的公开性、实时性、互动性等特征,无论是学生受众还是学生事务工作本身都势必会向他们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更好的质量服务、更人性化的制度设计等。另一方面,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化并不表示所有高校学生事务都全面网络化,也不等于学校所有学生事务部门都不再设立面对面的线下办公点。一些非常态性或者临时性的工作还必须进行线下“面对面”办理,而不是待网络办公系统相关功能运行成熟之后再进行线上办理。同时面对网络安全与网络稳定,线下“面对面”办理模式也是确保事务性工作正常推进的必要保障。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学生事务网络化初期,应坚持“线下办理为主、线上服务为辅”的原则,在学生事务网络化中后期,又应坚持“线上服务为主、线下办理为辅”的原则,总体上做到“线上服务”与“线下办理”二者相互支撑、互为补充。

总之,加快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建设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高校应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国家战略机遇期,坚持一流管理支撑一流大学的发展理念,坚持用户体验度至上的互联网思维,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组织领导、需求调研、技术实现、业务推广、在线运行以及线下保障六个维度夯实构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网络化建设“六位一体”的创新机制,正确处理好学生信息安全与学生事务网络化、网络平台采购与学校自主研发、线上服务与线下办理的关系,抢抓机遇,推进教育信息化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4-26(2).
[2]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2-9(1).
[3] 习近平. 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N]. 人民日报, 2016-10-10(1).
[4] 习近平.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3-08-21(1).
[5] 傅祖旺.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6] 王秀彦.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7] 漆小萍.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8] 王林清.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规范与服务标准[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
[9] 张晓京.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10] 李建军, 朱新筱. 浅谈基于学生发展的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工作平台的构建[J]. 思想教育研究, 2013(11): 84–86. DOI: 10.3969/j.issn.1002-5707.2013.11.021
[11] 重庆大学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EB/OL]. (2016-09-29)[2017-01-12]. http://news.cqu.edu.cn/newsv2/show-14-4276-1.html.
[12] 贾仕林.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9): 46–49.
[13] 朱新莜, 李建军. 高校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网络平台的科学化构建[J]. 思想教育研究, 2013(9): 98–101.
[14] 郭芳晴.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研究[D]. 上海: 华中师范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