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十分突出。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统计,截至2013年中国农村留守老年人约有5 000万人[1]。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动摇,使留守老人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缺乏应有的保障, 如何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质量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
养老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老年人物质生活的保障,更在于其精神层次的满足。为丰富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保障其心理需求,2013年7月1日起,国家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新修订的老年法强调了赡养人对老年人有提供精神慰藉的义务,要求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应当“常回家看看”[2]。这一倡议性的法律条文使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需求满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如何充分把握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以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成为重要课题。
国外一些学者从社会支持角度探讨了影响留守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的因素。例如Kwan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老年人得到最多的社会支持来自家庭,其次是朋友和重要他人,社会支持通过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总体的健康状况[3];Nguyen主要从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即家庭与朋友方面出发,探讨了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影响着老年非洲裔美国人的生活满意度、幸福和自尊[4]。Conte在研究中发现具有强烈关怀性的文化价值观和社区合作的历史传统使得美国老年印第安人的社会支持水平普遍较高,同时表明未来的公共卫生努力可以利用社会支持来改善老年人的精神和身体机能[5]。
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需求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也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贺斌研究指出,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社会支持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因素[6]。宋月萍研究表明:对农村留守老人而言,相对于经济支持,情感互动能显著提高其健康水平,但外出务工子女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支持,而子女的精神支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决定留守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7]。李龙慧通过对贵州省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程度越高,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就越好,反之则越差[8]。唐浩则根据数据分析认为,社会支持网络中邻居朋友的交往支持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交往频率越高,生活满意度也越高[9]。熊丹认为,现今留守老人不仅从子女得到的社会支持微不足道,农村相对缺乏的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和活动也对老人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10]。可见,几乎所有学者的研究都肯定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需求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普遍强调构建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提升留守老人的养老质量。
就如何构建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国内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如唐踔从劳务、经济、照料和精神慰藉四个方面考察了农村留守老人目前的生活现状,指出中国广大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总体现状为家庭支持不足、社区支持有限、政府支持太弱[11]。曹玮纯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从留守老人的经济、医疗、情感、日常生活的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角度分析了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现状[12]。
但问题是农村留守老人究竟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如何根据这些需求来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对此,国内学者的研究明显不足。从现有的文献研究可见,目前研究大多将留守老人心理需求与社会支持问题割裂开来,即使存在部分关联研究,也都是从整体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需求出发进行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明显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解决对策也往往只是针对留守老人的生活改善与物质保障,措施较单一,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需求进行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的整体性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需求的现状,并以此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二、调研工具与方法为了更加具体地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需求情况,本研究对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和江西省共10个省市的农村地区部分留守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针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调研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当地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与访问,共发放问卷1 038份,回收有效问卷915份,回收率88.2%。从本次调研的基本情况可以发现,农村老年人的留守比重已经高达91.8%,具体情况见表 1。
![]() |
表 1 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样本的基本特征 |
心理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一般而言,凡是生理需求以外的一切需求,都称为心理需求,不同的研究对心理需求维度的界定不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老年人心理需求包含的内容尚无统一定论。邵南从赡养的角度关注老年人精神或心理上的需求,提出当代老年人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心理需求:健康需求、依存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和交往需求[13]。吴捷等通过对离退休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结构特点和现状探讨认为,心理需求包括身体健康的需求、他人尊重的需求、心理保健服务的需求、经济的需求、学习需求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需求六个方面[14]。
本研究基于前期的访谈,结合马斯洛、阿德佛的需求层次理论,参考现有学者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特征,将老年人的需求分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尊和老有所为四个方面来分析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需求的现状。
(一) 农村留守老人以自我照顾为主,盼望老有所依老有所依的需求是指老年人在年老的时候衣食住行等方面有所依靠,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中国人“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观念非常强烈,其本质就是希望能够满足自身老有所养的心理需求。本次调查中,课题组重点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生病时是否有人照顾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 2所示,当前农村留守老人平时生活以自我照顾为主(55.6%),其次主要为家人照顾(包括配偶照顾、子女照顾,41.4%),而亲友照顾(0.3%)、邻里照顾(2.7%)比例很低。生病是人最需要得到他人照顾的时候。调查发现,在留守老人生病后,64.3%为家人照顾,而亲友和邻里照顾的比例几乎没有增加,而自我照顾的比例达到31.8%。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在915位调查对象中,身体很健康的比例仅为14.1%,42.3%的老人存在慢性疾病或严重疾病,对于这些存在慢性病和严重疾病的农村留守老人,亲人照顾比例为52.4%(子女照顾为11.4%,配偶照顾为41%),38.6%患病的农村留守老人还需要在忍受病痛的情况下照料自己。
![]() |
表 2 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依”需要情况(%) |
最需要得到照顾的除生病老人外,还有高龄老人。对年龄达到80岁的高龄老人的照顾问题的统计分析发现:在日常照料中,61.1%的高龄老人主要是自己照顾,43.9%的农村高龄留守老人即便在生病时也只能自我照料。值得注意的是,离异、丧偶的高龄留守老人在日常照料和生病看护方面,街坊邻居的照顾比例均大于子女、亲友照顾比例。
由此可以发现,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生病期间均得不到良好照顾,致使部分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变得艰辛而凄凉。例如课题组在四川省调研过程中,一位80多岁老人说:“有一次生病很严重不能下床,家离县医院很远,老伴没法一个人带我去医院,儿孙都不在身边,我当时就觉得我可能就这样死了算了。”如今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共同面对的现实。
(二) 农村留守老人孤独感强烈,祈盼老有所乐老有所乐的需求主要是指老年人希望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幸福快乐感,主要体现在能够在年老时享受父母子女、夫妻之间的和谐关系,家庭亲人之间能够常享团聚的欢乐。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人们都希望在老年生活中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对于留守老人而言,老有所乐、乐在天伦更是一种十分渴望的体现自己归属与爱的心理需求。
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而言,子女与配偶的情感支持是满足其心理需求的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农村留守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或没有子女,加之有的农村留守老人身边没有配偶陪伴,长期缺乏亲子、夫妻的情感交流,亲情的疏离使老人容易产生抑郁感和孤独感。
通过调研发现,仅有25.9%的农村留守老人从不会感到孤独,而明确表示有孤独感的老人占74.1%,其中19.8%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留守老人有常年在外打工子女的(70%)较之打工时间为半年左右的(30%)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尽管希望有子女在身边陪伴以消除自己的孤独感,但是在访谈中,当问及“是否需要子女常伴身边”时,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说:子女在外工作较忙不能回家,自己能够理解并且接受。
在中国农村,子女外出打工后能够更好地改善父母的生活条件,如给父母更多的养老费或者零花钱。然而问卷数据却显示,71%的农村留守老人认为精神慰藉和物质慰藉同等重要,甚至23%的老人认为自己更需要的是子女的精神慰藉。访谈中,不少留守老人理智上能够接受子女外出打工的现状,但在心理需求上强烈希望与子女情感交流,希望子女给自己打电话、回家探望的频率能够更高一些,等等。
除了子女情感慰藉以外,老有所乐还体现在夫妻之间。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无配偶的留守老人感到孤独的比例(80.1%)高于有老伴的留守老人(71.9%),同时有配偶的留守老人从不会感到孤独的比例(28.1%)也大于无配偶的老人(19.1%)。这表明农村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打工后,如果老来有伴、老有所爱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和缓解留守老人内心的情感空虚与孤独,反之,独身、独居会加剧留守老人的失落和孤独感
(三) 农村留守老人易受嫌弃,希望老有所尊老有所尊的需求是老年人在自己能力、社会地位下降后依然能够获得他人尊重的心理需求,这种高层次心理需求对留守老年人而言尤其重要。《庄子·天地》言“寿多则辱”,意思指人年老后,由于种种原因,生命质量下降,难免蒙受屈辱,失去人生尊严,长寿就成为了一种痛苦。农村留守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的逐渐下降,对子女的物质、心理依赖不断提升,使其社会角色与经济地位发生变化。这时的留守老人容易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对子女或他人对自己的态度非常敏感,如果得不到家人或社会成员的尊重,就易产生被嫌弃、被抛弃等情绪。因此,老有所尊这一需要的满足关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主要从子女、邻里乡亲、村委干部三个方面了解农村留守老人从他人处获得尊重感的情况。从调研结果看,农村留守老人在邻里乡亲处感到“非常尊重”和“比较尊重”的比例最高达到了77%,其次是从子女处感到尊重的老人有52.1%。相较于前两者,老人从村干部处获得的尊重感最低只有44.9%;而在“不尊重”方面,农村留守老人更多地感受到了来自子女(17.3%)和村委干部(12.2)的不尊重。
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而言,子女的尊重当然是最重要的。当进一步分析农村留守老人受到子女尊重情况时,数据显示身体有疾病的农村留守老人(78%)较身体健康(22%)的老人更容易感受到子女的“不尊重”与“嫌弃”。例如在访谈过程中,有些卧病在床老人表示子女回家会嫌弃自己身上有味道,不爱干净。
![]() |
表 3 农村留守老人受到尊重情况(%) |
由此可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被尊重情况并不乐观,严重影响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如何改善子女、基层村干部与社区邻居们对待农村留守老人的行为和态度?如何营造尊老敬老的氛围?如何提高留守老人的尊重水平?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单调,渴望老有所为老有所为是老年人自我实现心理需求的体现,是留守老人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单调、无所寄托的情况非常普遍。无聊、乏味的生活不仅容易带来许多痛苦,伴随着产生的“无用感”会使他们的内心出现焦虑抑郁,因而他们普遍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此体现老来有用、老有所为。调查发现(表 4),农村留守老人日常主要活动还是干农活(50.9%),其次是料理家务(13.8%),这也是农村留守老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但对于不能在农活和家务中体会老有所为的留守老人来说(例如身体有疾病的老人、高龄老人等),负担农活与家务也许并不能满足其老有所为的需求,只能让老人感受到老年生活的无可奈何。
![]() |
表 4 农村留守老人主要活动情况(%) |
那么如何满足不能从务农和家务中感受到“老有所用”的留守老人的需求呢?有研究认为,参与社会活动比家庭贡献更能够改善老年人的心理感受,并且可以拓宽老有所为的途径[15]。因此社会交往、社区参与对于逐渐退出劳作的农村留守老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老人在闲暇时间主要以看电视(52.1%)为主,娱乐方式比较单一;但是希望能参与活动和交往的老人却达到了53.8%。目前农村的老年活动中心建设比例为49%,组织活动频率是37%,老年活动普及程度也仅为23%,程度和频率都普遍较低,这表明现阶段的社会参与场所和参与方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参与需求。由此可知,农村留守老人适当的务农和家务料理有利于自我满足的实现,除此以外,满足留守老人“老有所为”需求的途径还在于提升留守老人的社会参与程度。
综上所述,目前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需要的现状并不乐观。首先,基本的老有所依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老人主要依靠自我照料;其次,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中体验更多的是孤独感而不是天伦之乐;第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农村没有得到广泛践行,留守老人普遍感受到不尊重;最后,农村留守老人希望能够贡献家庭、参与社会,并以此实现自己老有所为的需要。可以认为,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需求构建具体的社会支持体系已经势在必然。
四、基于留守老人心理需求的养老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社会支持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广泛运用于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学等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由Cassel和Cobb等人作为专业术语在精神病学文献中提出,此后,社会支持作为科学研究对象,国内外研究学者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和研究目的出发来阐述其内涵[16]。例如Thoits把社会支持定义为:自己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为自己提供的帮助功能,这些典型功能包括社会情感帮助、实际帮助和信息帮助,并且将其分为情感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17]。林南认为社会支持是指工具性或者表达性的资源,这种资源必须可以被觉察到或是真实存在的,并由社会、社区或亲人提供[18]。章谦、张建明从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视角将社会支持笼统地定义为各种社会形态对弱势群体提供的无偿帮助和服务[19]。学者易进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一个以被支持者为中心、包括周围与之接触的人们及相互之间的交往活动的系统[20]。
农村留守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是社会支持的主要客体之一,社会支持理论可以帮助农村留守老人探索自身所拥有的社会支持并有效运用,当留守老人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帮助越多,就越能应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挑战。研究表明,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状况显著相关,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心理健康状态就越好[8],因此构建能够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需求的社会支持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维的体系,因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分类方法较多,本研究采用常用的分类方式即使用社会支持的供给者划分方法来进行研究,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来源的分类,明确其为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可以让我们清楚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需求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合力构建。一方面要加强家庭、邻里等非正式支持体系,另一方面,要健全政府、社区、社会机构等正式支持系统,整合各方社会支持资源,实现供给精准链接需求,切实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需要。其系统结构可参见图 1。
![]() |
图 1 基于留守老人心理需求的养老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 |
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出台、公布的法律制度等,不仅是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来源,同时也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是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四个老有”心理需求的坚实基础。
首先,政府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留守老人老有所依的合法权益。通过发放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特殊养老金,简化农村老人医疗报账程序等,适当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此外,在留守老人日常照料和医疗看护问题上,政府需要牵头引导多方支持主体(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共同承担照料责任,同时政府还需要在其中担任好监管角色。
其次,政府需要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以及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引导农村流出劳动力回乡,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留守问题,让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可以享受子女照料和天伦之乐。
第三,政府应当在农村地区加强尊老敬老宣传,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加强对基层村委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重塑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多了解当地农村留守老人的实际情况,多关心他们的实际需要,尊重留守老人的具体意见与要求,用切实的行动为其他社会成员在尊重农村留守老人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最后,加大政府在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建设投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每处村庄都有属于自己的老年活动中心,同时应将当地丰富民俗文化与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相结合,打造最符合留守老人需求的农村老年活动方式与类型,以此促使农村留守老人走出房门、走入社区,积极参与公共社会活动,达成老有所为的心愿。
2. 社区配合农村社区是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需求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基础设施,必须充分挖掘社区潜在资源,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留守老人的社区支持系统。
首先,农村社区应充分挖掘潜力资源,加强农村社区资产建设,发挥其养老保障的补位作用,进一步保障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依”的需要。例如农村社区的闲置房屋和空地等都可以作为潜力资源开发,社区可以在此基础上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村级养老院等,为有需求的留守老人提供看护照料服务。
其次,农村社区可引入互助养老模式,对于有自理能力的农村留守老人可以通过社区平台与社区内其他老人搭伴养老,自我管理,形成“无围墙养老院”。这种模式可以提高留守老人的社会参与度,互帮互助的方式也可以扩展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来源,使留守老人能够感到自己“老有所依”“老有所为”。
第三,社区可以多组织农村留守老人参与集体活动。例如组织广场舞、唱歌比赛等,可以为留守老人单调的生活提供更多的色彩,使其感受到“老有所为”的乐趣,增强生活信心,提升生活质量;还可以组织农村留守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以此加强与外出务工子女的联络,增进情感,感受“老有所乐”。
3. 社会组织协助激发社会组织的社会参与活力,是对农村留守老人“四个老有”需求的进一步保障,是对政府和社区社会支持力量的补充与完善。
首先,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可以在政府的鼓励与扶持下投资民办养老事业,以公建民营、民建公营、民建公助等方式加入养老行业,作为完善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依”的补充元素。
其次,针对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乐”的愿望,企业应当落实带薪探亲假等制度,鼓励农民工回乡看望和短期照料老人。
第三,激发非营利性组织的活力,积极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志愿者”或“义工”利用节假日探望农村留守老人,用社会关爱的力量,减轻留守老人的被忽视感,满足其“老有所尊”的尊严感。
最后,组建乡村老年协会、农村留守老人协会等老年组织,充分调动留守老人“老有所为”的积极性。农村老年组织的管理及成员应都为农村老年人,并且不同组织可以承担不同的作用。如乡村老年协会可以在日常村务决策中提供建议,农村留守老人协会可以作为联系社会其他帮扶力量的桥梁等,以此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使其获得新的成就动力。
(二) 健全家庭成员、邻居、朋友等非正式支持系统农村留守老人的非正式支持网络往往是由亲缘、地缘为基础的家庭、邻居、朋友等组成,他们对老人的支持对满足其心理需求有着更加直接且显著的效果。
1. 家庭和睦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流出使农村留守老人从子女处获得照料支持的力度较弱,但是家庭支持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而言仍是最不可或缺的依靠,尤其是在“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尊”方面,家庭的作用无可替代。
子女首先应当为老人提供稳定充足的物质支持。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整体较低,单纯依靠社会养老不足以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要求,因此子女仍需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经济支持,满足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看病治病需要,让老人意识到自己“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显然,这也是老人得以颐养天年的基础。
同时,子女作为满足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乐”需求的中坚力量,需加强与留守老人的沟通与交流。平时多打电话,有条件的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必要时回乡工作,就近照顾父母,消除农村留守老人的留守现状。沟通的内容可以多给老人说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对于生活事务的决策上也可以咨询老人们的意见,同时子女与老人沟通时需保持耐心,这些行为都会让老人感受到自己的被需要、被尊重,提升留守老人“老有所尊”的心理满足感。
2. 邻友亲善邻居、朋友作为非正式支持中的支援力量,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慰藉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好友即至亲”都说明了邻居和朋友在个人或家庭社会支持网络中的重要份量。事实上,邻居、朋友可以通过与农村留守老人的子女协商照料老人,增加实现老人“老有所依”的渠道,尤其是当留守老人遇到突发情况而子女又不在身边时,老人可以依靠邻居、朋友解决燃眉之急。此外,邻居、朋友作为留守老人日常生活交往的主要对象,和谐的邻里关系和较广的朋友圈都可以丰富留守老人的闲暇生活,促进留守老人的身心健康。
五、结语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需求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依赖政府养老,或者依靠农村家庭养老都无法很好解决问题,目前农村留守老人在心理需求方面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状,如政府、家庭方面供给明显不足,社区、社会组织、邻里亲友方面存在供给缺失,这需要政府夯实社会支持基础的情况下发挥主导作用,整合社区、社会组织、家庭、邻里亲友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才能解决好留守老人的心理需求,提升社会支持水平。
[1] | 吴玉韶, 党俊武.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5年修订)[EB/OL]. (2012-12-28)[2017-01-06]. http://www.lawtime.cn/faguizt/164.html. |
[3] | KWAN P, ALI A, DEURI S P. Psychiatric morbidity, quality of life,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mong elderly population:a community-based study[J]. Dysphrenia, 2016, 7(1): 31. |
[4] | NGUYEN A W, CHATTERS L M, TAYLOR R J. Social Support from Family and Friend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Older African Americans[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16, 17(3): 1–21. |
[5] | CONTE K P, SCHURE M B, GOINS R T. Correlates of social support in older American Indians:the Native Elder Care Study[J]. Aging & Mental Health, 2015, 19(9): 835–43. |
[6] | 贺斌.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3(9): 703–706. |
[7] | 宋月萍. 精神赡养还是经济支持:外出务工子女养老行为对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影响探析[J]. 人口与发展, 2014(4): 37–44. |
[8] | 李龙慧. 贵州省兴义市农村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研究[D]. 贵阳: 贵州财经大学, 2015. |
[9] | 唐浩, 施光荣.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5): 80–86. |
[10] | 熊丹.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困境与出路[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6(1): 90–94. |
[11] | 唐踔. 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体系[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8): 2024–2027. |
[12] | 曹玮纯. 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 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 《决策与信息》杂志社, 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5: 3. |
[13] | 邵南. 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J]. 南平师专学报, 2006(1): 136–138. |
[14] | 吴捷, 李幼穗, 王芹. 离退休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J]. 中国老年学, 2011(16): 3143–3146. 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1.16.062 |
[15] | 施帆帆, 李磊, 张强, 等. 成都市某社区老年居民老有所为状况及与幸福感指数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 2017(5): 1228–1230. |
[16] | 刁鹏飞. 社会支持研究述评[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5): 44–49. |
[17] | THOITS P A. Stress,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Processes:Where Are We?What Next?[J].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95, 35: 53–79. DOI: 10.2307/2626957 |
[18] | LIN NAN, YE XIAOLAN, ENSEL W M.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ed Mood:A Structural Analysis[J].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99, 40: 344–359. DOI: 10.2307/2676330 |
[19] | 郑杭生.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
[20] | 易进. 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2): 5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