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24Issue (1): 164-172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1.016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杨联星, 李四维, 刘建南. 论微文化视域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建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4(1): 164-172.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1.016.
YANG Lianxing, LI Siwei, LIU Jiannan. The discourse right's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 in the micro-culture vision[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8, 24(1): 164-172.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1.016. .

基金项目

2016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员角色认同与行为方式研究及对策"(fdyzy2016001);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微语言’时代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现路径研究"(2015PY044)

通信作者

刘建南(1975-), 男, 重庆交通大学体育部, Email: 35080045@qq.com

作者简介

杨联星(1968-), 女,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师, 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Email: ylx_728@163.com;
李四维(1982-), 女, 重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学研究。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 2017-06-12
论微文化视域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建构
杨联星1, 李四维2, 刘建南3     
1. 重庆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重庆 400044;
2. 重庆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重庆 400044;
3. 重庆交通大学体育部, 重庆 400074
摘要: 文章从微文化视域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进行分析,通过微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建构的价值和挑战两个维度进行解析,提出微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建构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同时也冲击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威。探索充分认识并利用微文化的优势,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提升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导向性,畅通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对话机制,优化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渠道,建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是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微文化    理想信念教育    话语权    大学生    
The discourse right's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 in the micro-culture vision
YANG Lianxing1 , LI Siwei2 , LIU Jiannan3     
1.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2.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3.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P. R.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iscourse right's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 in the micro-culture vision.Its analyzed from two dimensions:value and callenge. It put forward that micro-culture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life, and provided both a good opportunity and impact for the discourse right's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Exploring how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use the advantages of micro-culture both inheritedly and innovacedly, convert discourse forms, innovate discourse content, optimize discourse channels and construct the discourse righ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 s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adapting to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change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carry forward and cultiv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colleges.
Key Words: micro-culture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    discourse right    college students    

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认为,权力能通过话语的表达展现,话语即意味着权力,并且权力能创造新的表述体系,进而形成新话语,新话语又继续表达新的权力[1]。由此看来,话语权代表了权力和发言权,是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的象征,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特征。将话语权概念较早引入意识形态领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指出,任何社会集团的权力体现都有“统治”和“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两种形式[2]。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就属于后一种形式中的一种。但是,“权力并非永恒,而需要与时更新、修正,才能保卫和持续”[3]。微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范式,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注重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一种精神现象,充分体现了个体的主体性和平等性。微文化因蕴含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信息内容更简洁明了,而受到青年群体的青睐。2010年“微文化”入选年度新词语,并被收录进《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可见微文化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浸入我们的生活,给当今时代下的青年一代带来了思想与行为上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要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4]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涉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要方面,对高校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推进,微文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大学生的网络生存空间。大学生作为广大青年一代的先进分子,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实现中国梦最优秀的生力军和最可靠的后备力量,其理想信念教育面临崭新的时代背景,同时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也遭遇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建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是当下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课题。

一、微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建构之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但当前全球网络空间话语权和影响力分布极不均衡,80%以上的网上信息由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提供,中国仅占整个信息输入、输出不到0.1%的份额。毋庸置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拥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绝对优势。借此,西方一些企图孤立、分化中国的敌对势力利用当代大学生的言语习惯和个性特征进行大肆宣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致使思想活跃但又缺乏信息甄别能力的大学生出现思想松懈和迷茫,动摇了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进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权威形成强烈冲击和极大挑战。

(一) 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内容受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理想信念系列重要讲话中,阐述了理想信念的三大重要内容。基于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也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中国梦共同追求等丰富内容。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往往重书本理论,轻社会现实,过于注重革命性、政治性、学术性,极少关注时代性、可读性、实践性,欠缺与时俱进的品格,存在教条主义、程式主义、过度理想主义的倾向,难以赢得受教育者思想上的共鸣。

按照胡塞尔和哈贝马斯的观点,生活世界是围绕文化价值子系统与人的意义理解、交互主体性相关联的世界,是与人的目的、主观性联系在一起的意义世界与价值世界[5]。微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具有鲜明个性,活泼直观,简单明了,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更符合大学生叛逆的性格和反抗权威的心理特征,也更符合青年一代的“生活世界”。当代大学生处于自由的全球网络空间中,在信息来源渠道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也充斥着触目皆是的所谓西方民主自由的价值理论,以及缺乏科学性、真理性甚至是丧失道德观念的内容。大学生这一重要的青年群体在成长的重要阶段以及“三观”确立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消极影响,对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发出质疑和反抗的声音,一旦这样的声音内化于心,固化为自身的观点、意识,这将对传统话语内容形成挑战,同时也将对大学生科学正确理想信念的形成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难以弥补的影响。

图 1 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传播群体与微文化视域下传播群体的区别
(二) 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形式受到挑战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经历了科学化、学科化、系统化、精细化发展阶段,呈现出理论性极强的文本形式,以教材体系、学科专著、论文成果、口号标语、报刊文件等单一化话语形式传播,体现了“政治性”“革命性”“斗争性”“运动性”等特征,达到了一定的榜样激励、感染教育为主的教学目的。这也是目前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普遍采用的话语形式,表达形式严肃、严谨、单一,话语表达缺乏“亲近感”“实效性”,很难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入脑、入心,话语空间的建构与拓展受制于已被指定的话语情境和言说方式,受教育者往往陷入“无我”或“非我”言说的境地,最终处于失语或缺席状态,消减了当代大学生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认同度和向心力。

微文化以“短、新、萌”的符号方式和个性化、多样化、虚拟性、娱乐性等特征,表达内心感受,充分展示了文化主体的个性、特长和心理诉求,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搭建起新的桥梁,广泛地被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所接受。而传统的面对面、书信交流等方式日渐没落,影响着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的传承,微文化的发展和渗透冲击着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的巩固。

图 2 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形式与微文化视域下话语形式的区别
(三) 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渠道受到挑战

在传统理想信念教育中,话语信息单向传播,受教育者是“受众”一方,教育者是信息发布者,具有话语优势和权威,受教育者在相对封闭条件下被动甚至消极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几乎没有话语主导权。这种话语渠道越来越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脱节,使得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处于“脱媒”“脱域”状态。网络时代的高效率彻底改变了信息的生成和传播方式,一方面讯息一改以往单向传播方式,以双向甚至是蛛网式模式进行传播,受教育者可以并擅长于从各种新媒体渠道便捷快速地获取海量信息,并将筛选后的信息选择性地通过多种媒介传播,因而获得充分的话语主导权,使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权威性明显被削弱;另一方面新媒体使人人都成为“发言人”,大学生的话语表达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无时无刻、随心所欲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心声,变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自上而下的单向模式为互动式甚至是自下而上的双向或网状模式,变输出式模式为输入式或交互式模式,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因此,在受教育者无时无刻不面临大量讯息“轰炸”的情况下,如果高校教育者不掌握话语主导权,大学生在其“网络生存空间”中缺乏正确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准则的引领,则将迷失其精神家园,在崇高理想与现实理想之间失去方向,而最终失去作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意义,失去肩负的历史重任。因此,大学生思想变化快、主体意识强的特点要求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渠道不断更新。

图 3 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渠道与微文化视域下话语渠道的区别
二、微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建构之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理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6]这一重要指示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全体人民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视。党和国家历来极端重视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培养。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中最积极、最先进的代表,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理应从早、有效地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借助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微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文化常态,也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用语习惯。在此背景下,抓住良好契机,提升微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的影响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价值。

(一) 迎合了网络信息时代微言大义文化更易被接受的心理

从传播学视角看,微文化借助信息的简短化、草根化特点,运用数字、图形、表情或混杂的形式,以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作为传播中介,是具有较强互动性和较快传播速度的新的文化范式。它往往蕴涵着耐人思考的智慧和哲理。微文化境遇下,每个人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各自通过社会化网络向外扩散,使信息分享平等化、民主化,形成信息传播的网状传播方式。微文化正逐步改变着信息传播规律和方式,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维习惯和人际交往产生影响。较之传统的文化范式,微文化灵活多样、直观简洁,迎合了网络信息时代人们更易接受微言大义文化的心理,吸引着大学生接受和传播这种文化方式以及所传递的信息。微文化已经日渐成为青年一代信息交流与沟通以及思想表达的重要方式,已逐渐浸润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据语言规划理论,话语权不仅仅是个人权利的代言,更是一种社会资源的表现。基于此,语言规划应当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不断调整和主动应对,而非消极被动的适应甚至是厌恶。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微文化境遇下信息传播网状式、时效性强、灵活性强、直观性强的优势,创新教育载体,把教育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富有感染力地传递给受教育者[7],以达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效果。因此,微文化迎合了当前大学生追求草根文化、个性文化、碎片文化的心理需求。

(二) 拓展了大学生微表达话语诉求和情感抒发的空间

在语言经济学看来,话语权掌握在具有经济权利的群体中,谁控制了话语权,谁就控制了舆论引导的走向[8]。大学生是微文化的主要力量,但还未完全做到经济权独立,属于话语权欠缺的群体之一。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微文化在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建立起来的桥梁,使这一话语权欠缺的群体扩展了话语空间。在微文化视域下,教育双方以虚拟性和匿名性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与思想表达,缩短了教育双方的心理距离,降低了彼此的心理防范,使广大“微民”的话语权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和展示,大学生的主体性也得以充分体现,获取信息的时间和空间更自由、更便捷,对知识的筛选与整合更具主观性。大学生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快,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富有激情,在价值取向多元化时代,微文化给了他们个性发挥、思想表达的舞台,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微文化的主体,并逐渐成为公共舆论的主要力量。

高校教育者应当抓住有利时机,转变角色定位,不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也应在教育过程的组织与策划方面下功夫。比如,通过微文化灵活、简洁的展现形式,生动地表现理论性强的话语内容,着力培养大学生中的“意见领袖”,通过点线面结合,辐射到更多的“微民”,通过他们的关注与参与,鼓励他们“留言”“评论”,积极表达个人观点,以极大地促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双方互动。因此,微文化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微表达话语诉求的空间,拓宽了他们情感抒发的渠道。

(三) 增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微文化以其“新、快、奇”等特征备受大学生的青睐而日渐成为一种主流文化,并给大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带来不小的影响。多年来,高校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略显枯燥,通常采取填鸭式方法。而高校也一直努力在寻求改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的有效路径,以适应当今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与大学生自身特点变化的需要,使教学方式更吸引学生、教学效果更佳。如今,微文化正在为理想信念教育者提供更广阔、全新的渠道,改变着传统教学方式。一是微文化以全方位、多角度、图文并茂等方式,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拉近教育双方的心理距离,消除彼此交流的心理障碍,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二是微文化的开放性,使大学生可以在庞大的网络系统中,通过新媒体技术获得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也扩大了受教育者接收信息的空间。三是微文化的创新性,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突出了文化的表意功能,体现了新时代最先锋的文化活力,迎合了“90后”追求时尚型交流的心理需求,更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因此,微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三、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建构路径

米歇尔·福柯认为:“权力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谁掌握了权力,而在于权力是如何发生的,或者说关键在于权力是如何运作的。”[9]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关注“话语权”,重视微文化的“微表现”在教育中的话语影响力。微文化正在悄然走进当代高校学生的生存空间,并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这把“双刃剑”,在为改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质量和巩固话语权提供崭新平台的同时,也为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所说:“面对思想活跃、信息多元的大学生,教师不再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新视角的提出者、新问题的发现者、新思维的探索者。”[10]高校应把握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尽快主动占领这一新阵地,建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

(一) 构建和创新传播平台,建立“资讯+互动+评估+服务”的微课体系

话语权属于传播学范畴的一个概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的掌握与否,体现了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引导力、调控力和控制力,关涉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力度。建立微课体系,对于在当下把握住话语传播渠道,对于有效巩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具有巨大价值。

首先,对理想信念教育微课体系的内容进行整体规划,使之具有规范性和可行性。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微课体系要以大学生为中心,把大学生思维和个性需求落实其中,实现“精准化”定位的务实体现,使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微课体系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增进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大学生从微课体系的“流动对象”变成“存量对象”,增强对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的心理认同、自我角色认同和行为方式认同,提升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借助符号、数字、图形,承载教育者的想法和情感,在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交流、话语引导、话语教育传播中确保教育双方的良性互动。

其次,建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微课体系的评估与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构建大型网络资源数据库,集成社会各界网络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信息共享、系统联动的网络机制,将网络信息联盟资源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传播的信息来源,营造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环境,拓展话语权建构的新阵地、新领域、新平台。在满足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上,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共享交流等方式,增强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的黏性和忠诚度,扩大话语的知名度,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规范传递与价值引导。

(二) 关注大学生当下的网络生存空间,注重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导向性和生活化的有机耦合

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对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它规定着理想信念教育涉及的范围、目标和要求,其主要内容是给予受教育者以思想指导和精神引领。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作为知识体系而存在的“理论—阐释”话语,体现在理想信念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的组织、创造、阐释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的主导作用;二是作为知识生产而存在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现为不依赖于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学术范畴,指涉理想信念教育学术组织、学术队伍、学术活动等学科共同体学术话语;三是作为知识应用而存在的“实践—方法”话语,是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工作领域存在的专业活动和社会活动,体现为工作话语,指涉理想信念教育公众言语形态的交往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的内容通常是以社会宏大价值为中心的“理论世界”,偏重意识形态和国家话题,脱离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那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一方面要坚持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的导向性,避免低俗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将导向性与生活化有机耦合,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融入生活实践。因此,一是要注重内容的互动性、时效性,拓展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影响与个人之间的对话语境,摒弃不可捉摸和虚无缥缈的内容,学会教育内容的再制和再生,定制生产适合该场域环境特点的话语内容,赢得大学生的积极关注,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二是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尽量融入青年群体的话语体系,把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移植到“生活世界”的交往活动中,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具体日常生活实际结合。三是增加与现实社会的广泛联系,围绕青年群体密切关注的热点事件、焦点问题,直面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关注大学生当下的网络生存空间,侧重将大学生的话语体系与人文精神相融合,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境遇下的社会主义文化相联系,为大学生提供易接受的科学、正确的价值引导。

(三) 挖掘微文化发展变化特点,畅通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对话机制

微文化视域下,话语形式妥当与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影响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能否实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是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用于描述、沟通和建构关系的言语符号系统,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时暗含政治权威而展现出来的言语表达形式。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大部分时候运用的是体现控制权和领导权的言说形式,大学生几乎没有话语权。微文化视域下,教育双方地位平等,对话机制畅通,教育者灌输的权威性被消解,继续进行单向的灌输教育效果甚微。

第一,教育者应摒弃过去的单向输入式、自上而下的话语方式,采用自由平等双向沟通的话语方式,站在对方的立场展开置换式思考和沟通,成为他们的倾听者、引导者、欣赏者和支持者,改变以往“知识的权威”“真理的代言人”姿态。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因素注入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之中,以真诚的态度、关爱的心理进行有效沟通,避免导致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的失效或反效。

第二,借鉴微文化的兴起和传播特点,学习和掌握微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密切关注微文化的发展变化,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掌握当今高校学生的审美取向和观赏心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传统内容“老话新说”,打破传统内容言说的死板教条,通过创新具有生动性、可读性强的鲜活言说形式展现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将理想信念素材融入微文化中,嵌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以大学生喜闻乐见、活泼灵动的话语形式丰富理想信念话语体系,得到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正如哲学家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所描述的那样,用朴实语言诠释深奥理论,化抽象的理论逻辑为形象的生活逻辑,从而“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人民大众、融入人们心灵”[11]

第三,根据“双主体”教育理论,实现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形态由“独白”变为“对话”。单向式、灌输式的话语方式无疑是低效的,微文化视域下教育双方的主体间性由“主—客”关系变为了“主—主”关系,“我—他”关系变为了“我—你”关系,教育双方共享话语权。教育者应当密切关注来自网络的多元化思潮,通过使用和传播微语言,把握大学生的微思潮,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挖掘其主观潜质,在平等角色的交互作用中,启发培育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激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表达新体系。

第四,“意见领袖”的发言能在问题节点对他人施加影响,防止信息的误传和极端言论的生成,他们在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时拥有话语权威性和公众影响力。高校要在大学生中培养“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形塑微文化“自己人”,让他们成为用微文化阐释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成员[12],带动广大大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理想信念,避免信息扭曲,建构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

总之,高校应将微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合,以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文化进行引导,充分利用转发、评论、@、私信和收藏等方式参与互动,充分发挥官微的教育引导、凝聚、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利用微文化传播方式的广泛性和及时性开展教育,通过建立具有官方权威性的公众号,扩大影响力,传播正能量,做理想信念话语的“把关人”,鼓励大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将教育活动引向深入,构建和创新传播平台,提升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导向性,畅通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对话机制,建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巩固理想信念教育主导地位,做到微教育的效果不“微”。

参考文献
[1] 王治河. 福柯[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143.
[2] 安东尼奥·葛兰西. 狱中札记[M]. 葆煦,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3: 316.
[3] TERRY EAGLETON. Ideology[M]. London: Verso, 1999: 115.
[4] 人民网.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2-9(01).
[5] 黄徐平.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福柯现代社会权力观[J]. 求索, 2011(6): 110–112.
[6]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41.
[7] 李四维. 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机制及对策[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9): 200–205.
[8] 李海红.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语言的特点及传播机制研究[J].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 153–155.
[9] 王延隆, 蒋楠. 网络流行语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重塑[J]. 中国青年研究, 2016(6): 87–92.
[10] 刘云山. 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战略任务抓紧抓好[N]. 人民日报, 2009-10-15(01).
[11] 陈伟. 微信圈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表现境遇及提升路径[J]. 思想理论研究, 2016(5): 80–84.
[12] 蒲清平, 张伟莉, 赵楠. 微文化:特征、风险与价值引领[J]. 中国青年研究, 2016(1): 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