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24Issue (5): 218-22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5.021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刘庆庆, 何燕君, 杨守鸿. 移动互联网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困境与策略[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4(5): 218-22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5.021
LIU Qingqing, HE Yanjun, YANG Shouhong. The dilemma and strategy of university network securit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of mobile Internet[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8, 24(5): 218-22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5.021

基金项目

2016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YBJY142);2017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73009);2017年"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项目(2017CDJSK01PT30)

作者简介

刘庆庆(1981-), 女, 湖北宜昌人, 重庆大学校团委副书记, 副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传播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Email:40284488@qq.com;
何燕君(1993-), 女, 四川遂宁人,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传播学研究;
杨守鸿(1978-), 男, 重庆铜梁人, 重庆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副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 2018-03-19
移动互联网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困境与策略
刘庆庆a, 何燕君b, 杨守鸿c     
a. 重庆大学 校团委, 重庆 400044;
b.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 重庆 400044;
c. 重庆大学 党委组织部, 重庆 400044
摘要: 移动互联网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是实现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路径,是维护社会"网络生态"环境的应然选择,是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手段。目前,中国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面临着制度体系尚待健全、协同机制仍显薄弱、教育能力亟待提高以及平台搭建急需加强的现实困境。基于此,从健全系统性的教育体系、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机制、提升专业化的教育能力、搭建全方位的教育平台四个维度来构建移动互联网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是解决当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新时代    网络安全教育    
The dilemma and strategy of university network securit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of mobile Internet
LIU Qingqinga , HE Yanjunb , YANG Shouhongc     
a. Youth League Committe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b.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c.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of mobile Internet, network secu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national "network power" strategy.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maintain network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 basic method to guarante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However, the current network secu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facing the reality that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is still to be improved,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is still weak, the educational capac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platform setting urgently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Based on this, from four dimensions of systematic educational system, diversified educational mechanism, professional educational capacity,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ng a "four in on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network security education in the mobile Internet age is the basic strategy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university network security education.
Key Words: mobile Internet    the new era    network security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 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当前,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稳健发展时期,移动互联网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渗透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借助移动互联网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互联互通、共生共享的繁荣和便捷,同时形式各异的恶意软件、钓鱼链接、虚假信息、诈骗电话等“毒瘤”在这个无远弗届的移动虚拟空间中蔓延滋长,人类的安全和福祉面临严峻挑战。在移动互联网与现实社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网络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安全教育又是网络安全治理的重要手段,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10~39岁群体占全体网民的73%,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2]。《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指出,截至2016年,中国普通高校达到2 596所,普通本科高校达到1 237所,普通本科高校招生规模405万,在校生规模突破1 613万,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3]。可见,青年群体毋庸置疑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中坚力量,高校理所应当成为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高校如何站在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全局高度,紧扣移动互联网新时代脉搏,建立新型网络安全教育生态格局,如何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如何深刻把握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与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之间的逻辑归一性,如何以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为导向,实现网络安全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提升安全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是移动互联网新时代高校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移动互联网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新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web1.0时代、web2.0时代的发展历程。基于“互联”属性、以门户网站为主要载体的Web1.0时代,逐渐演变为基于“社交”属性、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Web2.0时代,并且正在向基于“人工智能”属性、移动APP与消息流型社交网络并存的Web3.0时代迈进。从PC端到移动端,21世纪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使人类传播史进入了以个人化为核心、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依赖于新媒体技术的“第四纪”[4]。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真正具备了3A(Anytime、Anywhere、Anyone)属性,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与互联网相连。移动应用和智能终端的多样性,使用户数量和用户在网时间呈井喷式增长,但也使得移动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网络访问模式与传统网络之间存在较大差别,网络信息环境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因此,移动互联网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不是传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安全问题的简单叠加,其安全形势更为严峻,网络安全风险不断累积与升级,形成了隐蔽关联性、跨域渗透性、集群风险性、交叉复杂性的新特点,而正是这些新特点的出现使得网络安全教育变得愈加紧迫。

(一) 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是实现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路径

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是移动互联网新时代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格局,对网络空间治理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确立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之道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也是引领网络安全教育的思想指南和行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5]。网络安全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和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涵盖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做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协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网络空间的教育责任。因此,处于同一时代坐标下,实现国家“网络强国”战略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二者之间具有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上的内在一致性和高度耦合性。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亦是网络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需加强网上思想引领和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促使其形成正确的网络认知,同时增强维护网络安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建设网络强国、保障网络安全的积极践行者,这是高校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逻辑起点。

(二) 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是维护社会“网络生态”环境的应然选择

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是移动互联网新时代维护社会“网络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和应然选择。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网络安全面临着移动支付安全隐患、网络接入风险、诈骗电话短信、个人隐私泄漏、病毒攻击等严峻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秩序紊乱、网络正能量缺失、网络舆论环境复杂、网络安全态度消极和网络文明水平降低。而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网民一起共筑网络安全防线,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5]。青年网民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主体,其网络安全意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网络生态的稳定。因此,这就需要高校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加强对高校青年网民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国家安全意识,为维护整个社会网络生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和人才支撑。然而,传统的社会网络生态限制了传统教育的创新,从而使得多元化和个性化教育的实现举步维艰。移动互联网的繁荣与发展推动高校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主动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改革,促进移动互联网思维与教育思维的深度融合,深化网络安全的教育场景,形成“移动互联网+网络安全教育”的新常态。这既有助于在现实社会维护网络空间的主体——高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引导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切实提高应对网络威胁的网络安全防护技能,又有助于让包括高校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人”,都树立起“从小我到大家”的责任意识,在虚拟空间构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全民“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的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 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手段

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是移动互联网新时代大学生自我生存的内生诉求和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手段。一方面,网络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要求。移动互联网是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基本渠道,影响与改变着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虚拟空间,高校大学生好奇心重、防范意识薄弱、信息识别能力不强、网络自控能力较差,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行为脱序的现象时有出现。根据《2017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安全报告》显示,半年来瑞星“云安全系统”共截获病毒样本总量3 132万个,比2016年同期上涨35.47%。截获恶意网址总量5 020万个,其中挂马网站2 452万个,诈骗网站2 568万个。美国恶意URL总量为1 784万个,位列全球第一,其次是中国为1 131万个[6]。网络安全问题无时无刻不威胁着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这就需要高校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增强网络信息甄别能力,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另一方面,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7]。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增强大学生“适度用网、健康用网、安全用网”的网络品格,培养大学生努力成为传播“网络空间正能量”的新兴力量,这是高校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时代使命。

二、移动互联网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新困境

早在2001年,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就联合颁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但掀起网络安全教育热潮却始于2014年。2014年,中央统筹协调网络安全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同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网络安全教育及其人才培养主要从加强正规教育培训实用人才、完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发现机制、开启网络安全社会宣传新格局三个方面全面推进[8]。2017年6月1日,备受关注的《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作为中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的基础性法律,它的施行标志着中国网络安全从此有法可依,为网络安全教育的推行和落实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总体而言,随着对网络安全的日益重视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逐步推行,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网络安全意识和规避网络风险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高校对移动互联网新语境下网络安全教育的角色变化、内容更迭、方式转变的认识却还不够,在网络安全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技术指导、轻实践教育,重把控规范、轻责任落实等现象,对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仍然存在认知偏差,这既不利于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又严重威胁着校园安全乃至社会稳定。

(一) 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制度体系尚待健全

良好的制度体系是做好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基本保障,但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强大整合作用并没有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中得到突出体现,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并未建立适合移动互联网新时代要求的管理体系。一是在机构设置上缺乏统一的组织体系。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未建立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机构,或仅以个别网络安全教育队和督导小组的形式存在,且挂靠在学生处、保卫处、网络管理中心等不同部门之下。分散的机构设置纵向层级分化大、横向难以协同作战,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只有整合组织资源,构建集防管控、网上网下一体化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管理体系,才能对具体的组织职责与组织分工进行细化与落实[9]。二是在工作落实上缺乏完善的保障体系。高校在推行网络安全教育时往往很难齐聚心力,其根源是缺乏全局性的教育制度和人力、财力、技术等长效投入保障。目前大多采用模块化或阶段化的相关教育,即信息技术老师对网络安全知识的局部教学。针对学生需求,专业教师一次性设计教学内容或照本宣科,集中讲授涉及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技能方面的知识,而未对网络安全教育进行长效性投入和系统性参与。三是在职责履行上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大多数高校未按照“谁监管谁负责、谁执行谁负责”的原则真正落实网络安全教育管理责任制,职责分配上过于原则化和简单化,职责履行上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能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实时监管和量化考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执行和监管存在缺位。

(二) 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协同机制仍显薄弱

由于网络安全教育理论研究不足和教育实践缺乏,网络安全教育在高校并未真正普及,也并未形成融合教师、学生、社会三者的协同机制。一是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长效互动机制。网络安全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安全教育,移动互联网新时代的传播技术、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受众对象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教育者失去了传统安全教育中对教育信息和资源的支配权,也忽视了大学生在网络安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的教育模式仍以单向传授为主。加之受到年龄与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高校教师对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可能会反过来略逊于大学生,网络使用能力的不对称和网络安全教育培训的缺失使教育者的专业性受到挑战,从而限制了网络安全教育效果的发挥。二是缺乏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影响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的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高校在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时往往忽视了来自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教师个体的教育能力有限,而社会具有系统化、多元化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资源, 却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这也导致大学生在校内掌握的网络安全技能与社会需要之间脱节。

(三) 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能力亟待完善

网络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就能力而言,一是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知识过于单一。教育部最早在武汉大学设立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并出台了《信息安全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但由于各个学校存在差异,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各有不同,所设课程与计算机科学、软件技术、通信工程交叉重叠,教学内容更多地强调通用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操作技术,较少关注网络安全的管理、法律、规范、标准以及网络信息包括网络舆论的认知和应对,也未对移动互联网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专门研究[10]。更严峻的是,绝大多数高校基本上没有开设过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专题课程。二是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技术太过陈旧。自移动互联网进入全民时代以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加速了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而网络安全领域技术更新频率倍增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网络安全隐患的出现。《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主要存在五大问题,即网络安全技能提升渠道匮乏、因法律知识薄弱而缺乏事件处理能力、个人信息保护存在隐患、网络安全基础技能不足、网络应用状况堪忧。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网络安全教育技术必须与时俱进。然而,目前网络安全技术教学却相对滞后,无法适应网络安全生态环境的新要求。三是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素养参差不齐。一直以来,媒介环境的错综复杂使得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发展现状,而这种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网络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2017年底,学界虽正式发布了中国第一个网络素养标准评价体系,但在高校中的推行力度和实践效果并不明显。

(四) 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平台搭建急需加强

完善的教育平台建构是高校推进网络安全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目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面临着基础较弱、平台短缺的实践境遇。一是传统课堂式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力不足,与大学生的实际网络安全诉求之间存在脱节。从现实逻辑看,维护网络安全利益是高校与大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和产生实际效应的粘合剂,而第一课堂偏重理论知识教育和存在单向讲授方式缺陷导致其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网络安全现实需求,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安全观的正确引导也并不能单纯依靠一味的书斋式教育与和理论灌输。二是以社会实践为依托的网络安全教育第二课堂成效较差,缺乏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的顶层设计。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服务大学生提升网络素养的主要渠道。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还不足以完全应对复杂的网络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危害校园网络安全的公共事件发生时,高校在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相应补救措施的采取方面,可能因为总体部署上的滞后而遭受不必要的威胁和损害[11]。三是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网络安全教育第三课堂助力不够,点播式、交互式、社会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尚未建立。让大学生满意是衡量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成效的基本标准。从物理空间延伸到网络空间构建多元化教育平台, 全方位释放教育活力是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改革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高校仍需要在创新网络安全服务载体、扩展网络安全教育时空维度的教育实践探索中突破阻力和压力。

三、移动互联网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新路径

移动互联网安全是未来网络安全的主战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教育更是大势所趋[12]。新形势下中国网络安全治理不能单纯依赖政府机构的制度输出和安全管理,还应注重解决网络安全教育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提供了全新平台,立足移动化的时代背景和国家整体事业的战略布局,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新要求,找准和对应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问题症结,基于教育体系、教育机制、教育能力、教育平台构建移动互联网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不断提高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是实现中国网络安全教育创新的题中之义。

(一) 健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管理—保障—考核”三项联动的教育体系

体系建设是指导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基本引擎,重点在于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管理—保障—考核”三项联动的教育体系。一是建立网络安全教育组织体系。高校应根据实际需要成立网络安全教育专项工作小组,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保卫部、校团委、人事处、教务处、财务处、信息化办公室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协同参与。对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分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听取网络安全教育实施情况汇报,查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建议和对策措施,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组织格局,确保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有效衔接和良好运行。二是健全网络安全教育保障体系。要满足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发展的长远性需求,必须确保教育技术投入、人才培养投入和资金投入,确定基本投入标准,合理安排投入比例,实现网络安全教育投入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高校要根据新形势对网络安全的教育政策进行实时更新,制定一系列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的教育方略、管理条例、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落实教学体系、教学职责与教学任务。重点在于优化网络安全专业和学科建设,发挥学科引领和带动作用,创新网络安全人才投入体系和培养体系,有效对接国家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输送。三是建立网络安全教育考核体系。高校要确立风险与责任关联、激励与惩戒并重的考核体系,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督查,对在网络安全教育中做出特色、做出亮点、做出实效的先进单位、优秀团队以及突出个人分别给予表彰。对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不见效的部门和个人,根据职责分工给予谈话、诫勉、通报、撤职等不同程度的处理,让有效做法、先进经验在校内外全面推广,以点带面。同时将日常和季度考核结果,量化成分值并及时录入考核信息管理系统,在年终考核中依据赋分排名,实现过程和年度考核无缝对接,确保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落到深处。

(二) 建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教师—学生—社会”三方协同的教育机制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重塑了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生态,为网络安全教育注入了新鲜活力。现实经验和具体实践说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学生和社会是网络安全教育的主体,只有三者深度融合,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才能取得实效。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校内协同。在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中,教师作为“施者”,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影响源,“学生”只能作为“受者”,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移动互联网从单维到多维的角色互动和身份转换,是对传统网络安全教育师生关系的消解与重构,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结构转变。“教师”既可以是“施者”,也可以是“受者”,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凸显。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应主动适应新环境,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改传统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引导式、双向互动式教学,多采用“讨论型”“案例型”的方法,强化网络安全教育的互动沟通功能、预防规范功能、选择咨询功能和渗透覆盖功能,及时帮助学生解疑答惑。作为维护网络安全的“主力军”,高校大学生要主动接受网络素养教育,提高认知、选择、辨析网络信息的能力,最终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使自己成为网络安全教育的主力军,积极承担起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二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校外协同。网络信息人人共享,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网络安全教育必须依靠持续性的社会行动才能普及和落实。因此,学校和社会应加大合作力度,尤其是与政府部门、教育科研机构、互联网企业、行业协会等加强战略合作,共同营造网络安全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以弥补校园网络安全教育的空缺和短板。政府部门应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空间治理能力。教育科研机构应利用科研优势,立足于网络安全核心技术开发和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制定培养体系和教育标准。企业应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经验优势,与学校联合建立网络安全教育基地,在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行业协会应承担信息咨询与服务、组织会议展览、教育培训等基本功能[8]

(三) 提高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知识—技术—素养”三者结合的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教育的核心,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效果。移动互联网新时代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能力主要包含知识、技术、素养三个方面。就网络安全的知识而言,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大都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侧重于理论知识和基础认知的讲授,较少涉及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主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3]。移动互联网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在能力培养上既要有丰富的网络安全基础知识作为奠基,对网络安全的内涵本质、发展规律、法律法规、常见的安全标准以及网络安全与其他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教授,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自我控制学习过程,重塑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就网络安全的技术而言,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在能力培养上要注重移动互联网技术指导和实施应用。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教育大多关注"人机交互",人与计算机之间通过使用某种对话语言,以一定的交互方式来完成信息交换过程。移动互联网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技术教育则更应注重"人际交互",通过网络安全技术的科普、体验、培训等方式,使网络安全知识变成高校学生人人可掌握的常识,真正将在课堂上、在学校里学到的网络安全技术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教育的实用性,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就网络安全的素养而言,网络素养是移动互联网新时代青年网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是保护个人隐私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安全的基本元素。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在能力培养上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自主学习能力、原有知识体系、技能掌握程度、网络行为偏好与学习动因等多方面的因素细分网络安全教育领域,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探究性实践、个性化发展的新需求,培养学生认识和使用网络信息安全的能力和自觉理性,形成他塑和自塑相结合的教育观和学习观,切实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力、自我保护能力、识别选择能力、质疑理解能力、创造参与能力。

(四) 搭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课堂—实践—网络”三线并进的教育平台

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必须根据形势变化拓展教育载体,依托“课堂”“实践”“网络”三大平台构建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多维度育人的教育体系。首先,全面开设网络安全教育课堂。系统的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培养的主渠道。日本的网络安全教育主要通过高等教育作为切入点,并形成了以公立大学为主、私立大学为辅的模式。新西兰的网络安全教育在高校也非常普遍,所有大学均开设相关必修和辅修课程,研究生教育更为突出。中国高校应成立网络安全教育教研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研究制定专门教学大纲,组织教案编写,积极探索“MOOC/SPOC教学”“嵌入式教育”“翻转课堂”等新型的课堂模式,将课堂变成师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学生之间答疑解惑的平台,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氛围。其次,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平台。高校应搭建基于网络安全风险防范与应对的仿真模拟演练实训平台,并依托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针对移动互联网出现的网络安全新问题,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研讨会、宣传推广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提高学生处理网络安全问题的实践水平,使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网络安全教育的效用最大化[14]。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的成功举办就是充分利用社会平台、全社会共同参与网络安全教育的最好证明。据统计,首届活动共发放网络安全知识手册逾千万册,一周内播出94部网络公益短片共计168 152次,参观体验展观众达53 000人次[15]。最后,积极搭建网络安全教育新媒体平台。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动员师生力量,开发体现网络安全教育要求的在线课程、生动案例以及美术、戏剧、动漫、影视、音乐、游戏等教育资源,建立网络安全教育资源库,实施在线教育资源全方位覆盖。构建在线教学、在线答疑、在线测评的线上教学体系,建立线上线下良性互动机制,实现网络安全教育内涵式发展。此外,高校还应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驱动建立网络安全教育管理监测服务平台,随时随地跟踪网络安全教育学习效果,真正形成以课堂为主线、实践为辅线、网络为补线的新型教育平台。

综上所述,面对移动互联网新的时代背景,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存在诸多严峻挑战。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是实现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路径,是维护社会“网络生态”环境的应然选择,也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网络安全观是新形势下指导网络安全教育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对国家网络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在习近平网络安全观的指引下,通过探寻和梳理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现实困境,从健全系统性的教育体系、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机制、提升专业化的教育能力、搭建全方位的教育平台四个维度创新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模式,构建高校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网络安全教育的工作格局,力图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路径提供借鉴和指明方向,使中国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真正步入规范化、常态化的新轨道。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8-01-31)[2018-05-06]. 中国信息网. 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7026.htm.
[3] 人民网. 最新版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出炉[EB/OL]. (2017-10-16)[2018-04-06]. http://edu.people.com.cn/n1/2017/1016/c367001-29588440.html.
[4] 史安斌. 用互联网思维改革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以美国社交新闻聚合网站"嗡嗡喂""红迪"为例[J]. 青年记者, 2014(10): 79–81. DOI: 10.3969/j.issn.1002-2759.2014.10.049
[5] 习近平. 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N]. 人民网, 2014-02-27.
[6] 信息与网络安全部. 2017年上半年中国网络安全报告[EB/OL]. (2017-08-02)[2018-04-19]. http://it.rising.com.cn/dongtai/18940.html.
[7]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8] 惠志斌, 唐涛. 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发展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13-240.
[9] 邓晖. 谈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7): 79–80.
[10] 罗力. 论国民信息安全素养的培养[J]. 图书情报工作, 2012(3): 25–28.
[11] 黄美娟. 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6): 14–17.
[12] 喻国明.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趋势与对策[J]. 新闻与写作, 2015(4): 43–47.
[13] 余胜泉, 杨晓娟, 何克抗.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 电化教育研究, 2000(12): 7–13.
[14] 张俊. 强化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3(11): 116–118.
[15] 刘京娟, 伍扬. 世界网络安全发展报告[J].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