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Vol. 25Issue (2): 155-167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gg.2018.09.005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定光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5(2): 155-167.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gg.2018.09.005
DING Guangli. The value analysi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25(2): 155-167.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gg.2018.09.005

基金项目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教社科司函[2014]177号);国家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哲学基础"(16ZZD046);教育部社科司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任务"(17JFZX024)

作者简介

定光莉(1988-), 女, 湖北武汉人,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国家治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美国天主教大学麦克林文化与价值研究中心访问研究生,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城市治理研究, Email:d329523596@gmail.com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 2018-06-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分析
定光莉1,2     
1.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2. 美国天主教大学, 华盛顿特区 20017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以中国梦为价值理想,以"两个一百年"为价值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价值选择,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核心,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价值建构。它具有鲜明的价值特色,是时代性与民族性、特殊价值与普遍价值、弘扬正价值与摒弃负价值、科学性与合理性、价值观念和价值实体、事实性价值与规范性价值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价值理想    价值目标    价值选择    价值主体    价值核心    价值建构    
The value analysi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DING Guangli1,2     
1.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P. R. China;
2.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20017, USA
Abstract: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develops Marxist theory of value. Its value ideal is the Chinese dream, the value goal is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the value choice i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value subject is the people, the value core is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the value construction is the "four comprehensives" strategic layout. It has distinct valu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the organic unity of time character and national character, special value and common value, positive value promoting and negative value abandoning, scientific quality and rational quality, value concept and value entity, as well as factual value and normative value.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value ideal    value goal    value choice    value subject    value core    value construction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寻与价值建构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1]。在整体转型升级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意识和价值观也朝着更加广博更加纵深的方向发生变化,期待全方位地实现权利、满足需求、获得意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是新征程,也是矛盾多发期,民众的诉求更加强烈,要求国家治理能力与社会治理能力快速实现现代化来建构新的秩序。从国际形势看,中国置身于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的价值观较量新态势之中,中国必须扭转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压倒性优势和被动接受西方意识形态输出和文化殖民的局面,复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民族精神,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国际话语权。从国内形势看,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社会阶层、利益、观念、认识日益分层化、多样化。在此情况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趋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的形式更加复杂[2]146。每一个中国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需要价值维护,整个社会向更加风清气正的方向发展需要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的顶层战略和核心设计,它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一崇高价值取向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孕育到出台到落地的始末,为中国现在和未来发展凝聚了心神、注入了动力、指引了方向。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论涵盖 (一) 价值理想: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价值理想是立足于国家、社会、个人的现实状况,以一定信念和信仰为基础,适应当下发展需要,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现实形象,能够指导行动朝有益方向发展并对结果自觉预测价值目标体系。从内容看,价值理想具有丰富而具体、确定而完整的实际内容和明确的目标,是价值主体所追求的价值成果的具体描述、选择和期待。从形式看,价值理想具有较为自觉的、理性的特点,往往能够比较直接地构成一定的目的明确、系统而完整的思想体系。从意识层次看,是知识、逻辑和情感、愿望、目的的统一,是价值意识的最高范畴和精神活动的最高层次。习近平反复强调:“要突出理想信念这个灵魂,补钙壮骨、立根固本,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3]4。面临价值歧见时,价值理想以其有效性、前瞻性成为价值评价的参考标准,能够整合社会意识,凝聚精神力量。面临价值迷茫和价值困惑时,价值理想以其引领性发挥情感和意志的感召作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而使精神找到着力点,为行动注入动力。

由于价值主体自身条件的差异,价值理想存在多元化的特征。而中国梦作为新时代全体国民统一的价值理想,是因为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其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实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是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坚定意志和发展目标,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是人民的普遍意愿和诉求。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作为贯通民族、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具有丰富的价值意涵。在中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社会意识也出现多样化。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具有价值一元性。这种价值一元性在于它代表了广大人民利益,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培养和凝聚社会共识,发挥巨大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并为实践发挥指导作用。习近平同志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时特别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4]在中国梦的价值理想指引下,国家向着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地位进军;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自豪感将进一步跃升;社会风气更加清正、和谐、有序;个人自觉磨砺品德修养,养成行为规范,获得情感归属。中国梦自觉地把理想与现实统一到实践中,它体现在国家尽力解决老百姓关心的每一件事情上,体现在每位中国人为了改善生活孜孜不倦的实际行动中。人民群众感受到,这份理想滋养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信心,是真实的、切近的、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值得并愿意为实现它而戒骄戒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奋斗不息。

(二) 价值目标:“两个一百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但这个宏大高远的战略制高点要从理想变为现实,就必须有明晰可量、实实在在的阶段性目标。“两个一百年”既是中国梦价值理想的下一个层级,也是在确切时间区间上实现中国梦的具体目标。

“第一个一百年”就是到2020年,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提出了物质价值的目标。“物质价值指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包括经济利益、物质生产和生活、肉体生理的维系、生态条件、社会人身保障等性质的价值”[5]88。“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3]56。这些目标提出了经济增长、收入增加、产业升级换代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达到小康,走向富裕,同时补齐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方面的短板。

“第二个一百年”就是到21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提出了精神价值的目标。“精神价值指对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对人的种种心智情理需要的满足,包括知识的增长、思维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发育、信仰和理想的实现、精神文化的效果、人们相互之间志趣的联系”[5]88。“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描绘了国家的整体风尚、社会的整体面貌、个人思维层次的跃升和对现代化共同体的归属感,意味着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之间,即从2020年到2050年,以2035年为节点,又分为两个递进的历史阶段,由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建设现代化强国。现代化是思维和现实的共同进步,这既要告别陈腐、落后的旧观念,对过去反思、批判和创新,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升华和落实新思想新政策新措施;又要展现理性和主体性力量,大幅度提高科技水平、文化水平、生产力水平、国家综合实力水平。但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它不是资本和技术对人的禁锢,而是扬弃异化、社会活力和国家治理能力为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全面展开和实现创造条件,使人民受惠于公共服务和协调发展,享受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意味着各方面跻身世界一流国家行列。

(三) 价值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今世界面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复杂形势,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来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的风险与挑战;选择什么样的理论作为前进方向的指导;选择什么样的制度进行国家全面建设,是关系到国体和政体的头等大事。选择正确,就能带来民族复兴和国家兴旺;选择错误,可能会步入歧途、遭遇挫折甚至一蹶不振。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走什么样的道路,纵然需要参考全球的经济与政治背景,但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是建立在历史经验、时势判断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价值选择。中国愿意借鉴人类政治、文化、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是照搬和照抄。中国立足国情、世情、时情,选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经过深思熟虑和历史检验作出的价值选择。只有选择一条适合国家和民族发展、符合社会前进方向的道路,才能振奋人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活力,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他国的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中国总结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曲折发展经验,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轮廓、具体形式、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崛起的历史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正确的价值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跳出了西方大肆推广的“宪政民主”和“普世价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令世界瞩目。中国发展经验和发展道路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浓厚兴趣,尤其鼓舞了发展中国家借鉴中国经验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勇气和信心。

在这样的价值选择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价值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25。中国道路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埋头苦干、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五位一体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政治建设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建设方面,改革创新社会体制,促进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重视生态价值,意味着人类摒弃以破坏自然换取经济发展的错误行为取向,在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把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循环和永续利用规律、生态环境保护规律的认识,全面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把生态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人权、选举制度、法治、多党合作制度上,不以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为标准,其优越性体现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6]93。构建制度体系意味着克服旧有陈腐的体制机制弊端,建设更加完备、系统、科学、有效的制度,使各方面工作在制度的规范安排下协调共进,从而形成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框架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体,从内容到本质的价值涵盖和价值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辨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7]9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选择衍生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独特话语体系,有利于增强民族主体意识,弘扬民族主体精神,提升民族文明自信。

(四) 价值主体:人民群众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正是为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承认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实践主体来讲,如果要落地生根、扎实推进,归根到底要依靠人民的具体行动,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人和建设者;从实践目的来讲,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发展更加均衡、充分,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全面进步。“发展依靠人民”,意味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能够通过努力享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和协商民主,从各领域各层次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机会,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存在感、安全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尊重人民的历史实践主体地位。为人民服务并不仅仅是给人民以好处,而是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让人民分享成果,也要让人民各尽所能,作出应有的贡献[8]。“发展为了人民”,意味着尊重人的尊严、理解人、关心人,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价值,提供人自我保护的救济渠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深化改革遵循“人民利益最大化”原则,以保障人民的利益作为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所以要千方百计为人民谋福祉。我们要随时随地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6]41。有针对性地满足人民需要,则需要分层、分类、分行业精细化制定决策以服务不同群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意味着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基层倾斜,向农村覆盖,照顾弱势群体,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发展机会。李克强总理提出,首先要把贫困人群和低收入者的利益保障好维护好,让他们在改革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要让中等收入阶层逐步扩大,使他们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还要保护高收入者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放开手脚,投资兴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要使不同社会群体各展其能、各得其所,让一切劳动、知识、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形成一个各阶层各方面广泛参与和支持改革的局面[9]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是党自身的权威意志的强行推行,而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期盼、诉求、心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惟邦本、政得其民。人民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支撑点[10]2。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广泛倾听人民呼声。“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11]。同时,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要坚持有效的改革路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但不改不行,改慢了不行,过于激进也不行。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允许摸着石头过河,要多做少说,务求实效”[12]34

(五) 价值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核心是一个社会对其文明形态、进步程度、社会风尚、民众信仰的理论归纳,是社会意识的共同性基础。相比一般的、多样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处于价值体系的高位阶、深层次。它是一般价值观背后更本质、更内在的价值取向,能够包容低位阶的价值观并通过一般价值观表现出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制度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物质生活方式的迅速变换使得传统观念受到极大冲击,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考验着道德准则的遵守;社会开放与流动带来西方文化思潮的大规模涌入,部分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国家认同感不够牢固;公民政治民主生活的相对缺乏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不足,贪污腐败现象频发严重危及政府的公信力和公职人员的形象……这些都在引发疑问:社会主义社会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优越性在哪里?它们拷问着党的执政能力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顶层设计和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基础和行为准则,能够有效地制约和整合非核心、非主导的价值体系。它是一面旗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面貌和外在形式;它还是一道铭文,把泱泱大国的秩序和公共生活的准则烙印在人民群众的心里;它更是一声号角,指引个人、群体、国家砥砺前行的方向。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3]76

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追求和中国人民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期望。中国文化的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它植根于中华传统价值。“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践行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融入了世界普遍的价值共识,如自由、平等、民主等,这是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6]169。“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精髓,凝聚了全民族的价值共识,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价值追求的内在统一,它能够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引领和规范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具体价值观念,从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灵魂指引和统摄的巨大作用”[13]163-164

富强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物质基础,是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奋斗目标的必要条件。只有人民富裕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只有国家强大了,国家主权才有强有力的保障,能够面临风云变幻的国际安全挑战。实现富强的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富强的分配原则是共同富裕。民主是确保国家的各项决策、政策与制度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用来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最广大的人民的问题与困难。“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14]。文明既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现代生活的约束准则与时代风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传承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自我更新于对世界不同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与吸收,彰显于每一位国民的自身素质、行为方式、精神面貌中。文明既是个人的行为守则,也是对他人的道德要求,是共同体形成的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人际和环境氛围。社会风气的文明程度是社会发展的标尺。和谐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尊重、和平共处,既保证自身发展又不带来负面外部效应的生存之道,是人类开展正常实践活动的前提基础。“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提高进步,经济繁荣发达,文化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科学发明、科技创新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15]174。自由是社会允许个人拥有选择的权利,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它体现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程度。平等是指社会各成员拥有天然相同的个人权利,如生命权、人格权,并且拥有同等的后天竞争机会,中国实行男女平等和民族平等正是平等权利最充分的体现和彰显。公正是社会资源分配应该遵循的准则,强调在社会联合体下每个人追求合理利益的正当性,要求社会角色都有对应的权利和义务,不能不及也不能过度。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就是平等和公正的体现。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工程就是要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法治则是指全面依法治国,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爱国是国民对国家主权的维护和对国家历史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具有充分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是精神家园的基本领地。敬业是个人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是安身立命的基本保障。只有敬业才能保障各项生产活动有条不紊进行。诚信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要求言行相符、实事求是、表里如一,是在社会交往和交换中真诚人格和良好信誉的体现。友善是对待他人秉持友好、善良、能够尊重和接纳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态度。

可以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涵,引领了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够作为精神内核凝聚人心,使广大群众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六) 价值建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完成中国梦的价值理想和“两个一百年”价值目标的全方位价值建构。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6]501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6]53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为实现中国梦价值理想和“两个一百年”价值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是“全面”而不是“部分”,指明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开始走向富裕的“小康”水平惠及14亿人口。恩格斯说:“如果一个人只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17]292只有社会整体水平提高了,人的活动才能在各个领域顺利地开展,人的需要才能在各种社会交换中得到满足。是“全面”而不是“部分”,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生产的各个领域均得到体现和实现。是“全面”而不是“部分”,要求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党的纪律在内部各个层级都得到施行并约束每一个共产党员。这将把惠民生、调结构、保安全、防风险等价值培育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校正和重塑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和行为,巩固已取得的建设成果并进一步发挥正面效应。“对内,‘四个全面’展现了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和总框架,成为统领全局的施政方略;对外,‘四个全面’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方略的重要窗口,也为解决当今世界性难题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7]35。它反映了党中央在历史现阶段把握中国实际和中国方位的战略判断力、推行治国理政具体方法、举措的战略谋划力、面对复杂变动的国际局势和舆论背景的战略定力。如果说中国梦作为价值理想,“两个一百年”作为价值目标能提升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自觉,那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能提升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自觉,即行为“合目的性”,展现实践的现实性和力量,使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相一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方向,是战略目标和根本发展动力,它也最终决定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着眼解决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弊端,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回答了各领域改革联动、形成合力是为了取得什么样的总体效果和整体效应的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包括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治理能力包括改革、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军等。全面依法治国,则要求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着眼促进国家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和法制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着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的迫切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3]46。“四个全面”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这深刻体现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要求,彰显了全局思维、战略思维,是全面系统、辨证平衡观点的实际运用[3]47-8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特色 (一) 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从时间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面临的新发展形势的回应和对国家发展事业作出的规划,是对当代中国最紧要、最迫切的疑难问题提出的解决之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国的复兴之路是和平、利他的复兴之路,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到新阶段,生产大幅度提升,人民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空间上看,它是中国地域范围内,具有鲜明民族特质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智慧呈现。有学者认为,与西方相比,中华文明的价值偏好大致体现在: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仁爱原则、礼教精神、责任意识、社群本位都是与个人主义相反的价值立场。由此发展的协同社群、礼教文化、合作政治,是当今世界的需要[18]61。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提出了个人对国家、自身、他人、社会的道德义务与责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建立“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思想观念上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制度建设上健全社会组织和管理制度、落实保障和监督机制等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二) 特殊价值与普遍价值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遵从“问题逻辑”而不是思想渊源的“门户出身”,目的不在于对中西价值研究的整理和归纳,做文本的阐释和概念的构建,而在于直面中国现实问题,为中国当前深化改革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价值引领与解决办法。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价值一元化和承认世界文化多元化相统一的前提下,不对西方先进文化持排斥态度,而是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成果并为我所用,连接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世界性价值,形成独特的中华文化意识和理论自觉,增强中国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构建“中国话语”并影响世界。一方面,中国道路符合中国社会自身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和形态;另一方面,中国道路符合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要求和前进轨迹,中国话语能够超越中国本身被世界其他国家所理解甚至认同,连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在处理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与世界发展关系的过程中,中国借助自身的创新以及向其他国家学习来协调中国发展和制度建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也是亚洲文明的代表。为了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中国和亚洲国家以致世界各国之间进一步扩大交流与合作。借助中国的一系列战略举措,中国正在迈入世界中心,国际话语权和对世界各国的吸引力、感召力正在不断上升,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的科学性质和世界魅力正日益显现。

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和近代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实践,体现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承载着中华民族在战略机遇期回应当代机遇和挑战的希望,具有中国风度、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但是中国梦不是封闭自守的狭隘民族主义,而是作为一种文明形态通过世界市场和全球性问题与世界其他文明交融交锋。中国承认并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和平发展的梦想,一同构建世界梦的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以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外交态度,共创亚洲和世界美好未来的外交愿景,不断传播着中国文化、中国技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加强了中国价值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使中国价值能够为他国接受和借鉴,取得了普遍性的意义和效果。在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放缓,外部风险和挑战增加,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不断通过各种行动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其大国担当和大国使命为世界经济的良好发展注入了一道强心剂,巩固了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经济的信心,这也为中国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中国价值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重视联系、连续、动态、关系、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新理念,超越了利益共同体的价值论预设,开辟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境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平等相待、互商互谅为国际关系基石;以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为国际布局;以开放创新、包容互惠为发展诉求;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为文明底蕴;以尊崇自然、绿色生态为发展路径。这种外交新理念采取一种合作政治的立场,希望建立与强权霸权不同的天下合作共赢秩序,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维护完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真诚愿望。“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仁”这个中国传统核心价值出发,强调以互相联系、和谐共生的态度尊重他者,在自身发展完善的同时也兼顾自身与他人、社会、他国的共同利益和发展需要。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以人文交流为纽带,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各国利益共享、共同发展,有利于形成相对一致的国际政治诉求,有利于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的新型国际政治关系,以更好管控分歧和争端,协调各国关系与主张,打造国家间战略协作的有效平台。与此同时,为中国保障战略安全、拓展战略空间、稳定能源供应、保障经济安全,形成国家间的政治互信和战略对接,为世界各国持续发展平衡发展营造良好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国价值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潮流,得到国际社会高度理解和认同,持续性地形成普遍文化原理被世界广泛接受,与西方现代性价值形成互补。

(三) 弘扬正价值与摒弃负价值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守、营造、弘扬正价值,远离、拒绝、摒弃负价值的有机统一。弘扬正价值在于提出社会生活和公共秩序的价值标杆,引导和发扬社会正气,既有利于变革又有利于稳定。摒弃负价值在于指出中国当前现实生活的价值缺失,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党中央的理念、思想、战略对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何为”“何不为”都作出了充分说明,澄清了模糊认识,划清了是非界限。不仅如此,它本身也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处处可见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人类善良品质、道德模范典型、感人奋进事迹、社会良好风气的推崇。同时,它也指出了必须敢于拒绝和摒弃不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错误的、陈腐的、片面的负价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学习、领会、践行过程中,也必将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步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弘扬正价值和摒弃负价值的突出表现。法治是弘扬社会正气的有效手段。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宪法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和定位,号召维护宪法权威、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在政法工作中,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6]147。党的自身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政治任务,共产党人理应发扬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同时,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自觉应对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以党章党纪党规约束党员行为,保持党的纯洁性,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中共中央政治局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党上下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坚决纠正四风。抓作风、改作风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突破口。坚决摒弃片面追求GDP,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放任教育、医疗、保障等社会事业不顾的政绩观;坚决摒弃追求一时经济增长而造成严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发展观。同时,也坚决打击分裂国家的行为。

(四) 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它注重理性和社会整体效应的统一。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19]257党中央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中国现阶段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挑战、契机有相当准确的把握力,对中国当下社会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精辟的、符合现实的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广泛认同,极大地有利于整合社会认同、维持社会秩序。“一个意识形态的感召力来自它的表达方面,也就是能够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的能力”[20]355。不仅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对的对象更多的是当下中国社会实践,而不是单个的个人。个体具有完整的人格特征和自我意识,个人因为生存环境、个性、能力、利益、需要不同,对价值的判断标准也不同,故而个体价值具有自发性和分散性。社会是单个个体的集合,社会价值尽管具有多维性,却是大多数人理性地出于各方面需要作出的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考量。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21]167治国理政思想是国家的宏观战略,以国际国内发展布局和人民生活水平为行动背景,需要对中国的时空现状有准确、清晰的把握,宏观战略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经过反复思考、论证、锤炼,形成符合社会整体发展态势的价值取向,具有稳定性和全局性,绝不同于个人自发的、零散的、随意的价值判断,也不是单个个人价值观的简单拼接。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经多方面系统论证,说理深入浅出,减少了教条式的说教,以情以小事以细节以接地气而动人,符合普通民众情感需求,容易唤起情感共鸣,使人民群众从权威认同转变为自愿认同,自觉遵守和践行,它间接地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高度合法性与完全正当性,巩固了政权,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

(五) 价值观念与价值实体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以价值观念呈现出来,是社会各界行动的指南。这一思想不是空泛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其最终目的是攻坚克难,落地成为实际行动或成果,并且这种理论性的表述很多可以被实际成效所衡量和测定,所以它们又是价值实体,能凝聚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比如,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全社会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除旧立新,敢于涉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具体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要改革和完善各项具体制度或体制,如基本经济制度、财税体制、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协商民主制度、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国家安全体制、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体制。又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它是每个人心目中尊老爱幼、礼让他人的道德法则,也是诸如“过马路不闯红灯”“公交车上让座”的具体行为表现。生态文明中的“文明”,在世界观上表现为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自然表现形式上就是“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坚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信念具备精神和信仰力量,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具有了坚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信念,就能对一切行动明确目的、统筹协调、注入动力、激励落实,建设一个个丰富的价值实体,而价值实体又彰显了背后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以有形成果形成无形效应推广价值观念。

(六) 事实性价值和规范性价值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在事实层面对中国的发展现状有精准把握,说明中国社会现实的客观表现与历史特征;又在规范层面对中国社会现实加以引导,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在事实层面,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出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同时,也提出了应对事实的举措: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所谓“供给侧改革”,简单说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过去我们一直强调靠属于“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以后要转到“供给侧”,也就是要提高生产能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种手段,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目的是提供实在的、有形的、精益的商品和服务,更加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市场需求。又如,改变以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提法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更好地规定政府职责、发挥政府作用,使社会治理更加有效。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6]77

在规范层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显然,五大发展理念是传统发展理念的革新。针对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的现实情况,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回答了如何发展、发展着力点何在等问题,避免盲目追求速度而不问质量,一味追求形式而不讲方法的发展。创新意味着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协调意味着全面深化改革要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前进,需要统筹谋划和协同推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增强国家硬实力和提升软实力相互协调。绿色意味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开放意味着顺应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应,提高中国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共享意味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最终朝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迈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
郝清杰, 杨志芳. 价值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3.
[3]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 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6.
[4]
人民日报评论员: 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 2018-09-07.
[5]
李德顺. 价值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7]
编写组.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8]
欧阳康.把握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N].湖北日报, 2017-09-16.
[9]
李克强. 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J]. 求是, 2014(9): 3-10.
[10]
领航中国, 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述评[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11]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3年11月12日)[J].求是, 2014(1): 3-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HXK201401003.htm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13]
徐伟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6.
[14]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9-22.
[15]
韩震, 章伟文. 中国的价值观[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8]
陈来.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M]. 北京: 三联书店, 2015.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0]
戴维·伊斯顿.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