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一步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积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1]高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因而需要努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这既是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新时代发展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新任务。因此,深刻把握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逻辑蕴涵,不断推动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机制创新,积极探索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有效路径,以着力提升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工作实效,对于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吴舸从“学校基层党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视角,提出了学校基层党建中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可以提升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观点[2]。沈涛、范德龙从“推进学习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长效化和常态化为目标”的视角,提出了创建以人为本的学习型高校教师党支部理念的观点,并对其实现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探讨[3]。陈立永、邵世志立足于“高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高度,分析论述了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4]。董伟武[5]、赵静[6]对“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学习机制的优化”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了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既要体现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精神实质,又要积极进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机制创新的主张。黄建军、王晓媛以“深刻认识高校党委中心组学习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题,对高校党委中心组学习在促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重要职责、重要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大力加强高校党委中心组学习,这是由高校党委中心组学习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的认识[7]。汪俊仁从“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实践路径研究”的视角,对认清建设“三型”高校党组织的意义、要求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构建“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路径的认识[8]。杨冠球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下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题,对加强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以学促用、学做一致的观点[9]。综上分析,学术界对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分析研究,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提出了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认识或观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当然,在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逻辑蕴涵、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新时代要求、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路径等方面,其分析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因此,为了努力持续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刻认知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逻辑蕴涵,深刻把握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新时代要求和拓展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途径方式,进而更加有效地增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深刻把握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逻辑蕴涵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基础,是对学习价值的深刻认知和有效发挥,因此,学习型党组织作为一种新型党组织,其要义就是以学习型成员作为党组织行为主体,通过建立知识创生、知识传播、知识利用、知识共享的价值取向和有效路径,积极构建广大党员充分认可的、运行有效的党组织学习体系,不断开发利用党组织成员的学习效能,以形成高素质的党组织队伍,有力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需要注意的是,在高校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必须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针对高等院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要求,明确提出学习已成为高校党组织成员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的新认知,以提高知识创生、传播、利用、共享的质量,作为考量党员个人、党组织团体进步的重要标准和发展潜质。因此,积极更新高等院校党员个人、党组织团体的学习方式,着力增强高校党组织成员的学习能力,适时优化高校党组织的学习机制,不断改进高校党组织成员的学风教风,既是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形象展示。我们认为,高校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具有五个方面的深刻逻辑意蕴。
(一) 以知识作为重要资源与能力是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显著标志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科学技术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成果,而且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极大推动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并指出近代分工、蒸汽机和机器技术的应用,成为“上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10]。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极大促进了知识的快速增长。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以知识作为重要资源与能力的发展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增长迅猛、知识运用加速的社会变革新时期,这就决定了高校党建工作必须进行创新,更加重视知识学习和能力建设,既要提高政治素质,又要增强自身本领。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经深刻指出,掌握多方面知识是能力的重要标志,因而谁拥有多方面知识资源,谁就可能拥有能力。显然,掌握知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善于学习的能力。善于学习则必须努力实现四个统一,即:学习是工作学习化与学习工作化的统一;学习是学思知行的统一;学习是团队学习与个体学习的统一;学习是传承与创新的统一[11]。高校努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就是要以先进的组织形态和能力水准,突破传统的资源与能力的局限,将组织的资源与能力的形成同有效学习和掌握知识、运用和创新知识有机结合,有力促进组织成员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因此,在主动学习、持续学习、创新学习中拥有更多的知识储量和更高的知识质量,不断提升组织成员的学习动力和水平,不断激发组织成员的发展活力,是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资源与能力储备,也是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显著标志。可以认为,以知识作为重要资源与能力,与推进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具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这种紧密的逻辑联系,不仅体现在高校党组织成员应高度认识知识资源的特殊重要性,而且体现在高校党组织成员应把学习、掌握、运用知识作为增强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 优化学习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是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内在要求传统的学习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在严密的部门化、科层化或专业化的基础上,目的是发挥组织成员在工作中的最大效率。然而,著名学习组织理论家彼得·圣吉则认为,部门化、科层化或专业化过于严密基础上的组织结构,在加强了人们分工的同时,也加深了人们认知的鸿沟,造成组织的僵化、部门的隔阂,必将影响组织的学习工作效率。因此,彼得·圣吉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变革传统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构想,并且认为要建立学习型组织,组织成员必须进行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等“五项修炼”。此外,由于传统的学习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固有特点所决定,组织中的管理者主要充当发号施令的角色。而在学习型组织中,管理者不仅是“发令者”,而且是“服务者”和“教育者”,应为组织成员尽可能提供有利于学习、工作的服务,教育帮助组织成员提高素质和技能。我们认为,高校在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应当改革过于严密的部门化、科层化或专业化的学习组织结构和运行状态,实现组织结构整合化、运行机制有序化、工作方式高效化。因此,积极优化学习型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是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内在要求。这一内在要求,不仅体现在积极优化学习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与推进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构建新型学习型组织体系中具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体现为推进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创新学习型组织活动方式具有紧密的逻辑联系。优化学习型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与推进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紧密逻辑联系,既深刻地反映了积极调整学习型组织结构的必要性,也显著地印证了更新学习型组织运行机制的重要性,因而更加体现了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科学管理要求、有序运行状态和高效工作水平。
(三) 发挥知识集约和转化功效是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职能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已显示出这样一种重大变化态势,即知识与经济在共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知识经济化、经济知识化,以及知识经济复合化、共进化的新趋势、大趋势。在此背景之下,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著名社会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在这种社会中,知识就是个人发展的、团体发展的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作用的高等院校,应当积极、主动地采用先进实用的方式方法“存取知识”和“转化知识”,其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就“必须承担起知识集约的功能”[12],有力推动高校提高知识的转化速度,不断增强知识的使用效益。努力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就是要科学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充分开发和利用知识价值的过程中,积极推动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们认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不仅应当拥有更多的知识数量、更高的知识质量,而且开发知识价值的手段将更加先进,利用知识价值的能力将显著提高,以最大限度地杜绝人才浪费、知识浪费、成果浪费。因此,发挥知识集约和转化功效是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职能。这一重要职能,不仅体现了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高校知识的创生、传播、整合、利用过程中具有紧密的逻辑联系,深刻反映了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知识集约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而且体现了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高等院校在传授知识、更新知识方面具有紧密的逻辑联系,突出地彰显了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推动知识成果转化方面的巨大功效,因而应当把充分发挥知识集约、成果转化功效作为高校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职能,进而有力增强高校在知识集约、成果转化方面的动能。
(四) 促进学习方式和内容更新是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任务推动对传统“被动式”学习方式进行积极革新,是学习型组织的一大特征。学习型组织把灌输与启发、引导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调动学习者的智商和情商,帮助学习者建立多向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有效方式。学习型组织还重视“自主式”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帮助组织成员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学习形式,以积极体现其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意识。当然,“交互式”学习也是学习型组织所着力提倡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因为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开放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信息沟通会更加便捷,在与他人“对话”、人机“对话”、场景“对话”之中进行互动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情景式学习,对于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人们的学习效能大有裨益。此外,学习型组织还提倡并推动学习内容的更新,既重视学习内容的“贯通性”,消解沉醉于专业学习所出现的局限性,不断扩大知识面和充实知识量,又强调学习内容的“优质性”,重视对学习材料的筛选和对时髦话语的鉴别,积极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现代文化知识。在高校努力推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仅要积极改变封闭、被动、单一的僵化学习方式,而且要不断拓展和理性选择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促进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更新化,是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任务。这一重要任务,不仅体现了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高校在改革落后教育教学方式方面具有紧密的逻辑联系,深刻反映了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体现了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高校在激发师生学习主动性方面具有紧密的逻辑联系,极大表明了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推动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中应当发挥组织成员的优势,为促进学习方式和内容更新作出表率。
(五) 构筑终身学习体系是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可靠保障现代社会已经呈现出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发展态势,人们已经深感知识落后的痛苦。因此,为了消除“知识落后的恐慌症”,必须强化终身化学习知识的理念,才能积极应对工作和生活面临的严峻挑战。终身学习又称“学习持续化”和“教育终身化”。开展终身学习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包括回到学校课堂学习进修,也包括参与组织机构实施的培训,此外更多地还包括个人业余自主式的持续学习。当然,为了积极构筑终身学习体系,必须大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高校大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浓厚的学习氛围不仅体现在党员干部带头自觉、主动、持续学习,而且普通党员也有自觉、主动、持续学习的表现。无论是身处领导岗位的干部党员还是普通党员,无论是教师党员还是学生党员,都应有一种发自内在需求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行动,成为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榜样。在高校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所有党员应把自觉持续学习作为一种积极追求,以充分体现学习价值为自豪。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大力构筑终身学习体系,还要不断提供满足成员持续学习的必要设施和条件,包括必要的投入或专项经费保障。因此,大力构筑终身学习体系是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可靠保障。这种可靠保障,不仅体现了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高校在提供良好学习条件方面具有紧密的逻辑联系,深刻反映了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营造积极学习环境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体现了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高校在保持浓厚学习氛围方面具有紧密的逻辑联系,突出彰显了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引导终身学习中的重要效能,因而既应教育和要求党组织成员持续学习,也应为满足成员持续学习需求而切实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条件。
三、深刻把握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新时代要求现代组织管理学理论认为,不同的组织形态深受特定社会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影响,其组织形态常常表现出社会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影子。由于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努力创生与传播知识、开发与利用知识、整合与共享知识而建构的一种新型组织,因此,学习型组织是在深刻认知和充分开发利用知识的特定社会环境和时代要求的过程中而生成和发展的。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和不断发展,也必然深受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在新时代要求的巨大动力推动下实现组织目标。我们认为,科学认识特定社会环境所凸显的重要现实特征,深刻把握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新时代要求,着重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新型高等教育呈现新态势等三个重要层面。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高校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新时代有新的目标和任务需要落实,也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更加需要高度重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以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的需要,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这既是保持党组织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的时代要求。党组织成员的先进性首先表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而掌握先进思想理论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深入学习、刻苦学习才能获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各种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14]目前,高校党员的思想理论素养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主流,值得充分肯定。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仍有一些党员的学习状况不佳,其思想理论素养不高,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新时代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亟待不断学习提高。我们认为,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形势和新时代的要求,高校必须努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教育和帮助高校党组织成员提高思想理论素养。
(二) 现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要求高校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即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科技新成果层出不穷、影响巨大。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就曾指出,现代人类社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科学技术从此必将大踏步前进,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恩格斯的重要论断,已被当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所证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有人研究过,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 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还有人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15]在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强力推动下,知识经济大潮一浪高过一浪,科技新知识加速呈现、科技新信息加速剧增、科技新手段加速创生,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以积极引导和帮助高校党员学习先进的科技知识,掌握、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提升高校党员的知识素养和技能,从而极大增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本领,高校党员才能积极适应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 新型高等教育呈现新态势要求高校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高等教育伴随着现代社会进步的新步伐,其发展越来越显示出这样一种新态势,即新型高等教育应当具有“三大基础和四个支柱”的重要作用。现代高等教育应当是有利于影响学生一生的新型教育,因而应当具有“三大基础”作用:为学生立身而奠定学会做人的基础;为学生立业而奠定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为学生成才而奠定身心健康、善于合作、勇于创造的综合素质基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针对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重要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树立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四个支柱,认为“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教育应围绕这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该报告进一步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发展”[16]。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受教育者奠定学习、工作、生活的“三大基础和四个支柱”,是现代教育尤其是新型高等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7]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化,要求高校必须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以积极引导、切实帮助高校党员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分子,进而充分发挥高校党员在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可以认为,努力推进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适应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大力提高育人质量的客观需要。
四、努力推进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路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代的发展既对高校党员更新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校党员的管理手段、组织运行、评价体系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要求,更加体现了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性。因此,努力推进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是要针对加快改进高校党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管理手段、组织运行、评价体系的新需求,以形成素质高、能力强的党组织成员队伍为目标,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系统发力、点面结合,健全规制、精心组织,齐心协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一) 积极引导高校党员树立学习与发展的新理念,进一步提升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思想认识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巨大变革,人们的知识、信息、智慧、技能、才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然而,知识、信息、智慧、技能、才干并不是自然生成的,而只能在持续有效的学习和实践中获得。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那些具有一定优势的国家、民族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发展能量,那些具有优势的个人、组织之所以具有巨大的进步力量,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以持续有效的学习而推动发展、不断进步、善于创新,进而取得卓越的成就,在某些领域抢占发展先机。同时,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新趋势也充分表明,高等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引导大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的教育者,而且是引领社会其他成员开发利用知识的先行者;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承者和播种者,而且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者和贡献者。因此,积极推动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引导高校党员正确把握社会变革的新趋势,不断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树立“学习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工作学习一体化、接受教育终身化”和“党员要先进而学习应先进”的新理念,从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高度,充分认知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保持学习的精神、提升学习的能力、发挥学习的效能,对于促进组织、个人的进步发展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意义,为努力推进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而提供重要的思想先导。
(二) 不断增强高校党员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更新学习内容,为努力推进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供切实的教育保障努力推进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应当增强高校党员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更新学习内容。对此,要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的需要,积极更新党员学习内容,尤其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教育党员“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18],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9]。还要消解传统的单一化的学科知识结构,加强人文社科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知识与其他领域知识的互相渗透、补充,不断扩大高校党员的知识面,形成交融化、系统化、优质化的高校党员学习内容体系,尽可能填补由于分工化、专业化带来的缺陷,在全面提升高校党员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高校党员队伍的结构具有多层面性,既有教职工党员群体,也有学生党员群体;既有专职教学科研教师党员群体,还有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党员群体等。因此,要增强高校党员学习教育的效能,就要针对不同党员群体的现实状况和发展需要,积极满足各个层面党员学习知识、更新知识的内在需要。同时,要精心制定高校党员学习教育的目标和规划,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切实拓展党员教育的层次,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方法,以保障高校党员都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为切实形成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高校党员学习架构体系奠定良好基础,进而为努力推进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而提供切实有效的教育保障。
(三) 有效应对大数据时代挑战和不断优化党员学习手段,为努力推进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人类社会已迈入“大数据”时代,如今世界上存储的数据已经超过1.2泽字节的巨大量级,并且还在加速增量和急速扩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信息监管科研项目负责人舍恩伯格说:“这样大的数据意味着什么?如果这些数据全部记在书中,这些书可以覆盖整个美国52次。如果将之存储在只读光盘上,这些光盘可以堆成五堆,每一堆都可以伸到月球。……大数据已经撼动了世界的方方面面,从商业科技到医疗、政府、教育、经济、人文以及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20]为了有效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高校努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不断优化广大党员的学习和工作手段。具体来说,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切实按照科学、系统、类化、便捷的原则,着力建设较为完备的电子信息数据库,以备党员个人和党组织检索查阅,积极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化。二是引导和帮助高校党员学习掌握先进的互联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善于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中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学习和工作的科技含量。三是大力推进高校党务办公自动化,着力改变某些高校党务工作机构配备的计算机只是充当打印机的状况,加快实现公文传递电子化、会议召开远程化、信息处理快速化,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认为,当代社会的学习和工作已经进入自动网络化、电子数字化状态,大数据的影响日益增强、作用日益凸现,因此,高校党员必须积极掌握先进的信息网络技能,大力优化学习和工作手段,增强采集、分析、利用大数据的能力,为努力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
(四) 充分调动党员自觉而持续学习的主体性,为努力推进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校广大党员自觉而持续学习的主体性,既是努力推进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动力,也是体现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特征的重要标志,因而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自觉而持续学习的主体性,教育、引导党员强化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对此,一是要大力营造“每个党员都是学习之生、学习之师”的良好风尚,促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从每个党员做起,引导广大党员在工作、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生活,使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在党员队伍中蔚然成风。二是要努力创造“高校处处都是学习之所”的良好环境,不仅要加大必要的投入,为党员的持续学习提供切实有利的条件,而且要大力推进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学习与创新团队建设,形成既有利于个人学习与创新、也有利于团队学习与创新的良好局面,以切实满足党员持续学习、交流学习与合作创新的需要。三是要积极通过组织号召、舆论宣传、互帮互助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学习风气,并建立高校党员学习成果的认证体系,健全促进党员学习、创新的激励机制,如建立鼓励党员学习的奖励举措,定期或不定期评选党员优秀学习者,对学习成效显著而又有突出工作成绩者给予奖励。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奖励不仅是要给予极大的精神鼓励,而且要给予专门的特殊贡献奖励以及为个人发展提供新的有利条件,是对党员学习价值和工作价值的多方面的积极肯定,是对继续争创新业绩、作出新贡献的巨大激励,也是高校充分尊重学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人才良好风尚的正确导向的具体彰显。
(五) 建立健全促进党员重视学习的相关制度,为努力推进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是组织的有序结构、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高校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依然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以促进高校党员学习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对此,要在如下方面着实加强制度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党组织集体学习制度,构建团队学习机制,积极“搭建跨学科、跨院系的学习交流平台,探索党支部、党小组建在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等多种形式的工作团队上,提高团队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1]。二是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员干部培训制度和基层党员轮训制度,既要高度重视岗前任职学习培训,又要高度重视岗中工作业务学习培训,明确规定脱产培训、轮训学时。三是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员个人自学制度,对个人自学计划和目标提出切实要求,引导教育党员加强日常学习,不断增强个人自学的主动性。四是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员互帮学习、交流学习制度,积极“培育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知识共生环境”[22],共享学习成果。五是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员学习考评制度,建立健全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效的科学考评体系,并把“创新理论学习的方式方法作为切实增强高校党组织生活活力”[23]的重要方面来抓。六是要进一步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健全服务机构,构建服务网络体系”和“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服务管理”[24],并积极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模式协同创新”[25],不断扎实推进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创建活动。七是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员学习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制度,大力拓展促进学习成果的有效运用和转化渠道,不仅为切实增强其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提供重要支持,而且积极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有力促进学习成果及时有效运用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建设之中,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
[1] |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
[2] |
吴舸. 创建学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4): 7-8. |
[3] |
沈涛, 范德龙. 学习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探索[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6): 92-94. DOI:10.3969/j.issn.1672-9749.2012.06.027 |
[4] |
陈立永, 邵世志. 高校应率先建成学习型党组织[J]. 党政论坛, 2013(2): 16-18. |
[5] |
董伟武.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学习机制的优化刍议[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9): 32-34. DOI:10.3969/j.issn.1674-5884.2013.09.011 |
[6] |
赵静.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机制创新[J]. 人力资源管理, 2015(7): 188-189. |
[7] |
黄建军, 王晓媛. 深刻认识高校党委中心组学习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5): 83-86. |
[8] |
汪俊仁. 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实践路径研究[J]. 高教学刊, 2018(3): 43-45. |
[9] |
杨冠球.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下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J]. 管理观察, 2018(22): 121-122. DOI:10.3969/j.issn.1674-2877.2018.22.048 |
[10]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06.
|
[11] |
何旭明, 屈林岩. 学习型党组织视野下学习内涵的新界定[J]. 湖湘论坛, 2017(1): 60-63. DOI:10.3969/j.issn.1004-3160.2017.01.010 |
[12] |
程浩. 论新时期执政党的两大功能[J]. 理论与改革, 2002(2): 44-46. |
[13] |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 2017-09-30(1).
|
[14] |
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N].光明日报, 2013-03-02(1).
|
[15]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403.
|
[16]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85.
|
[17]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 2018-09-11(1).
|
[18] |
陈理. 增强"四个意识"的由来、内涵及要义[J]. 党的文献, 2017(1): 23-33. |
[19] |
王为华, 郑敬斌. "四个自信":托起民族复兴梦想[J]. 理论学习, 2016(10): 4-7. DOI:10.3969/j.issn.1671-2854.2016.10.002 |
[20] |
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 等译.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13-15.
|
[21] |
刘川生. 把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落到实处[J]. 前线, 2010(7): 55-57. DOI:10.3969/j.issn.0529-1445.2010.07.022 |
[22] |
杨俊辉, 邓淑华.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知识共生机制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9): 43-45. DOI:10.3969/j.issn.1007-5968.2014.09.014 |
[23] |
王桂玲. 切实增强高校党组织生活活力的思考[J]. 高教论坛, 2017(7): 11-13. DOI:10.3969/j.issn.1671-9719.2017.07.003 |
[24] |
金国荣.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探索[J]. 唯实, 2017(8): 74-75. DOI:10.3969/j.issn.1004-1605.2017.08.020 |
[25] |
朱今. 基于协同创新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模式的思考[J]. 改革与开放, 2018(12): 64-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