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Vol. 27Issue (5): 239-249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1.05.001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张琼. 论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使命新方向新动力[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7(5): 239-249.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1.05.001
ZHANG Qiong. On the new mission, new direction and new driv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guided by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27(5): 239-249.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1.05.001

作者简介

张琼, 西南大学文学院,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宣教处, Email: 12143449@qq.com

文章历史

论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使命新方向新动力
张琼1,2     
1. 西南大学 文学院, 重庆 400715;
2.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重庆 400015
摘要: 文化产业既具有经济生产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凸显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使命,为文化产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赋予了新动力。新发展理念强化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形态价值引领、凸显服务美好生活的时代责任与塑造中国风格的历史重任;通过明确文化产业近景目标与远景目标、引导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拓展创新数字化新模式,为文化产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为克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单一、转型升级缓慢和文化消费乏力等问题,新发展理念引导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速产业升级,引导文化消费,释放文化消费能力,赋予了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新发展理念    新使命    新方向    新动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规划    文化强国    
On the new mission, new direction and new driv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guided by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ZHANG Qiong1,2     
1. College of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P. R. China;
2.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CPC Chongqing Municipal Committee, Chongqing 400015, P. R. China
Abstract: Cultural industry has both economic production attributes and ideological attributes, which is of extraordinary significance in developing cultural power of China. The proposal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highlights the new mi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points out a new direction and gives new driv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strengthens the ideological value leads of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highlights the responsibility of serving a better life and the historical task of shaping Chinese style. By clarifying the close-range and the long-range objective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t guides the "dual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expands and innovates the new digital mode, and points out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overcome such problems as the unitary development mode of cultural industry, slow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weak cultural consumption,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guide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related industries, speeds up industrial upgrading, guides cultural consumption, releases the ability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gives new driv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cultural industry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new mission    new direction    new driver    a "dual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cultural power    
一、研究背景及学术路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32。事实上,没有文化的时代,人的力量是分散的[2]。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文化产品浸透到大众日常生活中,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既潜移默化又显而易见。尤其是在互联网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文化消费代替自我思考,所导致的消极后果凸显着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经济要素发生了快速转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例持续降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对经济建设,而且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 乃至对文化强国建设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中极具特色的要素,它既是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生产构成,又是社会文化的外显表征。“文化产业”一词源于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他们提出,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代表着追求真理的文化被作为工业产品生产出来,技术越是进步,文化工业就越是发达,其结果是文化成为被利益群体所垄断的意识形态[3]107。这一观点的影响深远,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批判成为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重要内容。詹姆逊指出,金融资本主义的新理论要发挥其作用,就需要延伸到文化生产领域中并与商品体系连成一体[4],由此将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功能揭示出来。我国的文化产业研究早期以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为主,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结合新发展理念开始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建设性研究:一是研究新发展理念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5];二是讨论文化发展的具体机制与路径[6],但总体而言关于文化产业的论述仍基本附属于文化事业研究。

党的十九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1]34;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7];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更是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8]。可以认为,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17。显然,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要求为文化产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新使命,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动力。

二、新发展理念凸显文化产业发展新使命

新时代赋予我国历史发展的新使命。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持续高速稳定发展的巨大历史奇迹,为新的历史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不仅是在物质需求方面,而且在文化消费方面的需求力度越加强大,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发展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理念引领一定的发展实践。立足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和国内外复杂形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9]。新发展理念指明了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

新发展理念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新发展理念为重要战略指引。新发展理念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即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以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1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注重提升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发展理念是立足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的,是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的,是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的,为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勾画了宏伟蓝图,凸显了文化产业发展服务美好生活需要的新使命。

(一) 新发展理念强化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形态引领的时代要求

从文化与整体社会生活的关系看,文化作为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不仅是上层建筑领域的精神文化,也是经济基础领域的物质性生产[11]。“文化产业”一词最早出现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他们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整个世界都要通过文化工业的过滤”[3]113。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业态,不仅具有经济属性,也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文化产业的产业生产性质与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作用,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是经济基础发展的一部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具有经济方面的性质和特点,在其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经济生产的性质要求文化企业首先要考虑市场经济效益。但文化企业生产的是带有精神文化性质的特殊产品,必须兼顾文化产品的物质质量和文化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要。在遵循文化产业价值规律的实践中,“文化产业作为经济业态,如果不能盈利,就无法维持产业的发展;只有通过创造出具有真善美的优秀文化产品,才能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效益”[12]

同时,文化产品首先生产的是“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现实生活的反映,而文化产品则是被赋予了文化价值,蕴含了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反映了特定社会群体的意识和情感,并且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利益服务。在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往往通过文化产品的市场经济竞争表现出来,例如电影的票房竞争往往反映了某个特定阶段的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统治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3]。在经济上具有优势地位的国家更能够在文化影响上发挥其影响力,并通过文化产业在全世界的扩张将其价值观和审美浸透到各个角落。在互联网、物联网高速流通的今天,文化产业被赋予了更多经济利益以外的属性,例如对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的宣传。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不同区域、国家、民族和宗教等社会群体的文化交流互鉴,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隐患,从这个角度上说,需要从意识形态引领的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

当代文化生产在通过技术手段规范和限制大众社会认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价值观,当欧美电影、日本动漫和迪斯尼等受到大众追捧而深入我国社会生活时,它们的话语、服饰以及生活方式就会不可避免地被接受和模仿。因此,形成文化自信需要优秀的文化产品充实到日常生活中,以绿色健康的文化产品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形态引领要求。

(二) 新发展理念凸显文化产业发展服务美好生活的时代责任

新发展理念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在物质生活方面,凸显了人民对美好物质生活的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在追求GDP快速增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在物质生产取得丰硕成果、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和高质量的美好生活。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愈加显现。据国家统计局关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4]。近年来,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节点上,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持续向好,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对我国现代经济体系的科学构建起到重要作用。

人民对于美好物质生活的需要推动了我国宏观消费结构的升级,文化产品的强大消费市场潜力被激发,文化消费逐渐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消费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刚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在生存需要被满足后,逐渐趋向于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满足。我国经济不断增长,对文化产业提供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加,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例如,图书、影视、娱乐和旅游服务等文化消费在社会经济总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同时也激发了多样化的文化消费方式创造。文化产业所生产和经营的各式各样的文化产品,可以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给予人们其他一般物质产品所不具备的特殊精神享受。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任务就在于将高质量的文化和正确的意识形态结合到文化产品之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同时,新发展理念凸显了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在物质生活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人民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更为重视。物质生活发展和精神文化生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同步发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条件,不能顾此失彼。因而,必须更加着重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使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与物质生活提升保持协调一致,全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业态,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虽然文化产业是一种经济业态,但是文化产业又不同于其他一般性的物质性产业,在加工对象、效能目标和价值追求诸方面,都与物质性产业有着本质的区别[15]。文化产业的生产是通过大范围创造、复制、扩散文化产品实现的,借助文化产业的生产和运营,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得以大范围地发挥作用。图书、音像、影视、娱乐和旅游服务等文化产品可以让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享受文化服务的同时,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因此,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的同时,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也进一步提升。

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规模化的生产和运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可以广泛发挥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蕴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意识形态,对于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给予人们充分享受文化生活的机会和空间。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根本目标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享受的需要,服务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根本价值。同时,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更要承担起价值导向和引领的责任,通过所生产和经营的文化产品以及传播的先进文化,对人民群众的文化选择进行思想指引和价值引领[16]

(三) 新发展理念赋予文化产业发展塑造中国风格的历史重任

文化与国家发展和国际地位密切相关。历史表明,先秦以至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儒家文化圈和泛中国文化圈,有力地提升了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影响力。文化产业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文化软实力中的硬实力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往往体现着国家的文化影响力的发展。

开放发展的新发展理念要求我国文化产业既要满足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又要走向世界形成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既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全球化大势所趋。从历史上说,贯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渠道,而瓷器、丝绸、茶叶等本身既是经济产品又是文化形式,它们代表的审美和艺术风格也代表着中国风格,成为中国人民文明和智慧的象征。当前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潮流不可逆转,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的重要部分自然首当其冲。

尽管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等影响下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但是现代化发展历程已经表明全球化浪潮不可避免。詹姆逊曾深刻指出,全球化的真正核心问题是世界文化的标准化,传统文化或区域文化形式在全球化过程中将会被逐出或消失,“被美国的电视、音乐、食品、服装和电影取而代之”[17]。我国对外开放40多年来,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成效显著,但是总体来说文化产品引进是主流,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难以通过文化产业的方式对外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说,开放发展不仅仅是要求对外引进来,还要通过对外交流走出去,这既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新发展理念正是新时代基于新的现代化建设要求,面对我国发展的难题困境如何破解而提出来的社会整体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赋予文化产业发展展示和提升中国形象的历史重任。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往往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信用保证,对国家利益有着重要保护作用。从东欧剧变以来,唱衰中国的舆论就在西方不绝于耳,所谓的“中国崩溃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不断出现。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长期持续高速发展的世界奇迹,有力地回击了“中国崩溃论”等西方舆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文化产业既是硬实力也是软实力,走向世界的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需要塑造新时代中国风格,弘扬中国文化。这就要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要强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塑造具有中国风格的文化创意产品,更好地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精神,推动中国文化更多更好地走向世界。

三、新发展理念指引文化产业发展新方向

新发展理念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8]。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文化产业发展确立新目标,明确新方向。

(一) 新发展理念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目标

文化产业发展的近景目标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远景目标是文化产业现代化。远景目标和近景目标是辩证关系,伴随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前的远景目标也可能成为更高、更长远发展视域下的崭新近景目标,而“远景”之外仍有更高层次的目标。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近景目标,是新发展阶段重要的时代命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18]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全球视野下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以不断完善健全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19]。也就是说,健全现代产业体系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国际与国内两方面着手,既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要在国际舞台上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话语权。对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从文化行业政策的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文化产业园区的规范,以及数字化文化产业、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的发展等方面细致勾勒出新发展理念下文化产业发展的近景目标。文化产业现代化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远景目标,体现在生产环节、创造竞争、产业结构、产品质量、企业政策等方面的全面现代化。远景目标要求把文化产业置于国家战略产业与未来支柱产业的高度来发展。通过发挥文化产业的先发优势,推动文化产业重点领域转型升级,优化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促进现代文化企业现代化。

党中央对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详细规划,充分体现出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文化产业具有的重要支撑力量,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被赋予了重要的时代使命。

(二) 新发展理念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刘奇葆同志指出,新发展理念“不仅对传统发展观念进行革新升级,而且对现代发展内涵进行全方位拓展,增强发展的统一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20]。新发展理念适应新时代国际国内新特征,改变了传统发展观,要求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转换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道路有着明确的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1]4。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20年全国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8 514亿元[21],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接近10%。但文化产业发展遇到的困境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包括:一是原创性差,在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国际竞争力低,欧美韩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优势明显;二是科技含量低,在产业链条中处于中低端,在行业中缺乏影响力;三是行业分散芜杂,文化产品数量上去了但是质量良莠不齐,高端产品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四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不够协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条腿”总体发展不协调[22],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文化扶贫仍需进一步跟进。

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各有明确指向,而又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5]7。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理念为发展动力提升产业原创性短板、提升科技含量,推动新型文化产业发展;以协调发展理念加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区域发展协调;以绿色发展理念提升文化产品、优化行业结构;以开放发展理念促进文化贸易国际交流,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发展,推进文化扶贫。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强调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6]。这对文化产业发展如何实现新格局突破给出明确指引。

具体来说,“畅通国内大循环”在于从整体上贯通文化产业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整合和优化产业结构,健全产业体系,协调产业内部和外部产业门类的关系,形成供需有序、市场合理、政策完善的国内大循环。对于文化产业而言,“畅通国内大循环”有着更加积极而现实的意义。文化产业代表着文化现实,是国家和民族现实文化的物质表征。文化产业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家和民族形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增强“四个自信”的大背景下,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我国有着五千年文化发展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着国内庞大的潜在文化市场和日益繁荣的文化产业,因而有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良好条件。

同时,“国内经济大循环仍然不是中国发展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23],“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既着眼于长远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既是开放发展这一新发展理念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直接体现,又是以文化产业为载体推动文化交流以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进而以软实力的增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 新发展理念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置于发展的首要位置、核心位置。当今时代,互联网持续重构我国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产业革命的进程。“互联网+”时代,数字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引领新供给、促进新消费、加快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代表了文化产业的主流方向[24]。“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文化产业的新模式发展,就是要顺应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创新数字化文化企业新模式、文化业态新模式、文化消费新模式,全面促进文化产业的新模式发展。

其一,创新数字化文化企业新模式。企业模式即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一系列管理制度、规章、程序、结构和方法的体系。数字经济背景下,用户价值主导和替代式竞争作为驱动企业管理变革的两个根本力量,不仅推动着企业目标的转变和治理结构的创新,而且推动着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一系列变革[25]。在数字化经济时代,面对数字化产业革命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文化企业需要对自身的发展目标、管理结构等作出适应性调整,顺应数字化经济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构建网络化、扁平化的文化企业组织结构;构建精准化、精细化的文化企业营销模式;构建模块化、柔性化的文化企业生产模式;构建版本化、迭代化的文化产品设计模式;构建开放化、开源化的文化产品研发模式;构建多元化、弹性化的文化企业用工模式,等等。

其二,创新数字化文化业态新模式。数字化文化业态即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文化商业模式,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多样化融合为特征,以集聚化发展为趋势。在数字化文化业态发展前期,文化业态模式主要包括两大类型。一是“互联网+文化产业”类型,这种文化业态的基础仍然是互联网企业,只是在互联网企业的基础上从事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二是“文化产业+互联网”类型,这种文化业态的基础是文化企业,而后作为传统文化企业主动融合互联网的发展,在互联网平台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以上两种数字化文化业态模式都是互联网与文化企业的简单结合,并不能充分发挥利用互联网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在数字化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必须创新文化业态新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潮流,将互联网与文化企业的发展高度融合,全面运用互联网思维运营文化企业,为文化产业提供全新的商业盈利模式和创新发展的新产业链形态。

其三,创新数字化文化消费新模式。当前,数字化经济发展引起了文化消费模式的变化,已深入渗透并影响文化消费,文化消费趋向于数字化、网络化。创新文化消费新模式,以利于促进文化消费,满足人民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要。当前,我国文化消费领域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地域差异大、消费异化等明显问题,制约了文化消费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创新数字化文化消费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顺应数字化文化消费发展趋势,在深入了解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推动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发展;二是要准确把握数字化发展的契机,在丰富创新文化消费内容的同时,促进文化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四、新发展理念赋予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文化产业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并逐步渗透到不同的行业与领域。但在文化产业飞速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单一、转型升级缺乏动力、粗放式发展模式阻碍文化消费等方面。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融合,实现文化产业与相关要素和产业的协调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升级,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的文化发展模式,并引导文化消费,提升人民文化消费水平,释放文化消费能力,赋予了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

(一) 文化产业融合提升自主创新动力

在文化产业融合方面,传统文化产业的弊端阻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效益。一方面,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缺乏自主创新性,产品的附加值不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主要体现为传统制造业发展单一化与同质化的局限,缺乏对文化消费者的吸引力,由此导致文化产品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本应带动继信息产业之后的庞大的第五次产业群体蓬勃兴盛[26],但我国文化产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整合,文化产业链单一,主要依靠土地、自然、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无法发挥出文化新业态的集群效应。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向高端创意设计方面发展,文化产业要实现从传统向新业态的转变,需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发展理念为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南,引导文化产业在人才、科技、创新、技术等要素投入上不断发力。通过转换增长动力,实现从外需拉动向内生动力驱动演进,形成创新发展的新引擎[27]。通过打造“文化+”产业形态,推动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实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文化+科技”“文化+金融”和“文化+旅游”等多种融合规模不断扩大,融合模式不断深化。

新发展理念首先推动了信息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大大丰富了数字文化内容、拓展了文化产业空间、完善了文化创意服务。其次,新发展理念推动了金融行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在文化产业领域进行投资,打造文化产业服务链,鼓励证券、银行以及保险等金融业务融入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推进文化产业在国内外贸易行业的协调发展,实现文化产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的相互促进。其三,新发展理念推动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尤其“在文化产业融入农村特色旅游业”[28]中得到充分体现,在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下,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绿色经济体系,消费升级得到了良好运行[29],为建成美丽中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基础。

总体而论,从形式上看,文化产业融合涉及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汇激发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从内容上看,产业融合将有利于促进文化与各行业发挥“1+1>2”的辐射效应,将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发展。“通过产业融合衍生出的文化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成果将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和经济提升提供新动能、创造新的增长点”[30]。事实上,层层递进式融合也凸显了文化产业更高效、形态更集约、运营更科学的优势。

(二) 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持续发展动力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但依旧面临国际社会发展矛盾加深,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的问题,新的下行压力依旧存在。在文化产业领域,文化消费缺乏动力,文化贸易供需失调,文化管理体制政企不分等,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我国的文化产业升级一度出现停滞局面。一方面,文化多元化催生出大量过剩文化产品,仅仅实现了“量”的突破,在内容方面存在虚假性、精品少、低俗化、低层次等问题,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没有实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互联网+”与云计算等新兴信息科技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创新意识的缺乏阻碍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另一角度讲这也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因。

在此背景下,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助推文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发展理念着力破解文化产业发展难题、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以创新为动力的文化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质量发展为引导的文化发展模式不断优化着良性文化产业的国内外环境,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现代性、创新性和全球性转型升级。

一是新发展理念指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16],为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高质量增长,从仅重视文化产品的增速与数量转变为重视文化产品的质量与效益,通过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在稳中有序的中高速发展周期实现转型升级。二是新发展理念引导创新驱动型文化产业转型。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意识与竞争优势。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新发展理念推动文化产业确立并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创新性地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的结构、规模、效益、质量,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走向全世界。三是新发展理念引导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将其落实到各个具体行业部门之中,并促进各行业部门协调转型升级。例如,在事业单位体制内展开的“修补式”内在调整,在新闻出版行业进行的“分类改制”以及出版投融资改革,在影视行业构建的影视大数据评估服务体系,以及围绕动漫产业、广告产业、休闲娱乐产业等文化产业行业部门的转型升级。

(三) 文化消费激发整体协调发展动力

文化消费的增值性特点“使得文化消费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物质消费领域,从而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上展开并对整个社会产生综合的全面的影响”[26]。实践中,传统文化产业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降低了文化消费的活力。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以实体文化产品为主要对象的传统消费模式,体现为文化商品多以实体商品为主,鲜有虚拟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是以单一文化消费为主导的一元消费模式,主要集中于教育行业,娱乐、影视、休闲等领域的文化消费呈低迷走势;再次是以低层次文化消费为特点的消费模式,此类文化消费产品的内容呈现出低俗虚假特征,降低了文化消费的品质;最后是以输入为主要方式的被动消费模式,无法调动消费者的购物欲,进而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新发展理念为克服文化消费领域的发展问题发挥重要引导作用。一是加强科技、网络对文化消费多元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当前“互联网+”的运营模式下,科技化、现代化与时尚化逐步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新特征,电子文化产品、网络文化产品等新型虚拟文化产品大大丰富了文化生产、文化营销与文化消费的新形式,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为激活文化消费市场活力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二是推动整体规划文化产业的总体布局。以推动文化消费为切入点,协调文化消费的价值导向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实现从文化消费由教育为核心的一元消费向互联网、娱乐、影视、动漫等不同领域多元消费的转变,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以整体性的形象出现[31],从而鼓励消费新业态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三是促进文化消费的整体发展。通过提高文化产业品牌质量,促进文化消费向绿色、安全、健康发展,培育优良文化消费意识,提高文化产品安全性,完善文化产品审查制度,有效避免文化消费低俗化庸俗化倾向。四是秉持文化共享发展理念,提高文化消费的主动性,通过完善分配收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节假日制度和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鼓励文化扶贫,释放文化消费能力,提升文化消费水平,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消费稳步增长。

五、结语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内在地蕴含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极大发展,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因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才是构成中华民族的内在标志。没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发展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不健全的,中国梦也就失去了自身价值。

文化产业是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硬实力的主要载体。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筑基于文化而形成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境界,就要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既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以提升文化的内在涵养和品质,又要发展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同时还要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价值理念的文艺精品、文化发展成果走向海外,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让国际社会的中国声音更加响亮。

文化产业是实践中精神文化力量的对象化,文化产业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实践的发展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文化产业的经济生产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必然能够得到更为充分和更加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2]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文化和价值[M]. 黄正东, 唐少杰, 译. 北京: 译林出版社, 2014: 8.
[3]
马克斯·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多诺. 启蒙辩证法[M]. 渠敬东, 曹卫东,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4]
詹姆逊. 文化转向[M]. 胡亚敏,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16: 147.
[5]
郑自立. 五大发展理念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构[J]. 学术论坛, 2016(5): 134-138.
[6]
潘爱玲, 王雪.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市场体系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1): 64-71. DOI:10.3969/j.issn.1000-2456.2021.01.009
[7]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19-11-06(1).
[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 人民日报, 2020-11-04(1).
[9]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6: 133.
[10]
孙红湘, 张静. 以新发展理念指引高质量发展[J]. 人民论坛, 2018(30): 94-95. DOI:10.3969/j.issn.1004-3381.2018.30.036
[11]
吕进, 武盼盼. 雷蒙德·威廉斯"共同文化"视阈下新时代文化大众化建设探析[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6): 121-128.
[12]
薛永武. 论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5): 32-40.
[1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78.
[14]
高宏存. "危"中蕴"机"前景可期[N]. 光明日报, 2021-01-10(5).
[15]
艾斐. 文化产业的精神规范与价值取向[J]. 红旗文稿, 2011(22): 23-26.
[16]
李恺, 詹绍文. 新时代文化产业的文化责任及其实现路径[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 179-188, 192.
[17]
詹姆逊. 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M], 王逢振,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366.
[18]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50.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13.
[20]
刘奇葆. 新发展理念蕴含的理论特质和品格[J]. 党建, 2016(9): 7-9.
[21]
国家统计局. 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2%[EB/0L]. (2020-01-30).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1/t20210129_1812934.html.
[22]
吴传毅.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举措的基本构架[J]. 行政论坛, 2020(1): 12-16.
[23]
姚树洁, 房景. "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机制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 10-23.
[24]
黄永林.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多维关系与时代特征[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17): 22-29.
[25]
戚聿东, 肖旭. 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变革[J]. 管理世界, 2020(6): 135-152, 250.
[26]
张曾芳, 张龙平. 论文化产业及其运作规律[J]. 中国社会科学, 2002(2): 98-106, 207.
[27]
宗祖盼. 深刻理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要求[J]. 学习与探索, 2020(10): 131-137.
[28]
赵艳. 战略性文化产业与农村特色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J]. 农业经济, 2016(11): 42-44.
[29]
封晔. 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消费升级的实现路径[J]. 商业经济研究, 2020(11): 50-53.
[30]
范周. 推动"十四五"文化产业新发展[J]. 红旗文稿, 2020(21): 31-34, 1.
[31]
蔺晔超. 我国文化产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文化产业, 2021(4): 159-160.
论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使命新方向新动力
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