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Vol. 28Issue (2): 121-13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2.03.001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张景波, 刘阳, 刘永林.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评价、逻辑证成与路径选择[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8(2): 121-13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2.03.001
ZHANG Jingbo, LIU Yang, LIU Yonglin. The value, logic and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Party history learning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 28(2): 121-13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2.03.001

作者简介

张景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武装部)、学生处,Email: zhangjingbo@bistu.edu.cn

文章历史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评价、逻辑证成与路径选择
张景波a , 刘阳a , 刘永林b     
a.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学生处, 北京 100192;
b.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 北京 100192
摘要: 从党史学习教育“为什么”融入和“怎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发,梳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判断和内在逻辑,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大循环的实践路径,为推动“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高质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标准完成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一是从党史学习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入题,指出二者合力协同的价值和意义。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历史自觉、奋发开拓未来的战略举措。严格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安排部署,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要求是高校的重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具有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在扎根中国大地推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提升“培根铸魂”的育人价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指导价值、提升历史文化的传承价值的重要作用。二是从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与紧密关系破题,认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备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上具有共同的哲学源流,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都是大学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力量”。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蕴含着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指明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二者具有标准的一致性、资源的统一性、原则的一贯性。三是从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解题,提出构建与“双一流”建设相适配的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以提升素养为核心,强化目标牵引,优化人员配备,融入教师队伍建设;以学做结合为导向,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融入教学实践;以激发活力为关键,紧跟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形式,融入日常教育;以精准施策为重点,优化学生组织管理,进行分类教育指导,融入管理服务,以上是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双一流”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党史学习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学校    “双一流”建设    人才培养    
The value, logic and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Party history learning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ZHANG Jingboa , LIU Yanga , LIU Yonglinb     
a. Department of Students Affairs,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P. R. China;
b.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Media,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P. R. China
Abstract: Starting from "why" and "how" to integrate the Party history learn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article sorts out the value and basic logic of integrating the Party history learning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provides practice paths of the integration, which will benefit to build a great cyc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build a high-qu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complete the study of the Party history with high standards. Firstly, in terms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t points out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ynergy between the two. The Party history learning is a major decision made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 tak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taking a long-term perspective, keeping in mind the original mission, enhancing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striving to open up the future. Strictly implementing the arrangement and deployment of the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fulfilling the policy requirements with high quality are important tasks for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lifeline of all work of the universities,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cultivating new talents who are worthy of the era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to promot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he integration of Party history learning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the value of cultivating "roots" and building strong "souls", enhancing the practical guiding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the inheritance valu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econdly,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is the deep logic and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two share a common philosophical origin on the issues of "what" and "why", both ar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and both are the "fundamental forc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young peopl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issue of "what kind of people to train, how to train people, and for whom to train", the two both contain the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of talent training, create a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point out the basic laws of talent training, they have the consistency of standards, the unity of resources, and the consistency of principles. Thirdly, measures of integrating the Party history learning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ve been proposed,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We should taking the improvement of literacy as the core, strengthen the target traction, optimize the staffing, and integrate it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team; take the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practice as the guide, strengthen the explicit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fine the implicit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integrate it into teaching practice; follow the task requirements, innovate the form of activities, and integrate it into daily education; focus on precise policy implementation, optimize student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conduct classified education guidance, and integrate it into student affairs. It is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to build a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promot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first-class talents by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the Party history lear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ie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一、研究背景与学术动态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历史自觉、奋发开拓未来的战略举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都为全体党员进一步树立正确党史观、深入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根本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要不断推进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要严格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安排部署[2],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不断提升高校“立德树人”实效。2022年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双一流”建设呼唤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加强党对“双一流”建设的全面领导,是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只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教育渗透,增强师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才能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

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具有紧密关系,现有研究主要从内容、方法和价值观等维度探讨党史学习教育为什么能够融入和怎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维度上,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素材和样本,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言之有物。“丰富的党史资料为思政课提供了大量素材,要通过开设党史学习专题、整合党史知识内容、编撰党史知识教材等方式融入课堂”[3-4]。在方法维度上,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实景化的实践场所和载体。可以通过主题党日、微党课、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等形式,增进党史学习教育效果,强化价值引领作用[5]。从价值纬度来看,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培根铸魂的价值引领作用。党史学习教育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基因、抵制错误思潮的重要保障,深化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6-7]

统观已有一系列研究成果,学界对二者的哲学溯源和现实需求的阐释还不到位,对二者之间深层次逻辑的探索以及对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价值判断与评价尚待深化。此外,学界的聚焦点主要在“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上,对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其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研究涉猎不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为育人主体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引导,注重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8],仅凭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思政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远远不够的。鉴于此,本文从党史学习教育“为什么”融入和“怎么”融入出发,进一步梳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判断、内在逻辑,着重从高校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的角度,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大循环的实践路径,为推动“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高质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标准完成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寻求思路和方法。

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评价

党史学习教育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员,要知道更多的古今。通古今就是要学习,不但我们要学习,后人也要学习,所以学习运动也有它的普遍性和永久性”[9]177。显然,基于价值判断与评价视野而言,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提升育人效果、解决现实问题、增进文化涵养、推进“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显著价值。

(一) 学用结合,见行见效,提升“培根铸魂”的育人价值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大学生践行使命担当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具有提升育人价值、转化育人实效的重要价值。一是有助于从认识论上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我们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只是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我们要用这样的研究来让我们对今天的路线和政策有更好的认识”[9]399-400。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发展规律的研究,将有助于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理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识,廓清思想迷雾,有力引导大学生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信“两个必然”科学结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二是有助于从方法论上鼓励大学生勇担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对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10]。丰富的历史材料凝练了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方法经验,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从中汲取历史智慧,赓续红色精神,求真务实、踏实干事,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改造世界的自觉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二) 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主体和形式还较为单薄,资源整合还不够彻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时间、人员、地域上还比较受限。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整合网络资源、实体资源、学校内部资源、社会育人资源提供了基础。多所高校通过开通党史学习专栏、聘请校内外党史研究专家、参访红色基地等形成了一系列优质的视听、文本、实践资源。例如,上海市面向全市学校开放红色育人电子版图,邀请于漪、汪品先、闻玉梅、张文宏、陈尔真等时代楷模走上党史教育讲台[11]。另一方面,高校通过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制度,制定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和细则,形成了经常化、常规化、制度化的学习教育模式。例如,贵州省面向高校推进“五级书记抓党建”工作制度,着力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松散化问题,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 赓续文脉,涵养党性,提升历史文化的传承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过程无处不体现和渗透着历史文化的影响,而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有效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极大地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厚度。首先,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历史文化传承。学懂弄通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有助于广大青年不断凝练弘扬符合国家、民族发展需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目的。其次,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涵养。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常态化、制度化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知识体系、任务使命更加清晰,为高校传承和弘扬党史文化,坚定当代青年的“四个自信”提供了基础和平台;再次,紧跟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拓宽经常性教育内容,使大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提升政治素养、党性修养和实践能力。

三、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证成

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同质互生的深层逻辑与紧密关系。从哲学角度来看,二者在阐释“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上具有共同的哲学基础;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出的积极回应。

(一)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逻辑 1. “是什么”的问题:共同的哲学溯源

百年党史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二者的根源同为马克思主义。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前进、推进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12]。百年党史的核心与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党史学习教育就要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实践。相应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出发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科学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与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都是深刻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探寻和证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过程。

2. “为什么”的问题:本质力量共通

马克思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性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3]。人的“受动性”,正是强调了激情、热情等意志力是推动人摆脱外界限制、突破成长、变革环境的根本力量。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加强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从历史的、现实的、发展的角度将这一“根本力量”的客观实践和现实成果展现在广大青年面前,引导并激发大学生成为这个“根本力量”的崇拜者、追随者、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4]。因此,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树立大学生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不移跟党走,激发大学生担当作为,既是人作为个体存在的内在生长需要,也是优化生存环境、创造环境的必然要求。

(二)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

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育人标准、育人环境、育人原则遵循方面高度统一,这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思政格局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1. 育人标准的一致性:共同指向“培养什么样的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史学习教育也一再强调,要在党史学习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昂扬姿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15]。二者都蕴含着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其一,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力。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16];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弄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17]。其二,要拥有断而敢行的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党史学习教育也提出要充分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激励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以实际行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三,要拥有担当作为的能力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党史学习教育也要求广大青年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为目标导向,不断增强专业知识,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发扬革命精神,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其实质是要求广大青年拥有担当作为的能力素养。

2. 育人资源的统一性:共同推进“怎样培养人”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全面提高大学生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18]。党史学习教育也以“立德树人”作为最终旨归,进一步优化了“怎样培养人”的内容和方式,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首先,为思政课提供有力支持。为落实《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充分发挥思政课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高校通过建设工作室,安排思政课骨干教师集中备课、探讨,开设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思想政治课程,编写党史知识读物,提供专项资金、开展党史调研和主题教育活动等为思政课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其次,为“课程思政”提供视角思路。例如,从历史、政治、大局的角度借助学科发展史讲党史。作为诸多学科的创建者、推进者,党引领着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学科的成长也蕴含党的治理理念、彰显着中国特色。通过学科发展史讲党史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学科使命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升华。再次,为第二课堂提供方法途径。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阐述大学生学习党史的重要性与方法论,强调抓好专题学习、专题党课、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培训,精心组织宣讲团开展专题宣讲,用好党的红色资源,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等,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找到了切入口,为第二课堂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载体和方法途径。

3. 育人原则的一贯性:共同坚持“为谁培养人”

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以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为基础,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无论是党史学习教育还是高校思政工作都要遵循思政育人规律。一方面,保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八个统一”的要求,其中一项就是要求以知识传授为载体,以价值引导为核心。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在知识层面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历史客观事实、把握党史知识体系、掌握党的发展规律、学懂弄通党的历史[19]。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坚持“时代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相应地,党史学习教育也提出“坚持分类指导,明确学习要求、学习任务,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20],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突出时代特点,挖掘新的学习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帮助大学生在伟大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强国伟业。

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怎么融入”是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构建与之相适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形成导向清晰、指标明确、措施具体的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树立系统思维、发挥协同效应,形成顶层牵引、上下协同的有序组织,保证合力协同;其次要在整体视域下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工作内容,保证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操作性、精准性、有效性。以融入思政队伍建设、融入实践教学、融入日常教育、融入管理服务作为切入点开展工作,是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实践。

(一) 以提升素养为核心,融入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元素,也是畅通党史学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环节。以队伍建设为关键点,通过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高能力素养、激发育人活力,强化育人合力、提高育人实效是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之一。

1. 优化人员配备,加强新时代育人共同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6],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离不开思政队伍的优化和完善。一是在“入口”上把关。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聘任条件和准入标准,强化对拟聘任人员在党史知识储备上的要求。对具有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良好知识储备的拟聘人员给予优先录用。二是在“队伍”上扩充。注重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资源,融合由研究生导师、思政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大思政队伍,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鼓励辅导员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融入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扩充思政教师队伍。三是在“专项”上强化。选拔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优秀教师从事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工作,引导大学生在党史学习上入脑入心。

2. 强化目标牵引,提高教育主体的内驱动力

注重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牵引队伍建设的关键,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育人效果。一是明晰工作职责。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属性、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把“理直气壮”讲政治、讲党史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融入日常教育和管理。二是加强日常培训。通过进行学术研讨和实践交流,制定长短期结合的任务清单和活动方案,开展系统培训和专项课题研究等,加强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教师的日常培训,进一步帮助思政队伍理解党史知识理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层联系,提高现有队伍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共同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三是注重构建以提升高校思政工作队伍质量为核心的动力系统,既要积极满足队伍成员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的需要,也要着力解决其实际问题,协调其全面发展的多样需求,培养始终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及思政学科发展同频共振的专业化人才,形成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不断发展的稳定动力系统。

(二) 以学做结合为导向,融入教学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到底做的是“人”的工作,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原则,在活动实施中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总体布局,构建通识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践思政交融贯通的工作体系,通过学做结合,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构建思想教育引导协同体,实现知识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统一,促进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知行合一中践行初心使命,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1. 通过课堂教育,强化显性思政

挖掘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化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提升对“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的政治要求。一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教育渗透,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向同行。借助学科建设之“势”梳理好“双一流”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历史任务,凝练学科素养和专业精神,创新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校特色与专业特色。二是协同建设党史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开设诸如《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课程,将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奋斗精神等优秀品质融入课程情感目标和价值目标建设中,引导大学生从党的百年历史中读懂党的理论和成长历程,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三是提高思政育人在公共课、学位课、专选课中的作用,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综合运用课堂讲授、经典阅读、问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上海启动研制首批57个专业门类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通过引经据典,将党史知识融入教材内容,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和红色故事。四是探索交互式教学模式,打造VR红色资源库,通过沉浸式的党史教育,让学习者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到党的奋斗历史中,增强党史学习效果。

2. 通过实践育人,细化隐性思政

不仅在“课上”,也在“课下”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人才成长新的空间。借助全校、全员党史学习教育契机,协调完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通过“精心设计实践路线,共同打造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开展下沉式、进驻式的实践锻炼和学习体验,将实践环节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有效衔接”[21],通过探索链条化、阶梯化育人机制,深化实践育人,细化隐性思政,共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回应课堂,开展“课堂实践”。结合理论知识和案例解析,采取访谈、微调查、情景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推动课程思政、思政课向纵深化发展。二是立足学校,开展“校园实践”。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鼓励各级党团组织在志愿服务中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践行党的宗旨,敢于追求卓越,勇于担当奉献。三是面向社会,将党史学习教育植入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找准时代坐标和奋斗目标。例如,华南理工大学组织近万名青年学子奔赴新疆、西藏、云南、黑龙江、江苏、浙江等地,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宣讲、逐梦“十四五”、助推长三角一体化、服务乡村振兴、助力上海五个新城建设等开展一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厚植红色文化、继承文化传统[22]

(三) 以激发活力为关键,融入日常教育

日常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主要的阵地,要善于在日常教育中拓宽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学工部、研工部、团委等部门共同创新融入形式,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常规活动中,不断保持其活力和持久力。

1. 紧跟任务要求,开展日常教育

通过主题辅学、活动助学的方式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提高政治敏锐度,紧跟重要节点和时事热点,提炼主题、萃取题材,随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特别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剖析,促进大学生从理论高度看待和认识时事问题。例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之际,在面对新疆棉事件、饭圈乱象、孟晚舟回国事件之时,运用专业知识对热点事件进行讲解剖析,促进大学生自觉提高认知能力、政治素养,参与政治生活。二是结合教育部等上级主管部门的党史学习教育任务要求,积极开展助学活动,号召师生“学起来”“唱起来”“讲起来”“做起来”,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活动中。例如开展院级党课、举办党章党史知识竞赛、组织专题展览、观看党史小剧场,开展云端互动答题、红色歌曲传唱、微党课录制,以及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宣讲,“穿越时空对话——写给革命先烈的一封信”,“我听亲人讲‘四史’”,“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

2. 创新活动形式,开展自主教育

通过党课促学、自主导习、集中宣讲等方式打造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思政小课堂”。一是大学生党支部开展专题党课学习、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同时组织党史知识扎实、思想政治觉悟较高的大学生干部开展专题培训、理论学习会、党员“小课堂”等,引导大学生从党史、专业技术发展史等角度,紧扣“永远跟党走”主题,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发展。二是实施大学生党史自主学习行动计划,开展主题理论学习讨论会、党章党史知识竞赛、经典著作读书会等,增进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同,不断强化“四个自信”。三是筹建宣讲团,创新宣讲形式。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传播力量,转变话语方式,创新宣讲形式,通过开展抖音微宣讲、联合志愿宣讲等把微视频、微电影、微征文、微纪实这些富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宣讲形式,吸收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活动中。

(四) 以精准施策为重点,融入管理服务

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推进管理服务的契机与内容,针对网络思政、心理健康、资助评优、组织建设等诸多内容精准施策。

1. 以党建带班建、带团建,优化学生组织管理

发挥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辐射作用,依托党史学习加强对党、团、群组织的规范建设、教育管理,形成良好的引领带动效应。首先,明确大学生党支部党史学习责任,及时制定党史学习计划表,规范党章党史学习内容,制定“打卡”考核制度,通过理论学习和考核形成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践行的良好风气。其次,以党建带班建、带团建。为团、群组织配备思想引导教师,定期召开党史学习会和“一对一”交流指导,畅通党史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强化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再次,以宿舍为最小“红色单元格”,通过开展“党员进宿舍”“党员宿舍评选”等活动提升大学生党员弘扬优秀文化、主动自觉担当的意识。

2. 关注重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指导

坚持分类教育,重点指导原则,开展对不同类别学生的教育引导。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兼职岗位、志愿者服务等,树立勤工助学榜样人物,通过开展励志、诚信、感恩教育主题活动,鼓励困难学生发扬党的优秀品质,深化“感党恩、跟党走”意识,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通过进课堂、进宿舍、谈心谈话等多种方式增强少数民族同学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引导各民族大学生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和谐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素质过硬的少数民族党员骨干,引领大学生从党史文化中汲取滋养、凝聚信念和力量;通过讲述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事迹和高贵品质,鼓励大学生树立面对困难、处理复杂问题的信心和决心,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畏难情绪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
[2]
教育部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推进会[EB/OL]. (2021-06-18)[2022-02-06].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106/t20210618_538764.html.
[3]
黄蓉生, 石海君.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维论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9): 109-114.
[4]
余华, 肖体贵.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6): 70-74.
[5]
谭晓玉, 马若璇, 敬美莲.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27): 169-172.
[6]
杨光. 在党史学习中把握发展大势的内容要求与实践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7): 7-12. DOI:10.3969/j.issn.1003-2614.2021.07.002
[7]
何益忠, 王策. 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环境变化和路径优化[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1(4): 73-82.
[8]
冯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概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2.
[9]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77.
[10]
学习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N]. 人民日报. 2021-02-22(1).
[11]
上海: 唱响党史学习教育强音[N]. 中国教育报. 2021-06-22(1).
[12]
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EB/OL]. (2021-03-10)[2022-01-09]. 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306/c64094-32044476.html.
[1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11.
[1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172.
[1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R]. 教社科厅函(2021)8号, 2021-05-12.
[16]
新华社.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21-03-18)[2022-01-12]. 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17]
韩喜平. 在"四史"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 新华日报, 2021-05-25(15).
[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2017-02-27).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19]
王增福. 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的发展路向[N]. 中国教育报, 2021-04-22(5).
[20]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21-02-20). https://www.12371.cn/2021/03/31/ARTI1617174802044757.shtml.
[2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小我融入大我, 青春献给祖国"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9号)[EB/OL]. (2021-06-1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6/t20210624_539971.html?ivk_sa=1024320u.
[22]
红色视听盛宴礼赞百年[N]. 中国教育报. 2021-06-24(3).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评价、逻辑证成与路径选择
张景波 , 刘阳 , 刘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