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Vol. 28Issue (3): 155-16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0.12.003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郁有凯.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视觉思维——基于思维方式评价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8(3): 155-16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0.12.003
YU Youkai. Cultiv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needs visual thinking[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 28(3): 155-16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0.12.003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源于图像的网络意识形态生长规律及治理研究"(21DKSJ02);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及其话语修辞路径研究"(2020GN087)

作者简介

郁有凯, 博士,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山东大学领导科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Email: yuyoukai@163.com

文章历史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视觉思维——基于思维方式评价分析
郁有凯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是对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 但这并不说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割裂理性与感性, 就要以纯粹观念或形而上思维看待它的培育问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考虑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主观认同, 包括具象化认知、情感化认同和理性化思考等方面。基于思维方式评价而言, 视觉思维是以视觉意象为媒介, 感性和理性交汇融合的创造性思维, 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维方式, 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感性与理性融合的连续性探索过程, 两者之间有着高度契合性。视觉思维直接感知的探索性能够直接理解核心价值观抽象性背后的事实性, 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事实的直接感知和探索, 减少了理解抽象概念的思维过程; 视觉思维发挥想象的创造性能够深化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情感性, 使人们能以已有的经验知识为依托, 在头脑中不断构造和生产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视觉意象, 引发情感共鸣和思想感悟。视觉思维唤醒"无意识体验"的现实性能够升华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自觉性, 打通人们原有的无意识体验与自觉性意识之间的障碍, 形成能够在践行过程中加以利用的现实性感悟和实践性知识。这为深入探讨视觉思维在形象化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和机制提供依据, 有助于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理解和深度认同。视觉思维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运作机制体现为观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象选择和认知认同)、想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象重构和情感认同)和构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象升华与行为认同)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是一个连续统一、交叉融合的过程, 表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意象的选择为重构提供素材, 重构则又指导和过滤选择所获取的认知; 视觉意象的重构为升华提供动力, 升华则又表达重构, 并鼓励和修正视觉意象的选择和重构。发挥视觉思维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作用的三维路径也相应表现为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符号, 实现由"言"生"象", 积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图式、实现由"象"生"意"、激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意象, 实现由"意"生"行"。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视觉思维    视觉意象    观察    想象    构绘    认同    
Cultiv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needs visual thinking
YU Youkai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P. R. China
Abstract: Core socialist values are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pirit and the high generalization and highest abstraction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values,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should separate rationality and sensibility, and treat its cultivation with pure concept or metaphysical thinking. Cultivat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should consider people's subjective identity, including concrete cognition, emotional identity and rational thinking. Visual thinking takes visual image as the medium, and is the creative thinking of the inters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sensibility and rationality. It is an important way of thinking for cultivat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It provides a continuous exploration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sensibility and rationality for cultivat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there is a high degree of coincidence between the two. The exploratory nature of direct perception of visual thinking can directly understand the fact behind the abstraction of core values. It is people's direct percep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facts related to core socialist values, reducing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bstract concepts. Visual thinking gives full play to the creativity of imagination, which can deepen the emot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re values, enable people to continuously construct and produce visual images related to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their minds based on existing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and trigger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ideological perception. Visual thinking awakens the reality of "unconscious experience", which can sublimate the consciousness of practicing core values, break through the obstacles between people's original unconscious experience and consciousness, and form realistic perception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that can be used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hese provide a basis for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visual thinking in cultivat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help social members to effectively understand and deeply identify with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visual thinking in cultivat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is embodied in observation (image selection and cognitive identity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imagination (image reconstruction and emotional identity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construction (image sublimation and behavior identific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ese three levels are a continuous, unified and cross integration process,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at the selection of visual images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provides materials for reconstruction, while reconstruction guides and filters the cognition obtained by selecti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visual images provides power for sublimation, and sublimation expresses reconstruction, encourages and corrects the sel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visual images. The three-dimensional path of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visual thinking in cultivat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is also reflected in activating the visual symbols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realizing the generation of "image" from "word", accumulating the visual schema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realizing the generation of "meaning" from "image", activating the visual imag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realizing the generation of "action" from "meaning".
Key words: core socialist values    visual thinking    visual image    observation    imagination    drawing    identification    
一、问题提出及其学术进路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1]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网络文明建设要实现“文化培育取得新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网上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健康丰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广泛凝聚新闻网站、商业平台等传播合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到广大网民中、传导到社会各方面”[2]。实践中,如何凝聚主观共识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热点命题。人们往往将核心价值观培育看成为一个理论性抽象命题,习惯于理论方式的认同教育,忽视了图像时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培育的要求。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曾强调,“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3]。这明确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形象化问题。在早期的西方学术界,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阿恩海姆曾从审美直觉心理学角度提出的视觉思维概念,揭示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融通,化解了知觉与思维的对立,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对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化内容如何在社会成员头脑中展开思维运作提供了启示。

所谓视觉,即视知觉。在传统心理学中,知觉是对外界刺激物的直接反映,思维是对外界刺激物的间接反映,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界限。而哲学史上著名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论争,从认识论上看,也不过是对感性和理性作用的片面强调。20世纪美国学术界存在一种现象:追求感性力量的艺术家拒斥理性,崇尚理性权威的科学家藐视感性。于是,在感情和理性、艺术和科学之间产生一条鸿沟,将人类对真理的探索引向了狭窄和局限。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从这个意义上开启了弥合感性与理性之间裂缝的研究历程,提出“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4]的研究论断。显然,阿恩海姆关于视觉思维的基本思想,为我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视觉元素或图像,并对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思想政治工作上的运用进行了论证,取得了一定成果。从本质上讲,图像元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不乏关涉视觉思维运作问题。这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是西南大学周琪教授,她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图像进行了系列研究,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化转向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化构建、图像实践和创新进行了研究,并对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图像实践和创新进行了分析,认为“从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图像实践中发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逻辑和图像资源,有助于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5];武汉大学骆郁廷、孙婷婷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就是把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让人们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更好地感知、领悟、内化、效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闫卉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的基本内容,提出从艺术形象、生活形象、实践活动来传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刘晓荷、董小玉等认为,“图像世界”和“图像转向”对教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教育领域的图像转向的向度在于养成视觉素养以探求图像之真、丰富审美体验以感悟图像之美和引导积极价值观以确立图像之善[8];张萌萌和唐俊认为,厘清视觉文化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中的基础、原则和路径,对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9];王迎新认为,当前视觉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影响青年群体价值观走向,把握好视觉文化与青年价值观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能够为当前青年价值观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力的现实启示[10];朱敏和李兵强调,图像叙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形式,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中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些图像叙事资源,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有效方式[11]

从上述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视觉元素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和应用研究已成为一种主流性研究方向,且本质上都要依赖人们视觉思维的运作。但目前的相关研究更多聚焦于视觉元素表现和效应研究方面,探讨为何能培育、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探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视觉思维之间关系这一本质问题的成果并不多见。为此,笔者立足于思维方式尤其是视觉思维方式评价角度,期待阐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大众思维运作机理,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培育问题是遵循大众视觉思维运作规律的,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支撑,是对主流学术研究的深化和进一步创新。鉴于此,本文学术思路主要从三个部分依次展开:一是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视觉思维之间的高度契合性进行评价阐释,为本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论证基础;二是对视觉思维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运作机制进行阐释,指明视觉思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运作规律,以论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视觉思维的内在机理和深层原因;三是对发挥视觉思维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作用的路径及其具体策略研究,目的在于激发视觉思维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作用的发挥。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视觉思维的科学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2],是对社会主义价值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13]的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但这并不能说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割裂理性与感性,也不能说明就要以纯粹观念或形而上思维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实践来源,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并付诸行动的过程,理应考虑人们的主观认同,包括具象化认知、情感化认同和理性化思考等方面。“价值观的学与教,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很难以直接的方式(如口授和训练)加以教授”[14],唯有真理的力量和道义的力量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深入人心。视觉思维以视觉意象为媒介,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感性与理性融合的连续性探索过程,两者之间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为深入探讨其作用和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一) 跨越认知障碍:视觉思维直接感知的探索性能够直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抽象性背后的事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抽象语词并非是冰冷的词汇组合,其背后是立足于现实的事实性依据,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总是依赖于具体的事实基础。唯有联系核心价值观所依托的生动化事实,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才是具体的、细致的。而当前理论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表达存在不同观点,这些不同见解标准多元,多见于抽象概念之间的逻辑演绎和论证,表达方式过于繁琐,造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旨内容表达抽象,且不够集中,主导精神难以有效传播,进而导致人们认知上的障碍。视觉思维以直接感知为基础,对视觉信息的获取具有从“未知”向“知”发展的探索性,这种直接感知和探索性总是要立足于视觉内容的具体化的事实呈现才能得以实现,体现着从感性事实向理性认知的发展,这一过程顺应了主体的视觉思维运作规律,有助于主体发挥能动性和选择性,实现自由量裁、思索与评价,从而帮助人们理解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跨越认知障碍。如果说思维需要借助某种媒介运作的话,逻辑思维的媒介是语词或概念,而视觉思维的媒介便是视觉意象。在以语词为媒介的逻辑思维中,主体面对的是已经纳入既有规范体系的知识,难以感受到其背后鲜活的意象,难以发挥主动性进行探索。阿恩海姆借助大量事实证明,“意象”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会以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心理意象”。这种意象总是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总体特征,是心灵阐释感性事物本质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语词借助视觉意象的呈现过程就是对概念的诠释过程,是对概念的具体化、生活化,是一种事实呈现,为人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事实性依据、生活化细节和探索性方向,体现为人们内在思维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事实的直接感知和探索,以及直接借助具体的事实性意象理解抽象性概念,减少了人们理解抽象概念的思维过程。

(二) 跨越情感障碍:视觉思维发挥想象的创造性能够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情感性

培育核心价值观是入脑入心的过程,离不开情感的催化。情感认同在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正是人们的情感反应才能更好激发其强烈认同的本质力量。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涉人们的生活实践,这本身内蕴着巨大的情感力量,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情感契合,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尽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图运用简洁通俗的大众语言深化群众的情感体验,“却仍然没有跳出宣传路径政治化的取向。这种宣传路径与人民群众所期待的通俗化、生活化取向存在一定偏差”[15],导致政治化路径与社会性诉求之间的冲突,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些宣传活动因为缺乏情感性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凌驾于人们情感诉求之上的“文化空谈”。视觉思维具有理性思维功能,能够进行有意识想象,深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在阿恩海姆看来,视知觉并非像照相机一样纯粹是对外物的机械复制和被动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是一个连续性的思考过程,这一过程是从对信息的感性捕捉到对概念的理性思考的统一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每一阶段都有着想象的作用过程,正是想象催发了主体的情感体验,使主体通过有意识想象对视觉意象进行自由组合和创造。想象并非凭空产生,总是依托于一定的感性材料,“即使是理论性概念的抽象,也不能放弃它由之而来的背景,不能脱离从感知渠道得来的有血有肉的具体材料”[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内容的情感呈现过程便是一个立足现实具体材料,并能够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意象结合自身诉求进行自由组合和重构的过程,这一组合和重构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因此,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内容立足于人们生活中的具体实践材料时,便能够激发人们由此及彼,结合自身情感诉求展开想象,使人们能以已有的经验知识为依托,在头脑中不断构造和生产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视觉意象,引发情感共鸣和移情,从而引发理性思考,产生思想感悟。这细化和延展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范围,这种理解范围掺杂了个体的态度和体验,是基于个体情感诉求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不断深化。

(三) 跨越实践障碍:视觉思维唤醒“无意识体验”的现实性能够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自觉性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将其转化为行为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离不开一定的行为动机,但这种行为动机并非是轻易产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可避免地要与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相关联,这对产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意愿带来阻力,造成了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意向和物质利益两者间价值选择难题。一方面是来自精神层面的道德拷问,另一方面则是来自物质层面的利益诱惑,两者的权衡和考量影响着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意愿是否能够形成。视觉思维具有产生顿悟或者直觉的现实性,能够唤醒人们的无意识心理,产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意识,生成行为意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是高高在上的道德准则和空中楼阁,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行为中,以一种隐性方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么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首先就是来自社会现实,但这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抽象理论体系,而只属于意会性知识,具有无意识性体验特征。人们的观看过程是一种直接性交流过程,这一过程带有直接感受性,在视觉思维的作用下,存在使主体头脑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无意识的经验性知识突然升华为直觉、产生某种顿悟的可能性,从而打通人们原有的无意识体验与自觉性意识之间的障碍,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意识认知”迅速转化为自觉性意识,并形成能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加以利用的现实性感悟和实践性知识。其中的直觉或顿悟是使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会知识向实践知识转化的现实表达方式,本质上是人们感知、理解、想象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交汇和融合。当形成和产生自觉性的践行意识时,便可能在人们内心建立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意愿,但这并不能保证在实践中就一定会无时无刻践行之,这只是内在条件的满足,还需要良好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

三、视觉思维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运作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认为,“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意象进行”,分别是“人们看到的”“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和“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17]13,并将整个视觉活动看作是观察、想象和构绘的相互作用过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连续性过程。从心理学视角看,这三种认同与视觉思维的作用过程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充分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视觉思维活动之间良性作用的内在机制,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 观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象选择与认知认同

在传统观念中,观察作为一种收集信息的方式,被看作是一种低级的感知活动,难以将其与思维相联系。实际上,观察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视觉思维技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搜索、识别、填充、配相、归类、推理、综合等富有智慧性的空间操作功能”[17]13。观察是一种外化思维,能够巧妙运用实物结构。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的处理方式是将认识对象的部分拼凑成为整体,且这种整体是部分的机械组合,是纯数量关系。而观察发生于神经系统中,外界刺激物激发出的“力”都在这一生理机制的“场”中互相作用,那么对刺激物的感知就不是像计算机那样的机械化,而是按照这些“力”的倾向,把握事物的结构特征或者说组织为一种简化的整体式样,从而实现对视觉信息的整体认知。由此看来,观察并非是对外界信息的机械复制和刻板反映,总是带有一定的意象选择性和创造性,“是人的本能性反应同意识反应调和后的产物”[18]

认知认同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形成对价值观正确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起始阶段。只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熟知和深刻理解,才能使这种公共性价值观逐步进入个人理解的内在神秘空间。“观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个人理解的神秘空间提供了视觉意象选择性特权,使人们关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图像的整体性,寻求的是其背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构真理”,而非拘泥于表面的“事实真理”,从而避免了细节化视觉元素过度纠缠,使人们在对核心价值观视觉内容的整体性结构和特征的关注中,产生反应真实需要的感悟。质言之,观察的过程就是理解和认知的过程。具体看,一是观察获取的直接性的感觉材料,为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食粮。意象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在感觉材料的帮衬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语词才能转化为认知的具象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翔实,关联着一切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大到国家形象塑造,小到个体人格故事,为人们思考其具体内涵提供了丰富材料。二是观察对实物的巧妙运用,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突然而至的快乐感相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演绎易带来枯燥之感和理解的空洞化倾向,而观察将具体可感的实物呈现眼帘,具有代入感,吸引人们注意、引发人们兴趣和快乐的审美享受,进而“把灰色的转化为彩色的,把枯燥的转化为动情的,把紧张的转化为轻松的,把烦恼的转化为愉悦的”[19],使人们在审美享受和愉悦中认知核心价值观,提升人们认知价值观的轻松度和快乐感。三是观察所接触到的直接内容,能够使人们产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的现实的感想。直接性的视觉内容包含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生活细节,具有冲击性和直接感受性,使人们的认知遵循了关联生活化命题的小、细、实的思考路径,从而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转化为现实化、具象化的感想。其四,观察的外化思维特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可见、可感提供了共享的实物,有助于产生集体性共识。外化的思维结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可见可感的视觉化实物之上,当观察所获取的信息关涉大众敬业奉献的典型实物时,便将“敬业”是“怎么回事”这一命题实现了外显和共享,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评价和可见可感理应如何坚守岗位、敬业奉献的式样和模板,便于集体性评价、选择和认同。

(二) 想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象重构与情感认同

想象是一种心灵的内在意象活动,其实质特征在于对观察得来的意象进行组合和重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知觉总是具有着对完美的事物的追求倾向,并称之为“完形”,而之所以会有这种趋向是因为人的机体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内在机体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心灵中对意象的想象,总是通过积极主动地对意象的重构和补足来实现,“首先是放弃把呈现的部分(形状)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继而把它视为一个更大的和在结构上更完美的整体的一个部分”[20]。那么,视觉画面所呈现的也就并非仅是可供审美的视觉形象,也要提供能够进行意象重构的想象空间。这正如伊瑟尔所言:“我们只想见本文中没有的东西;本文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只有没有写出的部分才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的部分,没有本文中的空白,我们不可能发挥想象。”[21]由此看来,优秀的视觉作品会提供一个可供观者想象的空间,以引导观者体会、感悟和认同其中未尽之意。

情感认同是指个体在充分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将其与自我价值观念进行比照,并根据需要进行评价选择,产生不同情感反应和情感态度。只有实现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个人理解的神秘空间中转为个体内心成熟价值观念。“想象”以其独有的重构功能,将观察所得意象进行补足,一方面基于有意识想象,引导个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生活等相联系,寻求视觉意象背后的价值指向,从而产生基于自身需要的情感反应。另一方面基于无意识想象,经过外界刺激不由自主地展开想象,这种想象具有感染性,能产生情感共鸣和移情。其一,想象重构了新情境,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境转移,有助于深化情感体验。想象总是派生于特定的情境,“观察意象”为个体激发想象力提供了情境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再现总是依托于现实性情境,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体头脑中生活情境、体验情境、学习情境等相遇时,它便从原来的情境中走向个体想象的新情境,这种新情境是个体自身情感诉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一种关系性存在,能够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并以其特殊性和个体性催发多种情感体验。其二,想象重构了新知识,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个体化样态。个体在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呈现时,两者之间观念上的碰撞便成为必然。由此,个体便以生活经验为依托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性知识样态向个体所理解的样态发展是良性趋向,而想象为两者的磨合重构了基于日常经验的个体化知识样态,从概念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和落实。基于生活实践性的概念认知,个体会形成国家、社会、个体层面的新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知识框架,从而能够结合自身正确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三,想象联系了个体需要,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我的融合。想象要关涉自身需要,聚焦和整合个体的经验和行为,这体现着一种“我我”对话。在这种对话关系中,个体在想象中与自己的过往经验和未来可能展开对话,这显然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的,在理解、认知、判断、选择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中,实现核心价值观与自我之间的对接,从而产生自豪、羞愧、悔恨等情感态度,这种体验能够加深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其四,想象重构了“我”与“他”之间的情感联系,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呈现难免要关涉“自我”与“他人”的道德关系,而“自我”看不见、摸不着,唯有通过想象建构一种来自他人的人格同一性, 才能实现由人及己、由己及人, 体验他人情感, 并唤醒自身, 是自我与他人达成共识的“同情”。

(三) 构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象升华与行为认同

构绘是“一种产生新设想的视觉思维技能,它是想象的外化和延伸”[22]。构绘的本意是借助绘画产生笔下之意象。这里强调的是其引申义项,即构绘的目的是基于视觉想象,不断概括和升华视觉意象的深层之意,寻找和开发开展行为实践的设想。这种设想并非是直接性的对外参与,而是主体的一种行为意愿,具有行为参与的导向性。构绘是思维活动中的自我对话,它的运作是在初步想象中形成假设性的概念或意图,不断寻找和选择现实世界能够与之匹配的具体例证,从而将现实世界与自身认知世界之间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意象关联起来,并归置于这一设想中。当然,这种选择和寻找并非是随意的,对视觉意象整体特征和结构的深度概括和升华,决定了它需要反复比较现实中哪些典型材料可以与假设性概念或意图相适宜,哪些是模糊不清的,从而不断完善和修正这种设想。构绘是一个不断反馈循环的修正过程,先概括、后检验,循环往复,从而获得一个最大限度接近完美的设想,为个体行为实践提供心理准备。

行为认同是指人们自愿将价值内容作为行为准则来指导自身行为,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准备状态。想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还局限于情感层面,缺少实践性。行为认同能够保证情感层面的认同转变为行动层面的认同,从而将核心价值观真正纳入个体价值体系中。构绘不断抽象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意象的内在意义,但这种抽象和概括又脱离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行动世界的具体显现。构绘正是在抽象与具象的互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行动前的创造性设想。这种特质也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提供了心理准备状态。其一,构绘描绘了一个即将行动的观念世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实性基础和生活化来源是构绘得以生成的重要条件。形象地讲,构绘如同行动前的策划方案,已在个体头脑中进行了无数次论证和演绎,是个体揣摩自我、现实、意象、价值观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依据个体头脑中的这一观念世界来展开。其二,构绘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活世界的微观联系,有助于学以致用。构绘意象是立足于“观察意象”和“想象意象”基础上,又联系生活世界的种种意象而形成的高级形态。它明显超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视觉意象,已经与生活世界中那些与核心价值观有关的种种意象发生了关系。这种联系是微观具体的和现实的,是普遍性基础上的特殊性的确立,这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盲目、随机和非系统的,而是结合不同个体和生活现实的、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学以致用”。其三,构绘以行为旨向鼓励观察,并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察需求。构绘作为联系现实世界的纽带,总是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并依据现实问题产生践行的各类思想矛盾和诉求,这类诉求导向可以鼓励个体回归观察之初,不断反思观察体验。观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会形成张力,这种张力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自身观察得来的信息之间的矛盾性内驱力,而这是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察需求的重要动力和内容。其四,构绘将三种意象充分融合,激发个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顿悟。构绘意象实现了三种意象的融合,也就实现了抽象与具象的融合,正是这种“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的特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表现为具体可感的现实之物,又表现为一定的价值导向。

当然,视觉思维的内在运作是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意象的选择、重构和升华彼此之间是交叉融合的。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意象的选择为重构提供素材,重构则又指导和过滤选择所获取的认知;视觉意象的重构为升华提供动力,升华则又表达重构,并鼓励和修正视觉意象的选择和重构。当三者之间互相发生作用时,便会催发个体心中的内驱力,激发个体表达观点、态度和形成判断、指向,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便表现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到行为认同的不断深化。

四、发挥视觉思维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作用的三维路径 (一) 由“言”生“象”: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符号

马克思曾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23]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并非是以思辨为出发点,而是要由“言”生“象”,正所谓“立象以尽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事实和具体细节的抽象观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符号旨在替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词和概念的具体性、形象化事物形态,是对群体间价值意义的关联和约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到具象、从观念到现实、从思想到生活、从理性到感性的回归。它物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词和概念,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将具象的知识形象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言”生“象”的外在形式。可以说,核心价值观视觉符号运用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人们是否有兴趣关注、有能力理解、有印象记忆、有意识传播,是人们以“观察”方式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影响因子。因此,必须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符号,使其具有可视性,能被观看、理解和认知;具有注视性,能够吸引注意力和产生兴趣;具有探究性,能从不同层次深入分析;具有记忆性,能被普遍性、长时间的记住;具有传播性,能被有效的、迅速的传播和共享。其一,要继承与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符号。古代仁义礼智信忠孝的图像原型,历经千年而不曾发生意义变迁的部分是传统价值观图像符号中的最有生命力的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符号的生命源泉。当然,也有部分传统图像原型远离了当今时代的社会意义,对此则要结合时代发展和民众心理,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传统文化、革命成就、日常生活中继承和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符号,坚持灵活性原则,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密切的视觉符号,提炼视觉元素,进行巧妙组合、重构和表达,赋予其新时代价值。其二,要有效发挥象征、隐喻、叙事等视觉修辞方法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符号并非是与一定的价值观知识相关联的纯粹记号,它理应是面向人们的一种可感、可知、可理解、可分析、可认同的视觉表达,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符号要能够有效运用象征、隐喻、叙事等视觉修辞方法,实现视觉呈现的灵活性、多元性、层次性和技巧性,不断丰富视觉表达方式,并能够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催发探究性的意识,唤醒人们内在情感自觉和文化记忆。其三,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符号伦理性和功利性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符号的建构实质上是在可预期与不可预期之间寻找一种连结方式。正是视觉符号模仿、复制和虚拟的特殊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预期呈现人们所要坚持和信奉的生活规划和价值追求,从而发现、理解和追求生活真谛。而不可预期性表现为市场和资本逻辑下对美好价值向度的破坏性。因此,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符号,需要处理好伦理性和功利性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主动地将规约置于功利之上。

(二) 由“象”生“意”:积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图式

由“象”生“意”强调的是内在心灵在对视觉形象的感知和体验中领悟视觉文本的深层意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图式是人们凭借对“象”的识别而抵达深层的“意”的重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图式是指人们在实践中产生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经验或者结构在头脑中形成的大量积淀。它决定了人们如何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象”,又决定了如何理解其中的“意”。要完成这种思维活动,“知觉对象必须较为清晰地把刺激客体呈现出来(忠实于客体),同时又必须与某相应种类的记忆形象高度相似”[24]。这也就是再现和再认的过程,再现是核心价值观视觉符号的建构,再认则是核心价值观视觉图式的匹配,记忆形象便是人们关于核心价值观在过去历史现实中的认知存储,带有一定的稳固性和现实性,是人们关于核心价值观视觉图式的积淀。由此,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象”的接受和理解是通过自身头脑中的记忆形象来识别的,当能够找到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可感故事、典型人物等之间的契合点,那么便能使人们产生体验和认同。换言之,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象”与个体头脑中相关视觉图式相匹配,才能保证产生深层的“意”。为此,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表征要能够反映人们已有的核心价值观视觉图式,提高匹配度;另一方面则要不断丰富完善和积淀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图式,提升思维水平。其一,要深入大众日常生活,从中提取形象,反映大众核心价值观视觉图式。马克思曾指出:“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日常生活实践为基础,人民群众是其践行主体,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经验便来自日常生活实践,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段时期固有的认知心理结构,形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图式,深深刻在人们头脑中。因此,要深入日常生活实践,从中挖掘身边人和身边事的典型视觉形象,同时面向不同职业、民族、年龄群体,有针对性地契合不同群体的认知结构,实现“大众性”匹配与“精准性”匹配相结合。其二,要借助与大众已有视觉图式的关系,创新视觉图式,引导大众调整并建立新的核心价值观视觉图式。脱离大众认知范围的“象”是抽象的,只有建立起与人们原有视觉图式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象”才能够被理解。但这种关系并非全盘复现,而是带有一定发展性和未知性,这样才能调动人们的视觉兴趣和视觉期待,引导人们基于头脑中的核心价值观视觉图式去思考、选择、评价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意象的本质特征,形成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的视觉图式,并加以识别、调整和建立。这就需要结合视觉技术,挖掘传统文化、发展成就、日常实践等大众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诉诸于艺术形象、生活形象、自然形象和虚拟形象等大众共享的形象,并将认同性的价值观内容与共享性的视觉形象相融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图式的认知水平。

(三) 由“意”生“行”:激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意象

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培育旨在将观念的东西现实化,也就是不仅要改变人们的主观世界,而且要推动客观性实践活动,改造人们的客观世界。“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26]。践行核心价值观依赖于激发人们行动起来的行为意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意象是人们将核心价值观知识内容联系实际又经过思维创造后的指涉物,是连接理性思维与感性知觉的桥梁、融合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媒介,激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意象能够使人们产生践行动机。当然,这种激活要融汇贯通三种意象,将感性与理性、文本与现实进行意义连接,将核心价值观的视觉意象与主体经验进行匹配,在视觉思维的不断整合中唤醒主体的无意识心理,产生行动的自觉意识,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心理准备,实现由“意”生“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意象的功能取决于视觉意象与个体和表达物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把握好抽象与具象之间的尺度,从操作层面讲,则是要处理好现实实际、个体诉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文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意象能被连续性生成和激活。其一,内部条件在于满足和激发个体需要。个体需要是外化于行的原动力,从观察、想象到构绘的过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意象的激活均依赖于个体需要的不断向上发展。低级性感官需要影响个体是否选择观看,高级性探究需要影响个体是否深入想象,而发展性行动需要影响个体是否产生行为意愿。发展性需要能够引发低级需要,从而贯通和激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种视觉意象,而低级需要难以引发发展需要,易造成注意力转移和思考的浅尝辄止。因此,一方面要研究人们的需要心理,满足不同需要,遵循需要发展规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呈现;另一方面要积极反映人们关心的社会议题和价值诉求,因势利导启发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级精神诉求。唯有如此,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意象与大众实践相统一,实现大众头脑中视觉意象的连续性生成和激活。其二,外部条件在于构建良好社会制度、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理论只有得到社会实践的有力支持才具有说服力。只有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制度,营造出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风气,才能催发人们对高尚价值观念的向往,从而使人们在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呈现时,能以实践反照视觉意象,激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意象在视觉文本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媒介作用,不断寻找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自觉将自身纳入其中,结合自身诉求产生行为意向。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的组织化、常态化和制度化,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则要不断改革创新治理体系和制度体系,使其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只有当治理体系和制度体系本身的贯彻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时,才能够更好地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1-07-13(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1-09-15(1).
[3]
习近平. 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 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 人民日报, 2014-05-25(1).
[4]
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5.
[5]
周琪. 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图像实践与创新[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3): 60-66. DOI:10.3969/j.issn.2096-1189.2018.03.012
[6]
孙婷婷, 骆郁廷.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7(2): 42-48. DOI:10.3969/j.issn.2096-1189.2017.02.006
[7]
闫卉. 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6): 48-50. DOI:10.3969/j.issn.1007-5968.2020.06.016
[8]
刘晓荷, 董小玉, 朱咏梅. 数字时代教育的图像转向与发展探讨[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3): 56-61. DOI:10.3969/j.issn.1006-9860.2020.03.008
[9]
张萌萌, 唐俊. 视觉文化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4): 16-18.
[10]
王迎新. 视觉文化与青年价值观的互动逻辑及现实启示[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0(1): 99-104.
[11]
朱敏, 李兵. 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广西社会科学, 2021(5): 92-97.
[1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3]
王怀信, 刘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叙事述论[J]. 理论与改革, 2021(5): 12-23.
[14]
黄向阳. 德育原理[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83-85.
[15]
邱小云, 周艳红. 弘扬红色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思想教育研究, 2017(6): 95-98.
[16]
汪振城. 视觉思维中的意象及其功能: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理论解读[J]. 学术论坛, 2005(2): 129-133.
[17]
M·H·麦金. 怎样提高发明创造能力: 视觉思维训练[M]. 王玉秋, 等译.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1: 13.
[18]
刘晓明. 意象的逻辑: 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推动者[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8): 32-36.
[19]
王建润, 陈延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传播的审美转换[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8): 72-78.
[20]
鲁道夫·阿恩海姆. 视觉思维: 审美直觉心理学[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 82-83.
[21]
H·R·姚斯, R·C·霍拉勃.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周宁, 金元浦, 译.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22]
刘晓明. 论视觉思维的创造性及其内在机制: 阿恩海姆等人的视觉思维理论阐析[J]. 浙江社会科学, 1999(6): 113-118.
[23]
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16.
[24]
鲁道夫·阿恩海姆. 视觉思维: 审美直觉心理学[M]. 滕守尧译.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119.
[2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81.
[2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25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视觉思维——基于思维方式评价分析
郁有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