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西华师范大学 教务处,四川 南充 637009
2. Institute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9, P. R. China
2019年,教育部等13个部门共同启动“卓越计划2.0”,同时提出“新文科建设”概念。随后,新文科建设成为学术界热衷研究的问题域,研究和讨论主要聚焦于新文科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内涵及实施路径。
其一,新文科建设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一是从教育评价视角看,传统的文科建设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文科人才的需要。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为此,有学者指出,“破‘五唯’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课题,也是高等教育评价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它不仅是一个实践难题,也是一个理论难题”[1]。“五唯”现象在传统文科建设中普遍存在,因此,我们需要用新时代评价改革的总体方案来设计和规划新文科建设。学术界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还没有专题论述,成果仅散见于相关论文中,如:方延明认为,评价机制是直接关系新文科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不能简单套用传统人文社会学科的评价体系,要有与时俱进的学科规划、学科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2]; 崔延强围绕确立新文科教研评价标准,阐述新文科建设中教师的教研评价应该从评价主体、内容和标准上进行变革[3]。二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手段改变了教育生态,文科建设必须在新的生态中找准自身的位置,寻求创新发展的出路。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陈跃红认为,应该从未来智能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大学功能代际蜕变的前景,去关注新文科的长远可能[4]; 何晓斌等从“人工智能发展与人工智能文科人才培养”的角度阐述了新文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人文导向[5]; 那斯尔江·依布拉音等结合学科建设的实际,论述了人工智能时代法学建设的挑战和策略[6]。
其二,新文科建设内涵与路径研究。王铭玉从新的时代背景出发,重点分析了新文科建设内涵中的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发展性四大特点[7]; 张俊宗从“国家层面、时代层面、学科层面和历史层面”阐述了新文科的内涵; 操太圣认为,新文科建设的焦点在于使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回归人的生活世界[8]。在新文科实施路径方面,宁琦分析了新文科建设的“瓶颈”问题,即学科壁垒的阻碍,提出实施人才的分层分类培养; 周毅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指出新文科建设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路径[9]; 张江指出,新文科的建设需要充分吸纳自然科学精神和方法; 陈凡认为,新文科的实施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0]; 顾洁等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分析了新闻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11]; 姜智彬等探讨了新文科视域下外语专业面临的形势与挑战[12]; 金祥荣认为,新文科建设必须围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构建“五性”课程新体系,形成以“四大融合”为核心的办学新范式[13]; 吴岩从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四新建设”角度,强调要走好中国高等教育卓越拔尖人才的自主培养之路[14]。此外,还有学者从文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专业领域分别进行了研究。
综观已有研究,学界已经开始对新文科建设有了初步的探索,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一是传统文科建设及评价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文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亟待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二是新文科建设和创新发展必须适应新的教育生态,必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新生态下自身的长远发展; 三是新文科建设的实际成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依赖于科学和合理的评价体系。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围绕某一个方面,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取向,缺乏系统而全面的审视和梳理,导致部分成果出现较大争议,形成学术犄角。事实上,新文科建设及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要想客观把握与深入理解其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需要从教育评价改革与人工智能等多维度系统思考,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同时,又保持对文科发展导向和评价的规约与行塑。基于此,我们期待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的应然图景,并就如何推进新文科建设及评价提供方案,进而为相关深化研究营造多元化的对话氛围。
二、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的逻辑理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智能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许多国家相继将人工智能发展列入国家发展战略,预示着全球开始迈入人工智能时代[15]。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文科人才培养面临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改革创新明显滞后、人才培养模式固化陈旧等一系列问题[16]。新的时期,文科教育如何促使高等教育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文科教育如何创新发展并有效克服传统的困境和问题,融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趋势。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群的迭代更新,造就和形成了新的社会经济运行背景下“智能+时代”的逐渐到来。有学者认为,我们当前正处于一场建立在技术和数字化基础之上的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之中[17]。人工智能介入新文科的发展已成必然,新文科的创新发展需要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因此,人工智能技术与新文科建设的相遇是历史的必然。
(一) 知识论逻辑:人工智能促进文科学科专业生成纵观学科发展史,分化发展的现象一直存在,并且越演越烈。但是,伴随新的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各专业和领域的知识已经不断出现融合发展趋势,学科之间的整合成为学科发展的潮流,新兴的学科不断涌现,学科知识体系呈现互相联系且庞杂的特点。再加上我国一些人文社会学科其学科属性、学科地位尚存在争议, 学科专业目录难以对其做出合适的安排[18]。基于此,不管是知识发展态势抑或是我国的实际情况,学科专业所遵循的知识体系都面临新的挑战。新的时期,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无不依赖人工智能。因此,高校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就必须对学科专业的结构和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当下,许多高校文科教育已经开始结合人工智能,开设新的学科和专业。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2020版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通知》精神,人工智能已经纳入了本科专业目录,分析近两年的新增本科专业后,我们发现在每年的新专业中人工智能领域新增专业最多。就文科而言,教育学类增加了融合教育专业,法学类新增了“人工智能法学”等,人工智能已经全面介入和改造文科学科专业的构造,如作为领域法学的“人工智能法学”其生成的动力就是由人工智能促发并带动的新型理论议程制度化、领域化的产物。可以预测的是,在未来文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和文科学科专业将进一步紧密结合,一大批以文科学科知识和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人工智能+文科的学科将不断生成。
人工智能促进文科学科专业生成,新生成的专业部分地体现为对原有专业基础的进步和发展。立足教育评价的视角,新型文科专业的建设和评价要做好以下三点:(1)允许更多的高校把人工智能作为一级学科来设置,并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与文科各专业相关的二级学科方向,使得各个领域的文科人才在人工智能时代都有用武之地; (2)在专业建设的目标方面,是否坚持“问题+需求”双导向应是评价的重要维度,新生成的专业绝不是传统专业之间的简单的量的叠加,而是要围绕国家战略、市场需求以及自身优势与特色,服务国家重点需求领域,面向新兴服务业、前沿技术产业、地方支柱性产业; (3)在专业建设的师资队伍方面,是否具备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评价的重要依据,专业是否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跨学科教师资源的建设成效以及教师校内外教学共同体的构建等,都要纳入专业建设评价的体系之中。
(二) 教育观逻辑:人工智能将改变文科学生培养目标在人工智能时代,基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需要,新文科建设一方面需要高校在理论建设和知识的更新上进行变革,另一方面更需要坚持提高青年学子的道德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新文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有时代内涵,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具备忠诚诚信、守法善治、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求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培养学生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涵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审美的意识和能力; (2)具备人文化、综合化、国际化的人才知识结构。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更迭的背景下,文科建设中“专业+综合”以及“本土+国际”的趋势将日益明显,学生的知识结构优化也不断彰显; (3)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新文科建设要立足青年学子核心素养能力,不断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提升,淬炼学生的思想品质,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新文科能力的培养要侧重对学生的数据技术处理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及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才能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
从教育评价的角度看,人工智能时代文科人才的培养应该避免专业和培养方式的“碎片化”,一方面,既要培养少量以人工智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为研究方向的科研人才,也要培养一大批以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具有文科思维和素养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善于学习、愿意合作、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的文科专业人才,建构“人工智能+”的文科人才培养目标。
(三) 教研方法论逻辑:人工智能将改变文科教学方式一方面,智能时代教学资源将实现最大化的呈现。有学者认为,技术和数字化在改变一切,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19]。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创意设计等重要领域为新文科建设创生了海量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新文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传统的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资源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能够通过技术的作用为文科学生提供符合其偏好或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将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在《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中,要求教师将数字技术融入专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意识[20]。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营造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场域,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更好融合,打造智慧化的教学平台,如部分高校文科教学已经开始使用智能终端、遥控桌椅等智能教学设施设备,传统文科教学模式和方式将面临重大变革。
新文科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打造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与学的评价体系。语音和图像识别技术、情感计算、智能视频跟踪技术将不断运用于教学评价中,有效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投入和参与度,教师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分析其学习状态,及时诊断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三、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评价的应然图景新文科建设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将评价理解为对新文科背景下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抑或是专业建设质量评价等单方面的改革,而需要对新文科评价的基本构成要件进行整体统筹和把握。一般而言,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的新文科建设评价包括建设的目的、标准、结果等维度,这些维度实际上表征的是为什么要评、怎么评以及谁来评等核心问题。显然,新时代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新文科建设评价在评价目的、主体和手段等方面都提供了变革的强大动力。
综合来看,新文科建设评价的应然样态主要表征为以下六个方面。
(1) 评价目的彰显立德树人。《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指出,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21]。“立德树人”是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新文科建设评价的应有之义。
(2) 评价主体交互多元。人工智能技术为新文科建设评价提供虚拟开放的评价场域、人人平等的评价理念、数据互通的评价平台等,所以,新文科建设评价应该改变传统文科建设评价主体单一和错位的现象,多措并举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 评价标准科学多样。从现行文科建设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看,“唯分数”“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现象比比皆是,唯知识和技术的目标旨趣,忽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实践应用,对文科的改革与发展非常不利,智能时代的文科建设评价标准应兼顾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考察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投入和改革实践。
(4) 评价方式多维联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网络学习空间、语音和图像识别技术以及情感计算、智能视频跟踪技术等,都为新文科建设评价方式的多联互动提供保障,从而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测评功能,推进智能技术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发展。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对加强新文科建设有重要作用,但是,技术肯定存在更新迭代等问题,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测量与评价体系:一是要根据人工智能测量与评价的发展态势,发展新的文科教育测量与评价方式,测量与评价方面的专家Bennett就指出,教育测评有着更多实质性的革新并重塑了教育评价[22]; 二是要致力于研发新型的测验工具,以应对文科测评过程中的复杂情况。
(5) 评价结果全息直观。新文科建设评价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下可以实现评价方式动态性和可视化,智能技术能够把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有效处理,以个人画像、雷达图形和热力图表等直观方式呈现,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文科建设信息的多维性和整体性联系,呈现文科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全貌与潜在水平。
(6) 评价支持系统“智能介入”。从技术层面来看,人工智能对于促进新文科建设评价有着巨大“魔力”。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评价领域的运用还处于初始阶段,要真正实现智能技术促进新文科建设评价的愿景,还需要不断强化智能技术介入的新文科建设评价的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加强新文科智能化测评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推进信息化建设、整合性的测评系统建设等; 二是提升参与主体的评价素养,包括教育管理者、学生和利益相关方等; 三是改进新文科建设评价制度,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涉及教与学等两方面的评估制度,要推进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的运用,推进在线学习的评价。
四、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的现实需求与实践路径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文理相融,反映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新趋势[23],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正在重塑文科建设体系,促进文科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
(一) 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的现实需求 1. 造就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不是培养一般人才,而是培养栋梁之才,是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24],将“立德树人”落实在新文科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全领域,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文科人才。“尽管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大学不少使命和功能,但大学的根本还是培养人才”[24]。在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是顺应新一轮知识经济革命要求的战略举措,但其终极价值关怀是人的发展。因此,新文科建设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并体现在文科建设的每个环节。但是,当下的文科教育教学仍然存在“立德”和“树人”割裂的现象,即许多人还是认为专业教育负责“树人”工作,“立德”的任务应该由思政教育来完成。这种将专业教育和建设视为“价值无涉”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的市场,“立德树人”往往被停留在口号上,这不仅仅是知识和认识的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列宁在揭露资产阶级旧学校“不问政治”的虚假性时指出, “在这样的学校里, 与其说是教育工农的年青一代, 倒不如说是对他们进行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训练”[25] 。对于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缺乏明确认识。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资源,我们党的事业成功,重要的法宝之一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新的时期,高等教育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新文科建设在培养人的问题上不能走偏,要对标“育人为本”,坚决将立德树人任务落实落地。
2. 打破学科界限,推进学科专业融合发展当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 学科既有的知识组织方式将发生变化, 知识在碰撞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生产模式[26]。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背景下,新文科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不断重构,新的学科和领域不断涌现,学科和专业之间的融合也在加速进行,文科教育要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和重建。新的背景下,文科教育的融合发展要将学生的教育生活世界与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有效结合。文科教育要强化通识课程建设,促进青年学生知识结构从单一型向学科融合转变。新文科教育要立足“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标准,打破专业壁垒,构建跨学科专业的立体的专业知识体系。新文科教育在做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某一专业领域的兴趣,为国家需要的关键领域培养拔尖人才[27]。2020年,清华大学成立新雅书院等5大书院,其成立的唯一目标就是有效地打破院系之间的壁垒,做好学科交叉[28]。西方国家也有类似情况,如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数字化人文学科系”以及弗吉尼亚大学的“高新技术人文学科研究院”[29],等等。
3. 树立“全人”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大数据能力人工智能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等学校的文科学生不仅要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还需要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等。传统的文科教育唯“专业化”的价值观,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全人”素质培养的缺失,失去了文科教育对终极目标和意义的追寻,从而使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精神世界呈现单向度问题。人工智能时代,通过将不同领域、区域和主体的数据进行关联,传统的文科人才逐渐被新的文科人才替代,这直接导致两种倾向:一方面是传统文科毕业生能够选择从业的范围不断减少,另一方面是兼具文科和大数据分析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据相关统计显示,2017年,全球共有367所拥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数量约有10万余人。其中,人工智能领域的学者有6 000多名[30]。因此,新文科人才培养必须树立“全人”理念,在课程体系模块、实践教学环节、知识教学等方面,充分融入人工智能元素,不断提高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能力,造就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的新文科人才。
4. 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增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向度发生转变:由知识型、技能型向复合型和智慧型转型。正如吉本斯指出的那样: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知识应用和以知识为基础的问题解决,具有跨学科性、应用情景、知识生产者的多样性和异质性、生产组织形式的敏捷性和灵活性[31]。新文科教育的意义主要在于立足专业基础的融合性,促进科教和产教的有效联系,实现多方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新形势下,文科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由单一的专业型转向复合型,设计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案及实践教学过程,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文科教育一方面要强化传统的课程体系建设和见习、实训、实验、实习和研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青年学生的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与“技术素养”[32]。新文科教育应推行产教融合模式,高校应与校外人才培养主体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优质资源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 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的实践路径 1. 课程体系设置要“文理融合”课程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文科建设需要着力构建文理融合的课程体系。新的时代背景下,新文科教育充分吸纳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新文科培养的人才,专业基础知识首先要过硬,加强对通识知识和人文素养知识的学习,同时还需要加强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课程模块的学习,从而实现青年学生在理论知识、人文修养和技术素养方面齐头并进,具有整体性思维和国际化视野。具体来看,一是要打造立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围绕专业核心素养和学生实际,设计必修和选修合理搭配的课程模块; 二是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从培养学生的健康身心角度出发,开设生命课程、美育课程、职业道德及实践伦理等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命关怀、审美意识、道德修养和思辨能力; 三是拓展专业课程设置内容,有效融入大数据、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2. 教学模式创建要“理实并重”实践是许多文科专业的重要内容,但是传统的文科教育往往是理论优于实践。根据目前诸多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新文科教育应该构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得到有效保证。理论讲授环节,教师要发挥实践智慧,善于创新贴切的情景或场域,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利用当下的虚拟仿真教学、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应该聚焦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实训、专业技能比赛、职业实景操作四个方面。专业知识实验主要围绕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进行; 技能实训则需要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平台,根据培养学生不同的技能进行设计,如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职业体验和判断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等需要设计不同的技能训练内容和指标,专门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专业技能比赛需要在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基础上,将人工智能技术(数学建模意识、计算机处理能力)等融入教学中,多为学生创设参与技能比赛的机会和平台; 职业实景操作环节主要是着眼于未来的工作岗位职责和需要,模拟相应的实践操作场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景训练,培养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3. 教师队伍建设要“内外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学生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33]。但是,一个既定的事实是,许多高等学校教师往往缺乏行业和业界的实务工作经验和能力,“双师性”导师严重不足。因此,高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选配校外职业导师,从而有效解决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难题,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教师队伍。首先,校内教师在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还需要到行业、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强实务能力; 其次,在长期的职业实践和经验积累基础上,校外职业导师对实践教学中的案例、素材等形成理论高度,促进实践教学课程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校内外协同育人师资队伍的建立,将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提供保障,有利于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和职业判断力。
4. 新文科评价要“新理念”引领文科建设评价的理念决定了评价的目的、评价手段等,传统的以数量(高校数量特别是原“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数量或“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教师数量、学生数量、人才数量、重点学科数量、学位授权点数量、经费数量、科研成果数量等)定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已不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要求[34]。评价要打破“五唯”取向,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彰显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通常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或模拟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或者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35]。过程性评价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教与学的过程真实而全面的记录。其次,强化增值性评价。增值性评价是反思传统“五唯”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评价理念,强调学生自身测验成绩的纵向比较,以每个学生的进步来计算学校或教师对学生学业增长的影响[36],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全程采集教学数据,还能实现对师生情感因素、心理倾向等非结构化数据的获取。再次,强化作为“鉴赏”的多元评价,不将学生学习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或常模下,凸显学习者学习经验的意义建构,将评价理解为鉴赏,渗透审美的视角,通过专业的洞察力来探寻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五、总结与展望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社会机械化程度飞速发展,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不断式微。在利奥塔看来,这种变化使得“头脑与生活相分离”,他甚至宣称文科“已经死掉了”[37]。时隔40年,2018年美国希拉姆学院宣誓“为新文科设计模型”[38],标志着新文科改革的重启,文科正式进入转型变轨时期。当前,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举国上下推进新文科建设,中国文科事业正在发生一次历史性重生与质变。在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文科建设具备知识论、教育观和教研方法论的合理的逻辑理路,蕴含了“造就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破学科界限,推进学科专业融合发展、树立‘全人’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大数据能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实需求。着力构建三个实施进路,即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导向,课程体系设置彰显“文理融合”,着力构建文理融合的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创建转向“理实并重”,构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39]; 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校内外协同”,组建高水平的“内外”教师团队,是保证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新文科要实现健康长远发展必然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的文科评价体系的问题与不足,比如存在过度量化和过度西化等问题,评价的理念重西方理论指引,忽视我国本土传统与特色; 评价的过程重学院派式的理论研究,轻实践与应用; 评价的标准重论文数量、轻社会应用,重论文发表杂志级别,轻成果本身学术质量; 评价的指标过度“移植”和借鉴理工科,忽视文科的民族性和阶级性等特征,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人文社会科学在国内高水平期刊、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大大减少,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分离,与理工科等相比始终处于“弱势”位置。此外,当前在部分高校明确要求,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职称)必须具备有较长时间在国外进修的经历,职称评审时部分高校片面认可国外期刊论文,在评审过程中出现教师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几篇论文抵不上国外期刊的一篇论文,理论自信荡然无存。如此评价理念和指标体系,将严重阻碍和制约新文科建设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大学排行”的风气也弥漫于新文科建设和评价之中,“排行榜”的影响无形中也左右着新文科的发展,新文科建设迫切需要立足于学科特色,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教师和学习者的“教育生活世界”,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避免“千校一面”。构建现代学校制度,让高校有充分的自主权,结合学校特色确立办学定位,根据社会的变化,合理调整文科学科结构。
新文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形成高校新文科发展的新格局、新气象,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40],以期带动全社会的人文社会科学蓬勃发展。新的时期,新文科建设的过程要真正面对和走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场域深处,对文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真实处境进行再认,进而实现对新文科学科专业格局的再造和质量评价体系的重建,才有可能找寻新文科建设的时代密码,才能借助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促进中国新文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功。当然,新文科建设不仅仅是学科交叉、融合或重组,将新技术前景和技术趋势纳入其中,更是文科专业改革、内涵建设、课堂革命、质量提升等多个层面上的交汇融通,这也是新文科建设研究亟待重视和探讨的话题。
[1] |
王洪才. 高等教育评价破"五唯": 难点·痛点·突破点[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44-53. |
[2] |
方延明. "新文科"建设: 何以必要及如何可能[J]. 江海学刊, 2020(5): 122-129. DOI:10.3969/j.issn.1000-856X.2020.05.019 |
[3] |
权培培, 段禹, 崔延强. 文科之"新"与文科之"道"——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思考[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 280-290. |
[4] |
陈跃红. 新文科: 智能时代的人文处境与历史机遇[J]. 探索与争鸣, 2021(1): 11-13. |
[5] |
何晓斌, 石一琦.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我国人工智能文科人才的培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4): 32-38. |
[6] |
那斯尔江.依布拉音, 热娜古·阿帕尔. 人工智能时代法学学科建设的挑战及其因应[J]. 法学教育研究, 2020(4): 108-121. |
[7] |
王铭玉. 高校"新文科"建设: 概念与行动[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03-21(4).
|
[8] |
操太圣. 知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 关于新文科建设之内在逻辑的思考[J]. 南京社会科学, 2020(2): 130-136. |
[9] |
周毅, 李卓卓.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6): 52-59. DOI:10.3969/j.issn.1005-0450.2019.06.011 |
[10] |
陈凡. 新文科: 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 7-11. |
[11] |
顾洁. 新文科视域下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与创新[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19(4): 21-30. |
[12] |
姜智彬. 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定位[N]. 社会科学报, 2019-04-04(5)
|
[13] |
金祥荣, 朱一鸿. 新文科建设: 背景、内涵与路径[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1): 18-21. |
[14] |
吴岩. 深化"四新"建设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J]. 重庆高教研究, 2022(3): 3-13. |
[15] |
赵智兴, 段鑫星. 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依据、困境与路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2): 213-219. |
[16] |
薛勇. 从简单从属到高度契合: 高校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转换[J]. 江苏高教, 2017(10): 80-82, 95. |
[17] |
克劳斯·施瓦布. 第四次工业革命: 转型的力量[M]. 李菁,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6: 4.
|
[18] |
沈文钦, 刘子瑜. 层级管理与横向交叉: 知识发展对学科目录管理的挑战[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1(2): 25-37, 188. |
[19] |
克劳斯·施瓦布. 第四次工业革命[M]. 李菁,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6: 15.
|
[20] |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PROFUTURO FOUND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 Paris: Mobilelearning Week, 2019.
|
[21] |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EB/OL]. [2022-01-1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338046599301649&wfr=spider&for=pc.
|
[22] |
陈晓娟, 任增元. 高等教育评价: 超越"五唯"的价值意蕴与体制支撑[J]. 大学教育科学, 2020(6): 9-12. |
[23] |
唐衍军, 蒋翠珍. 跨界融合: 新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进路[J]. 当代教育科学, 2021(2): 71-74. |
[24] |
三个"事关"定调高校思政工作: 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EB/OL]. (2017-02-28).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228/c40555-29111913.html.
|
[25] |
列宁. 列宁选集(第3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330.
|
[26] |
黄瑶, 马永红, 王铭. 知识生产模式促进超学科快速发展的特征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6): 37-45. |
[27] |
李晨辉. 推动人才培养改革再上台阶新台阶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召开2020年第一次全体会议[EB/OL]. (2020-04-17)[2020-06-30]. https: / /news.tsinghua.edu.cn/info/1003/78239.Htm.
|
[28] |
许路阳. 清华版"强基计划", 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EB/OL]. (2020-05-08)[2020-06-30]. https: / /mp.weixin.qq.com /s /4PM8e_szEtVL1T098oZJzw.
|
[29] |
郭英剑. 技术改变人文: 人文学科的一场革命[EB/OL]. (2015-08-06)[2020-10-05].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8/324299.shtm.
|
[30] |
腾讯研究院. 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R]. 杭州: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7.9
|
[31] |
BABER Z, GIBBONS M, LIMOGES C, et al.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J].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995, 24(6): 751. |
[32] |
安东尼·塞尔登, 奥拉迪梅吉·阿比多耶. 第四次教育革命: 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M]. 吕晓志,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 185.
|
[33] |
黄启兵, 田晓明. "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2): 75-83. |
[34] |
蒋华林, 杨帆, 蒋基敏. 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达成度的内涵及其评价[J]. 重庆高教研究, 2021(5): 3-12. |
[35] |
彭波, 王伟清, 张进良, 等. 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评价改革何以可能[J]. 当代教育论坛, 2021(6): 1-15. |
[36] |
刘振天. 教育评价破"五唯"重在立"四新"[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11): 13-15. |
[37] |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86.
|
[38] |
樊丽明. "新文科"之"新"的几点理解[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10): 20-25. |
[39] |
张彦. 新文科育人的总体性规定与实践诉求[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 34-42. |
[40] |
蒋华林. 关于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理论认识——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视域[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4): 83-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