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Vol. 28Issue (6): 65-7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2.03.001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杨少雄, 孔荣. 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影响研究——基于失地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8(6): 65-7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2.03.001
YANG Shaoxiong, KONG Rong.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literacy acquisition circles on farmers' farmland mortgage loans participa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and loss risk perception[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 28(6): 65-7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2.03.00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金融健康、收入质量与农户消费结构:作用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722731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金融行为中介作用下农民金融素养对收入质量的影响机制及提升策略研究”(7177309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重大培育项目“金融能力中介作用下收入质量对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机理及优化策略研究”(2452021168)

通信作者

孔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kr1996@163.com

作者简介

杨少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Email:sysx319@163.com

文章历史

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影响研究——基于失地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分析
杨少雄 , 孔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摘要: 积极稳妥推广农地抵押贷款融资业务,持续深化农村土地资产与金融资源的有机衔接是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深入探究农户金融知识获取的人际圈层来源以及失地风险感知因素对完善农地抵押贷款相关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理论阐释了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失地风险感知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影响,详细剖析了农户失地风险感知的中介机理;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测度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变量,提取4个公共因子分别界定为亲属关系圈、朋友关系圈、乡邻关系圈和机构参与圈;最后以陕西、宁夏、山东三省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地区1 312户农户调查数据为样本,利用Logit模型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实证分析了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失地风险感知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影响,并揭示了失地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类型和数值大小。研究结果显示:金融知识获取圈层正向促进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其中金融知识获取亲属关系圈的促进作用大于机构参与圈;金融知识获取圈层负向影响农户失地风险感知,机构参与圈的影响最大,亲属关系圈次之,朋友关系圈最小;在四个金融知识获取圈层下,失地风险感知均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具有负向影响;失地风险感知在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影响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大小为0.211 2。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知识获取机构参与圈下失地风险感知中介效应最大,大小为0.223 1;亲属关系圈下失地风险感知中介效应次之,大小为0.101 8;乡邻关系圈下失地风险感知未发挥中介效应;而朋友关系圈下失地风险感知发挥遮掩效应,大小为1.851 1,表明还存在其他效应更大的中介路径。基于上述结论,文章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农户需立足于金融知识获取来源的亲属关系圈和机构参与圈,丰富朋友关系圈和乡邻关系圈,加强多维金融知识获取圈层的构建、维护和开发。第二,农户应通过加强沟通、增进信任等方式优化亲属关系圈,采用增进互助、知识共享等方式改善朋友关系圈和乡邻关系圈,金融机构通过开展宣传、加强联系等方式提高农户金融知识。第三,政府和金融机构应高度关注试点业务可能产生的风险,降低农户对失地风险的过高预估,加快农地抵押风险防范机制创新。
关键词: 金融知识获取圈层    失地风险感知    农地抵押贷款参与    中介效应    Bootstrap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literacy acquisition circles on farmers' farmland mortgage loans participa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and loss risk perception
YANG Shaoxiong , KONG R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P. R. China
Abstract: It contributes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y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services, especially promoting farmland mortgage loans actively and steadily that deepen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rural land assets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continuously. An in-depth exploration into farmers' interpersonal financial literacy acquisition circle sources and the land loss risk perception factor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related to farmland mortgage loans. Firstly, this article theoretically explains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literacy acquisition circles and land loss risk perception on farmers' farmland mortgage loans participation, and then analyzes the mediating mechanism of farmers' land loss risk perception. Secondly, the financial literacy acquisition circles are measured by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d four factors are extracted and defined as kinship circle, friends circle, neighborhood circle and institutional participation circle. Finally, Logit model and Bootstrap method are employed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literacy acquisition circles and land loss risk perception on farmers' farmland mortgage loans participation and reveal the type and value of mediating effect of land loss risk perception, based on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1312 farm households from the pilot areas in Shaanxi, Ningxia and Shandong Provi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nancial literacy acquisition circles positively affect the farmers' farmland mortgage loans participation significantly, in which the promotion of kinship circle is greater than institutional participation circle. Financial literacy acquisition circles negatively influence the farmers' land loss risk perception, in which institutional participation circle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kinship circle is next, and friends circle is the last. Land loss risk perception plays a negative role in the participation of farmland mortgage loans in all the four financial literacy acquisition circles. Land loss risk perception has a part mediating effec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literacy acquisition circles and farmland mortgage loans participation with a size of 0.2112. Specially, with financial literacy acquisition institutional participation circle, farmers' land loss risk perception exerts the greatest mediating effects with a size of 0.2231 partly. The next is land loss risk perception with kinship circle exerts part mediating effects, and the size is 0.1018. Farmers' land loss risk perception does not exist mediating effect with the neighborhood circle. However, land loss risk perception with friends circle plays suppressing effects, the size is 1.8511, indicating that there are other mediators with more effect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irst, farmers need to build, maintain and develop a multidimensional financial literacy acquisition circles based on kinship circle and institutional participation circle, and enrich friends circle and neighborhood circle as the source of financial literacy acquisition. Secondly, farmers should optimize kinship circle by 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and enhancing trust, improve friends circle and neighborhood circle by enhancing mutual assistance and knowledge sharing,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improve farmers' financial literacy by carrying out propaganda and strengthening contact. Thirdly, the govern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ossible risks arising from the pilot loans, reduce farmers' overestimation land loss risk, and accelera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farmland mortgage loans risk preven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financial literacy acquisition circles    land loss risk perception    farmland mortgage loans participation    mediating effect    Bootstrap    
引言

2015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赋予农民承包土地的用益物权,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抵押贷款融资提供了经验和模式,有效盘活了农村资源、资金、资产。2020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的正式实施,更好地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加速推动了“两权”抵押贷款配套政策和法律支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稳妥有序推广农地抵押贷款融资业务,建立完善农地抵押贷款配套机制,深化农地抵押贷款改革创新是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力度的关键环节,以期全方位满足乡村振兴系统性、广泛性的金融需求,增强农村地区金融资源供给和农村居民金融服务获得感。

自我国启动“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下文简称“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以来,截至2018年9月末,222个试点地区建立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已有1 193家金融机构开办农地抵押贷款业务,232个试点地区累计发放农地抵押贷款964亿元,可贷资金剩余520亿元。农地抵押贷款增强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效能[1],缓解了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流动性约束[2],促进了农户收入增长[3]。但是在试点推进过程中,改革意图与结果仍存在差距,政策效果不明显,农民对农地抵押贷款的申请积极性不高。农地抵押贷款业务的全面实施推广如何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有效衔接仍有待进一步讨论。

① 资料来源:《国务院关于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情况的总结报告》,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8-12/23/content_2067610.htm

尽管土地确权颁证已经完成,但是土地产权流转市场小,农地抵押贷款风险管控难度大,风险分摊等制度仍未完全确立[4]。一方面,金融机构慎贷的主要原因是农地经营权价值评估体系不完善,贷款违约后土地处置变现难度大[5];另一方面,农地抵押贷款融资过程中存在丧失农地抵押物风险[6]、贷款认知度不高、参与积极性弱等原因导致农民怯贷。在学术界,关于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分别从农户和金融机构两个角度切入,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金融知识、认知情况、社会资本、贷款参与经历等因素影响农户贷款选择,金融机构信贷策略、信息不对称以及地域因素影响金融机构放贷[1, 4, 7-8]。现有研究未能更深一步探究金融知识的获取与积累的前端变量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影响,缺乏农户金融知识获取的人际圈层来源、渠道以及风险感知等影响因素的研究。因此,仍需进一步探究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因素,为推进农村改革,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在农户具有信贷需求并进行决策的过程中,金融知识作为人力资本的一种特定形式,能够培养农户的金融参与意识[9],提高农户对贷款信息的理解能力,进而提升信贷需求并促进农户积极申请贷款。《中国居民财经素养白皮书(2018)》显示,中国居民财经素养综合指数平均值为57.81,相较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居民金融知识水平仍有很大上升空间,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地区居民的金融知识更为匮乏,难以参与金融活动。农户获取信息、交流感受、学习知识往往通过自己身边的“熟人”和“关系”,例如亲戚朋友、周围邻里乡亲以及自己的社会网络等[10],农户还会通过与各类外部组织或机构持续互动形成发展共同体,从而积累和应用知识。因此,农户金融知识水平的高低与其知识获取的人际关系圈层紧密相关,金融知识交流和获取圈层的多样化有利于农户理解和掌握更多金融知识。农户的金融知识获取圈层集中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因此,本文从家庭、朋友、乡邻和金融机构关系圈层深入探究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影响。

农户所参与的农地抵押贷款在到期时未能清偿债务致使违约发生后,在短期内放贷银行会将抵押土地经营权予以及时处置,当前主要的处置方式是通过再流转市场找到新的经营者,以农地出租或转包收益的形式清偿债务,违约农户失去承包期内耕作土地的经营权[11-12]。农户在进行农地抵押贷款时存在的上述暂时性丧失土地经营权的可能性被称为农地抵押贷款失地风险。从农地抵押需求方来看,农户在决定是否参与农地抵押贷款时会着重考虑丧失抵押农地的风险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13]。曾庆芬[14]和于丽红等[15]认为担心抵押品的产权不安全以及害怕失去土地是农户不愿意参与农地抵押贷款的重要原因。若未能对农地抵押贷款中的失地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防范,可能会影响农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打乱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危害农村地区金融安全等[16]。在未来是否能继续保有土地的经营权,失地风险感知是影响农户申请参与农地抵押贷款的重要因素[17],农户对失地风险的感知越高,越倾向于作出拒绝参与的决策。在不确定的贷款制度下,现有研究并未将农户面临的风险聚焦于失地风险的研究,且多将风险感知作为控制变量,未能进一步分析失地风险感知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申请的影响。

鉴于此,本文采用陕、宁、鲁三省试点地区具有信贷需求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Logit模型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实证分析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失地风险感知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影响,探究失地风险感知在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进一步揭示不同金融知识获取圈层下失地风险感知的中介类型。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利于拓展农民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视阈,完善农地抵押贷款相关制度建设,为进一步拓展乡村振兴融资来源,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事实依据。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 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影响

农地抵押贷款约束分为供给型和需求型两种,假设农户未受到供给型约束时,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申请的因素主要是不同融资方式成本、收益和风险的比较与选择[18];除此之外,农户农地抵押贷款的参与能力也是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金融知识能够提高农户的信贷参与能力,明晰成本收益相关理论概念,缓解需求型信贷约束,增强农户正规信贷偏好[19],信贷需求者金融知识增多,对不同的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促使其选择更适合自身需求的贷款产品[20]。从理论上讲,具有融资需求的农户,金融知识获取圈层越丰富,金融素养亦越高,能够对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抵押贷款等不同类型贷款的成本、收益以及可获得性有更清晰和理性的认识[21]。农地抵押贷款的优势在于农户通过抵押自己的土地,以较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获得更大数额的资金,农户更愿意选择农地抵押贷款,即金融知识获取圈层直接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金融知识获取圈层也可以间接影响农民农地抵押贷款参与。较丰富的金融知识获取圈层不仅有助于降低农户在金融决策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搜寻及处理成本[22],降低抵押贷款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其资本收益率,提升经营收入水平和还款能力,有助于促进农户抵押贷款的参与。根据费孝通的“圈层差序”人际关系格局[23],在农村环境下,农户对新知识和信息的了解依赖于社会网络结构,青睐于利用人际关系进行知识的获取与交流,通过知识资源的分享、传递和吸收来加强自身与外界的交互关系,形成特有的关系圈[24]。农户的知识获取圈层主要表现为亲属的融洽度、朋友联系的广度以及参与组织的范围[25],因此,本文将农户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分为金融知识获取亲属关系圈、朋友关系圈、乡邻关系圈和机构参与圈,并提出以下假设。

H1: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a:金融知识获取亲属关系圈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b:金融知识获取朋友关系圈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c:金融知识获取乡邻关系圈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d:金融知识获取机构参与圈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 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对农户失地风险感知的影响

风险感知描述了个体对未来风险事件的直觉判断及其应对态度[26]。MacGregor和Slovic指出,具备更多金融知识或对金融产品更熟悉的投资者,感知到的风险水平更低[27]。Wang认为,当投资者知识和信息获取水平越高,对投资产品更容易理解时,其感知风险水平越低[28]。农户金融知识获取圈层越丰富,获取金融知识的渠道越广泛,能够了解越多关于农地抵押贷款相关政策,金融知识水平的增加促使农户对农地抵押贷款过程中出现的农地产权安全以及处置方式等问题的认知和辨识能力越强[5],对违约后土地经营权处置办法也越为明晰,失地风险把控能力也越强,感知失地风险越弱。同时,多维度金融知识获取圈层丰富了农户的社会网络,在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同时,提供了一种隐形担保[29]。农户通过不同的金融知识获取圈层交流和学习金融知识,改变了风险态度,由厌恶风险逐步转变为偏好风险,风险厌恶程度降低,对原有失地风险感知产生影响,逐步调整当前失地风险感知程度,进而感知较低的失地风险。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对农户失地风险感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2a:金融知识获取亲属关系圈对农户失地风险感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2b:金融知识获取朋友关系圈对农户失地风险感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2c:金融知识获取乡邻关系圈对农户失地风险感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2d:金融知识获取机构参与圈对农户失地风险感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三) 失地风险感知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影响

土地作为农户生活的基本保障,农地抵押贷款违约发生后首先会影响农户的核心利益,在未来能否保有土地的经营权是农户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失地风险感知是影响农户申请参与农地抵押贷款的重要因素[30]。风险感知包含了风险既具有损失性又具有收益性的双重特征[31]。农地抵押贷款对于农户而言是一种新型贷款,收益与成本的博弈结果尚不明确,潜在风险难以预测[32]。已有研究表明,风险感知的变化影响决策[33]。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在申请农地抵押贷款时会考虑违约后失去土地的各种不确定性,依据自身条件和家庭情况进行失地风险评估,比较贷款收益和违约成本,进而作出是否参与农地抵押贷款决策[34]。理论上,土地作为保障性收益来源,农户认为参与抵押贷款过程违约概率高,存在的失地风险大,即可能失去土地的经营权以及相应预期收益,造成未来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降低参与意愿,最终作出拒绝参与的决策。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失地风险感知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四) 农户失地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分析

根据行为改变理论中的“知信行干预”模式,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知识、态度、行为三个连续体,其中知识是基础,态度是动力,行为是目标,态度在从知识到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在这个模式中,基本传导路径如下:在知识阶段,获取从别处传播来的知识之后,进行处理分析并理解该知识;在态度阶段,将有用知识进行思考学习,转化为自己的感知与信念;在行为阶段,根据所得知识以及自己的认识,开始实施行动并不断坚持。从知识到确认行为,每一个内化环节都会同时感受到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影响[35]。同理,农户通过不同的金融知识获取圈层了解并积累贷款、保险以及投资理财等相关金融知识,当农户具有信贷需求时,可以对农地抵押贷款进行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对所存在的失地风险有自己的感知与判断,最终作出参与或拒绝的决策。鉴于此,本文构建“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失地风险感知—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中介效应分析模型并提出以下假设。

H4:失地风险感知在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

H4a:失地风险感知在金融知识获取亲属关系圈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

H4b:失地风险感知在金融知识获取朋友关系圈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

H4c:失地风险感知在金融知识获取乡邻关系圈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

H4d:失地风险感知在金融知识获取机构参与圈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

二、数据、变量与模型 (一) 数据来源和样本情况介绍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8年1—10月在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山东省开展的关于农民农地抵押贷款的实地调查。课题组选取了陕西省高陵区、富平县、南郑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沙坡头区、平罗县,以及山东省莘县、沂南县、青州市9个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区,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在上述各县(区)分层抽取3~4个有代表性的乡镇;其次,每个样本乡镇分层抽取2~3样本村;最后,每个样本村随机抽取15~20个样本农户。调查应用一对一入户访谈方式开展,共涉及9个市9个县(区)35个乡镇76个自然村,样本覆盖广泛,兼顾地理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因此,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此次调查共完成2 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947份,有效率达97.35%。

本文参考程郁等[36]对农户信贷约束的确定与识别方法,信贷决策的出发点是“是否有资金需要”,如果没有资金需求,则不存在信贷参与。为准确识别样本类型,问卷设计三个题项“Q1:2015—2017年,您家申请过农地抵押贷款吗?(是=1;否=0)”“Q2:除农地抵押贷款外,2015—2017年您家向金融机构申请过信用、担保等其他正规贷款吗?(是=1;否=0)”“Q3:2015—2017年您家有向亲戚/朋友/私人放贷者等非正规渠道借款吗?(是=1;否=0)”。根据问卷反馈信息,将样本划分为有信贷需求农户(Q1或Q2或Q3为1)、没有信贷需求农户(Q1且Q2且Q3为0)两类,并从中提取具有信贷需求农户样本1 312户,作为本文研究的样本数据。

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陕西、宁夏、山东三省的样本分布比例分别为30.7%、44.2%、25.1%。从样本农户的个体特征看,样本平均年龄为46岁;26.3%为女性,73.7%为男性;49.20%的样本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水平。从家庭特征看,户主占72.9%;家庭劳动力数量为“2个以下”“2个”和“3个及以上”的样本比例分别为6.4%、54.2%和39.4%;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样本比例为25.8%;90.3%的样本农户农地已经确权。从信贷参与情况看,2015—2017年申请过农地抵押贷款、其他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的农户比例分别为37.0%、50.6%和57.0%。

(二) 变量选取 1. 因变量:农地抵押贷款参与

本文将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界定为在2015—2017年期间,如果农户申请过农地抵押贷款即赋值为1,若未申请过则赋值为0。

2. 核心自变量:金融知识获取圈层

本文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设计15个题项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 1所示,所有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表明样本收敛效度较好,所有潜变量的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均大于0.85,表明样本信度较好。样本充足性检验KMO值均大于0.80,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明上述题项使用因子分析法拟合较为合适。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共4个,分别命名为金融知识亲属关系圈、朋友关系圈、乡邻关系圈和机构参与圈,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30%。将4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作为各自权重并加权求和得到金融知识获取圈层。

表 1 信度和效度检验
3. 中介变量:失地风险感知

本文设计“您认为农地抵押贷款中农民承担的失地风险状况如何?(完全没风险=1,基本没风险=2,一般=3,风险较大=4,风险很大=5)”题项,依据农户的回答衡量失地风险感知水平。

4. 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是户主来反映样本农户的个体特征;选取2017年家庭总收入、是否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最近的金融机构距离反映样本农户家庭特征;选取土地是否确权、土地规模反映样本农户农地特征;选取以山东为对比组,陕西和宁夏两个虚拟变量反映地区特征;此外,本文加入年龄平方、受教育程度平方两个平方项控制变量。具体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见表 2

表 2 变量定义、赋值及描述性统计
(三) 计量模型选取 1. Logit模型。

为考察金融知识获取圈层以及不同圈层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影响,选取如下方程:

P(Yi=1ACi,Xi)=F(α0+β1ACi+β2Xi+εi) (1)

上式中,Yi为虚拟变量,Yi=1表示第i个样本农户申请农地抵押贷款,Yi=0表示第i个样本农户未申请农地抵押贷款;ACi表示i个样本的金融知识获取圈层;Xi为控制变量;εi表示独立同分布的随机误差项,代表不可观测因素的汇总,且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2. 中介效应模型。

本文参考Hayes[37]提出的Bootstrap方法,运用SPSS23.0(Process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分别建立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对农地抵押贷款参与、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对失地风险感知、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和失地风险感知对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回归模型,具体如下所示:

Y=cX+e1 (2)
M=aX+e2 (3)
Y=cX+bM+e3 (4)

上式中,X表示核心自变量金融知识获取圈层,M表示中介变量农户失地风险感知,Y表示因变量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其中核心自变量X为因子分析后的连续型变量,因变量Y是二分类变量,中介变量M为等级变量,且类别数为5,可将其视作连续型变量,因此可使用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温忠麟和叶宝娟[38]提出的中介效应分析程序具体如下:第一步,检验主效应是否存在。检验c,若c显著,则主效应存在;若c不显著,主效应不存在。第二步,检验中介效应是否存在。若主效应c显著,检验中介路径ab,若显著,说明中介效应存在,若不显著,说明中介效应不存在;若主效应c不显著,中介路径ab显著,则表明可能存在其他与该中介路径作用相反的中介路径,表现为遮掩效应。第三步,判断中介效应类型。检验c',若c'显著,则表明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仍可能存在其他中介路径,若不显著,则表明模型中假设的中介变量是唯一的中介。其中,中介效应大小计算公式为ab/c,遮掩效应大小计算公式为|ab/c'|。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 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实证分析

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影响的模型估计结果如表 3列(1)所示。结果表明,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在1%的水平上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为0.514 7,表明金融知识获取圈层越发达的农户,其参与农地抵押贷款的可能性越大。农民具有发达的金融知识获取圈层,获取金融知识渠道更广泛,熟悉和融会的金融知识越多,对不同融资方式利弊更加了解,对农地抵押贷款的成本和收益衡量越清晰,具有较强的抵押贷款业务的申请和办理能力,农户选择农地抵押贷款的可能性越高。因而,金融知识获取圈层正向促进了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假说H1得到证实。

表 3 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回归结果

从控制变量看,表 3列(1)结果显示,样本年龄在1%的水平上呈现显著正向影响,而年龄平方呈现显著负向影响,即农户年龄与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呈现“倒U型”关系,中年农户随着生产经验的累计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更倾向于参与成本较低的农地抵押贷款,其参与农地抵押贷款能够产生较高的预期收益,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户体力劳动能力下降,逐渐转变为风险厌恶者,转出土地的概率更高,参与农地抵押贷款概率较小;样本农户受教育程度在5%的水平上呈现显著负向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平方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即农户受教育程度与农地抵押贷款呈现“U型”关系,受教育水平高的农户关注新政策和新事物,具有广泛的信息渠道,学习和认知能力更强,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更快,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农地抵押贷款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倾向于选择农地抵押贷款来缓解其融资约束;样本农户的土地是否确权在1%的水平上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农地确权提高农地作为抵押品的有效性,将农地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农地产权清晰是农地抵押贷款业务有效开展的基本前提,土地确权颁证促进农民流转土地,进一步促进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地区虚拟变量陕西在1%的水平上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地区虚拟变量宁夏在1%的水平上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农户金融知识获取亲属关系圈、朋友关系圈、乡邻关系圈和机构参与圈影响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估计结果分别如表 3列(2)—列(5)所示。金融知识获取亲属关系圈在1%的水平上呈现显著正向影响,系数为0.359 3;机构参与圈在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系数为0.181 5。相比较而言,金融知识亲属关系圈的促进作用大于机构参与圈,假说H1a和H1d得到了证实。金融知识获取朋友关系圈和乡邻关系圈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没有显著影响,假说H1b和H1c未得到证实。

(二) 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影响农户失地风险感知的实证分析

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对农户失地风险感知影响的模型估计结果如表 4列(1)所示。结果表明,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在1%的水平上呈现显著负向影响,系数为-0.269 3,表明金融知识获取圈层越发达的农户,能够掌握更多的金融知识和信息,对农地抵押贷款的土地产权安全感知和辨识能力越强,有助于提升农户风险偏好,逐步对现有的失地风险感知进行调整,降低失地风险感知,假说H2得到了证实。金融知识获取亲属关系圈、朋友关系圈、乡邻关系圈和机构参与圈影响农户失地风险感知的估计结果如表 4列(2)—列(5)所示。金融知识获取亲属关系圈、朋友关系圈和机构参与圈分别在1%、5%和1%的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失地风险感知,系数大小分别为-0.091 8、-0.061 5、-0.098 0,其中,金融知识获取机构参与圈对失地风险感知影响最大,亲属关系圈次之,最后是朋友关系圈。假说H2a、H2b和H2d得到了证实。农户金融知识获取乡邻关系圈对失地风险感知无显著影响,假说H2c未得到证实。

表 4 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影响农户失地风险感知的回归结果
(三) 失地风险感知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实证分析

失地风险感知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影响的模型估计结果如表 5列(1)所示。失地风险感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负向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系数大小为-0.403 8,农户感知失地风险越小,参与农地抵押贷款的概率越大。农户考虑是否参与农地抵押贷款时,会对将来所面临的失地风险进行感知,若农户认为未来收益高于成本,能够如期偿还贷款,失地风险感知较低,更倾向于参与农地抵押贷款。表 5列(2)—列(5)表明,在金融知识获取不同圈层下,失地风险感知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负向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假说H3得到证实。

表 5 失地风险感知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回归结果
(四) 失地风险感知在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影响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运用Bootstrap方法对失地风险感知在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将样本数量设置为5 000,置信区间的置信度设置为95%,所得检验结果如表 6所示。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影响农民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主效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间接效应上下限区间[0.052 3,0.179 7]未包含0,说明农户失地风险感知间接效应显著,且直接效应显著,故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大小为0.211 2,假说H4得到证实。同理,在金融知识获取亲属关系圈和机构参与圈下,失地风险感知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大小分别为0.101 8、0.223 1,验证假说H4a和H4d。农户金融知识获取乡邻关系圈主效应不显著,但间接效应显著且与直接效应符号相反,发挥了遮掩效应,遮掩效应大小为1.851 1,表明在金融知识获取朋友关系圈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关系中,除失地风险感知外,还有其他效应更大的中介路径存在。农户金融知识获取乡邻关系圈主效应、直接效应和失地风险感知的间接效应均不显著,说明其中介路径不存在。综合比较来看,金融知识获取机构参与圈下的失地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最大,亲属关系圈下的失地风险感知中介效应次之,乡邻关系圈下失地风险感知未发挥中介效应,而朋友关系圈下的失地风险感知发挥遮掩效应。

表 6 农户失地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及中介类型
四、结论与建议

积极稳妥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持续深化农村土地资产与金融资源的有机衔接是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陕西、宁夏、山东三省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地区具有信贷需求的1 312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失地风险感知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影响,探究了失地风险感知在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影响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揭示了不同金融知识获取圈层下失地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类型及大小。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对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具有正向影响,其中金融知识获取亲属关系圈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促进作用大于机构参与圈。(2)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对农户失地风险感知具有负向影响,其中金融知识获取机构参与圈的影响最大,亲属关系圈次之,朋友关系圈最小。(3)失地风险感知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具有负向影响,在四个金融知识获取圈层下影响均显著。(4)失地风险感知在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大小为0.211 2,其中,金融知识获取机构参与圈下的失地风险感知中介效应最大,大小为0.223 1;亲属关系圈下的失地风险感知中介效应次之,大小为0.101 8;乡邻关系圈下的失地风险感知未发挥中介效应;而朋友关系圈下失地风险感知发挥遮掩效应,大小为1.851 1;表明除失地风险感知外,还有其他效应更大的中介路径存在。

依据上述相关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农户需立足于金融知识获取来源的亲属关系圈和机构参与圈,丰富朋友关系圈和乡邻关系圈,在充分利用已有金融知识获取圈层获得金融知识的同时,加强多维金融知识获取圈层的构建、维护和开发。第二,农户应进行家庭共同决策,通过加强沟通、增进信任、争取支持等方式优化亲属关系圈,采用增进互助、知识共享等方式改善朋友关系圈和乡邻关系圈中有价值的金融知识获取,并通过开展宣传、加强联系等方式增加农户通过金融机构渠道获取金融知识,进而增加风险辨识能力,提升风险偏好。第三,在建立多维金融知识获取圈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失地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降低农户对失地风险的过高预估,政府和金融机构应高度关注试点业务可能产生的风险,将相关保险与农地抵押贷款互联,加快农地抵押风险防范机制创新,激发农户参与农地抵押贷款的信心和热情。

参考文献
[1]
黄惠春.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可得性分析: 基于江苏试点地区的经验证据[J]. 中国农村经济, 2014(3): 48-57.
[2]
尹鸿飞. 农地确权能否缓解农村正规信贷配给: 基于德·索托效应的再检验[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158-167, 176.
[3]
方达. 农地经营权抵押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基于资本、信用与收入视角[J]. 经济学家, 2019(2): 74-81.
[4]
林乐芬, 王步天. 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可获性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2518个农户样本[J]. 中国土地科学, 2016(5): 36-45.
[5]
苏岚岚, 何学松, 孔荣. 金融知识对农民农地抵押贷款需求的影响: 基于农民分化、农地确权颁证的调节效应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7(11): 75-89.
[6]
许泉, 黄惠春, 祁艳. 农地抵押风险与农户抵押贷款需求: 以江苏试点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 2016(12): 95-104.
[7]
曹瓅, 罗剑朝. 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响应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零膨胀负二项模型的微观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5(12): 31-48.
[8]
汪险生, 郭忠兴. 信息不对称、团体信用与农地抵押贷款: 基于同心模式的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16(3): 61-71, 111.
[9]
孙光林, 李庆海, 李成友. 欠发达地区农户金融知识对信贷违约的影响: 以新疆为例[J]. 中国农村观察, 2017(4): 87-101.
[10]
李庆海, 孙光林, 何婧. 社会网络对贫困地区农户信贷违约风险的影响: 抑制还是激励?[J]. 中国农村观察, 2018(5): 45-66.
[11]
罗兴, 马九杰. 不同土地流转模式下的农地经营权抵押属性比较[J]. 农业经济问题, 2017(2): 22-32, 1.
[12]
林一民, 林巧文, 关旭. 我国农地经营权抵押的现实困境与制度创新[J]. 改革, 2020(1): 123-132.
[13]
BINSWANGER H P, SILLERS D A. Risk aversion and credit constraints in farmers' decision-making: A reinterpretation[J].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83, 20(1): 5-21.
[14]
曾庆芬. 产权改革背景下农村居民产权融资意愿的实证研究: 以成都"试验区"为个案[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0(11): 63-68.
[15]
于丽红, 陈晋丽, 兰庆高. 农户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需求意愿分析: 基于辽宁省385个农户的调查[J]. 农业经济问题, 2014(3): 25-31, 110.
[16]
潘文轩.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中的风险问题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5): 104-113, 141.
[17]
杨奇才, 谢璐, 韩文龙.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实现与风险: 实践与案例评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10): 4-11, 110.
[18]
顾庆康, 林乐芬.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能缓解异质性农户信贷配给难题吗?[J]. 经济评论, 2019(5): 63-76.
[19]
吴雨, 宋全云, 尹志超. 农户正规信贷获得和信贷渠道偏好分析: 基于金融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视角的解释[J]. 中国农村经济, 2016(5): 43-55.
[20]
GATHERGOOD J. Self-control, financial literacy and consumer over-indebtedness[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12, 33(3): 590-602.
[21]
HUSTON S J. Financial literacy and the cost of borrow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2012, 36(5): 566-572.
[22]
周荣, 喻登科. 知识网络研究述评: 结构、行为、演化与绩效[J]. 现代情报, 2018(4): 170-176.
[23]
费孝通.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24]
宋丽娜, 田先红. 论圈层结构: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再认识[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109-121.
[25]
申云. 社会资本、二元金融与农户借贷行为[J]. 经济评论, 2016(1): 80-90, 146.
[26]
SLOVIC P. Perception of risk[J]. Science, 1987, 236(4799): 280-285.
[27]
MACGREGOR D G, SLOVIC P. Retirement plans and financial expectations: Asurvey of leading-edge 'Baby Boomer'[EB/OL]. [2020-09-10]. http://dx.doi.o0.2139/ssrn.1565088.
[28]
WANG A. Younger generations' investing behaviors in mutual funds: Does gender matter?[J]. The Journal of Wealth Management, 2011, 13(1): 13-23.
[29]
KARLAN D S. Social connections and group banking[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7, 117(517): F52-F84.
[30]
黄惠春, 祁艳. 农户农地抵押贷款需求研究: 基于农村区域经济差异的视角[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10): 11-19, 110.
[31]
杨卫忠. 风险感知、风险态度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影响研究: 以浙江省嘉兴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 2018(9): 35-42.
[32]
常露露, 吕德宏.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识别及其应用研究: 基于重庆639个农户样本调查数据[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5): 41-50.
[33]
DOHMEN T, FALK A, HUFFMAN D, et al. Are risk aversion and impatience related to cognitive abil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0, 100(3): 1238-1260.
[34]
王兆林, 杨庆媛, 李斌. 农户农村土地退出风险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重庆的实证[J]. 中国土地科学, 2015(7): 81-88.
[35]
张践明. "知识—信念—行为"关系之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 130-134.
[36]
程郁, 韩俊, 罗丹. 供给配给与需求压抑交互影响下的正规信贷约束: 来自1874户农户金融需求行为考察[J]. 世界经济, 2009(5): 73-82.
[37]
HAYES A.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2013, 51(3): 335-337.
[38]
温忠麟, 叶宝娟. 中介效应分析: 方法和模型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5): 731-745.
表 1 信度和效度检验
表 2 变量定义、赋值及描述性统计
表 3 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回归结果
表 4 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影响农户失地风险感知的回归结果
表 5 失地风险感知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回归结果
表 6 农户失地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及中介类型
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影响研究——基于失地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分析
杨少雄 , 孔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