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Vol. 28Issue (6): 286-29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2.10.003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蒲清平, 黄媛媛.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8(6): 286-29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2.10.003
PU Qingping, HUANG Yuanyuan. Integrating thes 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to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s value implications and practice path[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 28(6): 286-29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2.10.003

基金项目

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22VSZ022)

作者简介

蒲清平,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 puqingping@163.com

文章历史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蒲清平 , 黄媛媛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
摘要: 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教育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民族复兴的使命任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既是党和国家永续发展的政治要求,亦是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更是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要把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党和国家的最新要求等主要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提升融入的系统性、有效性、学理性和实践性。一是把握系统性、有机性、实践性原则,切实提升融入的系统性。把握系统性原则,整体统筹、分类实施、协同推进、开放发展,把党的二十大精神整体融入课程思政课程体系;把握有机性原则,“基因式”植入教材、“生态式”融入教案、“化学式”融入教法,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科学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把握实践性原则,整合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内容、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完善支持机制,把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实践体系。二是紧扣“融料”“融点”“融机”,切实提升融入的有效性。紧扣各学科专业新时代十年的发展史、奋斗史、贡献史,各学科专业新时代十年诞生的杰出榜样、孕育的精神谱系,各学科专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事业中的角色定位,精选“融料”;紧扣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类课程的育人目标,找准融入的着力点、侧重点、落脚点等“融点”;紧扣学生的关注热点,思想堵点、情绪沸点,把握“融机”解“思之惑”“心之堵”“情之困”。三是讲好“道理”“学理”“哲理”,切实提升融入的学理性。抓住时代之问,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道理”讲深;结合学术逻辑,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理”讲透;融入现实生活,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哲理”讲活。四是落脚“内化”“外化”“转化”,切实提升融入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坚定理想信念;促使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外化于行,练就过硬本领;激励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责,强化使命担当。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式现代化    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融入    道理学理哲理    内化外化    新时代十年    
Integrating thes 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to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s value implications and practice path
PU Qingping , HUANG Yuanyuan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channel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nd promote the spirit to enter the mind, the heart, and the conduct.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an all-round way, and educating and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firmly grasp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great changes,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the miss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of unity and struggle, are not only the polit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but als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for new people to grow into talents, and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e course.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to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inly includes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new era in the past ten year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s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the mission of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major polic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in the new period, the latest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etc.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to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ng learning with thinking, uniting knowledge, belief and practice,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ystematization, effectiveness, academic rationality and practicality of integration. First, grasp the principles of systematicness, organicity and practicality, and practically improve the systematization of integration. Grasp the systematic principle of integration, make overall planning, classified implementation, coordinated promotion and open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 into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s a whole. Grasp the organic principle of integration, embedding "gene" into textbooks, "ecological" into lesson plans, "chemical formula" into teaching methods, and scientifically integrat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Grasp the practical principle of integration, integrate practical resources, enrich practical content, promot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improve support mechanism,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into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cond, closely follow "melting materials", "melting points" and "melting machine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on. Closely follow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struggle history and contribution history of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in the past ten years of the new era, the outstanding examples and spiritual pedigree of each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in the past ten years of the new era, and the role orientation of each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in the great cause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and select "melting materials". Closely follow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practical courses, and find out the "melting points" such as the focus, emphasis and foothold of integration. Pay close attention to students' hot spots, ideological blocking points and emotional boiling points, and grasp the "melting machine" to solve "confusion of thoughts", "blocking of hearts" and "emotional distress". The third is to stress "truth", "academic theory" and "philosophy",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cademic rationality of integration. Seize the question of the times and deepen the "truth" of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ombining with academic logic, thoroughly explain the "academic theory" of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tegrate into real life, and make the "philosophy"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live. Fourthly, internalize, externalize and transform, and improve the practicality of integration. Guide students to internalize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nd strengthen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ternalize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nd practice their excellent skills. Encourage students to turn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to responsibility and strengthen their mission.
Key words: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s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tegration    truth theory and philosophy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the past 10 years of the new er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推进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教育与塑造大学生的思想武器。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教育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既是党和国家永续发展的政治要求,亦是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更是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因此,系统回答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何融入课程思政、融入什么内容、如何融入课程思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党的二十大对我国各项工作和各个领域做出系统梳理与前瞻思考,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根本遵循与不竭养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以党的理论智慧与实践主张教育与形塑大学生,是为党和国家稳基业、为个体发展辟进路、为课程思政谋创新的应有之义。

(一) 党和国家永续发展的政治要求

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国家是中华儿女赖以生存的政治土壤与精神家园,实现党和国家永续发展,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之所在、心之所向、情之所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新冠疫情、单边主义、地区冲突、能源危机等多重因素耦合作用,严重影响和干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事实上,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矛盾和问题依旧突出。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1]。青年大学生是影响党和国家永续发展的关键力量,我们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1],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1],这也是保证党和国家妥善应对“两个大局”、实现永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以认为,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永续发展的政治要求。

一是有助于大学生认同和坚持党的领导。党的二十大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阐述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具体揭示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科学谋划了未来的大政方针,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党的信任和信心,对“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重大论断形成高度认同[2]16,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3]515,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二是有助于大学生明辨大是大非,维护国家利益。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位于敌我势力的角力区、虚拟现实的连接点、正误思潮的交锋处,有可能被敌对势力、网络世界、错误思潮蛊惑和误导。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厚植总体国家安全观,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事关国家安危的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战略清醒、捍卫国家利益。

三是有助于大学生受到使命感召,投身国家建设。无数人的贡献“融合成互相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合力”[4],由此才能够形成助推国家永续发展的动能。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内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大政方针,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开展使命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为国家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重托,有助于大学生在使命与责任的感召下,增强参与国家建设、推动国家走向永续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 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

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标识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5],到习近平总书记部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任务,均表明培养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终极关怀的呼应与践行,又是回应时代呼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孕育与脱胎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社会主义五百年、建党一百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年发展历程中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进行系统性整合,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蓄力成才。

一是有助于将大学生培养为拥有崇高理想的追梦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6]。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力量源泉。党的二十大立足于我国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状,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愿景。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引导大学生站在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相关联,有助于大学生受到理想的激励,在学习与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做精神昂扬、勇毅前行的追梦人。

二是有助于将大学生培养为坚定人民立场的奉献者。立场问题是根本性问题,“随着立场,就发生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7]848。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关于人民至上的立场融入课程思政,联系现实生活,对人民的中心地位、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打江山”“守江山”的功劳作出刻画,有助于大学生产生尊重人民的敬畏之心、回报人民的感恩之心,摆脱“小我”的安逸满足,追求“大我”的价值实现,坚定人民立场、了解人民诉求、满足人民期待,培养为人民服务与担当奉献的理性自觉。

三是有助于将大学生培养为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8]。党的二十大贯穿着“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1]的逻辑与观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大学生对实干兴邦的重要意义形成深切认知,将反对空谈、矢志实干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 课程思政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

课程思政是实现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双提升的系统性工程,推动课程思政提质增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应然之策。守正创新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课程思政教学唯有摒弃“万古不变的教条”[7]799,“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9]378,才能够保证课程思政提质增效。党的二十大将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凝练与升华为具有指导意义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策略,既引领着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向,又极大丰富了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与思政内容。因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是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

一是有助于教育思维革新。“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10]。教育思维指导和引领教师的课程思政准备、实施、评估与反思。党的二十大凝结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全面系统的辩证思维、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勇于开拓的创新思维,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促进教师革新教育思维,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切实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新动态、行为新变化、成长成才新诉求,挖掘存在于历史与现实之中的教育资源,运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手段,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模式,拓展学校与社会相协同的教育场域,为课程赋魂、为教学赋能。

二是有助于教育内容更新。大学生是“常为新的”和“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3]275,追新求异的认知偏好要求课程思政要在“新”字上做文章。党的二十大诠释了我国取得的最新成就、面临的最新风险、未来的最新任务、肩负的最新使命,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更新和丰富教育内容,可增进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回顾了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具有丰富的育人元素,蕴含着深刻的育人价值。将这一系列思想理论成果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 将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融入课程思政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从理论上讲是原创性、突破性、开创性的,从制度上讲是创新性、系统性、整体性的,从实践上讲是根本性、战略性、长远性的,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将这些伟大成就融入课程思政,既可丰富课程思政的思政素材,又可坚定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要把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融入课程思政。主要包括:政治建设取得“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成果、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经济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经济实力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万元增加到8.1万元[1];文化建设以“两个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社会建设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体系化,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等等。

(二)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课程思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新时代为逻辑起点,立足战略全局和百年变局的时代背景,聚焦强党、强国、强社会主义的核心论题,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基础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课程思政,“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将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导向融入课程思政,以深厚的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造福人民。把自信自立的内在精神特质融入课程思政,把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力量的自信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守正创新的鲜明理论品格融入课程思政,要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正,守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之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把问题导向的科学思维模式融入课程思政,始终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探寻纾困之法与破局之策。把系统观念的基本工作方法融入课程思政,在思考问题时突出前瞻性、谋划未来时突出全局性、推进工作时突出整体性。把胸怀天下的大视野大格局融入课程思政,拓展世界眼光,聚焦世界之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三) 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融入课程思政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理论和实践创新,立足中国国情特色,借鉴世界现代化经验,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激励大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持续奋斗。

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融入课程思政。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五项重大原则融入课程思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四) 将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融入课程思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立足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提出了“两步走”的总战略安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融入课程思政,从专业学科视角全面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战略和具体战略谋划,可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科学研究、职业规划提供指南。

要把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战略安排融入课程思政。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具体举措融入课程思政,即:经济建设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治建设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此外,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 将党和国家的最新要求融入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要将“三个务必”融入课程思政,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政治情怀,筑牢信仰之基,始终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以更加自觉的历史主动性践行党的初心使命;“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党才能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锻造优良作风,放下架子服务群众,扑下身子倾听民声,沉下心来干事创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党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要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情怀,展现担当作为,面对惊涛骇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豪情壮志,勇于胜利。同时,还要将伟大建党精神、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等要求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教育引导大学生“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路

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系统性、有效性、学理性和实践性,聚力引导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的大学生切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伟力转化为实践动力,聚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辉煌。

(一) 把握“三性”,切实提升融入的系统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3]117。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新时代有效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方法论,必须坚持运用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将系统观念贯穿于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全过程。

1. 把握系统性原则,整体融入课程思政课程体系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1]。整体性、层次性、协同性和开放性是系统健康有序、良性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整体融入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

一要“整体统筹”,顶层设计,从知识上落脚、课程上聚焦、专业上拓展、学科上统筹,科学建构“知识—课程—专业—学科”全覆盖、分学段、有特色、不重叠的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体系。

二要“分类实施”,深入梳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课程特征,结合人文社科蕴含的人文精神、理科蕴含的科学精神、工科蕴藏的工匠精神等学科特点,针对普通院校、高职专科、民办高校的校本特色,分类分层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课程体系的自然融合。

三要“协同推进”,协同思政课教师指导课程思政提升思政素养,协同辅导员、班主任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开展本学科专业“手拉手”协同备课。

四要“开放发展”,充分吸纳党政干部的领导优势、社会力量的资源优势、外部环境的平台优势构建“大课程思政”格局,丰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

2. 把握有机性原则,科学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坚持系统观念,既要对整体性问题进行全面把握,也要对具体性问题进行精细分析。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之“盐”溶于专业课之“汤”,必须坚持融入的有机性原则,掌握好“盐何时撒”“如何撒”“撒多少”的火候,在“基因式”“生态式”“化学式”的有机融入中达成“润物无声”的育人之功[11]。可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科学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必须坚持有机性原则。

一要“基因式”植入教材,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学科逻辑、知识逻辑、价值逻辑、历史发展逻辑相结合,科学融入教材体系,避免随意性、机械性和碎片化嵌入。

二要“生态式”融入教案,找准“契合点”,建立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生成性关系,对所蕴含的政治思想、专业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内容、时点、方式和方法的合理设计,促进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在教案设计中的生态性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三要“化学式”融入教法,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是复杂且精细的“化学工艺”,需要达到一定条件后才能产生“化学反应”,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融入要求,抓住融入时机、把握融入节奏、讲究融入策略,合理运用讲授法、互动法、体验法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 把握实践性原则,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实践体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系统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

一要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把党的二十大精神核心要义同专业实践相结合,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

二要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自觉运用二十大精神指导社会实践,广泛持续深入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公益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等社会实践活动。

三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让大学生用行动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

四要完善支持机制,搭建育人格局,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丰富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形式,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示范基地。

(二) 紧扣“三融”,切实提升融入的有效性

找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增长点和课堂讲授的切入点,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 紧扣学科专业精选“融料”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必须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生成逻辑和育人逻辑相结合,精选融入内容。

一是紧扣各学科专业新时代十年的发展史、奋斗史、贡献史,精选融入的“营养剂”。既要融合发展史,教育大学生认识到新时代十年党采取的一系列战略举措,又要融合奋斗史,展现本专业学科新时代十年取得的重大成就,还要融合贡献史,引导大学生探寻本专业学科新时代十年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立的功勋,在发展史、奋斗史、贡献史中增进历史自信。

二是紧扣各学科专业新时代十年诞生的杰出榜样、孕育的精神谱系,精选融入的“健骨丸”。结合本专业学科领域新时代十年的典型榜样,如科技领域的屠呦呦、钟南山,教育领域的孙正聿、张桂梅,将科学家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新时代精神谱系融入知识体系,滋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敬业精神、斗争意识。

三是紧扣各学科专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事业中的角色定位,精选融入的“强心针”。各个专业学科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布局里都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要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总任务、总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将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部署转化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服务社会的行动指南,激励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投身社会实践、锻造高尚品德。

2. 紧扣育人目标找准“融点”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分别明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要针对各类课程特征,紧扣育人目标找准“融点”。

一是紧扣公共基础课育人目标,找准融入的“着力点”。公共基础课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等,要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三个务必”、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六个坚持”、团结奋斗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等,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

二是紧扣专业教育课育人目标,找准融入的“侧重点”。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契合的价值性、文化性、伦理性等育人元素,从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维度、典型人物的主体维度、建设成就的实践维度找准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结合的融入点。

三是紧扣实践类课程育人目标,找准融入的“落脚点”。实践类课程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奋斗品质的培养,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要引导大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践中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3. 紧扣热点堵点把握“融机”

浇花培根,育人育心。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应把握融入的节点和时机,将“有用”与“有利”、“需要”与“重要”相统一,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适应国家需求和满足个人成长诉求相统一[12]

一是紧扣大学生的关注热点,把握融入时机解“思之惑”。要掌握大学生的情绪面,把握社会的思潮线,紧扣大学生的兴趣点,结合社会热点、焦点分析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解答大学生思想的困惑点。

二是紧扣大学生的思想堵点,把握融入时机解“心之堵”。思想上的堵点从本质上看是“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当大学生无法达到和把握社会发展要求,遭遇成长困境、发展困境时,不可避免地会“想不通”“堵得慌”,课程思政应当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回应大学生诉求,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学业、生活、工作、就业、发展等实质性支持和帮助。

三是紧扣大学生的情绪沸点,把握融入时机解“情之困”。寓情于事,以本专业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成就、涌现的英雄事迹、孕育的精神谱系,激发大学生的自豪之情,坚守“复兴民族,舍我其谁”的信念;融情于理,结合美国打压、封锁中国等重大热点事件中大学生情绪沸点,以危机感、紧迫感激发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切实抛弃“等靠要”和“佛丧躺”思想,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三) 讲好“三理”,切实提升融入的学理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13]。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学理哲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必须把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讲深”“讲透”“讲活”,切实提升融入的学理性。

1. 抓住时代之问,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道理”讲深

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要把其蕴含的“道理”讲深。“任何重大的哲学问题无不源于重大的时代性问题,任何重大的时代性问题无不深层地蕴含重大的哲学问题”[14],因此,把“道理”讲深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时代之问。党的二十大明确回答了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一时代之问。因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必须抓住时代之问,把“道理”讲深。

一要讲深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的伟大建党精神及其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思政,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讲到位,坚定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二要讲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把专业教学与现实关照相结合,结合脱贫攻坚、疫情治理等案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维度、全局维度、历史维度、比较维度讲深,从制度优势到治理优势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要讲深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要从知识层面、价值观层面和方法论层面,结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1]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切实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四要讲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入课程思政,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本质要求和战略部署,落脚到各学科专业的使命任务和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坚定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2. 结合学术逻辑,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理”讲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2]330。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不仅要把“道理”讲深,还要结合学术逻辑把“学理”讲透。

一要讲透二十大精神的逻辑起点。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逻辑起点,课程思政要把“两谋”的价值起点讲透,教育引导大学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

二要讲透二十大精神的逻辑层次。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以立体思维透析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理论创新和实践要求,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

三要讲透二十大精神的逻辑联系。课程思政要厘清二十大报告十五个部分的逻辑主线和内在联系,以“成就经验—创新理论—使命任务—战略安排”的逻辑把整个报告穿成串、连成线,让大学生得以清晰把握。

四要讲透二十大精神的核心重点。逻辑起点、逻辑层次、逻辑联系构成了讲透“学理”的网状结构,还需要结合不同高校、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从网中抓纲,抓取与具体学科专业相关的重点领域,从大学生熟悉的专业视角讲透党的二十大精神。

3. 融入现实生活,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哲理”讲活

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还要把蕴含其中的“哲理”讲活。不同于大道理的“以概念性思维为主,强调逻辑与论证”,哲理更强调从具象化的事物事件或生活经验中引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或启发意义、与大众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小道理[15]。课程思政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与现实生活的“哲理”融通,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以格物致知的精神由小见大、逐层递进地感悟二十大精神的真理力量,内化其精神品质、外化其实践要求。

一要融通生活交往。社会交往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要融通人际交往中的“讲信修睦”等常情常理常识帮助大学生理解“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部署。

二要融通生活经验。生活经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是人们理解事物、领悟思想、感悟意义的联结中介,专业课教师要运用自身在人生阅历、生活经历和专业知识中的“先行者”优势,联结就业创业、生活选择、人生发展等方面的生活经验向大学生诠释“六个坚持”“三个务必”。

三要融通生活规范。融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生活规范,引导大学生内化外化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践要求。如结合节约用电、就餐不浪费、出行要低碳、生活要环保等日常规范,使大学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四) 落脚“三化”,切实提升融入的实践性

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课程思政要在“化”上下功夫,引导大学生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责,切实提升融入的实践性。

1. 引导大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坚定理想信念

课程思政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50

一是引导大学生学懂二十大精神,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把学科愿景、专业远景、就业前景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相结合,使其相信“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1],努力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二是引导大学生弄通二十大精神,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1]的立场观点方法帮助大学生辩别是非、廓清迷雾、破除迷思,引导大学生看清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技术打压的真正目的,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是引导大学生悟透二十大精神,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课程思政教学要结合科技伦理、学术规范、道德伦理等德性元素,“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言行自由与道德责任的关系,在长知识、学技术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做到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

2. 促使大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外化于行,练就过硬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9]378。课程思政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外化于行,练就过硬本领。

一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外化为奋斗精神,提升专业才干。课程思政要将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专业学科发展统筹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中,引导大学生胸怀复兴全局的使命意识,不断夯实专业素养、增强本领才干,练就担当复兴重任的真本领和宽肩膀。

二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外化为创造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外化为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培养,切实提升“宏思维”和“类能力”[16]

三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外化为劳动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不但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还要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实践锻炼,在劳动中增长知识见识和综合素质。

四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外化为斗争精神,提升斗争本领。课程思政要结合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技术打压等,增强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敢于向错误思潮亮剑、对错误行径说不,把握斗争方向、讲究斗争艺术、提升斗争能力、增强斗争本领,努力成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士。

3. 激励大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责任,强化使命担当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9]145。专业课教师要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相结合,激励大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责任,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一要引导大学生明确使命任务,敢于担当。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转化为大学生的使命责任,教育大学生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作为,担负使命。

二要引导大学生强化担当精神,乐于担当。要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做“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要去的好同志”。

三要引导大学生提升担当品质,善于担当。教育引导大学生做事不推诿、不拖延、不敷衍;遇事不畏难、不惧责、敢涉险;处事不犹豫、不纠结、善决断。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 人民日报, 2022-10-17(02).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92-593.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22.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278.
[7]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55.
[9]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10]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9: 244.
[11]
蒲清平, 何丽玲.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5): 1-10.
[12]
蒲清平, 何丽玲.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1): 109-114.
[13]
习近平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N]. 人民日报, 2022-10-18(01).
[14]
孙正聿. 当代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与原创性[J]. 中国社会科学, 2022(3): 23-36, 204.
[15]
陈钢. 讲道理的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 16-19.
[16]
蒲清平, 雷洪鸣, 王馨瑶.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视域下新工科建设的三重逻辑[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 1-11.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蒲清平 , 黄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