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Vol. 29Issue (2): 271-28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2.12.002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杨聪林.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解析与实践路向——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与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9(2): 271-28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2.12.002
YANG Congli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direc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Studying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29(2): 271-28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2.12.002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建党百年高校师德治理历程与基本经验研究"(DIA22038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项目"人工智能嵌入高校师德治理研究"(2022CDJSKJC09);重庆市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建党百年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历程、经验与启示研究"(2022NDQN14)

作者简介

杨聪林,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Email:251032027@qq.com

文章历史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解析与实践路向——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与研究
杨聪林a,b     
a.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44;
b. 重庆大学 党委组织部, 重庆 400044
摘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抽象到具体、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建党百年来, 共同富裕历经萌芽求索、曲折探索、初步发展、全面推进四个时期, 形成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郑重宣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从现在起的中心任务, 明确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内涵丰富、外延宽广、自成体系, 目标上达成了全体富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 内容上涵括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 过程上涉及了共建富裕与共享富裕相统一, 空间上统揽了局部富裕与整体富裕相统一, 形态上设计了普遍富裕和差别富裕相统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源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的方向目标、物质基础、制度保障等重要思想论点为新时代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是在中华优秀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科学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分别涵育、淬炼、滋养了(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文化根基。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新征程上, 需要在始终秉承好百年求索的历史经验基础上, 科学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以高质量经济发展继续做大做强共同富裕的"物质蛋糕", 以高质量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共同富裕的"精神蛋糕", 以高质量平衡机制建设共尝同品齐享共同富裕的"蛋糕味道"。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需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力争"物质蛋糕"不掉档, "抓住"创新发展引擎促进"物质蛋糕"不减速, "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确保"物质蛋糕"不变味。推进高质量的精神文明建设, 需要以优秀文化创新提升"精神蛋糕"的品质感, 以科技文明建设提升"精神蛋糕"的时代感, 以教育共享改革提升"精神蛋糕"的认同感。建成高质量的平衡机制, 需要以"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推动全体人民共尝"蛋糕滋味", 以"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全体人民同品"蛋糕美味", 以"持久"的健康护航机制助力全体人民齐享"蛋糕余味"。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世界观    方法论    物质富裕    精神富裕    文化根基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direc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Studying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YANG Conglina,b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the CPC leading the Chinese people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is a pro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bstract to concrete, and partial to the whol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PC, common prosperity ha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 initial exploration, tortuous exploration, initial development, and all-round progress. The basic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upholding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uphold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has formed. The report to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solemnly declared that building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is the central tas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now 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theory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has rich connotation, broad extension and its own system. In terms of goals, it has realized the unification of overall prosperity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content, it has covered the unification of material prosperity and spiritual prosperity. In terms of process, it has involved the unification of co-construction and shared prosperity. In terms of space, it has integrated partial prosperity and overall prosperity. In terms of form, it has designed the unification of general prosperity and differential prosperity. Marxism-Leninism i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important thoughts on common prosperity, such as the direction and goal, material basis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provid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The theory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is a scientific theory that has grown up in the excellent cultural soil of China.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has cultivated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has tempered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th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has nourished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we need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of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on the basis of passing on good historical experience. We need to enhance the "material cake" of common prosperity with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enhance the "spiritual cake" of common prosperity with high-quality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enjoy the "cake taste" of common prosperity with high-quality balanced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o achiev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at the "material cake" will not be downgraded by "stabilizing" the macroeconomic market. to promote the "material cake" to achieve new growth by "seiz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engine, and to ensure that the "material cake" will not change its taste by "holding" the bottom line of safe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quality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quality sense of "spiritual cake" with excellent cultural construction,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the times 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o enhance the identification of "spiritual cake" with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sharing. To build a high-quality balance mechanism, we need to use an efficient incom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to help all people enjoy the "cake", a fair social security mechanism to help all people enjoy the "cake", and a durable health protection mechanism to help all people enjoy the "cake".
Key words: common prosperity    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world view    methodology    material wealth    spiritual wealth    cultural foundation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即“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追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如火如荼,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共同富裕理论性探索在20世纪90年代末成为焦点,进入21世纪后历经稳定到热点的变化,特别是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渐入高潮;二是共同富裕代表性思想研究历经解读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到追根溯源剖析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论点的过程变化,以探究其现实价值;三是共同富裕现实性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21世纪前十年,研究注重以共同富裕视角审视贫富差距问题、探索和谐社会建设、提升人民精神生活等;四是共同富裕实践性路向研究在新时代成为热点,研究注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强调依靠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倡利用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呼吁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依托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倡导通过城乡融合发展驱动共同富裕。相较之下,国外研究则历经了从“空想社会”到“福利经济”的虚实转变,出现了从注重本土反思到关注中国经验的场域转换,近年来主要关注新形势下的所谓“人权保障”、经济新业态中的“社会分工”、现代新技术背后的“社会福利”等现实问题。

综上所述,从历史性和现实性来讲,共同富裕是国内学界长期研究重点,而西方学界由于受到宗教信仰、自由主义思潮、资本主义制度等因素影响,其研究具有先天缺陷,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狭义辩护。与此同时,国内现有研究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比较薄弱:一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阐释研究不够系统;二是建党百年共同富裕的历史经验研究不够深入;三是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向研究不够全面。鉴于此,本研究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深刻关切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实际,全面审视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理论源流、文化根基,深入总结百年来中国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历史经验,尝试建构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共同富裕的综合实践路向。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体系

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认识、准确掌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体系,需要立足于指导思想、发展阶段、时代环境,对其目标、内容、过程、空间、形态等维度加以系统梳理和深度解构。

(一) 目标维度:全体富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 1. 人是全体性与全面性的社会统一体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和人的“非人”现象,马克思提出解放全人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伟大构想,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全体性是人的场域全体性,全面性是人的发展全面性。两者共同指向于人类社会现实,强调既要从社会面上去关注全体人的全面需要,又要从个体点上去关注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全体性是基础,全面性是动力,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只有从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才能始终占据历史的主导地位,只有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持久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2. 全体富裕与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全体性与全面性相统一原则,先后完成全国解放、全面小康的伟大任务。在新的历史方位,党中央提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的重大命题。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4]。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二者都是基于满足人的高层次多样化的客观需要。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前提,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5]。只有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人才能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的本质[6]189

3. 促进全体富裕和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

面对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7]116;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8];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7]9

(二) 内容维度: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 1. 人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辩证统一体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501。人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物质属性离不开物质生活,精神属性离不开精神生活。人只有同时拥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物质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物质力量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9]

2. 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具有辩证统一性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0]。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同等重要,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物质富裕为精神富裕创造条件,精神富裕为物质富裕提供发展动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6]527。实现了物质富裕,才会更有精力去追求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拥有了精神富裕,才会更有热情去创造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

3. 物质和精神都富裕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容构成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富有是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6]192。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4],是一种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新文明形态[11]。富裕的物质生活是饮食健康多样、住房舒适宽敞、环境和谐优美、服务丰富普惠的,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物质生活;富裕的精神生活是以民族精神为引领、时代精神为驱动、传统精神为底色的,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精神生活。

(三) 过程维度:共建富裕与共享富裕相统一 1. 共建与共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共建是前提和途径,共享是目标和动力。共建促进共享,共享推动共建,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没有共建就没有成果,共享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共享就没有共建的行动自觉,共建最终可能会演变成共反。共建共享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既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顺应人民意愿,凝聚人民力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劳动成果,又要把人民群众共建的劳动成果,公平合理地分配给人民群众,让所有人民群众享受到劳动实惠。

2. 共建富裕与共享富裕具有内在统一性

“共”是主体,“富”是目标,“建”是过程,“享”是结果。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共同富裕实现过程注定是伟大的发展过程[12]614,是在政治民主、经济丰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优美等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12]614。共同富裕不是等来的,也不是喊来的,而是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用勤劳智慧来创造[4]。共享富裕不是“劫富济贫”“变相逼捐”“平均主义”“福利主义”,而是在全体人民共同建设的基础上共享富裕成果。

3. 共建富裕与共享富裕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过程图线

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过程是共建富裕和共享富裕并向同行的过程,二者相互支撑、相互补充、有机统一。共建富裕的“共”强调的是共同出力,“建”强调的是过程方法。共享富裕的“共”指向的是全体人员,“享”强调的是个体获得。与西方发达国家充满“原罪”的道路过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平等互惠的道路,经历的是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努力、艰苦奋斗的过程。新时代共同富裕建设将更加强调在共建中共享富裕,同时又兼顾公平和效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3]

(四) 空间维度:局部富裕与整体富裕相统一 1. 局部与整体具有辩证统一性

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将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会丧失其功能。整体与部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既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又要坚持辩证思维和求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观大势、谋全局、抓大事[14],也要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15]。谋全局就是要注重从大局出发,以更高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来谋划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抓具体就是要在确保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基础之上,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方法、不同问题采取不同措施。

2. 局部富裕与整体富裕具有内在一致性

局部富裕和整体富裕的目标相通、内容相近。系统推进整体建设,有利于实现局部富裕;重点加强局部建设,有利于推动整体富裕。新时代十年发展史充分证明了局部富裕与整体富裕的内在一致性。一方面国家从整体层面推进经济建设、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精神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效推动了局部地区的富裕进程;另一方面国家在局部地区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重点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有效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富裕水平。

3. 局部率先突破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空间安排

共同富裕既非一蹴而就,也非有据可循。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有局部来率先突破[16]。只有有条件的局部地区率先探索、率先破题、率先走出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之路,然后以此为示范,引领带动其他地方相继实现局部共同富裕,才能最终实现整体共同富裕。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浙江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的重任。自此开始,中国正式拉开局部先行先试、率先实现局部共同富裕的历史篇章。

(五) 形态维度:普遍富裕和差别富裕相统一 1. 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人的基本特性

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事物矛盾关系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运动、相互统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人作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既有作为类体的普遍性需求,也有作为个体的特殊性需求。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就在于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普遍性需求和特殊性需求。

2. 普遍富裕与差别富裕具有内在统一性

普遍富裕是目标和前提,差别富裕是结果和动力。只有立足实现普遍富裕,才能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戮力前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过往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革命求富、建设谋富、改革致富、脱贫共富[17],不断迈向全体人民普遍富裕的宏伟目标。差别富裕不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升级版本,而是在满足个体普遍性需求上的保持合理区间的差别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18]

3. 普遍富裕和差别富裕将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共存形态

新时代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4],而是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普遍富裕、允许存在合理差别富裕的共同富裕。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19]。新征程上,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实现更高质量的普遍富裕和保持更合理区间的差别富裕,不断提升共同富裕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将是党和国家未来一段时间的重大奋斗目标和社会发展新常态。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源流

新时代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其理论源流。

(一) 方向目标论:共同富裕是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形态 1. 马克思、恩格斯对共同富裕作出了科学预见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0]45。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全民自愿合作的和谐制度,到圣西门设想的大多数人拥有财产的、平等的实业制度,再到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21]411。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但是他们对共产主义社会以共同富裕为原则作出了科学预见。他们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21]308思想,认为未来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真正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2-23]

2. 列宁、斯大林把共同富裕作为基本实践目标

十月革命前的沙皇俄国是一个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反动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国内政治制度严重脱离经济发展要求,无产阶级贫困现象普遍存在。列宁在向贫苦农民介绍俄国的社会主张时强调,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为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6]710。后来斯大林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时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不是要大家贫困,而是要消灭贫困,为社会全体成员建立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6]724

(二) 物质基础论:生产力高度发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1. 生产力决定和支配着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2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25]。生产关系是受到生产力决定和支配的,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旧的生产关系会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了[20]592

2. 生产力水平影响收入分配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应当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只有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才能完全超出资本主义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6]。列宁后来在论述社会发展阶段时也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27]571

3. 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1]166。人们通过参与社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8]

(三) 制度保障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1.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社会分配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表面上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恩格斯提出,应当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使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6]538

2. 生产资料公有制旨在消灭阶级剥削

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造成了人数越来越少但是越来越富的资本家和人数越来越多而总的说来处境越来越恶劣的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之间的日益尖锐的对立[29]。他强调,私有制必须废除,代替它的是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共同协议来分配产品,即所谓“财产共有”[30]。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制度设计时也指出:工人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进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组织由整个社会承担的社会主义的产品生产代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31]

3.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确保人民幸福的制度保障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建立和巩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政治前提。列宁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科学摆脱资产阶级的桎梏,摆脱资本的奴役,摆脱做卑污的资本主义私利的奴隶的地位[27]571。斯大林提出,除了和无产阶级结合,除了和社会主义工业结合,除了通过农民普遍合作化,把农民经济引上社会主义发展的总轨道以外,没有而且不可能有其他足以使农民免于贫困和破产的道路[32]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文化根基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共同富裕的文化根基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33]。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始终延续不断,在不同时代焕发新的强大生命力,归根结底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传承、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的旺盛创造力与强大包容性。经过历史的悠久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朴素的共同富裕理想

从《论语》的“富民是根本”思想,到《礼记》的“天下大同”理想,再到《天朝田亩制度》的“耕者有其田”理念;从管子的“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到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历代农民战争中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苟富贵,无相忘”,到孙中山倡导的“民族、民权、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蕴含着朴素的共同富裕理想,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共同富裕生活的美好向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朴素共同富裕理想,为历次社会变革与时代进步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蓬勃的时代生命力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3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民为邦本,民说无疆”的民本理念、“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人类愿景、“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用时代语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把实现共同富裕的文化认同转化为思想行动认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二) 革命文化淬炼共同富裕的文化根基 1. 以理想信念为力量之基的革命文化厚植促进共同富裕的文化信心

革命文化的领导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武器是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把这种理想信念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7]52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无不蕴含着坚定执着、力克万难、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以理想信念为精神内核的革命文化,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始终焕发强大的精神力量。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长征,势必会遭遇许多新的重大风险挑战,更加需要大力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不断坚定实现共同富裕的文化信心。

2. 以团结奋斗为精神标识的革命文化锻造推动共同富裕的文化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35]。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以团结奋斗为精神标识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结合孕育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又孕育出新的伟大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继续熠熠生辉,滋养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面向大未来,破解大变局,实现大作为,更加需要以团结奋斗为精神标识的革命文化来铸就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文化力量。

3. 以实事求是为思想精髓的革命文化彰显实现共同富裕的文化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36]。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两条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两大社会变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两大中国方案”。未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解决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涉及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一刻也不能背离实事求是的文化品格。

(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共同富裕的文化根基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共同富裕的文化生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3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38]。“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有利于凝聚国家层面的价值共识,筑牢“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文化根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有利于促进社会层面的价值汇流,营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进取的文化心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有利于推进公民层面的价值同向,涵育崇德向善、敬业乐群、积极向上的文化习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精神富裕下文化生活的应有之义。

2. 以爱国主义为精神源头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质共同富裕的文化产品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源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39]。文化产品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文化产品的质量决定文化生活的质量。富含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产品,有着健康向上、催人进取的思想内涵,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的“黏合剂”、道德沐浴的“阳光房”。新征程上,应坚持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打造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文化产品,不断激发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

3. 以改革创新为精神标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共同富裕的文化交往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争当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改革实践中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40]。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幸福的生活。文化因多样而交往,因交往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面对现实、走向未来,更加需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理念新技术新元素,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帮助人民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共建共享共同富裕成果。

四、建党百年共同富裕的基本经验及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生成路向 (一) 建党百年共同富裕的基本经验

建党百年,中国人民在追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过程中历经了萌芽求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初步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至上三条基本经验。

1.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实现共同富裕方向不变。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没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将一无所成[41]341。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开启后,中国共产党在对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方向上逐步有了新的科学认识,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和实践有了许多新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7]142,“低收入群体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帮扶保障人群”[7]145,“促进共同富裕不能搞‘福利主义’那一套”[7]210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其次,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实现共同富裕内容不变。一方面,始终秉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42]。另一方面,始终秉持共同富裕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1]193。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又特别强调,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43]。第三,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实现共同富裕底线不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尤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先富带动后富”道路。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继续夯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断发挥公有制经济的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44]

2. 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条件

首先,坚持改革开放是开启共同富裕的关键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45]。改革开放之初,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首先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是当时人民内心的普遍渴求。值此历史关键时刻,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其次,坚持改革开放是建设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经历了初步探索、调整发展、稳步推进和全面深化四个历史阶段[46],成功助力中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再次,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然之路。面对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47]

3. 坚持人民至上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力量源泉

首先,坚持人民至上是破除共同富裕政治阻碍的重要法宝。近代以来的中国,人们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民族的生死存亡,一个是人民的富裕幸福[48]。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9]1031。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历史观,通过团结人民、领导人民、依靠人民,成功打赢了人民战争,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全面开启共同富裕建设新征程创造了政治空间。其次,坚持人民至上是解决共同富裕制度保障的成功砝码。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49]1097。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根本性上为共同富裕长远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再次,坚持人民至上是壮大共同富裕物质基础的中国秘方。党中央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优化了经济发展模式。最后,坚持人民至上是共同富裕取得突出成效的时代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0]。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生成路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新时代共同富裕应在秉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之上,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1],以“全体富裕与全面发展”“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共建富裕与共享富裕”“局部富裕与整体富裕”以及“普遍富裕和差别富裕”五个相统一为指导,以高质量建设为基本进路系统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 以高质量经济发展做大做强共同富裕的“物质蛋糕”

(1) 牢牢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力争“物质蛋糕”不掉档。稳住国家宏观经济大盘不动摇,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52], 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做大做强共同富裕“物质蛋糕”的先决条件。稳住国家宏观经济大盘,一要进一步释放和扩大国内需求,集中力量精准加大有效投资,推动实施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情况风险监测预警与研判处置机制,及时掌握有效遏制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苗头性风险,确保产业链平稳运行;二要科学把握宏观政策节奏,稳定播种面积和产量,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大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三要建立交通运输协同调度体系,加快战略性物资运输中转站建设,完善地方物流末端配送体系,畅通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四要优化税制结构,降低制造业和科技型企业的税费负担,扩大信用贷款规模,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畅通社会融资渠道,激活市场主体活力[53];五要深入推进‘放管服’大改革,深度整合市场职能部门功能,加大市场竞争监测力度,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2) 牢牢抓住创新发展引擎实现“物质蛋糕”不减速。创新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做大做强共同富裕“物质蛋糕”的关键一招。实现国家经济创新发展,一要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体系,健全区域对口协作、社会帮扶机制,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二要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高区域协同发展效率,加大重大项目平台向相对落后地区倾斜力度,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实现“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合力最大化;三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大城乡融合发展力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54];四要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计划,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链体系,加强农业功能区、保护区、优势区、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生产要素重组,提升农业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五要从点到面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产品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3)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确保“物质蛋糕”不变味。安全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是做大做强共同富裕“物质蛋糕”的核心要求。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一要坚持底线思维、系统系统、战略思维[55],深度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切实提升金融监管效度,维持金融体系合理流动空间,坚决杜绝发生系统性风险;二要加大机制创新、理念创新和人才创新,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加强网络安全预警监测,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筑牢人民网络安全防线;三要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构建互联互通全国供销合作体系,形成安全可控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四要加大公共卫生公益基金建设力度,长远建设医民两用方舱改造工程,系统打造区域联防联抗现代化队伍,科学破解冷链环境传播规律与扩散机理,全面破除公共卫生现实威胁;五要积极落实国务院援企稳岗政策,深入拓展市场化就业主渠道,推动发挥市场主体就业“主角”作用,坚决兜住社会就业最大民生。

2. 以高质量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共同富裕的“精神蛋糕”

(1) 以优秀文化创新提升“精神蛋糕”品质感。优秀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构成,是新时代精神文化富裕的基本要义。建设新时代优秀文化,需要构建高质量的文化建设机制。一要完善文化共建机制,提升文化生产水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优秀文化立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开拓多元文化共建空间,建立公共文化共建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创造,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要完善文化共享机制,提升文化共享水平。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完善优秀传统文化开发运用体系,提升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与生产要素转化水平,打通城乡公共文化消费网络,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以特色化、智能化、订单化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文化需求。三要完善文化监管机制,提升文化监管水平。完善文化市场法律规约,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健全文化市场主体监管机制,依法规范文化市场运行秩序,全面筑牢“城市文化”“乡村文化”“线上文化”“地下文化”等文化阵地,坚决抵制三俗文化,建设清朗的人民文化空间。

(2) 以科技文明建设提升“精神蛋糕”时代感。科技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科技文明是新时代精神文化富裕的重要支撑。加强新时代科技文明建设,需要构建高质量的科技建设机制。一要完善科技创新培育机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核心科技战略布局,重点培育集聚高端科技人才,大力扶持科技创新企业,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助力国家整体富裕水平。二要建立科学家精神弘扬机制,提升人民科学素质。广泛建立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持续编好科学家精神史料教材,突出加强科学家精神艺术创造,以科学家精神引领社会良好风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56],全面提升人民的整体科学素质。三要健全科技发展风险规避机制,提升科技发展风险规避能力。完善科技发展多元化风险补偿机制,扩资增容科技发展风险补偿基金,加大科技企业投资风险、贷款风险等补偿力度。健全科技伦理法律法规,完善科技伦理风险防范机制,确保科技产业以人为本。

(3) 以教育共享改革提升“精神蛋糕”认同感。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认同的关键环节。提升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认同感,需要把共享理念贯穿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各方面。一要完善全民教育质量建设体系,优化全民教育内容供给。以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为导向、以课程教材价值建设为核心、以教师队伍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把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向有机嵌入全民教育工作体系,让全体人民在接受教育中实现对共同富裕的思想认同。二要完善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体系,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城乡一体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域协同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政策配套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从办好向普惠发展转向,经费支持推进学生资助体系从高中大学向全学段覆盖,让全体人民在感受教育公平中提升对共同富裕的情感认同。三要完善高端教育质量建设体系,高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征程。全面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从普及向多样化发展转向,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从完善内部体系向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转变,加快推进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向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前进,让全体人民在见证教育强国中提升对共同富裕的行为认同。

3. 以高质量平衡机制建设共尝同品齐享共同富裕的“蛋糕味道”

(1) 以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推动全体人民共尝“蛋糕滋味”。收入分配事关人民的基本幸福,高质量的收入分配机制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条件。建设高质量的收入分配机制:一要树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分配观[57],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注重自愿的原则,从国家到地方分级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相互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二要持续完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三要持续健全居民收入提升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规范最低工资制度标准,建立居民创富能力终身提升体系,创设更多公益性就业岗位,规范社会临困救助机制,切实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四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垄断行业分配总额控制制度,健全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进收入支付智能监测,规范社会收入分配秩序和个人财富积累机制;五要健全法律规范、法治监督与保障体系,依法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 以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全体人民同品“蛋糕美味”。社会保障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高质量的社会保障机制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建设高质量社会保障机制:一要加快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科学建立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有效破解养老基金分布“冷热不均”格局;二要建立统收统支型的社会保险省级统筹模式,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完善社保基金监管机制,优化社保基金治理结构,提升社保基金管理服务水平;三要加快构建数字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推广普惠数字医疗和电子社保卡服务,逐步实现全国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险异地化、流程化、网络化;四要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夯实基本生活救助,完善急难社会救助,以道德力量激励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58];五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实现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关爱服务全覆盖和高质量。

(3) 以持久的健康护航机制助力全体人民齐享“蛋糕余味”。身心健康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高质量的健康护航机制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建设高质量的健康护航机制:一要持续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标准体系,积极培育第三方养老服务评估机构,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二要健全未成年人综合预防保护体系,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和强制干预机制,推广建设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面提升未成年人保护效能;三要完善公共卫生运行机制,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动医疗服务下到农村和社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分布;四要坚持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健康发展体育产业,广泛推广体育文化,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全面提升人民身体素质;五要全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链规范心理咨询行业,全域完善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全面筑牢人民心理健康防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3.
[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9.
[4]
习近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 求是, 2021(20): 4-8.
[5]
韩振峰, 王露. 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探析[J]. 党政研究, 2022(6): 21-29.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7]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8]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215.
[9]
习近平.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 84.
[10]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153.
[11]
李军鹏. 共同富裕: 概念辨析、百年探索与现代化目标[J]. 改革, 2021(10): 12-21.
[1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552-553.
[14]
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01-16(01).
[15]
铆定目标抓落实披荆斩棘促改革[N]. 经济日报, 2014-06-07(01).
[16]
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N]. 浙江日报, 2020-04-11(01).
[17]
蒲清平, 向往.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现实困境、实现机制与实践进路[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6): 15-26.
[18]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N]. 人民日报, 2022-03-01(01).
[19]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827.
[20]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2]
马克思, 恩格斯. 《资本论》辞典[M]. 山东: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 785.
[23]
斯大林. 斯大林选集(下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337.
[24]
习近平.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11月24日)[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8.
[2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82.
[2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64-365.
[27]
列宁. 列宁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12.
[2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57.
[30]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8: 364-365.
[31]
列宁. 列宁全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193.
[32]
斯大林. 斯大林全集(第1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318.
[33]
习近平.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 求知, 2022(8): 4-6.
[34]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J]. 党建, 2020(6): 4-5.
[35]
习近平. 在二〇二二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N]. 2022-01-31(01).
[36]
习近平. 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9.
[37]
汤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J]. 红旗文稿, 2019(19): 31-32.
[38]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 人民日报, 2021-08-18(01).
[39]
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习近平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要论述综述[N]. 人民日报, 2021-10-02(01).
[40]
新时代改革创新精神的逻辑意蕴[N]. 光明日报, 2018-11-19(11).
[41]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42]
习近平.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 光明日报, 2020-11-04(02).
[4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9.
[44]
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46.
[45]
习近平. 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 求是, 2020(16): 4-9.
[46]
习近平.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9(1): 7-14.
[47]
习近平.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N]. 人民日报, 2022-04-22(01).
[48]
吴炜, 马慧怡.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观念的建构与演进[J]. 理论学刊, 2022(3): 40-48.
[49]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5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 人民日报, 2015-11-04(01).
[51]
何植民, 蔡静. 元治理视域下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行动框架[J]. 行政论坛, 2022(5): 22-28.
[52]
金华宝, 伍科. 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J]. 理论与改革, 2022(5): 68-81, 149.
[53]
代志新, 高宏宇. 浅析稳经济背景下我国税收政策的完善[J]. 税务研究, 2022(9): 34-37.
[54]
文丰安. 新时代城乡共同富裕融合发展论——基于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与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6): 272-285.
[55]
伍山林, 周瑞. 在发展中追求经济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演进脉络和总体性分析[J]. 财经研究, 2022(11): 4-18.
[56]
万长松, 程磊. 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5): 1-7.
[57]
周廷勇. 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建构的历史渊源、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5): 263-275.
[58]
袁媛.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与实现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4): 28-38.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解析与实践路向——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与研究
杨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