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重庆大学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重庆 400044
b.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Vehicle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R. China
“一带一路”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1],包含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广泛系统的合作内容[2]。2013年9月7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引发了强烈反响[3]。截至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格局正在形成[4]。可以说,“一带一路”经历了从中国引入到国际共识,从理念到全面行动的巨大转变,“一带一路”这个主题已经深入到除了基础科学领域外的几乎所有学科[5]。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横向探讨“一带一路”对区域发展乃至全球发展的影响,其二是纵向分析“一带一路”自身的发展演变。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一带一路”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刘光阳等基于CSSCI数据库和图谱分析对2013—2016年“一带一路”研究文献产出的总体趋势、主要研究的作者及机构、文献的影响力以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6]。和燕杰从政策研究、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三个方面评价“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国内研究的现状和进展[7]。Zhang回顾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签订的投资者国家仲裁条款,分析其对中国国际贸易、投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合作关系的影响[8]。Belov基于Econlit和Web of Sciences数据库对“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以及各国学者的态度进行分析[9]。Lee等基于SCI/SSCI/SCIE和CSSCI数据库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物流、供应链和运输(LST)领域进行综述[10]。Zhang等基于Web of Sciences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对“一带一路”生态与环境的空间格局与基本认知、成本效率和评估、生态安全与评价、环境足迹及容量和其他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总结[11]。Bashir等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一带一路”研究文献的研究趋势,包括出版国家、期刊和文献类型、高被引研究和多产作者、研究热点和重点研究方向等[12]。
虽然以上综述类研究对“一带一路”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但缺乏对该主题文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国内国际研究对比。本文的目的在于从多个维度剖析国内国际对“一带一路”主题研究内容的异同,采用传统方法和CiteSpace进行系统文献回顾,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论文数量是如何变化的?主要研究人员及团队、研究机构是哪些?他们存在什么关联关系?“一带一路”相关研究主题的演变是如何发展的?国内及国际相关研究都在讨论什么?哪些主题是研究热点?未来的研究趋势是什么?
基于国内国际“一带一路”研究的全面分析,本文的价值在于对现有研究进行条分缕析地分类和归纳以及对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科学系统的识别和总结。数据库及专业数据分析软件都可以根据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研究趋势、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或科学联系模式进行更高水平的分析[13]。因此,本文在文献计量学分析的基础上,对重点文献进行分析与综述, 进而对该研究领域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数据来源为实现本文的研究目标,国内及国际数据分别来源于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保证高质量的可视化结果,将文献类型限定为“研究论文”,排除会议摘要、报纸及书评等不相关的文献,保留了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数据处理步骤:第一次筛选→制定专业检索式→使用数据库的筛选功能限定检索时间→定位数据库的文献类型功能→CNKI数据库选择“研究论文”项;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选择“Article”项→取得初步检索结果。第二次筛选:为界定国内与国际研究文献,对结果进行第二次筛选。运用CiteSpace5.7.R2对比两个数据库的外文文献重合度,发现CNKI数据库中该主题的外文文献均来源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基于这个发现,本文将CNKI数据库中该主题的中文文献作为国内研究文献,将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外文文献作为国际研究文献。检索过程及结果见表 1。
![]() |
表 1 “一带一路”研究文献检索过程及结果 |
为了从总体上把握“一带一路”研究的时间变化规律,本文对国内及国际各年度发文量进行统计,结果如图 1所示。可以看出:(1)“一带一路”研究文献最早开始于2013年,此后国内及国际文献数量均呈上升趋势。(2)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3年至2015年,国内研究文献快速增长,而于本阶段末,国际研究才刚刚开始;第二阶段是2015—2019年,国内及国际研究文献快速增长,国际文献增长幅度较高。(3)2020年研究期间国内研究文献数量约为2019年的一半,下降趋势较明显,可能是社会大环境下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推测以下因素可能是“一带一路”研究文献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一带一路”主题出现初期引起各界学者的广泛讨论和研究,2020年是“一带一路”主题提出的第7年,在这期间该主题领域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成熟,导致研究学者的关注度有所下降。根据线性发展趋势可预计未来5年内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将持续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文章数量将持续增加。
![]() |
图 1 2013年10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一带一路”国内研究与国际研究论文数量 |
为了探究国内国际对“一带一路”研究的作者、机构和国家的区别与联系,本文对相关文献的作者、机构和国家合作网络进行统计分析。
1.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为观察国内及国际作者的发文量及其合作情况,设置时间切片为8,“election criteria”选择“TOPN%”(设置N为50)。图 2为国内及国际作者合作网络对比图,其中连接线的粗细反映作者的合作强度,圆圈大小反映了作者的发文量。可以看出,(1)国际作者合作关系较强,具有更广泛的合作关系;国内作者之间形成的交流很弱,多数作者之间没有联系;(2)从作者个人发文量来看,国内作者取得较多研究成果。为比较国内及国际作者合作的研究内容, 对图 2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合作网络进行详细分析。
![]() |
图 2 “一带一路”国内研究与国际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 |
国内主要是以袁昌齐、陈磊和方创琳为中心的作者合作网络。分组讨论如下。第一组以袁昌齐为中心的合作网络,对“一带一路”美洲国家、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南亚国家、欧洲和地中海地区、非洲国家、中亚和西亚国家与我国在经济植物方面的交流历史及地区中重要的经济植物进行报道。
第二组作者合作网络以陈磊为中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征进行分类识别,探讨中国和泰国卫生合作策略,并基于卫生交流合作视角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类指标体系。
第三组作者合作网络以方创琳为中心提出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总体定位、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格局,分析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巴克图口岸互市贸易区的战略地位与贸易现状。
在国际研究中,作者之间合作较多,第一组作者合作网络以Lee, Paul Tae-Woo为中心,研究中铁快运复杂网络中各物流节点的重要性,并评估了中国海港节点在连接中铁快运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等级[14];研究复杂网络中心性对区域贸易的影响[15]、中国的全球投资与海上运输系统之间的关系[16]、运输基础设施(铁路和公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17];分析日本、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全球端口网络之间的关系[18]、巴基斯坦港口(重点分析瓜达尔港口)作为中亚国家货物枢纽的市场潜力[19]、南部非洲区域中潜在的港口枢纽转运量及其运输网络[20]、南亚科伦坡港的区域性转运枢纽的地位[21]以及东北亚地区发展跨境贸易走廊的关键因素[22],并对中国沿海港口的发展进行评价和分类[23]。
第二组作者合作网络以Mikheev为中心,主要研究中国的国际关系及外交政策[24];分析2015年影响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指出2016年中国面临的国内反腐以及国外区域冲突的挑战[25]、中国在反腐运动中的政治局势及其经济领域的改革[26]以及中国国内外发展局势[27]及其政策的主要方向[28]。
第三组作者合作网络以Wang,Chao为中心,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部门CO2排放水平及其空间异质性[29-30]以及中国内陆港口的发展对促进中韩双边贸易的影响[31]。
作者之间的合作(特别是来自于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的作者之间的合作)可以极大地促进创新研究和学术交流,然而,可能是由于“一带一路”主题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该领域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交流协作关系,作者群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
2. 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对机构名称进行合理化调整,合并分支机构。参数设置同作者合作网络,其中节点大小反映发文量,节点之间连接线的粗细反映合作强度。由于国内及国际研究文献数据量差异大,设置国内阈值为30,国际阈值为15。从图 3可以清晰地看出:(1)具有合作关系的机构较多,大多机构合作模式表现为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与发文量较少的机构之间合作;(2)国内发文量最多的五个机构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机构发文量前五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国内及国际研究中均作出重要贡献;(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以及国内外大学一并成为“一带一路”研究最主要的推动力。可以发现,“一带一路”主题在我国国家科学院以及各大学得到广泛研究,这也反映了我国研究人员对促进该主题在各学科领域展开研究的重要作用。另外,该主题也引起了国外相关机构的关注,新加坡国立大学对该主题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国内外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较弱,因此有必要加强机构之间的合作。
![]() |
图 3 “一带一路”国内研究与国际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
图 4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网络图谱。节点大小代表发表论文数量,颜色代表年份,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合作关系,连接线的粗细以及线上的数字反映合作强度。从图 4可以看出中国发文量最多,其次为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和韩国;中国、俄罗斯、韩国和加拿大是最早关注“一带一路”研究的国家,同时也最先与其他国家展开合作。
![]() |
图 4 “一带一路”国内研究与国际研究国家合作网络 |
节点间的连线次数称之为中介中心性,是衡量节点权力大小的指标,反映了该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32]。可以发现“一带一路”主题引起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这些国家不仅包括“一带一路”成员国,还包括受到“一带一路”影响的国家,例如“一带一路”对美国主导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以及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产生的影响引发了这些国家对“一带一路”研究主题的关注。同时,“一带一路”使相关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尤其促进了密切关注该主题的跨国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其中发文量较多同时与其他国家连线次数较多的国家包括瑞士、意大利、斯里兰卡、澳大利亚、韩国、丹麦、加拿大、中国、巴基斯坦、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及英国等,说明这些国家与其他国家合作次数最多,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的跨国合作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具有多样性,但合作强度和深度不够。作为“一带一路”的主导方,应加强与其他成员国作者的合作。
(三) 研究热点及趋势文献的关键词是作者学术思想及学术观点的凝练[33]。通过分析关键词之间的合作及传承关系能够揭示研究热点并回顾代表性观点。由于关键词存在较多同义词,将其进行合并修正节点。
1. 关键词共现分析将图谱参数时间切片设置为1,“selection criteria”选择“TOP N”(N设置为50),国内及国际关键词阈值分别设置9和5。为直观展示关键词随时间的演变趋势,将其按时间区域显示,其中节点大小反映次数,节点之间的连接反映合作关系,连接线的粗细反映关键词共现强度。为了进一步对比分析国内国际“一带一路”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设置时间切片为8,“election criteria”选择“TOP N%”(设置N为50)。由于对数似然比(LLR)算法表现出聚类群的唯一性和独特性[34],选择该类进行聚类。
图 5(A)显示了关键词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趋势。从图 5(A)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关键词表达的主题变化相当明显。国内对“一带一路”主题的研究于2013年开始,关键词仅为“一带一路”;2014年关键词明显突出“沿线国家”“全球化”“发展”等;2015年该主题的关键词涉及各研究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对外投资”“贸易便利化”“区域经济”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关键词还涉及“中国外交”“全球治理”“文化产业”“全球价值链”等方面。而国际学者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于2015年开始,关键词涉及“中国”“一带一路”“外交政策”“地缘政治”等;2016年的关键词涉及“投资”“CO2排放”“全球化”等;2017年之后,关键词变化为“能源消耗”“对外直接投资”“管理”“架构”等。
![]() |
图 5 “一带一路”国内研究与国际研究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图谱分析 |
总的来说,变化趋势主要为以下三点:(1)2015年国内该研究主题新出现的关键词数量剧增,国际研究中该主题新出现的关键词主要集中于2015年和2016年期间,随后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以逐渐减少的趋势平稳演化。从关键词的时区演化图谱中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国内对该主题领域的研究范围更丰富;(2)国内研究内容主要从发展对策和发展战略过渡到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国际研究内容主要从政治经贸拓展到整体发展环境的研究;(3)国内及国际研究关键词都比较集中在中国、国际化、地缘政治、风险、贸易、经济、国际关系及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但国内的研究范围更广泛,研究主题延伸到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及民族地区等方面,国际研究主题缺乏多样性。可以推断,“一带一路”研究主题涉及广泛领域,主要聚焦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贸易、经济及可持续等方面。从图 5(B)显示的聚类结果可见,国内研究主要从我国角度出发,探讨“一带一路”提出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带来的贸易便利化、对外投资及挑战等;而国际研究更注重于基础设施、碳排放及国家关系的影响。
表 2列出了国内国际“一带一路”知识群高频关键词,对比发现热点主题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
![]() |
表 2 “一带一路”研究知识群高频关键词表 |
相似性体现在:(1)国内国际均重视“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的影响,关键词包括(belt and road countries)“一带一路”国家、沿线国家、(China)中国、周边国家、(Russia)俄罗斯、(Central Asia)中亚、(Europe)欧洲、(BCIM)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经济走廊、(BRICS)金砖四国等;(2)重视地区合作关系,主要涉及经济合作、贸易合作以及合作路径探究研究,关键词包括(cooperation)合作、经贸合作、(economic cooperation)经济合作、(OFDI)对外直接投资、合作路径等;(3)重视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影响,关键词包括(institutional distance)制度距离、全球治理、国际法制、全球秩序、(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relation)国际关系等;(4)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关键词涉及(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欧班列、选址、(intermodal transport)多式联运、(inland port)陆港、(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5)重视“一带一路”区域环境研究,关键词包括绿色投资效率、环境污染治理、(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环境影响评估、(pollution)污染、(CO2 emission)二氧化碳排放等。
差异性体现在:(1)国内研究范围较广泛,国际化(关键词涉及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价值观(关键词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开放(关键词涉及对外开放、走出去)、产业发展(关键词涉及产业结构、产业升级、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文化传播(关键词涉及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际意识、中医药)和人才培养(关键词涉及高校英语教师、高等教育、新疆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2)国际注重研究地缘政治,关键词涉及(Geopolitics)地缘政治、(sanction)制裁、(multilateralism)多边主义、(protectionism)保护主义、(nationalism)民族主义等。
国内与国际针对“一带一路”主题的研究重点不尽相同,但都比较关注地缘政治、国际关系、贸易经济及环境影响等方面,而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更多元化,涉及的研究对象更广泛,其中包括文化、价值观、教育等方面,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作为“一带一路”的主导者,我国致力于与相关国家在各个方面保持良好发展关系,尤其是文化交流和价值观探讨等方面,进而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目标的实现。
2. 国内与国际研究差异综述高被引文献在影响广度、强度和深度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学术价值[35],因此,本文结合相关的高被引文献,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对国内国际文献的重点聚类和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
(1)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1)“一带一路”的性质。国际研究学者认为其具有外交政策或“空间定位”的性质,国内学者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解读,即地缘政治理论创新、地缘政治经济大战略等。国外研究人员大多讨论的是“一带一路”是否是地缘政治策略:Summers认为“丝绸之路”的愿景更多是政治经济网络的空间范式,而不是地缘政治策略[36];Jones和Zeng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由地缘政治驱动的连续大战略,而是不确定的、松散的计划[37]。Blanchard和Flint则认为“一带一路”项目中的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地缘政治项目[38];Oakes认为“一带一路”更具技术政治色彩,指出中国国际化的主要工具不是地缘政治,而是地缘经济[39]。也有其他研究提出不同于以上两种见解的第三种看法,读者可参考文献[40]进行详细了解。国内研究学者则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讨了“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属性:李曦辉等认为地缘政治是催生“一带一路”倡议的外在动因,体现了经济居先、文化一体的中国地缘政治观[41];李晓和李俊久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地缘政治经济倡议[42]。国内与国际研究学者对此产生的不同看法可能基于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国外研究视角更偏向现实主义思维,而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更多元、研究内容更丰富[42];第二是西方地缘政治想象造成了全球性的思想垄断,国内学者对此进行大量尝试和思考,进行地缘政治理论创新[43]。
2) 关于贸易研究:国际学者对贸易主题的研究主要涉及贸易壁垒、石油贸易、文化和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的作用等;国内主要关注贸易格局、贸易关系、贸易潜力、文化距离与贸易效率、贸易便利化、制度距离与双边贸易、人民币国际化、农产品贸易等。尽管研究的都是关于贸易的方方面面,但是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更广泛,如张帆等估算了“一带一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中期影响,并使用引力模型估算了货币互换协议对双边贸易的影响[44];程贵和李杰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币国际化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策略[45];范兆斌和黄淑娟评估文化距离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效率的影响[46];田广和刘瑜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差异对跨国企业贸易产生的影响,并构建了跨国企业贸易争端仲裁跨文化机制[47]。
3) 关于投资研究:国内与国际研究均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亚投行、对外直接投资、能源投资风险、投资风险、直接投资空间格局、投资潜力与区位选择等。杨英和刘彩霞研究了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指出产业结构调整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产生推动作用,而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影响则不显著[48]。Yu指出中国建立亚投行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沿线国家迫切需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及为中国对外投资提供渠道[49]。戴翔和王如雪指出“五通”是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效应的主要作用机制[50]。
4) 关于沿线国家生态环境的研究:国际研究较多关注环境风险、碳排放、生态足迹;国内研究则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生态环境保护、贸易隐含碳转移等方面进行研究。Liu和Hao研究了可再生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51];Tracy等认为中国发展的绿色经济并没有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绿色经济起作用,“一带一路”较少考虑到战略环境评估或是环境影响评估[52];Saud等研究了沿线国家金融发展和全球化对生态足迹产生的影响[53];孟凡鑫等对中国各省份和沿线国家商品和服务贸易中的碳排放、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区域和行业流向进行了分析[54]。我们注意到,关注生态环境的研究缺少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低碳化及可持续性方面的内容。
5) 除了以上国内与国际研究主题的相似性之外,国内研究学者将研究视角扩展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领域。刘培东和吴志成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主体的研究进路、主要研究内容和前沿动向[55];胡黎明等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产业转移与技术标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生产和产业链整合创新的影响[56];蔡尚伟和车南林分析了全球经济对文化消费市场的影响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文化、社会稳定等因素对文化产业“走出去”产生的影响,我国文化国际传播主要涉及中医药文化和中医文化等[57]。可以发现,在文化传播研究中缺乏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文化对中国文化传播造成的影响以及双方文化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
(2) 以沿线主要省份和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讨论的研究包括:Liu和Xin研究了“一带一路”沿线中国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58];Li等研究了中国所有省份的运输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益[59];刘江会等从多维度测度了“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及国内关键节点城市的影响力,对比“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网络连通性[60];丁如曦等基于生产性服务业跨国公司联系的视角分析“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层级的城市网络联合格局[61];武娟和王文佳对“一带一路”国内沿线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纵向指标监测和横向时间截面进行监测与评价[62]。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国内与国际研究学者更多关注沿线国家的相关研究,针对以沿线城市为对象的相关研究较少,而且这部分研究主要以中国沿线省份及其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展开,缺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的相关研究。
3. 研究趋势分析通过突变率检测可以发现某领域研究中具有前瞻性和挖掘潜力的研究主题。对比分析国内国际研究趋势发现:(1)国内突现关键词比国际突现关键词丰富、中心度更高,国内关键词中心度最高的是亚投行、长江经济带、欧亚经济联盟等,中心度都在11以上,国际关键词中心度最高的是管理(management)、环境(environment)、欧亚经济联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其中心度在3以上;(2)国内及国际“一带一路”研究的关键词突现的时间都比较短,大部分关键词随时间的变化容易被新的关键词所替代;(3)2015—2018年间国内及国际均出现的突变性关键词包括亚投行、合作、欧亚经济联盟,国内突变性关键词主要与区域经济研究相关,而国际上则更注重研究世界经济(world economy)以及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ment)等方面;(4)农产品贸易、高职院校和留学生等关键词是目前国内研究的主要趋势,而国际研究的关注点主要与管理(management)和系统(system)相关。
三、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 研究结论“一带一路”作为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各界广泛关注,本文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国内及国际2013年至2020年间发表的“一带一路”研究文献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国内对“一带一路”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13年,直至2019年一直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之后,研究文献的数量开始减少,且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国际对该领域的研究于2015年开始,相关文献数量逐渐增多,其增长幅度较高,于2019年后开始下降。国内及国际文献研究数量于2019年同时出现拐点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该主题研究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的学科领域,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和成熟,研究热度有所下降。
(2) 作者合作网络:国际作者合作关系较强,具有更广泛的合作关系,合作作者之间主要的研究内容聚焦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网络、全球端口网络、沿海港口和中国国内外发展局势、外交关系等方面;国内作者之间形成的交流很弱,合作作者之间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在不同领域的合作交流关系。国内多数作者之间没有联系,但个人发文量比国际作者高。
(3) 机构合作网络: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之间合作关系较少,合作模式大多表现为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与发文量较少的机构之间合作。其中,国内发文量最多的五个机构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机构发文量前五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可以发现,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国内及国际研究中均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各大学一并成为“一带一路”研究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4) 国家合作网络:就发文量来看,中国发文量最多,其次为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和韩国;最先与其他国家展开合作的国家主要有中国、俄罗斯、韩国和加拿大,而与其他国家合作次数最多的国家是瑞士、意大利、斯里兰卡、澳大利亚、韩国;法国与比利时、马来西亚与巴基斯坦、瑞士与意大利的合作强度较高。
(5) 国内国际关键词于2015年和2016年较集中,随后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以逐渐减少的趋势平稳演化;国内研究内容主要从政治经贸过渡到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国际研究内容主要从政治经贸延伸到环境研究;国内及国际研究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内较注重研究国际化发展、对外开放、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国际研究则更注重研究地缘政治。
(6) 2015—2018年间国内及国际均出现的突变性关键词包括亚投行、合作、欧亚经济联盟;国内突变性关键词主要与区域经济研究相关,国内研究趋势为农产品贸易、高职院校和留学生;而国际上则更注重研究世界经济以及全球治理,国际研究趋势为管理(management)和系统(system)。
(二) 政策建议“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不到十年时间就已在各学科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建立交互式文化交流方式。“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是民心相通的桥梁,文化交互与认同更是“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在注重文化“走出去”的同时,更要关注沿线国家文化“传进来”的主要途径和影响,共同探索中国与沿线国家相互之间文化交融模式。
(2) 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是互联互通的基础,目前多数研究主要为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益、连通性以及运输设施排放,而在“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方向上,缺乏对基础设施(包括建设与运营)的低碳化、可持续研究。
(3) 加强“一带一路”城市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建设与推广。“一带一路”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和省份维度,鲜少以城市维度深入探讨。而沿线城市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共享主体,在低碳发展和经济发展示范性方面,缺乏沿线城市良好发展模式的推广。
(4) 探寻“一带一路”沿线各领域专业人士多渠道合作路径。“一带一路”研究几乎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加强跨学科领域、跨机构以及跨国家(地区)的合作,是助推“一带一路”长期更好发展的有力工具。促进各界专业人士多角度、多方位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
(5) 构建统一的国际化发展平台。“一带一路”研究指引国际化发展战略与路径探索方向,而统一的国际化发展平台是战略实现与路径探索的重要承载体,如何科学系统地构建需要深入的探讨。
[1] |
刘卫东. "一带一路"倡议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5): 538-544. |
[2] |
卢锋, 李昕, 李双双, 等. 为什么是中国: "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J]. 国际经济评论, 2015(3): 9-34, 4. |
[3] |
党建伟.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沿线重要节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J]. 大陆桥视野, 2014(5): 49-51. |
[4] |
李智超, 严海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参与: 基于61个国家的定性比较分析[J]. 国际论坛, 2020(5): 3-24, 155. |
[5] |
刘卫东, 宋周莺, 刘志高, 等. "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进展[J]. 地理学报, 2018(4): 620-636. |
[6] |
刘光阳, 邓大松, 梁小江. 国内"一带一路"研究综述: 基于定量和图谱分析[J]. 云南社会科学, 2017(1): 11-18. |
[7] |
和燕杰. "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研究进展: 国内文献综述及其引申[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4): 170-176. DOI:10.3969/j.issn.1671-0681.2020.04.025 |
[8] |
ZHANG S. China's approach in drafting the investor-state arbitration clause: A review from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s' perspective[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2017, 5(1): 79-109. DOI:10.1093/cjcl/cxx005 |
[9] |
BELOV A. Belt andRoad initiative: A literature review[J]. Asia and Africa Today, 2019(6): 12-18. DOI:10.31857/S032150750005159-6 |
[10] |
LEE P T W, HU Z H, LEE S J, et al. Research trends and agenda on the Belt and Road (B&R) initiative with a focus on maritime transport[J]. 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 2018, 45(3): 282-300. |
[11] |
ZHANG D W, WU L L, HUANG S Q, et 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patial patterns, cost efficiency,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1, 131: 108237. DOI:10.1016/j.ecolind.2021.108237 |
[12] |
BASHIR M F, MA B J, QIN Y F, et al. Evaluation of One Belt One Road publications: A bibliometric and literature review analysi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1, 28(28): 37016-37030. DOI:10.1007/s11356-021-14621-y |
[13] |
ELLEGAARD O, WALLIN J A. The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scholarly production: How great is the impact?[J]. Scientometrics, 2015, 105(3): 1809-1831. DOI:10.1007/s11192-015-1645-z |
[14] |
ZHANG X, ZHANG W, LEE P T W. Importance rankings of nodes in the China Railway Express network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2020, 139: 134-147. DOI:10.1016/j.tra.2020.07.003 |
[15] |
LEE P T W, LEE S W, HU Z H, et al. Promoting Korea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East Sea Economic Rim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Journal of Korea Trade, 2018, 22(3): 212-227. DOI:10.1108/JKT-03-2018-0015 |
[16] |
HU Z H, LIU C J, LEE P T W. China's global investment and maritime flows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21, 30(129): 465-480. DOI:10.1080/10670564.2020.1827357 |
[17] |
WANG C, LIM M K, ZHANG X Y, et al. Railway and road infrastructure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untries: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on economic growth[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2020, 134: 288-307. DOI:10.1016/j.tra.2020.02.009 |
[18] |
HU Z H, LIU C J, LEE P T W. Analyz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Japanese Ports and the Maritime Silk Road based on complex networks[J]. Complexity, 2020, 2020: 1-18. |
[19] |
SHIBASAKI R, TANABE S, KATO H, et al. Could gwadar port in Pakistan be a new gateway?A network simulation approach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Sustainability, 2019, 11(20): 5757. DOI:10.3390/su11205757 |
[20] |
KIM H J, LAM J S L, LEE P T W. Analysis of liner shipping networks and transshipment flows of potential hub ports in sub-Saharan Africa[J]. Transport Policy, 2018, 69: 193-206. DOI:10.1016/j.tranpol.2018.05.018 |
[21] |
RUAN X, BANDARA Y M, LEE J Y, et al. Impact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under future port development scenarios[J]. 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 2019, 46(8): 905-919. |
[22] |
WON L S, KAMONCHANOK S, AHMAD A, et al. Key factors in developing transit trade corridors in Northeast Asia[J]. Journal of Korea Trade, 2017, 21(3): 191-207. DOI:10.1108/JKT-05-2017-0046 |
[23] |
CHEN J H, FEI Y J, LEE P T W, et al. Overseas port investment policy for China's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9, 28(116): 196-215. DOI:10.1080/10670564.2018.1511392 |
[24] |
MIKHEEV V, LUKONIN S, IGNAT'EV S. China: Congress factor and trump factor[J]. World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7, 61: 23-32. |
[25] |
MIKHEEV V V, LUKONIN S A. China: New development trends in 2015-2016[J]. World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6, 60(6): 24-34. DOI:10.20542/0131-2227-2016-60-6-24-34 |
[26] |
MIKHEEV V V, LUKONIN S A, JEH S H. China: Personal power regime and new five-year plan[J]. World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6, 60(10): 5-16. DOI:10.20542/0131-2227-2016-60-10-5-16 |
[27] |
MIKHEEV V, LUKONIN S, JEH S. Multivariance: Xi Jinping' big strategic answer[J]. World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5, 59(12): 5-14. DOI:10.20542/0131-2227-2015-59-12-5-14 |
[28] |
MIKHEEV V, LUKONIN S. China after Boao-2015[J]. World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5(8): 61-70. DOI:10.20542/0131-2227-2015-8-61-70 |
[29] |
WANG C, WOOD J, WANG Y J, et al. CO2 emission in transportation sector across 51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from 2000 to 2014[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66: 122000. DOI:10.1016/j.jclepro.2020.122000 |
[30] |
WANG C, WOOD J, GENG X R, et al. Transportation CO2 emission decoupling: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63: 121450. DOI:10.1016/j.jclepro.2020.121450 |
[31] |
WANG C, CHU W L, KIM C Y. The impact of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on the promotion of Sino-Korea trade: The case of inland port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Journal of Korea Trade, 2020, 24(2): 68-82. DOI:10.35611/jkt.2020.24.2.68 |
[32] |
王娟, 陈世超, 王林丽, 等. 基于CiteSpace的教育大数据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16(2): 5-13. |
[33] |
张雷宝, 何宏龙.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财政变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J]. 财经论丛, 2019(9): 32-41. |
[34] |
李琬, 孙斌栋. 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结构与研究热点: 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研究[J]. 经济地理, 2014(4): 7-12, 45. |
[35] |
徐建中, 王名扬. 文献影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5): 69-72, 56. |
[36] |
SUMMERS T. China's 'New Silk Roads': Sub-national regions and networks of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J]. Third World Quarterly, 2016, 37(9): 1628-1643. |
[37] |
JONES L, ZENG J H. Understanding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eyond 'grand strategy' to a state transformation analysis[J]. Third World Quarterly, 2019, 40(8): 1415-1439. |
[38] |
BLANCHARD J M F, FLINT C. The geopolitics of China's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J]. Geopolitics, 2017, 22(2): 223-245. |
[39] |
OAKES T. The Belt and Road as method: Geopolitics, technopolitics and power through an infrastructure lens[J]. Asia Pacific Viewpoint, 2021, 62(3): 281-285. |
[40] |
LEE S O, WAINWRIGHT J, GLASSMAN J. Geo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production of territory: The case of US–China geopolitical-economic competition in Asia[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2018, 50(2): 416-436. |
[41] |
李曦辉, 弋生辉, 黄基鑫.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效用评价[J]. 区域经济评论, 2022(1): 69-81. |
[42] |
李晓, 李俊久. "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5(10): 30-59, 156-157. |
[43] |
科林·弗林特, 张晓通. "一带一路"与地缘政治理论创新[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6(3): 1-24. |
[44] |
张帆, 余淼杰, 俞建拖. "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9): 28-45. |
[45] |
程贵, 李杰. 新发展格局下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布局研究: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21(2): 52-66. |
[46] |
范兆斌, 黄淑娟. 文化距离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贸易效率影响的随机前沿分析[J]. 南开经济研究, 2017(4): 125-140. |
[47] |
田广, 刘瑜. 论"一带一路"国际贸易争端仲裁机制: 基于跨文化视角的探析[J]. 青海民族研究, 2021(4): 104-112. |
[48] |
杨英, 刘彩霞. "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关系[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5): 93-101, 191. |
[49] |
YU H. Motivation behind 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s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7, 26(105): 353-368. |
[50] |
戴翔, 王如雪. "一带一路"倡议与对外直接投资: "五通"作用机制分析[J]. 财经研究, 2022(4): 79-93. |
[51] |
LIU Y Y, HAO Y. The dynamic links between CO2 emission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45: 674-683. |
[52] |
TRACY E F, SHVARTS E, SIMONOV E, et al. China's new Eurasian ambitions: The environmental risks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J].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17, 58(1): 56-88. |
[53] |
SAUD S, CHEN S S, HASEEB A, et al. The rol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Accounting ecological footprint indicators for selected one-belt-one-road initiative countr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50: 119518. |
[54] |
孟凡鑫, 苏美蓉, 胡元超, 等. 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典型国家贸易隐含碳转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4): 18-26. |
[55] |
刘培东, 吴志成.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发展进路与思考: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计量分析[J]. 教学与研究, 2022(1): 70-81. |
[56] |
胡黎明, 郭文君, 赵瑞霞. 中国主导"一带一路"区域产业链整合创新研究: 基于技术标准与产业转移双轮驱动的视角[J]. 科学管理研究, 2021(6): 162-170. |
[57] |
蔡尚伟, 车南林. "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产业挑战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4): 158-162. |
[58] |
LIU Z K, XIN L. Has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omoted its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primary provinces along the route[J]. Energy Policy, 2019, 129: 360-369. |
[59] |
LI J, WEN J X, JIANG B.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n Chinese New Silk Road Economic Bel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avigation and Maritime Economy, 2017, 6: 1-8. |
[60] |
刘江会, 唐瑶琦, 王强, 等. "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网络连通性及国内关键节点城市的影响力[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0(2): 3-14. |
[61] |
丁如曦, 赵磊, 李东坤. "一带一路" 沿线城市网络的联结及其集聚性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跨国公司联系的视角[J]. 国际经贸探索, 2021(11): 37-51. |
[62] |
武娟, 王文佳. "一带一路" 沿线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监测与评价[J]. 统计与决策, 2022(7): 67-71. |